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县志》求取 ⇩

县史述要1

建置志15

第一章 县域区划15

第一节 县名、位置15

第二节 置县沿革16

第三节 行政区划17

第二章 村镇22

第一节 村落22

第二节 村庄变迁23

第三节 集镇24

自然地理志25

第一章 地质25

第一节 地层25

第二节 构造26

第三节 矿藏27

第二章 地貌29

第一节 平原29

第二节 台原29

第三节 山地30

第三章 气候30

第一节 光照31

第二节 气温32

第三节 降水34

第四节 风35

第五节 物候35

第四章 水文38

第一节 水文地质38

第二节 地表水39

第三节 地下水44

第四节 ?水泉44

第五章 土壤45

第一节 构成和特点45

第二节 类型及利用47

第六章 植被48

第一节 农作物48

第二节 林木50

第三节 野生植物和草场51

第七章 动物51

第一节 饲养动物51

第二节 野生和水生动物52

自然灾害志53

第一章 旱灾53

第二章 水灾56

第三章 地震59

第四章 冰雹、霜、风、虫等60

第五章 救灾防灾63

人口志67

第一章 人口规模67

第一节 人口数量67

第二节 人口分布和密度69

第二章 人口变动70

第一节 自然变动70

第二节 迁移变动71

第三章 人口构成73

第一节 年龄构成73

第二节 性别构成74

第三节 城乡构成75

第四节 民族构成76

第五节 文化构成76

第六节 职业构成77

第四章 人口管理79

第一节 户口管理79

第二节 人口普查79

第五章 婚姻、家庭和姓氏80

第一节 婚姻80

第二节 家庭82

第三节 姓氏82

第六章 人口控制83

第一节 机构84

第二节 晚婚生育84

第三节 节育绝育85

第四节 教育奖惩86

农业志88

第一章 生产关系与经济体制88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88

第二节 土地改革89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90

第四节 农村人民公社91

第五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94

第二章 农业布局95

第一节 黑渭河滩稻米渔林果区95

第二节 中部平原粮棉菜奶区96

第三节 沿山坡原麦油果林区97

第四节 浅山水保经济林牧区98

第五节 深山水源涵养林特区98

第三章 农作物99

第一节 耕地100

第二节 冬小麦101

第三节 夏玉米102

第四节 水稻103

第五节 棉花104

第四章 园艺蚕桑105

第一节 果瓜花卉105

第二节 蚕桑108

第三节 蔬菜108

第五章 畜牧111

第一节 畜禽品种112

第二节 饲草饲料113

第三节 饲养管理114

第六章 农业科技114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114

第二节 农作物品种改良115

第三节 技术改进116

第四节 植物保护117

第五节 农机具119

第六节 科技成果120

第七章 乡镇企业和工副业121

第一节 生产管理121

第二节 骨干企业122

第三节 工副业124

林业志127

第一章 森林资源127

第一节 森林群落127

第二节 竹林130

第三节 珍稀动、植物及其保护131

第四节 经济林木132

第五节 林业布局134

第二章 森林经营管理135

第一节 林场135

第二节 天然林改造136

第三节 育林、护林、防火、防虫137

第四节 禁止乱砍滥伐139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140

第六节 森林采伐141

第七节 林权143

第三章 人工造林144

第一节 育苗144

第二节 造林146

第四章 科研、管理147

第一节 科研成果和技术推广147

第二节 管理机构148

水利志150

第一章 工利工程150

第一节 灌溉工程150

第二节 排水工程153

第三节 蓄水工程154

第四节 防洪工程158

第五节 饮水工程160

第二章 渔业162

第一节 水域162

第二节 鱼类养殖163

第三章 水土保持164

第一节 水土流失164

第二节 治理167

第四章 水利管理169

第一节 机构169

第二节 组织施工169

第三节 工程管理170

第四节 用水管理171

第五节 灌溉制度和水费172

工业志177

第一章 机器修造业177

第一节 变压器制造178

第二节 机器修造179

第二章 建材业180

第一节 水泥生产180

第二节 砖瓦生产181

第三章 化学和造纸业181

第一节 化学工业181

第二节 造纸业182

第四章 食品和酿造业183

第一节 食品加工184

第二节 酿造业184

第五章 纺织、木材加工和印刷业185

第一节 纺织业185

第二节 木材加工业186

第三节 印刷业186

第六章 电业187

第一节 电力生产187

第二节 电网建设188

第三节 经营管理190

刺绣志191

第一章 渊源191

第一节 源流191

第二节 技术193

第二章 发展194

第一节 普及194

第二节 提高195

第三章 现状196

第一节 特点196

第二节 构成198

第三节 销售199

第四章 绣市200

第一节 建设200

第二节 对比201

交通·邮电志205

第一章 交通205

第一节 古驿道205

第二节 公路207

第三节 桥涵209

第二章 运输210

第一节 人畜力运输210

第二节 水运210

第三节 机动车运输211

第三章 管理213

第一节 道路管理213

第二节 交通运输管理213

第四章 邮电214

第一节 邮政214

第二节 电信216

城乡建设志219

第一章 县城建设219

第一节 城廓变迁219

第二节 市政建设220

第三节 城区供水222

第四节 房产管理222

第二章 村镇建设223

第一节 集镇建设223

第二节 乡村建设226

第三节 主要建筑227

第三章 环境保护228

第一节 废水治理228

第二节 废气废渣治理229

第四章 城乡建设管理229

第一节 设计规划229

第二节 建筑业231

商业志233

第一章 集市贸易233

第一节 市场233

第二节 集会234

第三节 贸易235

第二章 私营商业235

第一节 初创和兴起235

第二节 改造和发展238

第三章 供销合作商业239

第一节 机构管理239

第二节 供应240

第三节 收购推销241

第四章 国有商业242

第一节 企业242

第二节 经营244

第三节 商业改革247

第五章 粮食购销248

第一节 粮政248

第二节 收购249

第三节 粮食加工、供应、仓储和油脂251

第六章 物资和外贸252

第一节 统配物资供应252

第二节 对外贸易253

财政·金融志255

第一章 财政255

第一节 机构和体制255

第二节 收入256

第三节 支出257

第四节 乡镇财政259

第五节 九峰乡经管站260

第二章 税务261

第一节 管理261

第二节 税收262

第三章 金融268

第一节 机构269

第二节 货币和现金管理269

第三节 存款和储蓄270

第四节 贷款和债券271

第五节 保险信托273

经济管理志275

第一章 计划管理275

第一节 计划编制与实施275

第二节 计划体制276

第二章 物价管理278

第一节 物价278

第二节 物价体制279

第三章 统计管理280

第一节 统计280

第二节 调查281

第四章 审计管理281

第一节 机构281

第二节 监督281

第五章 土地管理283

第一节 利用283

第二节 管理285

第六章 工商管理286

第一节 工商户管理286

第二节 市场管理287

第七章 计量标准管理288

政权志289

第一章 县署及代议机构289

第一节 县衙289

第二节 公署、县府290

第三节 选举和参议会292

第四节 周至地方法院293

第五节 警政293

第二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296

第一节 选举296

第二节 历届会议297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299

第三章 县人民政府301

第一节 机构301

第二节 施政303

第三节 监察、信访和档案306

第四节 司法行政307

第四章 县人民法院309

第一节 告诉申诉、调解和纪律整顿310

第二节 审判310

第五章 县人民检察院312

第一节 普通刑事检察和侦查313

第二节 法纪、经济和监所检察315

第六章 公安、民政和劳动人事316

第一节 公安316

第二节 民政321

第三节 劳动人事328

政党群团志33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331

第一节 党的地下组织与活动331

第二节 中共周至县委334

第三节 党员代表大会335

第四节 中心工作与决策337

第五节 统一战线340

第六节 纪律检察341

第二章 中国民主同盟周至支部342

第三章 政协周至县委员会343

第一节 历届会议343

第二节 政治协商和文史资料345

第四章 中华国民党及三青团346

第一节 中华国民党周至县党部346

第二节 周至县三民主义青年团347

第五章 群众团体347

第一节 农民组织347

第二节 工人组织349

第三节 青年组织350

第四节 妇女组织351

第五节 工商业者组织354

军事志357

第一章 地形与机构357

第一节 地形357

第二节 机构358

第二章 兵役359

第一节 旧制359

第二节 志愿兵和义务兵360

第三章 地方武装360

第一节 唐至民国时的地方武装360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361

第三节 民兵362

第四章 兵事364

第一节 防空364

第二节 战事纪要365

第三节 驻军371

教育·科技志374

第一章 旧式教育374

第一节 县学、社学和私塾374

第二节 书院375

第二章 学前教育376

第一节 幼儿园376

第二节 学前班377

第三章 学校教育378

第一节 小学教育378

第二节 中学教育379

第三节 专业教育380

第四节 成人教育384

第四章 教师387

第一节 任用387

第二节 结构和培训388

第三节 待遇390

第五章 经费393

第六章 教学研究395

第七章 管理396

第一节 机构396

第二节 学校管理397

第八章 科技398

第一节 汉至民国时的周至科技398

第二节 机构和队伍400

第三节 科技成果401

第四节 科技宣传与普及404

医药·卫生志408

第一章 医药408

第一节 中药408

第二节 西药410

第三节 药政管理411

第二章 医疗412

第一节 汉至民国时的医疗412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医疗415

第三章 卫生防疫421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421

第二节 流行性出血热423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425

第四节 食品卫生427

第四章 妇幼保健429

第一节 妇女保健429

第二节 幼儿保健430

文化·体育志433

第一章 文化433

第一节 民间文艺433

第二节 文化馆、站436

第三节 文学艺术创作438

第四节 图书439

第五节 电影440

第二章 戏剧442

第一节 秦腔班社443

第二节 县剧团445

第三节 业余团社448

第四节 演员培养449

第五节 民间戏曲450

第三章 文物451

第一节 古遗址451

第二节 墓葬455

第三节 古建筑457

第四节 碑石墓志460

第五节 文物藏品462

第四章 新闻媒介464

第一节 报纸464

第二节 广播465

第三节 电视468

第四节 维修469

第五章 体育469

第一节 农民体育470

第二节 职工体育471

第三节 学校体育472

第四节 竞技体育473

民俗·宗教志475

第一章 民俗475

第一节 人生礼475

第二节 日用479

第三节 节日481

第四节 除旧布新483

第五节 庙会485

第六节 民间信仰490

第二章 宗教491

第一节 道教491

第二节 佛教491

第三节 天主教492

第四节 伊斯兰教493

第五节 基督教493

楼观台志495

第一章 自然风光495

第一节 自然景观495

第二节 人文景观497

第二章 楼观修建略497

第三章 楼观道500

第一节 道派500

第二节 道教艺术502

第四章 名胜古迹506

第一节 名胜506

第二节 遗址509

第三节 失存的古迹510

方言志511

第一章 南、北区方言511

第二章 语音513

第一节 声、韵、调513

第二节 声韵调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514

第三节 连读变调517

第三章 词汇518

第四章 语法530

第一节 名词的重叠用法530

第二节 后缀530

第三节 疑向句530

人物志533

第一章 人物传533

第二章 人物录557

艺文志559

第一章 诗选559

第二章 文选581

第三章 传说选586

第四章 歌谣选588

第五章 谚语选590

第六章 对联选593

附录595

1、著述录595

2、修志记598

3、红薯603

4、重修新学记603

5、灾情陈述603

6、恳发赈粮及拨款工赈文604

专载605

一 吴新田祸周605

二 二曲县劫难随话歌608

三 “文化大革命”617

四 太白山神姿624

五 来辉武和505神功系列医药保健品626

六 周至县1990~1992年概要631

大事系年634

后记657

《周至县志》表格索引661

1993《周至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周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3 西安:三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