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研究》求取 ⇩

大众交往与爱情生活概论1

引论17

第一章大众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演变23

一、大众生活方式的社会基础23

(一)人猿揖别的奥秘23

(二)万物之灵缘起的真谛28

(三)大众与社会36

二、大众生活方式的历史演变39

(一)生存型大众生活方式40

(二)发展型大众生活方式42

(三)享受型大众生活方式47

第二章大众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51

一、大众生活方式的内部特征51

(一)人类共通性51

(二)超常稳定性53

(三)社会群体性53

(四)普遍实用性56

二、大众生活方式的外部特征57

(一)历史性57

(二)地区性58

(三)兼融性59

(四)变异性60

第三章大众生活方式的结构与功能63

一、大众生活方式的构成63

(一)内在要素与外在要素的统一63

(二)历史要素与现实要素的统一69

二、大众生活方式的功能72

(一)大众生活方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72

(二)大众生活方式对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效能76

(三)大众生活方式社会作用的两重性76

第四章大众经济生活的方式78

一、大众经济生活的基本内容78

(一)生产活动的性质、职能及运动79

(二)大众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80

(三)生产与消费82

二、大众生产活动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84

(一)三大生产活动及其相互关系84

(二)物质生产的基础地位与精神生产的主导作用86

(三)两个文明建设与人自身的生产活动88

三、大众经济生活的根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90

(一)生产与需要—大众经济生活的根本矛盾91

(二)大众生产活动目的追求的深刻动因94

(三)现阶段中国大众生活的主要矛盾97

第五章大众政治生活方式103

一、大众政治生活的历史演变103

(一)政治与大众政治生活104

(二)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大众政治生活105

(三)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大众政治生活107

(四)以协调内部关系为内容的大众政治生活110

二、政治文明是大众生活的追求112

(一)三大文明构成社会文明112

(二)政治文明的社会功能114

(三)发挥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116

三、社会主义大众政治生活方式建设118

(一)民主与大众118

(二)建设民主政治119

第六章大众文化生活方式122

一、大众文化生活的历史地位122

(一)大众文化及其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22

(二)大众生活的最高追求124

(三)社会主义生活方式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127

二、大众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129

(一)大众文艺130

(二)大众科学137

(三)大众教育141

三、提高大众文化生活水平145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146

(二)大众生活观念的更新147

第七章大众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152

一、大众生活方式面临世界性大转折152

(一)时代的巨变153

(二)“大众消费社会”的享乐主义泛滥156

(三)未来学家的熟练空想160

(四)两股时代浪潮的合流162

二、大众生产方式的未来165

(一)从求生存、求发展到求享受166

(二)从城乡对立、城乡相通到城乡一体167

(三)从劳动谋生、劳动谋利到劳动为乐170

第八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众生活方式172

一、当代中国大众生活方式的社会基础172

(一)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172

(二)文明古国的传统文化175

二、中国传统的大众生活方式的一般特征179

(一)自给自足的生产活动方式179

(二)因陋就简的消费生活方式180

(三)以血缘地缘为主的交往方式182

(四)贫乏单调的文化生活183

(五)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184

三、建设现代化的中国大众生活方式185

(一)扬弃民族传统186

(二)借鉴外来经验187

四、中国大众生活方式的展望188

(一)文明、健康、科学的大众生活方式189

(二)实现大众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192

引论201

第九章交往的性质地位203

一、交往是人的本质需要203

(一)梯级式需要系统203

(二)交往在需要系统中的地位210

(三)交往是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213

二、交往是人际关系的基础216

(一)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217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219

(三)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产生和发展220

三、交往与社会进步的同步性223

(一)交往与物质文明223

(二)交往与精神文明225

(三)交往与制度文明227

(四)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228

第十章交往的历史演变231

一、原始社会的人际交往231

(一)以满足最低需要为特点的交往内容232

(二)与生产生活直接同一的交往时间233

(三)以部落氏族聚居地为地域范围的交往空间235

(四)直接交往是唯一交往形式236

二、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际交往237

(一)封闭狭隘的交往时空237

(二)以血缘地缘为主的交往形式240

(三)人身依附的等级式人际关系243

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人际交往246

(一)形式上平等自由的人际关系结构246

(二)以金钱为媒介的人际交往本质250

(三)四海一统的人际交往空间252

(四)余暇增多的人际交往时间254

(五)业缘关系为主的人际交往形式255

第十一章交往的结构功能257

一、交往的结构257

(一)信息沟通257

(二)相互作用261

(三)人际知觉263

二、交往的功能266

(一)获得情报信息266

(二)满足心理需要268

(三)改善人际关系269

(四)提高工作效率270

(五)改变人的行为272

三、交往的条件273

(一)交往的频率273

(二)距离的远近276

(三)观念的一致277

(四)要求的互补280

第十二章交往的一般进程282

一、交往的向上发展282

(一)交往的发生282

(二)交往的巩固285

(三)交往的深化287

二、交往的向下发展293

(一)冷漠阶段293

(二)疏远阶段295

(三)分离阶段298

第十三章交往的艺术302

一、交往的形象302

(一)整齐清洁的衣着303

(二)端庄大方的仪态305

(三)礼貌热情的态度306

(四)诚实守信的作风309

二、交往中的语言310

(一)巧用语言310

(二)积极倾听312

(三)语言偏差314

三、交往中的身势316

(一)非语言交往的一种基本形式316

(二)身势偏差所引起的交往障碍319

(三)正确发挥身势在交往中的作用321

第十四章交往的调控324

一、交往调控的一般概念324

(一)交往调控的含义324

(二)交往调控的基本特征327

(三)交往调控的作用330

二、交往调控的运行机制331

(一)掌握调控方式332

(二)提高调控效率335

三、交往调控的基本手段337

(一)文化、心理调控337

(二)道德礼仪调控339

(三)政治、法律调控341

(四)经济手段调控342

第十五章交往的几种类型344

一、随机交往344

(一)随机交往的特点344

(二)随机交往的作用346

(三)随机交往的原则348

二、同事交往349

(一)同事交往的特点和作用349

(二)同事间的合作与竞争351

(三)建立融洽的同事关系352

三、朋友交往355

(一)择友标准355

(二)交友原则357

(三)处友学问360

四、代际交往362

(一)代际交往的重要性363

(二)代际距离364

(三)代际沟通367

第十六章交往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369

一、交往生活方式发展的客观基础369

(一)新的技术革命是交往发展的强大动力369

(二)经济国际化趋势是交往发展的客观基础373

二、交往生活方式的一般发展趋势376

(一)交往在人的生活中的作用日见重要377

(二)交往的规模日益扩大381

(三)交往的水平向高级发展383

(四)交往和生产生活趋向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388

第十七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交往方式390

一、现代建设呼唤生活方式变革390

(一)交往生活方式变革要符合社会主义原则390

(二)交往生活方式变革要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392

(三)交往生活方式变革旨在造就一代新人393

(四)交往生活方式变革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394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交往方式的基本要求395

(一)人格平等395

(二)交往自由397

(三)互利互助399

(四)遵纪守法400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交往方式的条件和途径401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交往方式的条件401

(三)建设新型交往方式必须批判“庸俗关系学”403

引论411

第十八章爱情生活方式的历史演变415

一、中国的爱情生活415

(一)渴求真正的爱情416

(二)古代社会:残缺的爱情生活418

(三)五四时期:争取自由和爱情422

(四)现代:自由的追求和创造426

二、西方的爱情生活430

(一)柏拉图式的爱情430

(二)文艺复兴对禁欲主义的批判433

(三)爱情与性解放436

第十九章爱情生活与交往442

一、男女分离与统一443

(一)男女授受不亲443

(二)禁止男女交往的弊端445

(三)应当提倡正常的男女交往450

二、交往:爱情发生的契机453

(一)形成自我观念453

(二)形成爱的观念455

(三)感知对象的形象457

(四)选择意中人459

三、交往:爱情发展的动力460

(一)爱情双方的不断发现与创造461

(二)交往的“点”与“面”464

第二十章爱情生活与美感468

一、外在美470

(一)体态美471

(二)气质美474

(三)风度美476

(四)个性美479

(五)服饰美482

二、内在美485

(一)聪慧的头脑485

(二)灵巧的双手487

(三)纯洁的心灵489

(四)充实的生活491

三、人是美的整体493

(一)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493

(二)建构完美的人495

四、爱情生活中的美学实践498

(一)语言美499

(二)行为美501

(三)整体美的评价504

第二十一章恋爱生活方式506

一、古代婚恋的主要特征507

(一)指令性509

(二)商业性510

(三)滞后性512

(四)悲剧性513

二、现代恋爱自由的特色515

(一)自行设计515

(二)自主选择517

(三)自由创造519

(四)自负其责521

三、恋爱自由与高尚情操523

(一)恋爱自由与爱情专一523

(二)单相思、三角恋、朝秦暮楚剖析525

(三)失恋的思索528

四、择偶标准与途径530

(一)封建的门当户对530

(二)现代择偶标准的构成531

(三)择偶途径533

五、婚恋媒介534

(一)无媒不成婚534

(二)介绍人、介绍所与征婚启事536

第二十二章婚姻家庭生活方式538

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辨析538

二、畸形的爱543

(一)妾、妓院、偷鸡摸狗544

(二)情人、酒巴间545

(三)第三者问题547

三、婚后爱情的周期性发展549

(一)适应期550

(二)和平期551

(三)平淡期553

(四)危机期554

(五)调节期556

四、婚姻生活的协调558

(一)作为系统的婚姻558

(二)大男子主义与大女子主义的消除559

(三)夫妻间爱情的不断更新561

(四)夫妻生活的和谐563

五、爱情与离婚、复婚、再婚565

(一)离婚:爱情的破裂566

(二)复婚:破镜重圆568

(三)再婚:爱情的再生570

第二十三章婚姻家庭的理想追求与发展趋势572

一、当代青年对爱情的理想追求572

(一)当代青年的特征573

(二)当代青年的爱情生活环境575

(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运动579

二、国外婚姻家庭生活片断581

(一)苏联婚姻家庭生活581

(二)美国婚姻家庭生活584

(三)家庭模式的发展趋势587

三、中国婚姻家庭生活的发展趋势589

(一)婚姻基础爱情化589

(二)婚姻生活开放化591

(三)家庭结构核心化592

(四)家庭生活民主化594

(五)家庭职能现代化596

(六)生育观念淡薄化597

1990《生活方式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何畏等著 1990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生活方式纵横谈(1985 PDF版)
生活方式纵横谈
1985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蓬生麻中  幼儿健康生活方式培养研究( PDF版)
蓬生麻中 幼儿健康生活方式培养研究
生活綴方成立史研究(1970.11 PDF版)
生活綴方成立史研究
1970.11 明治図書
生活研究(1980.09 PDF版)
生活研究
1980.09 中央公論社
研究と生活(1953年03月第1版 PDF版)
研究と生活
1953年03月第1版 医学书院
徐志摩全集  第六辑(民国69.08 PDF版)
徐志摩全集 第六辑
民国69.08 传记文学出版社
生活方式与健康( PDF版)
生活方式与健康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生活方式讲演录(1985 PDF版)
生活方式讲演录
1985
生活方式与健康( PDF版)
生活方式与健康
婆婆对付儿媳77计(1986 PDF版)
婆婆对付儿媳77计
1986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城市生活方式(1990 PDF版)
城市生活方式
1990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社会生活方式论(1988 PDF版)
社会生活方式论
1988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生活的觉醒  漫话生活方式(1985 PDF版)
生活的觉醒 漫话生活方式
1985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生活方式(1986 PDF版)
生活方式
1986 北京:人民出版社
生活方式·行为·健康(1994 PDF版)
生活方式·行为·健康
1994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