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求取 ⇩

绪论1

一、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1

二、与其它学科的关系1

三、森林生态学发展简史2

四、我国森林生态学发展简史3

第一章 生态因子概述4

第一节 环境的概念4

第二节 生态因子分类5

一、气候因子5

二、土壤因子5

三、生物因子5

四、地形因子5

五、人为因子5

六、火因子5

第三节 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规律6

一、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6

二、主导因子的作用6

三、生活因子间的不可代替性与可补偿性7

四、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7

五、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和耐性定律7

第四节 树种对生态环境的适应9

第二章 气候因子10

第一节 光因子10

一、光的生态意义10

二、树种的耐阴性12

三、提高光能利用率的能力13

第二节 温度因子14

一、温度对树木的影响14

二、树种对温度的适应17

三、温度与树种的分布19

第三节 水因子21

一、不同形态降水的生态意义21

二、树木对水分的要求和适应23

三、水分条件对树种分布的影响24

第四节 大气因子25

一、氧及二氧化碳的生态意义25

二、大气污染及其对树木的影响27

三、风的生态作用31

四、雷电对树木的影响31

第三章 土壤因子32

第一节 母岩、土层厚度对树木的影响32

第二节 土壤的物理性状对树木的影响33

一、土壤质地和结构33

二、土壤水分与空气34

第三节 土壤化学性质对树木的影响34

一、土壤营养元素34

二、土壤酸碱度35

第四节 土壤微生物性质对树木的影响37

一、土壤微生物的生态作用37

二、根瘤37

三、菌根真菌38

第四章 动物因子、火因子40

第一节 动物因子40

一、森林动物的组成和分布40

二、动物在森林中的生态作用40

三、森林动物的调节与控制42

第二节 火因子43

一、火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43

二、火对环境的影响44

三、火对植物的影响47

第五章 地形因子50

第一节 地形及其基本类型50

第二节 巨大地形对森林的影响50

第三节 山地地形因子对森林的影响52

一、海拔高度52

二、坡向52

三、坡位53

四、坡度54

五、沟谷宽度55

第六章 种群生态学56

第一节 种群生态学概念56

第二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57

一、种群的数量或大小57

二、种群的年龄结构57

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59

第三节 种群的动态60

一、出生率、死亡率、生命表和存活曲线60

二、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62

三、种群增长63

四、种群调节65

第四节 种群间的相互关系67

一、互利共生67

二、附生67

三、寄生68

四、独生或偏害作用68

五、竞争68

六、生态位70

第七章 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73

第一节 森林群落的概念73

第二节 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74

一、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74

二、森林群落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75

第三节 森林群落的结构和外貌81

一、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81

二、森林群落的水平结构83

三、森林群落的年龄结构84

四、森林群落的季相85

第四节 森林群落的生产力86

一、森林群落生产力的概念86

二、森林群落生产力88

三、森林群落组分的生物量89

四、森林群落生物量的测定方法91

第八章 森林群落对环境的影响93

第一节 森林群落对光和温度的影响93

一、林内的光照条件93

二、森林对温度的影响96

第二节 森林群落净化大气的作用99

一、森林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的作用99

二、森林的滞尘作用99

三、森林吸收有毒气体的作用101

四、森林的杀菌作用101

五、森林减弱噪音的作用102

第三节 森林的防风作用103

第四节 森林群落改良土壤的作用105

一、森林凋落物105

二、森林死地被物106

三、森林土壤的“自肥”作用107

第五节 森林群落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的作用109

一、森林在水分循环中的作用109

二、森林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作用111

第六节 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114

一、森林生态效益的分解114

二、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114

三、森林生态效益的单项经济评价115

四、森林生态效益的总体评价115

第九章 森林群落的发生与演替116

第一节 森林群落的发生116

一、裸地的类型与成因116

二、森林群落的发生过程116

第二节 森林群落的演替117

一、森林群落演替的概念与原因117

二、原生演替与森林的形成118

三、森林群落的次生演替120

四、演替的进展与逆行122

五、演替的顶极理论123

第十章 森林群落分类126

第一节 森林群落分类的任务和简史126

一、森林群落分类的任务126

二、森林类型学的产生和发展简史126

第二节 生物地理群落学派的林型学说128

一、生物地理群落学派的理论基础128

二、生物地理群落学派的分类单位和原则128

三、生物地理群落学派林型的命名130

四、在我国的应用情况130

第三节 生态学派的林型学说131

一、生态学派的理论基础131

二、生态学派的基本分类单位和区分原则131

三、各级分类单位的命名134

四、在我国的应用情况134

第四节 巴登—符腾堡学派的林型学说136

一、生长区和生长亚区的划分136

二、立地类型的划分136

三、生产力组的划分136

四、立地类型的命名137

五、在我国的应用情况138

第十一章 森林群落的分布139

第一节 森林群落分布的地带性139

一、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139

二、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139

第二节 我国森林的分布140

一、寒温带针叶林区域142

二、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142

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143

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143

五、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145

六、温带草原区域146

七、温带荒漠区域146

八、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146

第十二章 生态系统概述148

第一节 生态系统概念及其组成、结构148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148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149

三、生态系统的类型150

四、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151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154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154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56

第三节 生态平衡160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160

二、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161

第四节 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163

一、占有巨大的空间,寿命长163

二、具有复杂的种类成分与结构163

三、具有最大的生物量163

第五节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164

一、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164

二、发展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意义165

三、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类型与模式165

主要参考文献167

1991《森林生态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叶镜中主编 1991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森林生态学(1991 PDF版)
森林生态学
1991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森林生态学( PDF版)
森林生态学
森林的影响-生态林学入门(1962 PDF版)
森林的影响-生态林学入门
1962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森林生态学讲义  上( PDF版)
森林生态学讲义 上
森林生态经济论纲( PDF版)
森林生态经济论纲
福建省林业经济学会
森林生态学(1985 PDF版)
森林生态学
1985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森林生态经济学(1995 PDF版)
森林生态经济学
1995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森林生态学基础知识(1986 PDF版)
森林生态学基础知识
1986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森林树木与生态环境(1985 PDF版)
森林树木与生态环境
1985 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森林生态学(1981 PDF版)
森林生态学
1981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森林生态学实验实习方法(1990 PDF版)
森林生态学实验实习方法
1990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森林土壤生态管理(1994 PDF版)
森林土壤生态管理
1994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森林生态采运学(1991 PDF版)
森林生态采运学
1991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森林植物生态学(1983 PDF版)
森林植物生态学
1983 台湾商务印书馆
森林生态学概论(1988 PDF版)
森林生态学概论
1988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