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川剧十年 1982-1992》求取 ⇩

序&张仲炎1

目录1

绪论十年:危机·转机·良机1

一、“振兴川剧”提出的背景3

二、振兴川剧的政策与作法7

三、振兴川剧的成就和意义15

第一章抢救继承——振兴川剧的基础工程23

一、抢救继承,振兴川剧八字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24

1.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重任24

2.抢救继承是振兴川剧的基础工程27

3.要对川剧艺术的传统进行有效的继承31

二、抢救继承的具体措施与成果33

1.分期分批录制老艺人表演技艺34

2.记录、总结老艺人的艺术创作经验39

3.组织中青年演员继承老艺人的拿手好戏、表演技艺42

4.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45

三、抢救继承是一项持久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47

第二章剧作——突破与超越49

一、盆地意识与剧本荒50

1.曾经的辉煌与无形的包袱52

2.剧目匮乏与川剧危机55

3.根除剧本荒与振兴川剧58

二、从突破到超越59

1.突破困境62

2.走向成熟65

3.探索与超越68

4.“三并举”与剧目繁荣70

三、魏明伦剧作及其影响70

1.魏明伦剧作概况72

2.魏明伦剧作特色79

3.魏明伦剧作的影响81

四、徐棻剧作及其影响81

1.徐棻剧作概况81

2.徐棻剧作特色83

3.徐棻剧作的影响89

五、群体优势与四川剧作家群90

1.四川剧作家群的形成90

2.个体风格与剧目繁荣92

3.群体优势与川剧振兴98

第三章舞台——多样与统一100

一、单调的舞台与观众的流失101

1.由盛及衰的舞台演出101

2.老戏老演与观众老化102

3.改革发展,繁荣舞台之根本105

二、振兴川剧带来舞台的生机107

1.综合治理,提高质量107

2.探索带来的生机110

3.多样化舞台格局的形成113

三、导演意识的增强与舞台追求的多元化114

1.导演地位的确立114

2.舞台艺术综合手段的总体意识及把握116

3.刻意求精与舞台追求的多元化117

4.导演队伍的成长与成熟120

5.十年来活跃于舞台上的知名导演及作品121

四、音乐改革,川剧振兴的关键环节123

1.倾斜的音乐124

2.改革的必然125

3.“振兴”前的实践126

4.十年成果127

5.可喜的理论探索130

6.前途光明,任重道远131

五、表演,传统的继承发扬与突破132

1.传统表演艺术的强大生命力132

2.川剧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发展133

3.改革与思考135

六、日渐丰富与成熟的川剧舞台美术138

1.十年川剧舞美发展进程138

2.多元取向的审美追求142

3.风格纷呈的舞美设计145

4.走向成熟的川剧舞美148

第四章教育——新生代的崛起150

一、人才危机是川剧危机的主要根源150

1.川剧人才断层的严峻现实151

2.川剧人才危机的主要根源152

3.川剧教育面临的新课题154

二、川剧教育网络的形成,振兴川剧的重要成就之一156

1.十年人才教育概述156

2.川剧教育网络基本形成156

3.教育对振兴川剧的促进作用160

三、正规化教育与人才素质160

1.发展省川剧学校.加强振兴川剧基地建设161

2.正规化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163

3.正规化教育提高了队伍素质165

4.正规化教育积累了育才经验167

四、“团带班”、“师带徒”的改进与提高171

1.人才培养的第二渠道171

2.“团带班”、“师带徒”的新发展171

3.第二渠道培养了大批人才173

五、业务骨干与尖子人才的再教育174

1.业务骨干再教育的必要性174

2.编导班对振兴川剧的促进作用176

3.培养尖子人才的重要性177

4.举办尖子班的良好效果178

六、成就与思考180

1.进一步重视人才培养180

2.处理好学校与队伍的关系181

3.处理好育才与用才的关系182

4.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182

第五章理论——振兴川剧的重要一翼184

一、理论的匮乏与实践的困惑185

1.艺术实践对川剧理论的热烈呼唤185

2.关于三个基地设想的提出与实施186

二、在振兴川剧的大潮中崛起187

1.从演出附庸到“三足鼎立”187

2.从资料梳理到理论研究189

三、基础研究的强化与深入192

1.修志工作的深入开展192

2.艺术经验的系统总结196

3.史论研究的重大突破199

4.学科建设的积极探索203

四、现状研究的勃兴与拓展206

1.艺术现状研究的深入206

2.川剧评论工作的加强215

3.工作现状研究的勃兴217

4.振兴对策研究的开展219

五、逐步形成和壮大的理论队伍220

1.专业研究队伍的壮大220

2.业余研究队伍的发展222

六、理论研究的潜力和发展趋势223

1.研究队伍的潜在力量223

2.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224

第六章汇演——检阅队伍,促进创作228

一、综合治理与重点突破的有力措施229

1.振兴川剧的必要措施229

2.川剧汇演成绩概述231

3.川剧汇演的意义和影响235

二、第一届振兴川剧调演(1983)237

1.概况237

2.最初的收获238

3.广泛的交流241

4.开创新局面242

三、第二届振兴川剧调演(1984)244

1.概况244

2.现代戏的突破246

3.小戏的繁荣247

4.乡土味的强化247

四、省川剧青少年比赛演出(1986)249

1.概况249

2.新人的崛起250

3.继承与发展并举253

4.人才培养经验的交流255

五、省中青年川剧演员泸州老窖“金鹰杯”电视大选赛(1988)256

1.概况256

2.传统弱行的发展257

3.拓宽赢得观众的新路259

4.文经联姻,共谋进步260

六、第五届振兴川剧汇演(1990)261

1.概况261

2.追随时代,表现时代262

3.竞争意识的自觉263

4.本体回归与艺术完整264

七、全省其他川剧重大演出活动概述266

1.展演、研究性演出266

2.新作品演出270

3.专题性的比赛演出272

第七章对外交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74

一、川剧赴京演出274

1.振兴川剧以来川剧赴京演出概况275

2.传统的光辉和革新的勇气282

二、川剧赴外省演出285

1.振兴川剧以来川剧赴外省演出概况285

2.广泛的交流与相互的促进287

3.走向全国的川剧艺术288

三、川剧赴海外演出289

1.振兴川剧以来川剧赴海外演出概况289

2.神奇的东方艺术之花296

3.川剧出国演出的影响及意义299

第八章舆论宣传——创造振兴川剧的外部环境304

一、振兴川剧舆论环境的形成304

1.川剧对舆论宣传的内在需要304

2.舆论宣传对川剧积极的指导性的影响及意义308

3.振兴川剧“八字”方针的巨大舆论作用311

二、新闻书刊对川剧的介绍作用313

1.川剧的主要舆论阵地:《川剧艺术》及其他专业刊物313

2.新闻界踊跃报道宣传川剧振兴成果317

3.出版界积极配合出版川剧理论著述320

三、电视电影对川剧的介绍传播321

1.荧屏上丰富多彩的川剧节目321

2.川剧电视剧制作的成功及意义323

3.电影厂家相继投拍川剧艺术片325

四、广播音像对川剧的介绍传播327

1.电台开办的川剧节目受到听众欢迎327

2.川剧广播剧制作的成功及影响329

3.川剧音像磁带的大量录制与行销331

五、学校中的川剧知识普及教育332

1.川剧进入大学课堂332

2.对中学生进行川剧知识教育334

3.对小学生进行川剧知识启蒙336

第九章“玩友”——大众化的群众艺术339

一、振兴川剧与“玩友”活动的勃兴340

1.玩友是专业川剧的土壤和摇篮340

2.全省玩友组织如雨后春笋342

3.玩友也在“出人出戏走正路”344

二、兴盛的玩友座唱347

1.玩友座唱剧目丰富347

2.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玩友协会349

3.广泛的参唱人员和多彩的座唱方式351

三、活跃在基层的民间职业和业余川剧演出353

1.富有生命力的业余川剧团354

2.大量离退休川剧艺人是玩友的骨干355

3.别出心裁的演出方式356

4.新玩友在不断涌现357

四、蓬勃兴起的校园川剧活动358

1.《逼侄赴科》引出的川剧热358

2.苏珊等“洋玩友”的启示359

3.校园里煌川剧花蕾360

4.川剧登上了中小学课堂362

五、回到民间,群众川剧活动的启示364

1.玩友,不可取代的独特活动方式364

2.玩友在改革和发展——“川剧卡拉OK”365

3.玩友的复兴与反璞归真366

第十章体改——艰难而充满希望的嬗变369

一、亟待改革的艺术生产体制369

1.剧团布局不够合理370

2.人员进出渠道阻塞370

3.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法规371

4.艺术生产难以正常进行372

二、由数多质平向少而精的布局转变372

1.端正调整剧团布局的指导思想,统一认识,树立信心373

2.分级管理,分散决策,在稳妥状态中布局373

3.布局的总体构想和具体要求374

三、妥善安置富余人员,疏通进出渠道376

1.安置剧团富余人员的重要性和艰巨性376

2.安置的原则和途径377

3.力争良性循环378

四、由单一型向多样化的管理体制转变380

1.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兴办剧团的格局380

2.打破单一,趋向多元384

3.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扶植重点剧团386

五、由服务型向服务经营型的运行机制转变388

1.改变旧观念,增强经营意识388

2.积极稳妥地开展有偿服务和多种经营活动390

3.政策鼓励,政府扶持393

4.向经济文化联合体、文化经济实体转化395

六、向新的领导体制过渡397

1.建立懂行的、强有力的领导班子397

2.院(团)长负责制的实施399

3.文化主管部门实行间接管理、宏观调控400

第十一章群英谱——创业者的足迹403

一、勇攀艺术高峰的人403

1.首届梅花奖获得者晓403

2.善于探索创新的刘芸405

3.一同升起的两颗明星:古小琴与沈铁梅406

4:文武双全的陈智林408

5.德美艺精的马文锦409

6.两枝报春的红梅——田蔓莎、陈巧茹410

二、院团建设的排头兵412

1.出人出戏走正路的自贡市川剧团412

2.创造奇迹的芙蓉花川剧团415

3.在改革中前进的四川省川剧院418

4.通向川剧振兴的一座桥梁——锦江剧场420

5.贡献突出的巴中县川剧团423

6.勇于探索的犍为县川剧团425

三、层出不穷的探索者428

1.具有爬地草精神的群生川剧团428

2.擅演现代戏的广安县川剧团430

3.以副养文成绩突出的高县川剧团432

4.在改革中求发展的仪陇县川剧团434

5.扎根山乡的綦江县川剧团436

四、高瞻远瞩的领路人438

1.重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庆市委、市政府438

2.为振兴川剧办实事的成都市委、市政府440

3.在振兴川剧中崛起的绵阳市川剧群体442

4.重视抓创作的遂宁市文化局445

5.为农民着想的长寿县委、县政府447

第十二章希望在明天450

一、任重道远450

二、进一步切实有效地开展振兴川剧工作451

1.坚定信念,明确指导思想,把握振兴川剧的发展方向454

2.继续贯彻“八字方针”,积极、稳妥地深化改革457

3.深化剧团体制改革,促进川剧艺术的发展458

三、迎接川剧艺术的春天460

附录461

一、振兴川剧大事记461

二、振兴川剧文件选520

三、振兴川剧以来获奖名单533

编后568

1992《振兴川剧十年 1982-1992》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严福昌,王定欧主编 1992 成都:巴蜀书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