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求取 ⇩

绪论1

第一章森林及其特征1

启发和提示1

重点和难点1

第一节森林的概念2

一、森林定义2

二、森林与环境的统一3

三、森林的植物成分4

第二节环境及其分类6

一、环境的概念和分类6

二、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7

三、非生物环境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8

第三节林分特征9

一、树种组成9

二、林相(林层)9

三、林龄10

四、密度、郁闭度、疏密度10

五、起源11

六、地位级与立地指数11

七、林型12

第四节群落和生态系统特征12

一、群落学中的一些概念12

二、生态系统中的一些概念13

补充材料15

《森林生态学形成和发展初步研究》(题录)15

思考作业题15

第二章森林与光的生态关系16

启发和提示16

重点和难点16

第一节太阳辐射的一般知识16

一、太阳辐射16

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17

三、太阳辐射光谱(光质)19

四、日照时间的长短19

第二节森林群落内的光照状况19

一、叶片对太阳辐射的反射、透过和吸收20

二、森林群落内的光照状况20

三、测定光照强度的方法22

第三节光对森林植物的生态作用22

一、光与树木的光合作用22

二、光与树木的生长发育24

三、光与树木的形态建成25

四、光控制与树木反应26

第四节树种的耐荫性27

一、树种的耐荫性27

二、树种耐荫性的鉴别27

三、影响耐荫性的因素28

第五节森林对光能的利用28

一、影响植物对光能利用的因素28

二、林业上提高光能利用的途径29

补充材料30

(一)太阳常数30

(二)光合作用的光化学反应30

思考作业题30

第三章森林与温度的生态关系31

启发和提示31

重点和难点31

第一节温度及其变化规律31

一、大气温度的变化31

二、温度在空间上的变化32

三、温度在时间上的变化33

四、土壤温度的变化33

五、植物体温度的变化33

第二节节律性变温对树木的影响34

一、温度对树木生长发育的影响34

二、节律性变温对树木的生态作用36

三、温度对森林分布的影响38

第三节非节律性变温对树木的影响38

一、极端温度对树木的伤害38

二、树木对温度的抗性40

三、植物抗温性类型42

第四节森林对温度的影响43

一、森林降低林下气温的作用43

二、森林影响周围气温的作用44

三、森林对土壤温度的影响44

补充材料45

(一)空气与外界交换热量的几种方式45

(二)物候调查方法45

(三)关于霜的分类50

(四)中国不同地区1、8月份一旬日温变幅分析50

思考作业题50

第四章森林与水分的生态关系51

启发和提示51

重点和难点51

第一节自然界中的水分循环52

一、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和平衡52

二、水的形态及其变化规律53

三、土壤水55

第二节树木体内的水分平衡及其生态类型55

一、树木对水分的需要56

二、树木体内的水分平衡58

第三节树木对水分的适应59

一、水对树木的生态作用59

二、树木对水分的适应61

第四节森林与水分的生态关系62

一、水分条件对森林分布的影响62

二、森林对水分循环的影响62

三、森林对降水的影响64

四、森林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作用66

补充材料66

(一)几个概念66

(二)苏联不同地区山地森林的调水特性(摘要)67

(三)北京的真正水源在哪里?70

思考作业题71

第五章森林与大气的生态关系72

启发和提示72

重点和难点72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72

一、大气中的氧气73

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74

第二节大气污染与树木的生态关系75

一、环境污染的形成75

二、大气污染的物质类型76

三、大气污染对树木的危害76

四、树木对大气污染的抗性79

第三节树木、森林对大气污染的净化80

一、为什么森林能净化大气80

二、树木对大气污染的监测85

第四节森林与风的生态关系85

一、风的生态意义85

二、森林对风的影响86

补充材料88

《北京春季风沙的分析》(摘要)88

思考作业题92

第六章森林与土壤的生态关系93

启发和提示93

重点和难点93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93

第二节母岩、土壤物理性状与林木生长94

一、母岩94

二、土壤物理性状94

第三节土壤化学性状与林木生长97

一、土壤酸度97

二、土壤养分元素98

第四节 土壤微生物与林木生长99

第五节 土壤污染与林木生长100

第六节森林土壤的特点101

一、土壤剖面发育完整而土层薄101

二、土壤有机质丰富101

三、土壤渗水蓄水力强102

第七节提高森林土壤肥力的措施102

一、营造混交林103

二、保护死地被物103

三、进行抚育间伐103

四、加强土壤管理103

五、施肥、松土103

六、林粮间作或种植绿肥植物103

七、接种菌根与根瘤菌103

八、防止土壤污染和流失103

思考作业题103

第七章森林与生物的生态关系105

启发和提示105

重点和难点105

第一节森林植物间的生态关系105

一、生物间相互关系的类型105

二、森林植物的直接作用106

三、森林植物的间接作用107

四、异株克生110

第三节动物与森林植物间的关系111

一、森林动物对森林的依存和适应111

二、森林动物对植物的有利和有害性111

第三节 营林事业对生物关系的调节112

思考作业题112

第八章森林与地形的生态关系113

启发和提示113

重点和难点113

第一节 地形及其基本类型113

第二节 巨大地形对森林的影响114

第三节山地地形对森林的影响115

一、海拔高度115

二、坡向115

三、坡位116

四、坡度117

第四节几种特殊地貌及植被118

一、黄土高原地貌及植被118

二、岩溶地貌及森林植被118

三、海岸地貌及红树林119

四、荒漠区地貌及山地植被120

思考作业题120

第九章森林与火的生态关系121

启发和提示121

重点和难点121

第一节林业用火概况121

一、火烧清理伐区121

二、炼山122

三、用火灭火123

第二节改善营林生态条件123

一、促进森林天然更新123

二、改良土壤124

三、火与植物进化125

第三节计划火烧的效果和目的126

一、计划火烧的效果126

二、计划火烧的目的126

思考作业题128

第十章种群生态129

启发和提示129

重点和难点129

第一节种群的基本特征130

一、种群的密度130

二、种群的年龄结构131

三、性比132

四、繁殖率和死亡率132

五、生命表和存活曲线133

第二节种群中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135

一、均匀型分布135

二、群聚型分布135

三、随机型分布135

第三节种群增长136

一、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增长137

二、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蒂增长138

第四节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140

一、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140

二、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调节140

第五节生态对策142

一、r对策142

二、k对策143

思考作业题143

第十一章森林群落的结构145

启发和提示145

重点和难点145

第一节森林群落的概念及其特点145

一、植物群落的概念145

二、森林群落的概念及其特点145

第二节植物的生活型147

一、生活型的概念147

二、生活型的分类147

三、生活型谱149

第三节森林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151

一、森林群落植物种类组成的确定方法151

二、森林群落的表现面积152

第四节森林植物的数量特征153

一、多度153

二、密度154

三、盖度154

四、频度155

五、优势度157

第五节森林群落的层次结构157

一、森林群落地上部分的层次157

二、层片158

三、森林群落地下部分的层次158

第六节森林群落的年龄结构和动态变化158

一、森林群落的年龄结构158

二、森林群落的动态变化159

第七节森林的生产结构160

一、林分生产结构图161

二、林分生物量按各组分的分配162

三、林冠层的生产结构162

四、林分内不同生长级林木的生产结构163

思考作业题164

第十二章森林更新165

启发和提示165

重点和难点165

第一节森林更新的概念和种类165

一、森林更新的概念和意义165

二、森林更新的种类166

三、森林更新的标准166

第二节种子更新167

一、种子更新的过程167

二、我国几个森林类型的天然更新169

三、采伐迹地天然更新的规律170

第三节无性更新172

一、萌芽更新172

二、根蘖更新174

三、种子更新和无性更新的比较174

第四节更新调查和评定方法175

一、更新调查方法175

二、频度和幼苗、幼树调查179

三、更新等级评定方法180

补充材料182

《森林更新调查及鉴定标准》(题录)182

思考作业题182

第十三章森林演替184

启发和提示184

重点和难点184

第一节演变中的森林群落184

一、形形色色的森林184

二、群落的发育时期185

三、森林群落演变过程186

第二节森林演替实例188

一、云冷杉林和杨桦林的相互演替188

二、东北红松阔叶林的演替190

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演替191

四、华北地区的森林演替193

第三节森林演替的原因和分类194

一、森林演替的原因194

二、森林演替的分类195

第四节原生演替196

一、旱生演替196

二、水生演替197

三、进展演替和封山育林198

第五节次生演替199

一、次生演替的特点200

二、逆行演替与荒山形成200

第六节演替“顶极”学说201

一、单元顶极学说201

二、多元顶极学说202

三、顶极格式及其他202

补充材料203

《植被演替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摘要)203

思考作业题206

第十四章森林立地分类208

启发和提示208

重点和难点208

第一节森林分类的途径208

一、森林分类208

二、我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和系统209

三、林型和立地型的分类途径212

第二节外貌综合型分类214

一、用群落外貌分类的实例214

二、地形作用下的分类214

三、我国西南山地森林的分类215

第三节林型218

一、林型定义及其理论218

二、林型划分方法219

三、林型学说的发展221

第四节立地型223

一、立地型的划分理论223

二、立地型的划分方法223

三、苏氏波氏林型学的比较225

第五节林型调查方法226

一、林型路线调查226

二、林型标准地调查227

三、林型鉴定229

第六节我国的林型、立地型研究230

一、研究和应用概况230

二、林型划分实例231

三、立地型划分和发展233

补充材料239

(一)几种植被类型的概念239

(二)关于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的发展问题240

思考作业题243

第十五章森林分布245

启发和提示245

重点和难点245

第一节世界森林类型245

一、热带雨林246

二、热带季雨林246

三、热带稀树林246

四、硬叶常绿阔叶林247

五、中国的硬叶常绿阔叶林247

六、亚热带常绿林249

七、落叶阔叶林249

八、针叶林249

九、南半球的阔叶林250

十、沼泽林250

第二节我国植被分区和森林区划251

一、我国的植被分区251

二、我国的森林区划257

第三节我国森林的水平分布259

一、热带雨林季雨林259

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60

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261

四、温带针阔叶混交林262

五、寒温带针叶林263

六、青藏高原区的森林263

七、蒙、新区的森林264

第四节森林的垂直分布265

一、森林垂直分布规律265

二、我国不同地区的森林垂直分布266

三、森林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的关系269

第五节森林限界269

一、森林限界的分类270

二、森林限界的变化270

思考作业题271

第十六章森林生态系统272

启发和提示272

重点和难点272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概念272

一、生物圈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272

二、生态系统的定义273

三、关于生物地理群落275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和分类276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276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277

三、生态系统的分类279

第三节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地位281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281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效益282

三、森林生态系统的地位283

第四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84

一、太阳能的固定284

二、对能量的认识285

三、食物链(网)285

四、金字塔和10%定律287

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89

一、物质循环的类型和重要元素289

二、生物循环291

三、生物地球化学循坏292

四、物质循环与生产效应294

第六节生态系统的生产力295

一、生产力和生物量295

二、森林生产力和生物量296

三、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力297

四、森林生产力的测定方法300

第七节森林生态系统分析301

一、系统分析的过程301

二、系统分析的实例302

补充材料304

《提高林业土地经济效果的途径》(摘要)304

思考作业题305

第十七章关于生态平衡307

启发和提示307

重点和难点307

第一节生态平衡的概念307

一、生态平衡的定义307

二、对生态平衡问题的解释308

第二节生态平衡中的辨证关系309

一、生态平衡中的辨证关系310

二、生态平衡的杠杆312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循环312

一、生态良性循环312

二、生态恶性循环314

第四节生态失调的诱因315

一、破坏环境为诱因315

二、破坏植被为诱因317

三、破坏食物链为诱因318

第五节我国的生态问题及其对策319

一、我国的生态问题319

二、我国生态问题的对策321

补充材料322

(一)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讨论(题录)322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摘要)322

(三)人类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摘要)324

思考作业题325

附录一:确切地认识森林的作用327

附录二:人们处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关系的几种情况及其后果(摘要)331

附录三:关于毕业论文(摘要)333

主要参考文献336

《森林生态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森林生态学(1991 PDF版)
森林生态学
1991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森林生态学( PDF版)
森林生态学
森林的影响-生态林学入门(1962 PDF版)
森林的影响-生态林学入门
1962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森林生态学讲义  上( PDF版)
森林生态学讲义 上
森林生态经济论纲( PDF版)
森林生态经济论纲
福建省林业经济学会
森林生态学(1985 PDF版)
森林生态学
1985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森林生态经济学(1995 PDF版)
森林生态经济学
1995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森林生态学基础知识(1986 PDF版)
森林生态学基础知识
1986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森林树木与生态环境(1985 PDF版)
森林树木与生态环境
1985 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森林生态学(1981 PDF版)
森林生态学
1981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森林生态学实验实习方法(1990 PDF版)
森林生态学实验实习方法
1990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森林土壤生态管理(1994 PDF版)
森林土壤生态管理
1994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森林生态采运学(1991 PDF版)
森林生态采运学
1991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森林植物生态学(1983 PDF版)
森林植物生态学
1983 台湾商务印书馆
森林生态学概论(1988 PDF版)
森林生态学概论
1988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