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知识表解》求取 ⇩

植物部分1

第一编绿色开花植物1

第一章植物体的基本结构1

一 植物细胞的结构1

二 植物几种组织的比较1

三 绿色开花植物的组成器官和功能2

第二章种子3

四 种子的基本结构3

五 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构造的异同点3

六 小麦种子主要成分及其简易测定法4

七 种子萌发的条件及其原因4

八 种子萌发条件的分组实验4

九 菜豆、豌豆、玉米种子萌发的异同点5

一○胚的各部分在幼苗形成中的作用5

一一 种子休眠的原因和解除5

一二 种子与农业措施6

第三章6

一三 主根、侧根和不定根的异同点6

一四直根系和须根系的区别6

一五 几种变态根的比较7

一六 根尖各部的比较7

一七 细胞吸水实验的对比7

一八 外界条件对根吸收水分的影响8

一九氮、磷、钾无机盐对植物作用的比较8

二○ 根系生长特性和生理特性与农业措施9

第四章9

二一 叶的形态9

二二 几种变态叶的比较10

二三 叶片的结构11

二四 叶的结构与环境的关系11

二五 光合作用实验12

二六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13

二七 外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13

二八 叶的蒸腾作用14

二九 叶与农业的关系14

第五章15

三○ 芽的类型15

三一 叶芽的结构和发育15

三二 地上茎的类型比较16

三三 几种变态茎的比较16

三四 黄瓜茎卷须与豌豆叶卷须的区别16

三五 地下根与地下茎的区别17

三六 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以杨树茎为例)17

三七 同一年轮中早材与晚材的对比18

三八 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以玉米茎为例)18

三九 双子叶植物茎和单子叶植物茎的比较19

四○ 导管和筛管的比较19

四一 韧皮纤维和木纤维的异同点19

四二 地上茎的繁殖20

四三 茎与农业的关系20

第六章花和果实21

四四 桃花的结构21

四五 小麦花的结构22

四六 花的种类22

四七 玉米雄花和雌花的比较22

四八 各种花序的比较23

四九 向日葵舌状花和管状花的区别23

五○ 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比较23

五一 虫媒花和风媒花的比较24

五二 花的各部发育24

五三 果实的结构(以桃的果实为例)24

五四 果实的种类25

五五 肉果成熟时的生理变化25

五六 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26

第七章绿色开花植物的分类26

五七 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区别26

五八 绿色开花植物主要各科特征比较27

第二编植物的类群28

第一章藻类植物28

五九 衣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28

六○ 水绵的形态、结构和生理28

六一 衣藻和水绵的比较29

六二 几种藻类植物的比较29

第二章菌类植物30

六三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30

六四 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30

六五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31

六六 青霉和曲霉的比较31

六七 蘑菇和木耳的比较31

六八 小麦锈病和稻瘟病的比较32

六九 甲癣和脚癣的比较32

七○ 三类菌类植物的比较33

七一 菌类腐生和寄生的主要异同点34

第三章地衣植物34

七二 三种地衣类型的对比34

七三 地衣结构、生理和意义(以叶状地衣为例)34

第四章苔藓植物35

七四 苔类和藓类植物的区别35

七五 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35

七六 水绵和葫芦藓的比较36

七七 葫芦藓适应水生、陆生的结构36

第五章蕨类植物36

七八 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36

七九 卷柏和满江红的对比37

八○假根和真根的区别37

八一 葫芦藓和蕨的主要异同点37

第六章种子植物与植物的进化38

八二 松的形态、结构以及与陆地生活适应38

八三 杉和侧柏的对比38

八四 蕨和松的主要区别38

八五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和适应性39

八六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主要异同点39

八七 植物的进化39

八八 植物类群的比较40

第三编植物群落41

八九 水池植物群落的组成和适应特点41

九○ 森林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特征42

九一 我国植物群落的地理分布42

九二 我国几种珍贵植物简介43

动物部分44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44

九三 草履虫的构造和功能44

九四 草履虫的形态和生理44

九五 变形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45

九六 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45

第二章腔肠动物门46

九七 水螅的形态、结构和生理46

九八 水螅的结构和功能46

九九 草履虫和水螅的比较47

一○○ 海蜇、海葵和珊瑚的比较47

第三章扁形动物门48

一○一 涡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48

一○二 水螅和涡虫的比较48

一○三 猪肉绦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49

一○四 猪肉绦虫的构造与寄生生活适应50

一○五 血吸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50

一○六 辐射对称和左右对称对比51

第四章线形动物门51

一○七 蛔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51

一○八 蛔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52

一○九 钩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52

一一○ 人体几种寄生虫情况比较53

第五章环节动物门54

一一一 蚯蚓的构造和功能54

一一二 水蛭和沙蚕的对比55

一一三 水螅、涡虫、蛔虫和蚯蚓的比较55

一一四 原体腔和真体腔的比较55

第六章软体动物门56

一一五 河蚌的结构和功能56

一一六 河蚌、蜗牛和乌贼的主要区别56

第七章节肢动物门57

一一七 蝗虫的外部形态57

一一八 蝗虫咀嚼式口器结构58

一一九 蝗虫的构造和生理58

一二○ 蝗虫适应于陆地生活的结构特点59

一二一 外骨骼和内骨骼的比较59

一二二 开管式循环与闭管式循环的比较59

一二三 昆虫的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比较60

一二四 蛾类和蝶类的比较60

一二五 母蜂、雄蜂、工蜂的比较60

一二六 工蜂适于采集花蜜和花粉的形态结构特点61

一二七 昆虫的生活习性情况61

一二八 节肢动物单眼和复眼的比较61

一二九 节肢动物几种足的比较62

一三○ 昆虫的几种口器比较62

一三一 昆虫几种翅的比较63

一三二 几种主要昆虫的比较63

一三三 昆虫纲四个目的比较64

一三四 对虾、河蟹、寄居蟹的比较64

一三五 园蛛、棉红蜘蛛、蝎的比较65

一三六 蜈蚣和蚰蜒的比较65

一三七 四种节肢动物的比较66

第八章棘皮动物门66

一三八 海盘车、海参、海胆的比较66

一三九 五类无脊椎动物比较67

第九章脊索动物门68

第一节头索动物亚门68

一四○ 文昌鱼的概况68

一四一 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比较69

一四二 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的比较69

一四三 脊索和脊柱的比较70

一四四 鳃裂和鳃的比较70

第二节脊椎动物亚门71

一、鱼纲71

一四五鲫鱼的形态特点71

一四六 鲫鱼内部结构和功能71

一四七 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特点72

一四八 乌鱼、比目鱼、鲨鱼、肺鱼适应环境特点73

一四九青、草、鲢、鳙鱼的比较73

一五○鱼类洄游74

二、两栖纲74

一五一青蛙的外部形态74

一五二 青蛙内部结构和功能75

一五三 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与捕虫的适应76

一五四 青蛙对水生和陆生的适应性76

一五五 蝌蚪(幼体)和青蛙(成体)的比较76

一五六 几种两栖类动物的比较77

一五七 鲫鱼和青蛙的主要不同处77

三、爬行纲78

一五八蜥蜴的外部形态和主要内部结构78

一五九 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特征78

一六○青蛙和蜥蜴的主要不同之处79

一六一 扬子鳄和龟的比较79

一六二 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的比较80

四、鸟纲80

一六三家鸽的外部形态80

一六四 家鸽的内部结构和功能81

一六五 家鸽适应于飞翔生活的特点82

一六六 鸟卵的结构82

一六七 蜥蜴和家鸽的主要区别83

一六八 啄木鸟、猫头鹰、野鸭与生活环境适应的特点83

一六九 鸟类的筑巢、孵卵和育雏84

一七○早成鸟雏鸟和晚成鸟雏鸟的区别85

一七一 夏候鸟和冬候鸟的比较85

一七二 我国几种珍贵鸟类86

一七三 鸟类和爬行动物相似之处86

五、哺乳纲87

一七四家兔的外部形态87

一七五 家兔的内部结构和功能87

一七六 哺乳动物三种牙齿的比较88

一七七 卵生和胎生的比较89

一七八 植食性和肉食性哺乳动物的比较89

一七九 蜥蜴和家兔的对比89

一八○两种单孔目动物的比较90

一八一 鸭嘴兽原始特征的表现90

一八二 两种有袋目动物的比较90

一八三 两种翼手目动物的比较91

一八四 两种鲸目动物的比较91

一八五 两种食肉目动物的比较92

一八六 犬科、熊科、猫熊科、猫科的比较92

一八七 牛和马的比较93

一八八灵长目三种动物的比较93

一八九 人和类人猿的异同点94

一九○几种经济兽的比较94

一九一 我国几种珍贵哺乳动物比较95

一九二 脊椎动物五大类群比较96

第十章 动物的进化和我国动物的地理分布一九三 无脊椎动物进化顺序98

一九四 脊椎动物进化100

一九五 人类起源101

一九六 我国动物的地理分布102

生理卫生部分103

第一章人体的概述103

一九七 人体的形态和结构103

一九八 人体四肢连接部位103

一九九 人体细胞概况104

二○○人体四种组织比较104

二○一 人体八个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105

二○二 人体是个统一的整体106

第二章皮肤106

二○三 皮肤的结构和功能106

二○四 皮肤的五大功能107

二○五 皮肤的锻炼和保健107

第三章运动系统108

二○六 运动系统的组成108

二○七 人体骨骼的组成108

二○八 人体骨骼适于直立行走特点109

二○九 长骨的结构109

二一○ 年龄与骨的成分变化110

二一一 儿童时期骨的生长110

二一二 关节的构造和功能110

二一三 人体的主要骨骼肌111

二一四 屈肘、伸肘动作的肌肉协作关系111

第四章循环系统112

二一五 血液成分112

二一六 血液的生理功能112

二一七 ABO血型之间的相互关系113

二一八 三种血细胞比较113

二一九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比较114

二二○ 毛细血管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114

二二一 心脏四个腔的比较114

二二二 心脏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115

二二三 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比较115

二二四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比较115

二二五 冠状循环116

二二六 人的心动周期116

二二七 人体心脏功能和血循环的几个正常值116

二二八 心率、心动周期、心输出量与心脏状况关系117

二二九 内环境的组成117

二三○ 淋巴系统的组成和淋巴循环118

第五章呼吸系统119

二三一 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19

二三二 鼻腔的功能120

二三三 肺泡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120

二三四 平静呼吸时呼气和吸气过程对比120

二三五 平静呼吸和深呼吸比较121

二三六 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比较121

二三七 煤气中毒122

第六章消化系统122

二三八 食物的营养成分和主要作用122

二三九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23

二四○ 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区别和联系124

二四一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情况125

二四二 小肠的特点与其功能适应126

二四三 人体的肝脏126

第七章新陈代谢127

二四四 人体的新陈代谢127

二四五 人体内的物质代谢128

二四六 人体的体温129

第八章泌尿系统129

二四七 人体的排泄途径129

二四八 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30

二四九 肾单位的结构特点和功能130

二五○ 原尿和终尿的比较131

二五一 尿的排出131

二五二 排泄和排遗的比较131

第九章内分泌系统132

二五三 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的比较132

二五四 人体几种主要内分泌腺的比较132

二五五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和联系132

第十章神经系统133

二五六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33

二五七 灰质和白质的比较134

二五八 几对主要脑神经的分布和功能134

二五九 中枢神经和神经中枢的区别和联系135

二六○ 神经元(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35

二六一 神经元的分类136

二六二 反射弧的组成136

二六三 膝跳、缩手、排尿反射的比较137

二六四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异同点137

二六五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区别138

二六六 眼球的附属结构138

二六七 眼球的构造及其功能139

二六八 青少年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比较139

二六九 看远和看近时晶状体的调节140

二七○ 光线过强和过弱时瞳孔的调节140

二七一 耳的结构及其功能140

二七二 几种外感受器概况141

二七三 人的视觉和听觉形成对比141

第十一章生殖和发育142

二七四 男性生殖系统142

二七五 女性生殖系统142

二七六 男女生殖细胞的比较142

二七七 人的胚胎发育143

二七八 男女青春期发育的异同点143

第十二章传染病143

二七九 传染病及其特点143

二八○ 抗原和抗体的对比144

二八一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和联系144

二八二 四类传染病情况简介144

二八三 几种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145

第十三章总论145

二八四 体育锻炼对各器官的影响145

二八五 各器官系统的卫生保健常识146

二八六 各种常见疾病的病因和症状147

高中生物部分150

二八七生物的基本特征150

第一章细胞151

二八八 构成细胞各种化合物的比较151

二八九 糖的种类和功能152

二九○ 酶的特性152

二九一 DNA和RNA的比较153

二九二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153

二九三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比较154

二九四 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154

二九五 物质出入细胞膜三种方式的比较156

二九六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异同点157

二九七 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157

二九八 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结构的变化157

二九九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158

三○○细胞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比较158

第二章生物的新陈代谢159

三○一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关系159

三○二 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159

三○三 细胞的吸水力160

三○四 根吸收矿质元素(无机盐)160

三○五 土壤颗粒表面离子交换吸附两种方式的比较161

三○六 生理酸性、碱性、中性盐的对比161

三○七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利用的两种情况162

三○八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62

三○九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163

三一○植物呼吸作用(以有氧呼吸为例)164

三一一 高等植物有氧呼吸过程三个步骤比较164

三一二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点164

三一三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实质的比较165

三一四 植物各部分呼吸强度165

三一五 高等动物新陈代谢情况166

三一六 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比较167

三一七 高等动物的蛋白质、糖类、脂类代谢167

三一八 高等动物外呼吸和内呼吸比较167

三一九 生物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168

三二○ 同化作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比较168

第三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169

三二一 生物无性生殖的几种主要方式169

三二二 藻类配子生殖的三种类型比较169

三二三 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异同点169

三二四 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结构的变化及其意义170

三二五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异同点171

三二六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点171

三二七 植物世代交替中两个世代的区别和联系172

三二八 苔藓、蕨类、种子植物世代交替比较172

三二九 绿色开花植物的双受精173

三三○ 植物世代交替中染色体数目规律性变化173

三三一 被子植物胚的发育174

三三二 单子叶植物胚乳的发育174

三三三 蛙卵的特点175

三三四 高等动物胚的发育阶段175

三三五 高等动物个体发育情况176

三三六 蛙的个体发育重演现象176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177

三三七 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主要的异同点177

三三八 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实验177

三三九 植物生长素的应用及其原理178

三四○高等动物激素的比较179

三四一 昆虫激素的比较179

第五章遗传和变异180

三四二 遗传和变异的关系180

三四三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80

三四四 染色体的概况181

三四五 主要的遗传物质——DNA概况182

三四六 基因的概况183

三四七 染色体与基因的平行关系183

三四八 染色体、DNA、基因、核苷酸之间的关系184

三四九 蛋白质合成的两个过程对照184

三五○ DNA和蛋白质的区别和联系185

三五一 RNA的种类、特点与功能185

三五二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186

三五三 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较186

三五四 自交、测交、回交、正交和反交的比较186

三五五 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比较187

三五六 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的比较187

三五七 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比较188

三五八 基因分离规律188

三五九 分离规律中完全显性和不完全显性比较189

三六○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189

三六一 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190

三六二 两对相对性状遗传规律的判别191

三六三 三个遗传规律的比较192

三六四 XY型和ZW型性别决定比较194

三六五 人的色盲遗传特点194

三六六 性染色体遗传(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异同点195

三六七 核遗传和质遗传的区别和联系195

三六八 生物变异类型比较196

三六九 孤雄生殖和孤雌生殖的异同点196

三七○ 多倍体植株和单倍体植株的比较197

三七一 人类几种遗传病的比较198

第六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199

三七二 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199

三七三 特创论和进化论的比较199

三七四 马的进化200

三七五 生物进化在胚胎学上的证据200

三七六 生物进化在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200

三七七 用进废退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的对比201

第七章生物与环境202

三七八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02

三七九 种内关系202

三八○ 共栖、共生、寄生对比203

三八一 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比较203

三八二 生态系统成分204

三八三 生态系统中食物和能量关系204

三八四 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的比较205

三八五 自然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对比205

三八六 水、碳、氮的循环对比206

三八七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关系207

三八八 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207

三八九 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主要作用208

三九○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作用和意义208

1986《中学生物知识表解》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翔龙编 1986 重庆:重庆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