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求取 ⇩

绪言1

一、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

二、遗传学的发展2

三、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4

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6

第一节 细胞的构造6

一、细胞膜6

二、细胞质7

三、细胞核8

第二节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9

一、染色体的形态特征9

二、染色体的结构11

三、染色体的数目13

第三节 细胞的有丝分裂14

一、有丝分裂的过程14

二、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17

第四节 细胞的减数分裂17

一、减数分裂的过程17

二、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19

第五节 植物配子的形成和受精20

一、雌雄配子的形成20

二、授粉和受精22

三、直感现象22

四、无融合生殖23

第六节 植物的世代交替24

一、低等植物的世代交替24

二、高等植物的世代交替25

第二章 分离规律28

第一节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28

一、单位性状和相对性状28

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28

第二节 分离现象的解释30

一、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30

二、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31

第三节 分离规律的验证31

一、测交法31

二、自交法32

三、F1花粉鉴定法33

第四节 显性性状的表现及其与环境的关系34

一、显性性状的表现34

二、显性性状与环境的关系34

三、影响相对性状分离的条件35

第五节 分离规律的应用36

第三章 独立分配规律38

第一节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38

第二节 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39

第三节 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41

一、测交法41

二、自交法41

第四节 多对相对性状杂种的遗传42

第五节 基因的互作44

一、互补作用44

二、积加作用44

三、重叠作用45

四、显性上位作用45

五、隐性上位作用46

六、抑制作用46

第六节 基因的作用和性状的表现47

第七节 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49

第四章 连锁遗传规律51

第一节 性状连锁遗传的表现51

第二节 连锁遗传的解释和验证52

一、连锁遗传的解释52

二、连锁遗传的验证53

第三节 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54

一、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54

二、交换与不完全连锁的形成56

第四节 交换值及其测定58

第五节 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59

一、两点测验59

二、三点测验61

三、干扰和符合63

四、连锁遗传图63

第六节 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65

第七节 性别决定与性连锁66

一、性别的决定67

二、性连锁69

第五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72

第一节 数量性状的特征72

第二节 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73

第三节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76

第四节 遗传力的估算及其应用77

一、遗传力的概念77

二、广义遗传力的估算方法78

三、狭义遗传力的估算方法79

四、遗传力在育种上的应用83

第六章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85

第一节 近亲繁殖及其遗传效应85

一、近亲繁殖的概念85

二、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86

三、回交的遗传效应88

第二节 纯系学说89

第三节 杂种优势的表现90

一、F1的优势表现90

二、F2的衰退表现91

第四节 杂种优势的遗传理论92

一、显性假说92

二、超显性假说93

第五节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在育种上的利用95

一、近亲繁殖在育种上的利用95

二、杂种优势在育种上的利用96

第七章 基因突变99

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频率和时期99

一、基因突变的频率99

二、基因突变的时期99

第二节 基因突变的特征100

一、突变的重演性和可逆性100

二、突变的多方向性和复等位基因101

三、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102

四、突变的平行性103

第三节 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103

一、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表现103

二、大突变和微突变的表现104

第四节 基因突变的鉴定105

第五节 生化突变106

一、红色面包霉的生化突变型106

二、红色面包霉生化突变的鉴定方法107

第六节 基因突变的诱发108

一、物理因素诱变108

二、化学因素诱变110

第八章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112

第一节 缺失112

一、缺失的类别112

二、缺失的遗传效应114

第二节 重复114

一、重复的类别114

二、重复的遗传效应116

第三节 倒位117

一、倒位的类别117

二、倒位的遗传效应118

第四节 易位119

一、易位的类别119

二、易位的遗传效应120

第五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诱发123

第九章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127

第一节 染色体组及其倍数的变异127

一、染色体组及其整倍性127

二、一倍体128

三、整倍体的同源性与异源性128

四、非整倍体130

第二节 同源多倍体130

一、同源多倍体的形态特征130

二、同源多倍体的联会和分离131

第三节 异源多倍体136

一、偶倍数的异源多倍体136

二、奇倍数的异源多倍体138

第四节 多倍体的形成途径及其应用139

一、未减数配子的结合与多倍体形成139

二、合子染色体数加倍与多倍体形成139

三、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应用140

第五节 单倍体142

第六节 非整倍体143

一、单体143

二、缺体144

三、三体145

四、四体149

五、非整倍体的应用150

第十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154

第一节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154

一、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154

二、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155

第二节 核酸的化学结构与自我复制157

一、两种核酸及其分布157

二、DNA与RNA的分子结构158

三、DNA与RNA在活体内的自我复制162

第三节 DNA与遗传密码163

一、三联体密码164

二、三联体密码的翻译164

第四节 DNA与蛋白质的合成165

一、mRNA、tRNA和rRNA166

二、核糖体168

三、在核糖体上形成蛋白质169

四、中心法则及其发展170

第五节 基因的概念和基因作用的调控171

一、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171

二、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达171

三、基因作用的调控173

第六节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174

一、突变的分子机制174

二、突变的修复和回复突变178

第十一章 遗传工程183

第一节 遗传工程的概念183

第二节 基因的分离与合成184

一、利用理化的方法分离基因184

二、用噬菌体或质粒攫取基因或基因组184

三、用鸟枪射击法分离基因185

四、基因的化学合成186

五、基因的酶促合成187

第三节 运载工具与限制性内切酶187

一、运载工具187

二、限制性内切酶188

第四节 重组DNA分子189

第五节 DNA分子无性系的建立和“目的”基因的表达191

一、DNA分子无性繁殖系的建立191

二、“目的”基因的正确表达192

第六节 基因工程的现状和展望192

第七节 细胞工程194

一、体细胞杂交194

二、细胞核的移植196

三、细胞器的摄取197

第十二章 细胞质遗传198

第一节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和表现198

一、细胞质遗传的特点198

二、细胞质遗传的表现199

第二节 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201

一、细胞质基因的存在201

二、细胞质基因的特性202

第三节 细胞质基因与细胞核基因的关系202

第四节 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别及其遗传机理204

一、雄性不育的类别及其遗传特点205

二、雄性不育性的发生机理208

三、质核型雄性不育性的利用209

第十三章 遗传与进化211

第一节 生物进化的概念211

第二节 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其发展213

第三节 群体的遗传平衡215

一、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215

二、哈德—魏伯格定律216

第四节 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218

一、突变218

二、选择219

三、遗传漂移221

四、迁移222

第五节 隔离在进化中的作用222

第六节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方式223

一、物种的概念223

二、物种形成的方式224

1979《遗传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浙江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主编 1979 北京:农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遗传学(1999 PDF版)
遗传学
1999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遗传学( PDF版)
遗传学
遗传学(1982 PDF版)
遗传学
1982
遗传学(1982 PDF版)
遗传学
1982
遗传学(昭和24年07月 PDF版)
遗传学
昭和24年07月 产业图书株式会社
最近の生物学  第一卷(昭和25年01月第1版 PDF版)
最近の生物学 第一卷
昭和25年01月第1版 株式会社 培风馆
遗传学( PDF版)
遗传学
北京:中华书局
遗传学(1996 PDF版)
遗传学
1996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遗传学(1998 PDF版)
遗传学
1998 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遗传学(1988 PDF版)
遗传学
1988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遗传学(1988 PDF版)
遗传学
1988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遗传学(1988 PDF版)
遗传学
1988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遗传学(1986 PDF版)
遗传学
1986 北京:农业出版社
曹燕华的问号(1989 PDF版)
曹燕华的问号
1989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遗传学(1989 PDF版)
遗传学
1989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