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谋经 中》求取 ⇩

第五篇 统领之谋879

第一章 良政在上879

一、恩威并重——君王治国的基本原则879

王猛令“天下有法”879

血染敬则刀881

新官上任的“下马威”881

主帅怯阵882

强悍更有强悍者883

嬴政轻爵重士884

朱买臣官场沉浮885

冯唐善谏 文帝赦将886

孝文帝赏罚分明887

二、以法治事——国之权绳,世之准绳888

商鞅行“壹刑”888

“国之社鼠”终于伏诛889

棒破公主车890

张亮不语屈太宗891

老吏不如周敦颐892

不畏强悍的“虎臣”893

海瑞铁面屈权贵894

守法模范舒化897

护法尊神拜住898

张雄飞守法不易其节899

刘肃守法平冤狱901

李尚隐不想出风头901

不许皇帝包庇902

陶公一怒903

杨朵儿只一身正气904

马子可爱905

程卫不顾皇权收羊琇906

刘暾有角不怕截907

宋游道嫉恶如仇908

申屠致远耻事权贵909

孙宝不畏打“豺狼”910

李德辉洞烛隐微912

答里麻奋身不顾利害913

顾公在座,使人不乐913

王坦之执法丢牛案914

谢义洁不怕丢乌纱915

犬啮行路,览噬家人915

王衣活用刑法916

曹伯启义不挠法917

剧可久风骨铮铮918

三、虚心求谏——兼听则明,博采众议919

主欲知过,必借忠臣919

木从绳则正,君从谏则圣920

君暗臣谀,危亡不远920

孜孜不倦,欲尽臣下情921

不能受谏,安能谏人921

为君不易,为臣极难921

借古鉴今922

耳目外通,下无怨滞922

臣欲谏,何惧死亡922

一人听断,安能尽善923

及其满盈,无所复谏923

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923

百姓闻之,必怨吾君924

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924

论今引古,远献直言924

言过激心真谏925

求而得之,不足贵925

进药石之言,以药石相报925

“一定改正”926

第二章 励精图治927

一、变法革新——政随时移,制随俗变927

周太王革戎狄之风928

河伯从此不娶妇928

厚葬遗俗当止930

匡衡纵谈易俗之道931

累禁始绝“寒食节”932

去旧俗、开新风933

郑子产铸刑鼎937

汉初不行苛政938

苏绰的六条诏书940

天下英雄,尽入我彀942

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944

张居正力振乾坤945

百日维新 变法以立国947

商鞅变法948

秦始皇设郡置县949

宇文泰创建府兵制951

隋文帝雄才大略953

澄清吏治,创开元盛世954

亦喜亦悲话新政956

海陵王百过有一功958

皇太极改行汉制960

清代修庙会盟961

雍正养廉新制963

二、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964

太公望治国964

孔子杀少正卯以树威965

诸葛亮从严治国之道965

光武赏罚分明平四方966

自是玉理安得不从966

宋太祖巧屈徐铉966

胡世宁劝孝宗解禁令967

哑人守库967

园丁传话967

燕昭王深明招贤士968

丙吉晓理赦车夫968

王猛顺势赦人968

魏元忠任强盗为使者969

廉希宪礼贤下士969

范仲淹不拘小节任文士970

徐存齐认错970

屠公包涵酒色之士970

尹源上书救刘涣971

忍小耻而成大业971

随处尽力,服务人民971

牺牲自己,成全别人972

严震坚守门风做善事972

萧何的远见972

董公劝汉王借理由出兵973

国家安危抛私仇973

刘备巧教马超识礼节974

真实不欺可堪大用974

吕夷简办事得体975

古弼冒犯君主975

后唐秦王的败亡976

唐高祖收揽民心976

为人臣者不能专权976

冯谖买义977

王旦出计保皇圣明978

胡宗伯识大体得状元978

孙老以钱易人978

母子相残背天逆道978

柳公绰诛杀玩弄法令的人979

季本避轻就重979

三、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治祸于未乱980

子罕哭灵980

秦欲伐楚980

晋人伐楚981

鲁成公欲叛晋982

叔向使郑982

范昭使齐982

司马唐谏秦君983

士尹池谏楚王984

赵简子收兵984

越王焚宫985

费仲说纣王985

文王欲伐纣986

武王使人探殷986

赵简子为国哭泣987

威公痛哭987

吴起落泪988

伊尹去官988

智过改姓989

白圭告辞990

舟之侨适晋990

楚庄王心忧991

晋平公问师旷991

周威王问屠黍992

庄公伐晋993

主父伐中山993

楚庄王欲伐陈994

灵公死于箭994

晋厉公被杀955

齐桓公威落955

田氏将治齐996

智伯赠大钟996

智伯索地997

公索氏亡其牲997

公仲朋十日不朝998

秦占楚疆998

唇亡齿寒999

刘裕称帝 农家本色999

唐太宗率身崇俭1000

“十思”1002

“开元之治”返朴还淳1003

节俭可比唐太宗1004

康熙为“盛世”铸根基1005

不重虚名重实绩1007

诸葛亮的精神财富1008

下诏戒厚葬1009

隋文帝倡俭忧天下1009

贞观名臣多清廉1010

金世宗崇俭有三法1011

宫廷移种“思俭草”1012

开国之君布衣为本1013

四、洞悉古今——以史为鉴,洞察兴衰1014

汤欲伐桀1014

楚庄王伐晋1015

景公欲伐鲁1015

虞卿见赵王1016

秦昭王是怎样被打动的1016

甘夫人的“苦口良药”1017

太子的特殊教材1018

清世祖的临终遗诏1019

第六篇 用人之谋1023

第一章 选贤任能1023

一、广咨博选——不拘一格的选才原则1023

孟尝君用人不拘一格1023

毛遂自荐1024

三道求贤令1025

诸葛亮破格擢拔王平1027

唐太宗与他的宰相1028

金世宗取才于暴君之朝1029

成吉思汗麾下将帅云集1031

安童十八岁任丞相1033

奴仆中的良相1034

赵王知人委大任1035

五张羊皮的故事1037

汉文帝识将细柳营1038

光武帝随才任使1039

智收姜维1040

唐太宗因材选任1041

廊柱屏风记君名1042

朱元璋请刘基出山1043

二、唯才是任——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1044

敌将可赦 仇者先封1044

寇恂登云台1045

荀彧离袁投曹1046

有才德则用,无才德则弃1047

“忠清强介”的巨奸1049

唐太宗偏爱之失1050

金章宗重用孝才治天下1050

化敌为友 广揽人才1051

三、用人不疑——知人善任,以诚待下最得下属拥戴1052

统御大将之才1053

善用人才1053

人为国之本1053

用人不疑1053

用人必详其本1054

为政杜私情1054

民有余就是国富1054

为政须先正己1055

唯才是举,不以小失大1055

更重才干1055

息壤之约1056

刘邦的“定心丸”1056

慧眼识才1057

五百两买一匹死马1057

楚庄王嬉游辨忠臣1057

明而有智1058

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1058

天子与百姓同1058

私意行则国乱1059

乱世之奸雄1060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1060

吴下阿蒙1061

煮酒论英雄1061

狼子野心1062

王佐之才1063

弘毅而宽厚1064

有勾践之奇英1064

善应变展其所长1065

猜忌而权变多1066

三顾之礼1067

鱼水之交1067

吾得卿,谐也1068

待将如养虎1068

能断大事,应变无方1069

闻人有善,若己有之1070

参谋帷幄,剖断如流1071

魏征:抗直无所屈挠1072

激浊扬清1073

三千轻骑,深入虏庭1074

容貌懦弱,志性刚烈1075

临敌应变,动合事机1076

见事敏速,性甚慎至1077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1078

读符牒不暇,安能求贤1078

都督刺史,理乱所系1078

何患无贤,患在不知1079

如何获得人才1079

知人之事,自古为难1079

必先试人方能用人1080

选众授能,非才莫举1080

知心者智,自知者明1081

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1081

李纬拜尚书1083

秦穆公一霸西戎1084

乐羊灭中山1085

陈琳骂曹与魏种倒戈1086

孙氏兄弟霸踞江东1088

唐太宗驭臣洞然不疑1089

辽太祖用叛臣不疑1089

康熙收复台湾1090

四、扬长避短——因才授职,量能授官1091

“以九职任万民”1092

楚汉之争胜负的内因1092

诸葛亮与“五虎上将”1093

王猛收人所长成大功1094

用人如器 取其所长1096

巧用邑人财力1099

郑晓时一物多用1099

康伯可的中兴十策1101

李纲拒外守内1102

刘大夏边关掌粮饷1103

沈晦的抗敌之策1103

不用贤臣 自取灭亡1104

第二章 育才造士1105

良弓当矫——培养人才是百年大计1105

孙权教将读兵书1105

冯谖弹铗报孟尝1106

董仲舒论养士以求贤1108

叶适论“养士”1110

贾岛还俗1110

朱元璋选才“老少参用”1112

勤教严绳育鸿章1112

第七篇 立身之谋1119

第一章 正本清源1119

一、修身以德——以德服人最具威力1119

周公以德化天下1119

诸葛亮“天威”降孟获1121

亡国之君的身后荣华事1122

宰相肚里能撑船1124

继父遗志 终成名臣1125

深得民心的司马光1127

王翱“五德”俱备1129

二、韬光养晦——忍辱负重,卧薪尝胆1130

“竹林七贤”的时代背景1131

自由旷达,明哲独行1132

置身尘世超于尘世1133

不说人是非,不评人世事1134

酒洗胸中怨1134

一醉解千愁1135

批判伪君子1136

第二章 忠贞大义1137

一、以身许国——忠义立身的儒家传统1137

当战之日,无所顾及1138

不惧兵刃,以明大节1139

魏征欲送海陵王1139

隋朝谁最忠贞1139

岂容目睹覆车,不改前辙1140

妻子卖珠,未为有罪1140

君臣之情1141

疾风知劲草,动荡识诚臣1141

以忠贞为典范1141

国士遇我,国士报之1141

尧君素:岁寒松柏1142

梁陈名息,有谁可继1142

忠贤之后,多加顾全1142

太宗攻辽东安市城1142

其身正不令而行1143

谋战胜于武力1143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1144

民心重于兵胜1144

曹操违令自割发1144

文帝大度授国号1145

为太平吴、蜀复交1145

文帝纵论经国事1146

经国之远筹1146

成大事以人为本1147

葬毕皆除服1147

唐文宗赐鸡1148

为臣必各司其职1148

慧眼识人才1148

利益不满十分不变法1149

御史台老隶1150

武帝大度治乱党1150

简肃公藏布囊镇蜀人1150

张咏投士卒入井1151

诸葛亮任用土官1151

高拱断案1152

郭绪治乱1153

吴惠招抚义宁洞蛮1154

龚遂治理乱民有道1154

徐敬业冒险入寇营1155

朱博理政有方1155

韩裒巧计抓强盗1156

吴肓平息盗贼1157

王德元放归间谍1157

刘舜卿不抓小偷1157

李允则不贸动1157

杜絃苏颂不动声色1158

文彦博遇事稳妥1158

张辽安心静坐1159

薛长孺、王融不苛察1159

李元轨只杀一人1159

吕公孺治军1160

廉希宪宽释俘兵1160

林兴祖引他入罪1160

李封不曾打过一个人1161

耿定向容得小人1161

向敏中、王旦如此镇静1161

乔宇故作安闲1162

韩愈不必关门1162

裴度智量非凡1162

郭子仪盛德服人1163

王守仁未遭祸害1163

王璋、罗通早作主张1164

吴履、叶南严做和事老1164

鞠真卿重惩殴斗1165

赵豫清勤和缓1166

褚国祥手法敏捷1166

程卓不论真伪1166

张士逊改换匾额1166

张永调度有方1166

范湛恢复老规矩1167

牛弘冷淡反应1167

明镐不伤士气1167

吴起殉法1168

商鞅遭车裂1169

出师未捷身先死1170

屈原怀才不遇1173

范仲淹三贬而不悔1174

秋瑾献身革命1176

光绪变法1179

谭嗣同喋血1180

马革裹尸还1181

著策扶汉室1182

去时四十壮年郎 归来须发皆斑白1183

赵苞舍孝全忠1186

忠勇平叛乱1187

虞悝举家为国尽忠1187

维护尊严 死不叛晋1189

辛伯力不惧毒酒1190

浴血沙场 满门殉国1191

满门皆精忠1193

“坚贞一志”颜真卿1194

睢阳保卫战1195

九死一生 不辱使节1197

拘留廿一载,使燕不屈节1199

抗辽先锋杨延昭1200

纵火自焚求忠烈1201

舍弃一身媚骨 留得满腔豪情1202

一生力主复中原 一心只雪靖康耻1203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1205

与城共存亡1207

视死如归史可法1208

孤胆英雄厮养卒1210

华元只身入敌穴1210

赵云一身是胆1211

忠勇可嘉颜杲卿1211

义胆云天李彦思1212

死亦为鬼雄1213

杨继业绝食全义1214

士可杀不可降1215

“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1217

死不降敌 慷慨赴难1218

孤军奋战守城池1219

深入虎穴劝敌降1220

一腔热血为国抛洒1221

血洒国门三总兵1223

广陵散1225

不为五斗米折腰1226

出师未捷身先死1227

元景皓死不改姓1229

羊侃舍子取义1230

不顾身命的北齐忠臣1231

屈突通舍私全义1232

段秀实不计得失1232

朱昭舍身战西夏1234

为国流尽最后一滴血1235

陆贾不辱使命1236

晁错为国远虑1237

贤相姚崇1239

“竭节至公”的李大亮1241

忠职敢谏的魏裔介1242

“官不勤则事废”1244

“元和治民第一”1245

为政不可怠1246

在其位,明其政1247

“丝绸之路”的开通者1248

水利专家王景1250

李固守节致祸1250

刘穆之决断如流1252

“慈母”辛公义1252

薛大鼎沧州治水1253

拜住忧国忘家1254

史诚祖获旌1255

理财有方的夏原吉1256

李信圭久任1257

“包拯再世”——张淳1258

二、廉洁奉公——为国为民,至公至正1259

“四知”1260

白衣行炭穴1261

羊裘“豆腐汤”1262

“咬菜根”论从政1263

孙谦澹然明志1263

不只为文豪 也堪为廉吏1264

毛玠选官的标准1265

“父子清官”堪当重任1266

典当业的第一笔1268

着破衣居陋屋 王九皋保清白1269

漕运大臣“青菜刘”1269

四年如一日1270

茶果待客矫奢俗1271

为官郡守 自带米粮1272

孑然一身离任去1273

农民军不斩张玄素1274

一口薄棺留清白1274

宰相宅第 仅容一马1275

“廉石”的来历1276

“台阁之风”何以常在1277

三、勤政躬行——为国为民,鞠躬尽瘁1278

陶侃“日运百甓”1278

任官不家居的张养浩1279

“儒吏”美名扬1280

人称两贤的周经1280

“利民之政,知无不为”1281

靳辅治河建奇功1282

鞠躬尽瘁的河道官1284

政绩如何,关键在于态度1286

“莽知县”汪辉祖1287

林则徐身体力行1288

河塞宣房万福来1290

去副封以防壅蔽1291

巾帼不让须眉的萧太后1292

汤绍恩治水1294

三十年如一日1295

“三勤”方针1296

田文镜不敢一事苟且1299

名传后世,岂必位高长年1301

殚心治水患的张鹏翮1302

尽心民事的桂超万1304

家犬吠徐勉1305

社稷之臣——韩琦1305

靖难名臣姚广孝1306

伊桑阿“勤劳岁久”1308

“万民留葬”的于宗尧1310

天下皆醉难独醒1311

卫青、程信贵不弄权1311

不张恶人丑行1312

只做普通的大臣1312

关羽过五关1313

诸葛亮不掩己过1313

第八篇 处世之谋1317

第一章 仁慈宽厚1317

一、诚信待人——树立权威的第一选择1317

利之所在,谗言不惜1317

为政无信,万物不生1318

无法遁逃于天地之间1318

升迁不可求,从心所欲1319

大建宅邸,落地生根1319

逢迎者必有所求1319

理小事与成大事1320

家有恶犬,美酒滞销1320

因材施教1320

阵前换将中敌计1321

先安其心1321

计赚曹操1322

障眼擒儿1322

目标第二号人物1323

大量订货,适时中止1324

老姜辛辣1324

流水清浊在其源1325

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1325

皆魏征之力1327

交友当如荀巨伯1327

生前身后 不负友托1327

卓公行千里赴约1328

只重一个字1328

真正的经营者1329

鲁宗道实话实说1330

明山宾卖牛无欺1330

胡雪岩店悬匾不欺民1330

二、风雨同舟——宽以待人,和睦相处1331

以国事为重1331

宰相的适当人选1333

识人五要1334

事以密成,以泄败1334

平湖生波1335

见缝插针1335

陪着跳火坑1335

遇洞灌水1336

天下为公,无私于物1336

唯才是任1336

忍小忿,存大信1336

无偏无党,王道浩荡1337

忠言逆耳利于行1338

以识取人1338

内举不避亲1339

白玉有瑕仍是玉1339

负荆请罪 刎颈之交1345

楚庄王善解臣之过1345

韩信不报“胯下之辱”1346

以德报怨结好合1347

感动叛逃者的人1347

魏仁浦宽仁为长者1348

三、听言观色——洞察神情,知彼知己1349

灵公与夫人夜坐1349

梁丘据驾马1350

东野毕驾车1350

晋平公哑口无言1351

魏文侯心服口服1352

齐宣王口是心非1352

燕昭王无以应对1353

田饶高飞1353

子张辞行1354

宾客不为官1355

鲁丹遭谗1355

桓公将外行1356

桓公可霸1357

景公探雀1357

鲁定公死于寝1358

文种借粮1358

楚共王病危1359

管仲有疾1359

樊姬窃笑1360

为书制肘1361

文子出亡1362

孔子问漆雕马人1362

赵孟减丧食1363

楚王问田忌1363

隰子伐树1364

太子颜奔卫1364

周公赞商子1365

敬姜丧子1365

子路侵权1366

子西被杀1367

盆成括被杀1367

齐桓公欲伐卫1368

东郭垂泄密1368

臧孙子有忧色1369

客有武色1369

郑桓公会封于郑1370

季札赠剑1370

御者之妻1371

梁惠王心不在焉1372

郢人有狱1372

四、不惹小人——建功立业的后方保障1373

豺狼的哭声1373

列子不收赠谷1373

假佛像,奸和尚1373

假逐太子真袭卫1374

没有白送的玉璧1374

黄袍加身不吉祥1374

为子自杀1374

匈奴示弱必有诈1375

先见之明没功劳1375

甜酒不再有1375

屠伯的下场1376

华歆远见,废君无成1376

顾雍识破公孙渊诡计1376

何曾知晋必乱1377

痴姨因痴免祸1377

张翰知败思归1378

韦忠不贪官 临祸不遭殃1378

高欢散尽家财交朋友1378

到底谁要造反1378

潘公辞官1379

韩熙载听歌 赏舞避相识1379

王旦反对庆贺死蝗1379

邵雍闻鹃知乱1379

避免成为最后受害者1380

秦愚楚王1380

僖子吝酒被逐1380

父子都被骗而死1380

贤儿枉死1381

叛臣欺主1381

小人难得罪1382

六百里地变六里1382

公孙衍泄密1382

商鞅遗书欺魏1382

廉颇老矣1383

王莽礼贤下士时1383

以豆盖土诱饥敌1383

曹操假装中风1383

假戏真做杀宠姬1384

曹操佯眠杀人1384

钟会伪造书信1384

参军计杀将军1384

李雄巧施苦肉计1385

建德诈降欺敌1385

杀亲生女诬皇后1385

李林甫放饵 李适之上钩1385

解开圣水之惑1386

欺主争官1386

假扮皇帝骗绫缎1386

骗金术1386

侠士原来斩猪头1387

佯避潜攻1387

东海假孝子1387

猫犬互乳不是鲜事1388

埋铜佛惑众1388

鸽飞,伏兵发1388

篓筐藏情夫1388

假冒皇帝的儿子1389

愚人之术1389

五、一语双关——巧言应变,你知我知1390

寓事于理说孔子1390

狐假虎威喻国事1390

成大事者疏小节1390

长江水难救盆中鱼1391

楚王纳言重用才1391

因祸得福拜上卿1392

一席话换十座城1392

一语点醒梦中人1393

赔了救兵又输鼎1393

折衷保身劝割让1394

讽谏息战事1394

淳于髡一日荐七士1394

苏代拒让秦得利1395

人生存首为己1395

权不滥用社稷安1395

雄辩辅政事1396

假设两敌救赵王1397

陈元方巧答袁公问1397

要找白头母先找鹦父1397

皇帝面前巧应变1398

裴楷智释帝王疑1398

国亡心同悲1398

美人名曲独欣赏1398

人才没有固定产地1398

不捕捉,所以不放生1399

国君有道臣自贤1399

随机应变瞒帝王1399

帝王书生同身价1399

含沙射影解戏弄1399

僧人定下千古律1400

赵请简巧辩挫骄气1400

士兵巧辩逃死难1400

任座巧言救翟黄1401

秦昭襄王两度试范睢1402

单刀直入动王心1403

淳于髡借兵救薛1404

以其之道还治其身1404

苏历说不1405

反客为主说大计1406

顺势说清再鼓动1408

软硬兼施唬秦王1408

苏代诈赚公仲侈1409

强词夺理不失礼1411

荐贤隐私情1411

欲擒故纵求救兵1411

顺情入理发横财1412

套出真情再进言1413

智辩说破秦帝梦1414

以妻忠贞喻辅国1416

循循善诱救赵国1416

说动太后救同僚1417

不为亲子谁祭祀1417

陆贾贺丧1418

只身斗胆救主归1419

仗义执言为国安1421

为政不贪好清官1423

陈说利害乱自消1424

胸有才华口若悬河1425

第二章 纵横相宜1426

一、谨言慎行——骄傲是可怕的不幸1426

近习之间 又宜深慎1426

大东小东 杼轴其空1427

君有违失 臣须极言1428

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1428

上之所好 下必有甚1431

常无懈怠各保其终1432

战胜易 守胜难1432

常自制以保克终之美1432

二、明职任事——对上不越权,对下不专横1433

丞相的职责1433

宦达必副其名1434

法度行则国治1434

小事糊涂大事灵通1435

有才无位,难成大事1435

论赏当守“吝”字诀1436

罚须罪有该当1436

鞭子与胡罗卜1436

不施恩夸惠1437

寻才的诀窍1437

有人才则安1437

中立派的诤言1437

转移民怨的箭头1438

猎人之功与猎犬之功1438

一生一死,方识人1438

孔子劝识人1439

听其言观其行1439

礼厚必有诈1440

人主唯一心,攻之者众1440

有容,德乃大1441

推赤心置人腹中1441

昭信守于列国1442

遵守与属下之约1442

厉色与温颜1442

传君恶名,万死之罪1443

贪心的农夫1443

将计就计劝谏法1443

皇帝非禽兽亦当孝1444

拒谏为最不祥1444

比干剖心1445

不慎其前,必悔其后1445

三、临危不乱——趋利避害的首要心理素质1446

刘邦伤胸摸脚1446

李广下马解鞍退匈奴1447

曹操望梅止渴1447

张辽以静制扰1447

顾琛答问机警1447

庚杲之智答皇帝问1447

赶搭马槽退敌军1448

庚域“满仓计”安定人心1448

颜真卿藏首级安众心1448

裴度失印不惊1448

李石以静镇动1448

假造圣旨安民心1449

冯道单脚幽和凝一默1449

范延光以静辟谣1449

张乖崖跟着高呼万岁1449

杖打库管士兵1450

丁谓杀死囚吓船夫1450

不废铁钱有妙招1450

曹皇后剪发验功1450

吕夷简迟到有理1451

韩琦力促急召太子1451

杜黄裳先发军饷1451

敬忠义报晓止叛1451

拿钱借瓦,宫殿无缺1452

五钱折半诱出现钱1452

黄炳买饭打胜仗1452

赵从善不怕宦官刁难1452

汪德臣击舟做桥1453

顾大司寇拿布换民衣1453

张瀚指玉为石解友围1453

为百姓藏资料1453

勾践尝粪脱险1453

你杀臣子我割地1454

苏秦恐惧忠信获罪1454

管仲用合唱赶路1454

鸡鸣狗盗救孟尝1455

秦使转祸为福1455

老婆情妇两回事1455

烤肉的毛发1456

张丑一言,出境脱离1456

张仪靠美人解危1456

范睢死里逃生1457

陈平脱衣救命1457

先封最讨厌的臣子1457

只知韩信,不知陛下1457

班婕妤不与君王同车1458

寇恂效法蔺相如1458

虞诩增龟示强1459

荀攸善说免难1459

贾诩假冒太尉外孙救命1460

竹筐中的谋士1460

诸葛亮开门退敌1460

司马懿丢盔免难1460

圣主在位可以迟到1461

一女比不过五子1461

吹胡笳,思故土1461

换下绮罗衣1461

假装熟睡,保住小命1462

遗鞭解危1462

去谗言妙法1462

进言的时机1463

移花接木1463

敌境挑战保性命1464

驴载草人欺敌1464

敬新磨靠同音字救命1464

张咏火烧黑店1464

美人计消除流言1465

赶走心腹,布眼线1465

张公脱险1466

张良巧计稳人心1467

危急之中不赐赏1468

刘巴智解财政难题1468

黄炳犒劳士兵1468

权宜之计解急用1469

周忱解疑难1469

张恺不拘一格1470

张谷不用雁羽1470

陶鲁如期交牛1470

守边老卒的巧计1471

蒺藜也能为兵器1471

冰、泥炮弹1471

猪肠充气能渡河1471

颜常道破衣补墙1471

侯叔献计解水灾1471

雷简夫令水患平息1472

陆光祖的两全之策1472

孙权平衡船身1472

刘奇逼走完颜亮1472

韩琦不事张扬1472

处变不惊 计定大局1472

邵溥解救皇族1473

盛度巧掩己短1473

鲍叔牙将计就计1474

管仲自救其命1474

老校头抗敌无后虑1475

吴汉的劝降之计1475

汉高祖斗智不斗力1475

晋明帝智逃一劫1476

尔朱敞保全性命1476

韦孝宽从容逃脱1476

虎口脱险1477

王羲之佯睡保命1477

小兵保太守1477

元伯颜顺利脱险1478

徐敬业马腹藏身1478

陈平解衣保命1478

刘备避祸1479

崔巨伦有勇有谋1479

缓兵之计救性命1480

张佳胤从容不迫1481

罗巡抚警示川民1482

沈括计收逃兵1483

程颐安抚溃卒1483

吕颐浩激扬士气1484

段秀实计截韩敏1484

黄震平息众怒1484

赵葵稳定军心1484

周金不袒部属1485

徐文贞加强军防1485

王守仁安抚夷人1485

两字救一命1486

赵王斩密使1487

张浚安民1487

行事需谨慎1487

掩盖身份为大局1488

顾琛巧妙应答1488

李迪计逼赵元1488

用敌手杀逃兵1488

假意上当1489

太史慈计截公文1489

杨四救岳正1489

李文达选讲读官1490

周忱不将米粮落敌手1490

韩雍为都御史解围1491

韩雍泰然自若1491

耿定力一举两得1491

某教谕巧取官印1492

王安舍财保太子1492

朴桓安抚亡魂1492

子产通达世情1493

田叔仁智为相1493

主父偃的削藩之法1494

裴光庭招抚四夷1494

崔佑甫平乱1494

将才王旦1495

严求计绝游猎1495

陈平保身1495

得体的方法1496

不让朝廷出面1496

张方平两得其利1497

吴时来发动土著1497

驾驭夷狄之术1498

各按历法而行1498

马默保全子民1499

于谦解除胡患1499

自首无罪1499

离间之计1499

两全之策1500

刘坦计收钟玄绍1500

张俊智诛范琼1500

留志淑诈捕毕真1501

王益流放贼首1501

沈演奖惩有方1501

王钦若出脱旧米1502

上整朝纲 下理军务1502

吕夷简除患不伤己1503

王守仁让功免祸1503

朱胜非行事不留痕迹1503

李泌招纳番使1504

堵托塞怨1504

四、以攻为守——排难拯危的最佳途径1505

知人者智1505

貂勃知恩报田单1506

盗得兵符退秦兵1506

楚国神偷退敌兵15067

一语救一命1508

画蛇添足巧喻人1508

降一人得三十城1508

朱家游说救季布1509

一语惊醒梦中人1509

儿诳老子救小吏1510

苦计瞒奸雄1510

神医出良方1510

误死误生星象家1511

村妇借火,婆婆知错1511

机智豁达的小兵1511

宋典打马救皇帝1512

心病心药医1512

昙冰棒喝吏释疑1513

李穆挥鞭,宇文泰避险1513

李忠臣以情打动皇帝1513

张说赐婢,书生报恩1513

王旦速焚占卜书1514

翁蒙之恩救赵汾一家1514

一首诗平反佃户1514

顺手牵羊灭虞国1515

石牛下黄金1515

留下美女失国家1515

诱饵吊大鱼1515

上等种子种祸殃1516

霸得土地丢江山1516

判敌失误身先死1516

送女为妾掩杀机1516

示弱胜强敌1517

留得活口为我用1517

诈降赚曹军1517

诈称有疾立军威1517

草船借箭1518

赵子龙一身是胆1518

司马懿诈病杀曹爽1519

祖逖以土诱粮1519

阳遵阴袭1519

歌舞平乱事1519

以沙代米欺强敌1520

借神除贼1520

尊崇的另一种含义1520

弃舟船阻援军1521

王世充伪擒李密1521

弹琴惑军心1521

壮士埋伏运粮车1521

蒿箭诱敌将1522

引蛇出洞1522

示弱欺敌1522

悬羊击鼓1522

五、明察为先——料事如神,乃成大器1522

箕子的担心1523

殷长者毁约讽武王1523

周公、姜太公语含玄机1523

辛有意料在先1524

何曾的预言1524

管仲远见识四小人1524

齐桓公不善掩饰1524

臧孙子楚国求救1526

南文子洞识阴谋1526

智过改姓1526

诸葛亮察颜识刺客1527

梅国桢智铸铁剑1527

魏先生才学卓越1528

夏翁、尤翁大智识隐情1528

陧斯弥预知先兆1529

料事在先1530

庞参识哑谜1530

张方平调走王安石1530

陈灌窥一斑而见全豹1531

王禹称读诗知人1531

何心隐躲避张居正1531

只用五千人1532

卓敬建议防微杜渐1532

朱仙镇书生1532

楚公子引狼入室1533

不纵虎为患1533

曹玮闻微知著1534

高欢化财消灾1534

任文公的“逃跑演习”1535

东院主者垒墙藏粮1535

“防患于未然”1535

马援谏勿树大招风1536

物极必反1536

先知而明哲保身1536

穆生见微知著1537

列子不受子阳粟米1537

危如垒卵的韩氏家族1537

唐寅装狂1538

“征兆已经萌芽了”1538

盛极必衰1539

福兮,祸之所倚也1539

郗超撕信1539

子贡的“轻言多话”1540

希卑听鼓明事1540

范蠡没有失算1540

范睢智计脱身1542

死姚崇算计活张说1542

王应不听劝告丧身1543

陈同甫怒斩马头1544

李泌以百口之家保韩晃1544

荀息用计,虞公借路1545

赵王不用虞卿策1546

错误的议和1546

揣测将领1546

李晟料事及先1549

奏书不用,徒劳往返1550

韦孝宽准确“预计”1550

一语道破1551

杨廷和的先见之明1551

卜偃的五年预言1551

士鞅言论有先见1552

楚苇贾不向子文道贺1552

班超料事如神1552

蔡谟预言北伐失利1553

曹操凭阅历预测1553

孙策被刺1554

三谋士之策1555

勿养虎为患1555

夏侯霸所言不虚1556

傅嘏明智识三人1556

陆逊、孙登深思熟虑1556

盛度相人1557

邵雍明见谨慎1557

邵伯温的诚劝1558

范纯仁叹时政1558

常安民预见事端1558

乔行简知人1559

曹彬不惧后主自杀1559

汉昭帝明断查谤书1559

张说有才略1560

李泌明德保太子1560

寇准使太子伏罪1562

隽不疑计察冒牌太子1563

孔季彦论礼1563

张晋断案1563

杜杲依经断案1563

蔡京点明要旨1564

谣传不可信1564

西门豹治邺1565

宋均计停祭祀1566

李德裕平息妖言1566

赵凤进力破佛牙1566

林俊宪破除迷信1566

狄仁杰不避妒女祠1567

苏轼斥道1567

见怪不怪1567

巧救李靖1567

张楚金借月明察1568

崔思竟明断冤案1568

解庆宾伏首认罪1568

欧阳晔巧侦真凶1569

尹见心智判凶杀案1569

王佐只惩真凶1570

殷云霁智擒凶手1570

周纡慧眼识蛛丝1570

高子业断案如神1570

程戡一查到底1571

张举缉拿真凶1571

陈骐一审定案1572

凶手难逃1572

供词显罪形1573

不放过可疑之处1573

不明之案也可断1574

袁滋洗冤情1574

李德裕断疑案1575

程灏因物明断1575

李若谷以案判案1576

吕陶公允评判1576

裴子云不偏不倚1576

智断遗产纠纷1576

遗产应归子1577

互换家产平怨怒1577

王罕为妇人平冤1578

韩亿明断 母子团圆1578

于文傅断焚尸案1578

祖颢巧识假文案1578

智审亲子案1579

巧破谜案1579

两位继母1579

孙宝巧断纠纷1580

羊皮与蒲团1580

丝与鸡各归其主1580

孙亮洞察情理1581

乐蔼博识判案1581

李耆寿识破罪谋1581

樊举人罪不致死1581

六、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立业行志1582

救世行医 悬壶济世1582

《通典》济世 “食货”居首1584

《梦溪笔谈》包罗万象1585

张居正开一代学风1587

徐光启治学之法1589

中国的“狄修罗”1592

顾炎武与《日知录》1594

情钟大自然1597

师夷长技以制夷 《海国图志》求大计1598

倾心数理李善兰1602

左宗棠的经世治学1604

反传统的《女学篇》1606

“尝拟雄心胜丈夫”1609

第九篇 权谋箴言1613

廉为政本1613

公则生明1620

俭以养廉1629

反腐倡廉1641

崇俭去奢1652

两袖清风1655

居官必慎1658

君子慎独1663

慎已后彼1666

慎始无忧1671

谨言慎行1673

唯勤勿怠1683

表率躬行1694

秉公尽职1696

国事为重1705

修身以德1708

处事以忍1723

不骄不矜1726

随遇而安1730

学政习治1736

通古鉴今1748

从政警戒1757

理政务本1767

1998《权谋经 中》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天德主编 1998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权谋术(1989 PDF版)
权谋术
1989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中国人的政治权谋(1993.5 PDF版)
中国人的政治权谋
1993.5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权术谋略(1993 PDF版)
权术谋略
1993
新权谋秘经  下(1999 PDF版)
新权谋秘经 下
1999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论以权谋私(1989 PDF版)
论以权谋私
1989 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
权谋·沉浮(1997 PDF版)
权谋·沉浮
1997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时间运筹学与现代生活(1991 PDF版)
时间运筹学与现代生活
1991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兵法权谋与经济竞争(1993 PDF版)
兵法权谋与经济竞争
1993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中国历代权谋家(1993 PDF版)
中国历代权谋家
1993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权谋百术(1993 PDF版)
权谋百术
1993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经营自我与创业之路(1999 PDF版)
经营自我与创业之路
1999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权谋侠影(1990 PDF版)
权谋侠影
1990 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
中国古代权谋(1988 PDF版)
中国古代权谋
1988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兵家权谋(1983 PDF版)
兵家权谋
1983 战士出版社
中国权谋术(1993 PDF版)
中国权谋术
1993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