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志》求取 ⇩

概述1

大事记9

第一编 行政建置志41

第一章 建置沿革41

第二章 政区设置44

第一节 明、清政区44

第二节 民国时期政区44

第三节 新中国的政区46

第三章 村委会及自然村49

第二编 自然地理志59

第一章 自然环境60

第一节 地质60

第二节 地貌63

第三节 山河65

第四节 气候66

第二章 自然资源73

第一节 光热资源73

第二节 水资源75

第三节 土壤资源78

第四节 植物资源82

第五节 野生动物84

第六节 矿藏86

第三章 自然灾害87

第一节 灾害性天气87

第二节 灾害89

第三编 人口志92

第一章 人口源流92

第二章 人口分布95

第一节 城乡分布95

第二节 地域分布95

第三章 人口构成96

第一节 年龄性别构成97

第二节 社会构成102

第四章 人口变动104

第一节 出生、死亡104

第二节 迁移变动106

第五章 人口调查107

第六章 婚姻家庭110

第一节 婚姻110

第二节 家庭111

第七章 计划生育111

第一节 组织机构112

第二节 晚婚晚育113

第三节 节育绝育114

第四节 奖惩114

第四编 土地管理志116

第一章 管理机构117

第二章 土地概况117

第一节 土地资源117

第二节 耕地演变121

第三章 土地管理124

第一节 民国以前的土地管理12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管理124

第五编 农牧志127

第一章 管理体制128

第一节 管理机构128

第二节 生产关系变革129

第三节 经营管理136

第二章 种植业141

第一节 耕地141

第二节 农作物142

第三节 农技农艺146

第三章 畜牧业152

第一节 畜禽群体构成与分布153

第二节 饲养与繁殖153

第三节 饲草饲料157

第四节 疫病防治158

第五节 畜种改良与科技推广159

第四章 副业160

第一节 果树生产160

第二节 采集161

第三节 编织161

第四节 加工业162

第五章 农业机械162

第一节 工具改革163

第二节 农业机械163

第三节 农机管理165

第四节 机械供销166

第六章 农业区划166

第六编 林业志168

第一章 管理机构169

第一节 林业局169

第二节 局属单位169

第三节 社队林场173

第二章 森林资源174

第一节 用材林木174

第二节 经济林木175

第三节 观赏林木176

第四节 珍稀树木176

第三章 林权177

第四章 植树造林179

第一节 种子工作179

第二节 育苗182

第三节 造林绿化185

第四节 森林抚育187

第五节 育林基金189

第五章 森林保护190

第一节 护林组织190

第二节 森林管护制度191

第三节 火灾预防扑救192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193

第六章 林副业生产194

第一节 木材采伐194

第二节 木材销售195

第三节 林特产品196

第七编 水利水保志197

第一章 管理机构198

第一节 水利水保局198

第二节 局属事业单位198

第二章 水利建设199

第一节 蓄水工程200

第二节 提水工程202

第三节 渠道工程202

第四节 改河工程204

第五节 饮水工程205

第六节 投资206

第七节 水力利用207

第三章 水土保持208

第一节 水土流失208

第二节 水保治理210

第三节 投资212

第四章 渔业213

第八编 工业志216

第一章 管理体制217

第一节 管理机构217

第二节 领导体制217

第二章 工业生产218

第一节 煤炭218

第二节 电力222

第三节 冶炼226

第四节 石油化工227

第五节 机械228

第六节 建材228

第七节 木材加工230

第八节 食品230

第九节 服装233

第十节 其它工业233

第十一节 手工业234

第三章 经营管理239

第一节 规章制度239

第二节 经济核算239

第三节 职工工资与福利240

第九编 交通邮电志241

第一章 交通242

第一节 机构242

第二节 道路242

第三节 运输254

第四节 交通管理260

第二章 邮电265

第一节 机构265

第二节 邮政268

第三节 电信274

第十编 商业、粮食志285

第一章 商业286

第一节 私营商业286

第二节 国营商业289

第三节 供销合作商业298

第二章 粮食308

第一节 管理机构308

第二节 收购309

第三节 销售313

第四节 储运316

第十一编 财税金融志321

第一章 财政321

第一节 财政机构321

第二节 财政体制322

第三节 财政收入323

第四节 财政支出326

第五节 农业税及其它331

第二章 税务333

第一节 税务机构和管理333

第二节 税收制度335

第三节 税种及收入336

第三章 金融341

第一节 金融机构341

第二节 货币343

第三节 存款345

第四节 贷款347

第五节 债券和保险351

第十二编 商品经济管理353

第一章 物价353

第一节 民国时期市场物价354

第二节 新中国的计划价格354

第三节 物价监督检查357

第二章 计量管理358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359

第一节 管理机构359

第二节 市场与管理359

第三节 工商企业管理362

第四节 经济合同、商标与广告管理365

第十三编 城乡建设志367

第一章 城镇建设368

第一节 城廓变迁368

第二节 市政建设369

第三节 城镇住宅373

第二章 乡村建设375

第一节 昔日农村住宅375

第二节 解放后农村住宅建设375

第三章 建筑业378

第一节 机构378

第二节 生产379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381

第一节 房产管理381

第二节 建房用地管理385

第十四编 政党群团志386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387

第一节 县委387

第二节 基层组织401

第三节 党员404

第四节 党的建设407

第五节 宣传教育408

第六节 纪律检查414

第七节 统一战线416

第二章 人民政协419

第一节 机构设置419

第二节 政治协商会议420

第三节 工作委员会、工作组422

第三章 群众团体424

第一节 县总工会424

第二节 农会、贫下中农协会425

第三节 商会、工商业联合会426

第四节 妇女组织426

第五节 共青团429

第四章 中国国民党及其所属群团434

第一节 县党部434

第二节 基层组织及党员434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435

第十五编 政权志436

第一章 人民政权436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436

第二节 人民政府447

第三节 人民法院457

第四节 人民检察院466

第五节 档案472

第六节 信访476

第二章 民国政权477

第一节 参议会477

第二节 “国大”代表的选举478

第三节 县政权组织479

第三章 封建政权480

第十六编 公安、司法志485

第一章 公安485

第一节 旧社会专政工具485

第二节 人民公安486

第二章 司法行政492

第一节 机构492

第二节 法制宣传493

第三节 律师事务所493

第四节 公证处494

第五节 民事调解494

第十七编 民政志496

第一章 机构496

第二章 优抚拥军497

第一节 优抚497

第二节 支前501

第三节 复退军人安置502

第三章 救济福利、收容遣送503

第一节 救济福利503

第二节 收容、遣送、安置508

第四章 婚姻宣传与登记509

第一节 宣传贯彻《婚姻法》509

第二节 婚姻登记510

第十八编 劳动人事志512

第一章 机构512

第二章 劳动513

第一节 劳动就业513

第二节 职工人数516

第三节 安全生产519

第三章 人事520

第一节 人员编制520

第二节 干部构成523

第三节 干部管理529

第四章 离休、退休(职)532

第一节 工人退休(职)532

第二节 干部离休、退休(职)532

第五章 工资、福利534

第一节 工人工资福利534

第二节 干部工资福利536

第十九编 军事志541

第一章 机构541

第一节 军事科542

第二节 人民武装部542

第二章 军事地理544

第一节 地形特点544

第二节 关隘与军事设施545

第三章 兵役546

第一节 清朝及以前的募兵制547

第二节 民国的兵役制547

第三节 新中国的兵役制度548

第四章 武装力量551

第一节 地方武装551

第二节 驻军559

第五章 人民防空560

第一节 机构设置561

第二节 工程设施和防空演习561

第六章 战争562

第一节 古代战争562

第二节 中国工农红军来宜君563

第三节 人民游击战争563

第四节 宜君解放565

第二十编 文化志566

第一章 文化567

第一节 机构567

第二节 图书568

第三节 电影569

第四节 群众文化570

第五节 戏剧571

第六节 宜君农民画573

第二章 文物576

第一节 村落遗址576

第二节 陵墓577

第三节 祠堂庙宇578

第四节 寺观578

第五节 石窟和摩崖造像578

第六节 馆藏文物581

第七节 其它581

第三章 新闻、广播、电视583

第一节 新闻583

第二节 广播584

第三节 电视590

第二十一编 教育志592

第一章 教育机构593

第一节 行政机构593

第二节 业务单位594

第二章 初等教育596

第一节 清代的教育596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596

第三节 新中国的小学教育597

第三章 中等教育601

第一节 普通中学601

第二节 中等专业教育603

第四章 成人教育607

第一节 民众补习教育607

第二节 农民业余教育607

第三节 职工业余教育609

第五章 学制变革610

第六章 师资611

第一节 发展情况611

第二节 教师管理612

第三节 师资培训612

第四节 教师待遇613

第七章 经费与设备615

第一节 经费来源615

第二节 经费管理616

第三节 学校设施617

第二十二编 体育、卫生志618

第一章 体育618

第一节 体育运动619

第二节 历届运动会622

第二章 卫生624

第一节 管理机构624

第二节 医疗单位626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629

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629

第五节 防疫及地方病防治630

第六节 卫生保健636

第七节 卫生经费639

第八节 药材640

第九节 民间验方642

第二十三编 科学技术志646

第一章 机构647

第二章 科技宣传与普及648

第三章 技术推广649

第四章 科研成果650

第五章 科技队伍建设653

第二十四编 宗教民俗志654

第一章 宗教654

第二章 民俗656

第一节 传统习俗656

第二节 革除陋习663

第三章 谣谚664

第一节 歌谣664

第二节 谚语671

第三节 歇后语676

第四章 民间传说678

第二十五编 方言志681

第一章 语音681

第一节 声母681

第二节 韵母688

第三节 声调697

第二章 词汇699

第一节 基本词700

第二节 成语702

第三章 语法703

第二十六编 人物志705

第一章 传略706

第二章 烈士名录723

第三章 各界知名人士表729

第一节 本县籍地师级以上党政军干部729

第二节 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736

第三节 能工巧匠742

第四节 知名人士743

第五节 研究生以上知识分子745

附录748

第一章 重要文告749

第二章 艺文771

第一节 诗歌771

第二节 散文773

第三节 旧志序、跋选778

编后语781

1992《宜君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宜君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2 西安:三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宜章县志  7( PDF版)
宜章县志 7
宜良县志  11( PDF版)
宜良县志 11
宜良县志  10( PDF版)
宜良县志 10
宜良县志  9( PDF版)
宜良县志 9
宜良县志  8( PDF版)
宜良县志 8
宜良县志  7( PDF版)
宜良县志 7
宜良县志  5( PDF版)
宜良县志 5
宜良县志  4( PDF版)
宜良县志 4
宜良县志  2( PDF版)
宜良县志 2
宜良县志  3( PDF版)
宜良县志 3
分宜县志  4( PDF版)
分宜县志 4
台湾:成文出版社
宜川县志  2(1976 PDF版)
宜川县志 2
1976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业县志  1(1976 PDF版)
商业县志 1
1976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宜川县志  1( PDF版)
宜川县志 1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宜章县志  8( PDF版)
宜章县志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