《渭源县志》
作者 | 渭源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编者 |
---|---|
出版 | 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943 |
出版时间 | 1998(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311014824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582026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概述1
大事记7
第一编 建置沿革45
第一章 位置区域45
第二章 建置沿革47
第三章 行政区划50
第一节 明、清及民国行政区划50
第二节 建国后行政区划50
第三节 县城53
第四节 乡镇60
第四章 人口 民族98
第一节 人口98
第二节 民族99
第三节 计划生育100
第二编 自然地理113
第一章 地质 地貌113
第一节 地质113
第二节 地貌114
第二章 山脉 水系116
第一节 山脉116
第二节 水系117
第三章 土壤 植被122
第一节 土壤122
第二节 植被127
第四章 自然资源129
第一节 土地资源129
第二节 植物资源129
第三节 动物资源133
第四节 矿产资源134
第五节 旅游资源134
第五章 气候138
第一节 气象机构138
第二节 气温、地温138
第三节 日照141
第四节 降水与蒸发142
第五节 霜期144
第六节 冻结与解冻145
第七节 农业气象灾害145
第六章 自然灾害152
第一节 旱灾152
第二节 霜、雹、虫灾153
第三节 风、雪、水灾154
第四节 地震155
第三编 经济(上)159
第一章 农村经济制度的变革159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159
第二节 土地改革160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163
第四节 人民公社166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69
第二章 农业171
第一节 管理机构171
第二节 建国前农业概况174
第三节 建国后农业的发展175
第四节 农业生产主要措施183
第五节 农业区划191
第六节 沼气的发展利用192
第三章 林业193
第一节 机构193
第二节 林业的演变与现状194
第三节 建国后林业的发展195
第四节 林业重点建设工程202
第五节 育苗204
第六节 林木管护205
第七节 林木病虫害防治205
第八节 林业区划206
第四章 畜牧207
第一节 机构207
第二节 建国前畜牧业简况207
第三节 建国后畜牧业的发展208
第四节 耕畜的购进和畜禽改良211
第五节 畜禽疫情与防治212
第六节 饲草的种植与加工213
第七节 草场类型分布213
第八节 黄香沟牧场214
第五章 水利电力216
第一节 机构设置216
第二节 农田水利217
第三节 水土保持220
第四节 农电建设223
第六章 农业机械226
第一节 机构226
第二节 农机发展状况226
第三节 农机经营管理229
第四节 农机人员培训230
第七章 工业231
第一节 机构231
第二节 建国前手工业概况232
第三节 建国后工业的发展234
第四节 县办工业企业236
第五节 乡镇企业240
第八章 交通242
第一节 古代交通242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交通244
第三节 建国后交通事业的发展247
第九章 邮电256
第一节 机构沿革256
第二节 邮政259
第三节 电信260
第三编 经济(下)265
第十章 商业265
第一节 机构设置265
第二节 财务 统计275
第三节 仓储运输279
第四节 体制改革280
第十一章 粮油281
第一节 管理机构281
第二节 粮食征购282
第三节 粮食供应284
第四节 粮油购销291
第五节 粮油调出调入296
第六节 储运 加工297
第七节 基层粮管所简介299
第八节 粮油市场300
第十二章 药材303
第一节 机构303
第二节 药材资源与现状304
第三节 收购310
第四节 销售313
第五节 加工储运315
第十三章 供销合作社316
第一节 机构316
第二节 股金与积累318
第三节 供销319
第四节 收购320
第五节 储运321
第六节 供销改革321
第十四章 工商业323
第一节 工商业群众组织323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工商业323
第三节 建国初期的工商业325
第四节 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26
第五节 个体工商业的兴起与发展328
第十五章 工商管理331
第一节 机构沿革331
第二节 建国前市场管理331
第三节 建国后市场管理332
第四节 物价管理334
第五节 集市及物资交流会337
第十六章 财政341
第一节 机构341
第二节 财政收入342
第三节 财政支出350
第四节 公产管理364
第五节 公债与国库券364
第六节 财政管理与监督365
第七节 财政队伍建设和会计人员的发展372
第十七章 税务374
第一节 机构374
第二节 税务税收375
第十八章 金融387
第一节 金融机构387
第二节 货币392
第三节 信贷396
第四节 储蓄402
第五节 保险405
第四编 政治409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409
第一节 县党部409
第二节 国民党、三青团合并409
第三节 主要活动410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412
第一节 渭源地下党的建立和发展412
第二节 中共渭源县委员会及历次代表大会423
第三节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434
第四节 纪律检查(监察)工作437
第五节 统战工作437
第六节 干部教育441
第七节 信访工作442
第八节 档案工作442
第三章 民主党派444
第四章 群众团体445
第一节 建国前的社会团体组织445
第二节 建国后的群众团体447
第五章 民国以前政权概况452
第一节 民国以前县政权机构452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政权机构453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议事机构458
第六章 县人民政府460
第一节 人民政府领导机构沿革460
第二节 人民政府工作机构464
第三节 区、乡基层政权组织466
第四节 民政470
第五节 人事、劳动474
第七章 建国后的权力机关476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476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477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478
第八章 政治协商会议480
第九章 政法481
第一节 建国前政法机构设置概况481
第二节 建国后政法机构设置482
第十章 民主革命斗争纪略485
第一节 群众革命斗争485
第二节 红军长征过境486
第三节 甘南农民起义488
第四节 学生爱国尊师活动490
第十一章 建国后党的重大政治活动493
第一节 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493
第二节 抗美援朝494
第三节 镇反495
第四节 “三反”、“五反”496
第五节 审干肃反496
第六节 反右派和农村大辩论497
第七节 大跃进499
第八节 甄别工作500
第九节 城乡社会主义教育501
第十节 文化大革命503
第十一节 落实政策506
第十二节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507
第十三节 实行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508
第五编 军事511
第一章 军事地理位置511
第二章 历代主要战事512
第三章 历代驻(屯)兵概况517
第一节 清以前驻(屯)兵517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兵51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驻军518
第四章 军事机构建置519
第一节 建国前的军事机构519
第二节 人民武装部519
第三节 基层武装部和专职武装干部523
第五章 兵制524
第一节 历代兵制524
第二节 建国后兵役525
第六章 地方武装527
第一节 历代地方武装527
第二节 建国后地方人民武装528
第三节 民兵组织529
第四节 军事人才533
第七章 城堡 关隘 古战场534
第一节 城堡534
第二节 关隘537
第三节 古战场538
第八章 人民防空540
第一节 民国时期防空540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防空建设540
第六编 教科文卫545
第一章 教育545
第一节 机构沿革545
第二节 历代教育设置549
第三节 幼儿教育551
第四节 小学教育551
第五节 中学教育582
第六节 中等专业教育591
第七节 业余教育593
第八节 教师队伍596
第九节 教育经费600
第十节 勤工俭学602
第二章 科技603
第一节 机构603
第二节 科技发展604
第三节 科技成果608
第四节 计量609
第三章 文化艺术613
第一节 文化机构613
第二节 群众文化613
第三节 文艺创作615
第四节 民间文艺619
第五节 图书635
第六节 戏剧电影637
第七节 广播电视642
第八节 新闻报道645
第九节 文物古迹645
第四章 体育655
第一节 机构655
第二节 体育事业的发展655
第三节 运动会663
第四节 体育设施668
第五章 卫生670
第一节 机构670
第二节 卫生事业的发展670
第三节 爱国卫生运动680
第四节 防疫与地方病防治680
第五节 妇幼保健683
第七编 社会风俗687
第一章 衣食住行687
第一节 服饰687
第二节 饮食688
第三节 住宅691
第四节 交通工具692
第五节 家具692
第二章 节日694
第一节 传统节日694
第二节 新节日696
第三节 独特的节会696
第三章 人生仪礼700
第一节 婚嫁700
第二节 生育701
第三节 寿礼702
第四节 丧葬703
第五节 忌讳704
第四章 祭祀 庙会706
第一节 祭祀706
第二节 庙会706
第五章 陋习709
第一节 吸毒709
第二节 赌博709
第三节 迷信710
第六章 方言711
第一节 简述711
第二节 语音712
第三节 词汇716
第四节 语法726
第五节 俗语728
第七章 宗教信仰733
第一节 佛教733
第二节 道教734
第三节 基督教735
第四节 天主教735
第五节 伊斯兰教736
第六节 主要寺庵、庙、观简介736
第八章 各种会道门及民间帮会740
第一节 会道门组织740
第二节 民间帮会740
第八编 人物745
第一章 立传人物745
第二章 简介人物758
第三章 列表人物766
第四章 英烈名录776
第五章 当代人士780
第一节 当代人士简介780
第二节 英模人物787
第三节 外地工作的县、团级以上人物名录790
第四节 县内享受副县级以上待遇的离休老干部和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骨干802
附录809
第一章 碑文考证809
第二章 赞美渭源山川诗抄823
第三章 家谱家传简介844
第四章 历史传说846
第五章 旧志序881
第六章 渭源花儿选884
后记888
1986年~1995年要事辑录895
1986895
1987896
1988897
1989898
1990899
1991901
1992902
1993903
1994905
1995906
1996908
1997910
1998913
1986年~1998年10月渭源县县级主要领导任职表917
1986年~1998年10月渭源县县直单位机构及领导变更表922
1986年~1998年10月渭源县各乡镇主要领导变更表935
《渭源县志》历届编写(编纂)领导机构及县志办公室人名录940
定西地区行政公署关于《渭源县志》的终审批复943
1998《渭源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渭源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8 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民勤县志
- 1994 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
- 渭水源头
- 1994
-
- 渭南县志·地理志
- 1986
-
- 通渭县新志 2
- 1970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 通渭县新志 1
- 1970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 新续渭南县志 卷10
- 1892
-
- 新续渭南县志 卷9
- 1892
-
- 新续渭南县志 卷1
- 1892
-
- 湟源县志
- 1993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 门源县志
- 1993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 万源县志
- 1996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 凌源县志
- 1995 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
-
- 通渭县志
- 1990 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