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县志》
作者 | 益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编者 |
---|---|
出版 |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963 |
出版时间 | 1999(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43819759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444495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概述1
大事记9
第一篇 建置63
第一章 沿革 地域63
第一节 沿革63
第二节 境域演变66
第二章 行政区划68
第一节 清以前概况68
第二节 清时期68
第三节 民国时期72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72
第五节 区乡镇概况77
第三章 县城85
第一节 原县城85
第二节 新县城赫山镇85
第二篇 自然环境89
第一章 地质89
第一节 地层89
第二节 岩浆岩90
第三节 矿产91
第二章 地貌94
第一节 地貌演变94
第二节 地貌特征94
第三节 地貌类型95
第三章 水文97
第一节 河流97
第二节 湖泊100
第三节 水文特征101
第四节 水资源104
第四章 气候106
第一节 气候特点106
第二节 气候要素107
第三节 主要天气现象108
第四节 气象灾害109
附:益阳县近百年水 旱 风 雹灾害年表111
第五章 土壤114
第一节 成土母质114
第二节 土壤类型、性状与分布115
第三节 土地利用构成117
第六章 植被118
第一节 植被分布118
第二节 隐域植被群落特点118
第三节 植被类型119
第七章 生物资源122
第一节 植物资源122
第二节 动物资源124
第八章 自然生态环境演变128
第一节 江湖演变128
第二节 气候波动133
第三节 生物资源演替134
附:益阳县近百年虫灾年表136
第三篇 人口137
第一章 人口总量137
第一节 人口规模137
第二节 总量变动137
第二章 人口分布140
第一节 城乡分布140
第二节 地理分布140
第三章 人口构成142
第一节 年龄构成142
附:百岁寿星143
第二节 性别构成143
第三节 婚姻构成144
第四节 文化构成145
第五节 民族构成146
第六节 姓氏构成147
第四章 人口控制148
第一节 工作机构148
第二节 宣传教育148
第三节 人口规划149
第四节 政策法规149
第五节 避孕与节育152
第六节 优生优育152
第五章 氏族源流155
第四篇 中国共产党益阳县地方组织167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党的组织及活动167
第一节 党的创建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67
第二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68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169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170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组织172
第一节 县委及其工作机构172
第二节 基层党组织176
第三节 党组177
第三章 党员代表大会178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党员大会和党代会178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党代会178
第四章 党务180
第一节 党员发展180
第二节 宣传教育181
第三节 作风建设183
附:益阳县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廉洁自律约法六章185
第四节 纪检工作186
第五节 统战工作188
第六节 信访工作189
第五篇 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社团191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益阳县地方组织191
第一节 组织沿革191
第二节 党务194
附:中统及图书系195
第二章 民主党派益阳县地方组织196
第一节 民主同盟196
第二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196
第三节 九三学社197
第三章 其他党派益阳县地方组织198
第一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198
第二节 中国青年党199
第三节 中国民主社会党199
第四章 社会团体200
第一节 工人团体200
第二节 农民团体203
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204
附:童子军207
第四节 妇女团体207
第五节 工商团体209
第六篇 政权 政务211
第一章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211
第二章 县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212
第一节 代表212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213
第三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215
第三章 县人大常委会217
第一节 工作机构217
第二节 主要工作218
附:民国时期益阳县议事会220
第四章 知县公署222
第一节 机构222
第二节 政务纪略224
第五章 县政府225
第一节 机构225
第二节 政务纪要226
附:益阳县日伪政权227
第六章 县人民政府229
第一节 沿革229
第二节 机构232
第三节 施政方式234
第四节 政务简述236
第七章 县政治协商会议237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237
第二节 工作机构239
第三节 主要活动240
附:民国时期益阳县临时参议会 参议会242
第七篇 新中国成立后党政重大活动243
第一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243
第一节 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243
第二节 土地改革244
第三节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45
第四节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246
第二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247
第一节 党内整风和反右派斗争247
第二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47
第三节 调整国民经济248
第四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248
附:“迎丰事件”始末249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251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251
第二节 生产建设253
第四章 改革开放时期254
第一节 全面落实政策254
第二节 政治体制改革254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256
第四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56
第五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58
第八篇 公安 司法261
第一章 公安261
第一节 机构261
第二节 治安管理262
附一:会道门267
附二:汉留268
第三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69
第四节 侦察 预审270
第五节 户政管理272
第六节 消防273
第二章 检察275
第一节 机构275
第二节 刑事检察275
第三节 经济检察276
第四节 法纪检察276
第五节 监所检察277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277
第三章 审判279
第一节 机构279
第二节 刑事审判279
第三节 民事审判280
第四节 经济审判281
第五节 行政审判282
第六节 案件复查282
第七节 案件执行283
第四章 司法行政284
第一节 法制宣传284
第二节 律师事务285
第三节 公证事务286
第四节 人民调解286
第五节 劳改劳教287
第九篇 军事289
第一章 地方武装289
第一节 明 清地方武装289
第二节 民国地方武装290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人民武装291
第四节 县人民武装部292
第二章 兵役294
第一节 募兵制294
第二节 国民兵役制294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295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295
第三章 民兵297
第一节 组织沿革297
第二节 军事训练297
第三节 政治教育298
第四章 驻军 兵祸 战事299
第一节 驻军299
第二节 兵祸300
第三节 战事300
第五章 人民起事303
第一节 农民起义303
第二节 会党起事303
第三节 饥民暴动303
第十篇 劳动 人事305
第一章 职工305
第一节 职工队伍305
第二节 就业安置306
第三节 劳动管理308
第四节 职工培训308
第二章 干部310
第一节 人员编制310
第二节 来源与构成311
第三节 任用与管理312
第四节 专业技术职称评定313
第三章 工资 福利315
第一节 工资315
第二节 福利317
第四章 劳动保险与劳动保护319
第一节 社会劳动保险319
第二节 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319
第三节 劳动保护319
附:重大安全事故录320
第十一篇 民政 外事 侨务321
第一章 社会救济321
第一节 灾害救济321
第二节 病残救济322
第三节 扶贫救济322
第四节 定期救济323
第五节 难民救济323
第二章 社会福利324
第一节 农村“五保”324
第二节 福利院 敬老院324
第三节 福利工厂325
第四节 残疾人工作325
第三章 拥军拥政 抚恤优待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327
第一节 拥军拥政327
第二节 抚恤优待328
第三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330
第四章 社会事务管理331
第一节 婚姻管理331
第二节 丧葬管理331
第三节 收容遣送332
第四节 弃婴收养332
第五节 地名管理332
第五章 外事 侨务333
第一节 外事333
第二节 侨务333
第十二篇 经济综述335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335
第一节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335
第二节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338
第三节 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339
第二章 经济体制改革340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40
第二节 计划体制改革341
第三节 物价体制改革341
第四节 工业体制改革342
第五节 商业体制改革342
第三章 国民经济发展概况343
第一节 历代经济发展概况343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水平343
第四章 产业结构346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346
第二节 农业与工业结构346
第三节 农业内部结构347
第四节 轻工业 重工业结构348
第五章 人民生活350
第一节 农民生活350
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353
第十三篇 种植业 农机具357
第一章 耕地 劳力358
第一节 耕地358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360
第二章 水稻362
第一节 耕作制度362
第二节 品种363
第三节 栽培364
第四节 病虫防治367
第五节 商品粮基地建设369
第三章 旱粮370
第一节 种植面积370
第二节 品种370
第三节 栽培370
第四章 经济作物372
第一节 棉花373
第二节 茶叶373
第三节 麻类374
第四节 柑桔375
第五节 甘蔗375
第六节 其他376
第五章 油料作物 蔬菜378
第一节 油料作物378
第二节 蔬菜379
第六章 农机具380
第一节 排灌机具380
第二节 耕作机具381
第三节 植保机具382
第四节 插秧 收割 脱粒机具382
第五节 农副产品加工机具383
第六节 农机管理383
第十四篇 畜牧 水产业385
第一章 家畜家禽饲养385
第一节 家畜饲养385
第二节 家禽饲养389
第三节 畜禽疫病防治390
第二章 水产392
第一节 渔业392
第二节 其它水产396
第三节 渔政397
第十五篇 林业399
第一章 森林资源399
第一节 森林分布399
第二节 面积与蓄积400
第三节 树种资源401
第二章 森林培育403
第一节 采种育苗403
第二节 人工造林403
第三节 封山育林408
第四节 兴办林场408
附:岳家桥乡林场简介409
第三章 森林管理410
第一节 林政410
第二节 林权演变410
第三节 林业资金管理411
第四节 森林防火412
第五节 森林病虫防治413
第四章 森林采伐 储运 销售415
第一节 采伐415
第二节 储运415
第三节 销售416
第十六篇 水利417
第一章 堤垸418
第一节 堤垸挽围422
第二节 堤垸整修424
第三节 堤防加固425
附:新泉寺排水闸简介426
第四节 蓄洪安全建设426
第二章 塘坝 水库428
第一节 塘坝428
第二节 水库429
附:中型水库简介429
第三章 机电排灌431
第一节 机械排灌431
第二节 电力排灌431
第三节 水轮泵 喷灌432
第四章 渠系 园田化434
第一节 渠系434
第二节 园田化434
第五章 烂泥湖治理435
第一节 撇洪工程435
第二节 新河大闸436
第三节 新河电力排灌站436
第四节 烂泥湖围垦437
第六章 水利管理438
第一节 管理机构438
第二节 工程管理438
第三节 用水管理440
第七章 防汛 排涝 抗旱441
第一节 防汛441
第二节 排涝442
第三节 抗旱443
第十七篇 乡镇企业445
第一章 发展概况445
第二章 管理机构与经营体制447
第一节 管理机构447
第二节 经营体制447
第三章 产业结构449
第一节 农业企业449
第二节 工业企业450
第三节 建筑企业453
第四节 交通运输企业454
第五节 商业及饮食服务业454
第四章 “一村一品”经济455
第一节 “一村一品”经济模式455
第二节 “一村一品”经济发展455
第十八篇 工业457
第一章 工业体制458
第一节 县属国有工业458
第二节 二轻工业460
第三节 部门工业462
第四节 合资 股份制工业463
第五节 家庭工业465
第二章 工业行业466
第一节 机械工业466
第二节 建材工业467
第三节 电子工业467
第四节 纺织工业468
第五节 食品工业469
第六节 造纸 印刷工业469
第七节 化学工业470
第八节 采矿工业470
第三章 工业管理472
第一节 管理机构472
第二节 生产管理472
第三节 财务管理473
第四节 民主管理473
第四章 名优特产475
第五章 驻县省 地属厂矿企业479
第十九篇 能源483
第一章 电力483
第一节 发电483
第二节 变(供)电站484
第三节 电力供应485
第四节 电力管理486
第二章 煤炭487
第三章 石油488
第一节 煤油488
第二节 汽油488
第三节 柴油489
第四节 润滑油489
第四章 柴草利用490
第五章 沼气 液化石油气491
第一节 沼气491
第二节 液化石油气491
附:糠壳煤气站简介492
第二十篇 交通 邮电493
第一章 水陆交通493
第一节 陆路交通493
第二节 水路交通497
第二章 水陆运输501
第一节 陆路运输501
第二节 水路运输503
第三章 交通管理505
第一节 管理机构505
第二节 陆路交通管理505
第三节 水路交通管理506
第四章 邮电509
第一节 邮电机构509
第二节 邮政510
第三节 电信511
第二十一篇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513
第一章 城乡建设513
第一节 城镇建设513
第二节 村庄建设515
附:兰溪镇松柏新村简介515
第三节 住宅建设516
第二章 建筑与施工518
第一节 建筑队伍518
第二节 房屋结构518
第三节 施工技术519
第四节 建筑管理520
第三章 环境保护522
第一节 环境质量522
附:严重污染事故2例523
第二节 环境治理524
第二十二篇 贸易527
第一章 商品市场527
第一节 市场概貌527
第二节 流通体制528
第三节 集镇市场529
第四节 集贸市场531
第二章 经营体制533
第一节 私营(个体)商业533
第二节 国有商业533
第三节 供销合作商业534
第四节 其它集体商业535
第三章 商品购销536
第一节 粮油贸易536
第二节 农副产品购销540
附:废品收购542
第三节 生产资料销售542
第四节 生活资料销售546
第四章 饮食服务551
第一节 饮食业551
第二节 服务业551
第五章 对外贸易553
第一节 食品类553
第二节 土产类554
第三节 畜产品555
第四节 五金机械555
第五节 工艺品及其它556
第二十三篇 财税 金融557
第一章 财政557
第一节 财政收入557
第二节 财政支出561
第三节 财务管理与监督563
第二章 税务568
第一节 农业税收568
第二节 工商税收570
第三节 地方税收575
第三章 金融578
第一节 金融机构578
附:“益阳官钱局”被哄抢事件580
第二节 货币580
第三节 存款 储蓄586
第四节 贷款588
第五节 其它金融事业593
第二十四篇 经济综合管理599
第一章 计划 统计管理599
第一节 计划管理599
第二节 统计管理601
第二章 工商行政 审计管理604
第一节 工商行政管理604
第二节 审计管理608
第三章 物价 标准计量管理610
第一节 物价管理610
第二节 标准计量管理613
第四章 国土 矿产资源管理616
第一节 国土管理616
第二节 矿产资源管理619
第五章 农村财务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620
第一节 农村财务管理620
第二节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621
第二十五篇 教育623
第一章 塾馆 书院 县学623
第一节 塾馆623
第二节 书院624
第三节 县学625
第二章 各类教育627
第一节 幼儿教育627
附:益阳县直属机关幼儿园简介627
第二节 小学教育628
附:赫山第一小学简介630
第三节 普通中学教育631
附:益阳县第一中学简介634
第四节 职业教育635
附:益阳县教师进修学校简介637
第五节 成人教育638
附:益阳县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简介640
第三章 教师641
第一节 队伍641
第二节 培训642
第三节 地位 待遇643
第四章 教学645
第一节 学制与课程645
第二节 思想品德教育647
第三节 文化科学知识教学648
第四节 勤工俭学651
第五章 考试 招生 分配652
第一节 考试652
第二节 招生653
第三节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654
第六章 教育经费与教学设施655
第一节 教育经费655
第二节 校舍657
第三节 教学设备658
第七章 教育行政660
第一节 行政机构660
第二节 教育管理660
第二十六篇 科学技术663
第一章 科技组织与科技队伍663
第一节 管理机构663
第二节 科研机构663
第三节 群众学术团体665
第四节 科技队伍665
第二章 科研成果与科技应用667
第一节 科研成果667
第二节 科技推广669
第三节 科普宣传670
第四节 科技培训670
第五节 科技专利670
第六节 学校科技671
第三章 科技交流与科技服务672
第一节 学术交流672
第二节 科技情报672
第三节 科技市场673
第四节 科技援外673
第二十七篇 文化675
第一章 群众文化675
第一节 管理机构和文化团体675
第二节 传统民间文艺677
第三节 群众文艺活动679
第二章 文艺作品整理与创作681
第一节 民间文艺搜集整理681
第二节 文艺创作681
第三章 戏剧 电影684
第一节 戏剧684
第二节 电影687
第四章 报刊 通讯 广播 电视689
第一节 报刊689
第二节 通讯报道690
第三节 广播691
第四节 电视694
第五章 档案 图书 县志 党史696
第一节 档案696
第二节 图书697
第三节 县志699
第四节 党史701
第六章 文物 古迹 名胜 重要纪念地702
第一节 文物702
第二节 古迹707
第三节 名胜708
第四节 重要纪念地710
第二十八篇 卫生 体育711
第一章 卫生保健711
第一节 公共卫生712
第二节 保健715
第二章 疾病防治719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719
第二节 地方病与寄生虫病防治722
第三节 血吸虫病防治723
第四节 居民死因及期望寿命727
第三章 医疗729
第一节 医疗单位729
第二节 医疗队伍733
第三节 医疗制度735
第四章 医药737
第一节 方药737
第二节 地产药材737
第三节 药品加工738
第四节 药品经营739
第五节 药政739
第五章 体育742
第一节 学校体育742
第二节 群众体育743
第三节 体育场地745
第二十九篇 民俗 宗教747
第一章 生产习俗747
第一节 种植习俗747
第二节 饲养习俗749
第三节 副业习俗750
第四节 工商习俗751
第五节 运输习俗752
第二章 生活习俗754
第一节 饮食习俗754
第二节 服饰习俗755
第三节 居住习俗756
第四节 行走习俗757
第五节 游戏习俗757
第三章 礼仪习俗759
第一节 家族习俗759
第二节 婚丧喜庆习俗760
第三节 交际习俗763
第四节 传统节令习俗764
第五节 祭祀习俗765
第四章 宗教767
第一节 佛教767
第二节 道教769
第三节 伊斯兰教769
第四节 基督教770
第三十篇 方言773
第一章 语音773
第一节 声母773
第二节 韵母774
第三节 声调775
第四节 声韵配合关系776
第二章 语法777
第一节 词777
第二节 短语778
第三节 句子781
第三章 修辞783
第一节 音韵修辞783
第二节 词语修辞784
第三节 修辞手段运用786
附:常用方言词和短语786
第三十一篇 艺文791
第一章 诗791
第一节 咏名胜古迹791
第二节 题赠咏事811
第二章 词819
第三章 联823
第一节 名胜古迹楹联823
第二节 茶亭 戏台 商贸会庆联828
第三节 题赠 哀挽联831
第四章 文837
附:益阳县明代至民国时期作者著述名录844
第三十二篇 谣谚 传说 轶事奇闻857
第一章 谣谚857
第一节 歌谣857
第二节 谚语863
第二章 传说866
第三章 轶事奇闻874
第三十三篇 人物881
一、传记881
二、烈士英名录945
三、劳动模范名录951
益阳市赫山区专录953
一、概况953
二、大事记956
附录:《益阳县志》(1992年内部版)编纂机构及编修人员960
1999《益阳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益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9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益阳市志
- 1990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
- 益阳市交通志
- 1990
-
- 绥阳县志·绥阳志
- 1986
-
- 益阳地区金融志
- 1993 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
-
- 资阳县志
- 1993 成都:巴蜀书社
-
- 沔阳县志
- 1989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庆阳县志
- 1993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 泗阳县志
- 1995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 松阳县志
- 1996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 长阳县志
- 1992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
- 德阳县志
- 1994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 南阳县志
- 1990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 建阳县志
- 1994 北京市:群众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