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人口》求取 ⇩

数量篇1

一、远古时代的中原人口1

(一)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1

(二)古来“中州”人口稠密6

二、古代社会的中原和河南人口数量10

(一)封建社会前期的人口(两汉及晋的户口)10

(二)封建社会中期的人口(隋唐宋元的户口)20

(三)封建社会后期的人口(明朝和清朝前期的户口)29

三、近现代的河南人口变化40

(一)清朝后期人口的相对稳定40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起伏变化42

1.较快增长时期43

2.人口减少时期44

3.1944年以后的恢复和发展47

(三)近代河南人口分布的相对数48

1.抗战前的人口密度48

2.抗战后的人口分布50

(四)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迅速发展54

1.人口总量发展概述54

2.人口普查时的数据59

(五)现实各县市的人口数量65

1.豫北区各市县66

2.豫东区各市县66

3.豫南区各市县68

4.豫西南区各市县71

5.豫西区各市县72

6.郑州市及豫中区各县74

四、人口构成和人口分布76

(一)人口自然构成76

1.年龄构成和人口再生产77

2.性别构成和性比例83

(二)人口社会构成87

1.婚姻构成87

2.家庭户构成91

3.民族构成93

(三)人口地域构成96

1.地理分布96

2.人口密度97

3.市镇和乡村人口构成和城市化水平101

五、影响人口数量的因素分析104

(一)社会历史影响因素简述104

1.自然灾害的影响105

2.战乱的影响110

(二)近现代的人口死亡和死亡水平113

1.旧中国时的死亡水平114

2.新中国成立后的死亡水平115

3.婴儿死亡率和人口平均死亡年龄118

(三)近现代的人口出生水平122

1.1935年的出生水平123

2.1949年后的出生水平125

3.育龄妇女生育率变化127

(四)影响人口出生率的诸因素131

1.文化程度差别的影响134

2.职业差别的影响135

3.经济因素和收入水平的影响135

4.传统观念和民间习俗的影响139

5.婚姻状况和已婚妇女无孩状况141

6.各社区总和生育率和城乡胎次生育差别141

六、中原少数民族的生育率和人口增长144

(一)较完整的少数民族生育率调查144

1.1982年的少数民族年龄别生育率144

2.少数民族生育率的进一步考察材料147

(二)中原少数民族生育率低的原因147

1.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程度高于汉族147

2.初婚年龄高于汉族和其婚姻家庭因素149

(三)制约出生水平的其它因素153

七、人口总量发展预测155

素质篇160

一、对人口素质的基本认识160

(一)提高人口素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60

(二)人口素质的质的规定165

(三)影响提高人口素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169

二、古来中原人的社会心理素质172

(一)中原人较早地迈进了人类文明时代172

(二)中原大地蕴育了华夏子孙和汉民族175

(三)定居中原少数民族的族源及其素质179

(四)历代名人荟萃中州大地186

(五)中原人口心理素质的另一侧面187

(一)人口身体素质的界定及体态变化189

三、现实人口身体素质189

1.婴幼儿体格的生长发育190

2.青少年阶段的体态变化192

3.成年人的体态指标及比较193

4.城市老年人的体态材料200

(二)表现身体素质变化的特殊人口指标201

1.平均预期寿命和“百岁老人”201

2.老年人口长寿水平203

3.残疾人口状况207

4.人口死亡水平和死亡原因211

四、影响人口体态和健康素质的因素分析217

(一)营养状况和消费水平对身体素质的影响217

(二)开展卫生防疫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221

(三)医疗事业发展是提高健康水平的保证224

(四)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226

(五)“百岁老人”及长寿因素探索228

五、人口文化素质234

(一)人口文化素质的意义、界定内容和考查指标234

(二)河南人口历史人口文化素质简述237

(三)建国以后人口文化程度的变化242

(四)现实居民文化程度及其特点244

1.有文化人口状况244

2.文盲、半文盲人口253

3.残疾人的文化程度259

(五)在业人口的文化程度和行业人口261

1.在业人口文化和技术水平262

2.“第三产业”行业构成变化263

3.女职工行业分布265

4.1990年普查时的在业人口267

5.残疾人的劳动就业270

(六)科学技术人员的状况271

1.解放前的专业人员和知识分子271

2.1960年的专业队伍272

3.1978年的自然科学技术人员的调查273

4.1982年的普查和1987年的调查275

5.“七五”期间的增长变化276

六、影响河南人口文化素质的因素分析278

(一)学前教育使儿童们智力得到开发278

1.不断发展的小学教育279

(二)正规学校教育对人口文化程度的影响279

2.突飞发展的中等教育281

3.高等教育的较快发展282

(三)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活动的影响285

(四)文化事业和文化?施对居民文化素质的影响289

(五)制约人口文化素质的经济因素291

七、对各县“人口素质”的“量化”评估295

迁移篇307

一、迁移是重要的人口社会现象307

二、远古时代中原部族和人口的迁徙310

(一)最早的中原居民及其迁徙310

(二)由中原南迁的“越人”(及夷蛮)315

1.概述316

三、古代社会中原人口迁移大势和特点316

2.“客家人”与中原人南迁321

3.华侨与中原人的外迁324

4.山西(洪洞)移民与今日的河南人328

四、近现代社会的中原人口迁移和流动333

(一)旧中国的人口迁移形式和特点333

1.乡村间的迁移334

2.移民边疆的发展335

3.人口转向城市和工矿区336

4.华人出洋的迁移338

5.游民阶层流动339

(二)新中国的河南人口迁移活动340

1.由政府组织边疆移民迁出341

2.修建水库形成的移民343

3.新建企业而形成的省际人口迁入345

4.省内的迁移和流动346

(三)现实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离土不离乡”347

1.问题提出347

2.九个小城(集)镇的劳力348

转移调查348

3.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分析353

4.农村劳力转移的启示356

5.试论“离土不离乡”357

(四)目前农村人口外出情况的调查研究363

1.外出的规模和构成363

2.外出的时间、频次和流向364

3.外出的组织形式和经济收入366

4.农村外出人员的苦衷368

(五)流动人口的分类和状况369

1.人口流动和城镇流动人口表现形式369

2.河南城镇流动人口概况374

3.郑州车站流动人口379

4.城镇里的“劳务输入”队伍381

(六)城镇“散住”和“自流”人口分析382

1.解放初期的“自流”人口383

2.六十年代的“盲流”和现实的自流人口385

(七)流动人口对大城市的影响及治理对策388

1.特点和成因388

2.对城市的影响390

3.治理对策的思考394

(八)论城镇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397

五、对郑州等五城镇人口迁移的调查研究401

(一)调查设计过程和各调查点的背景401

1.设计和调查过程401

2.各调查点的背景402

3.调查结果413

(二)五城镇迁入人口的基本状况和特点414

1.基本情况414

2.迁入人口的来源415

3.迁入人口年龄构成416

4.迁入人口的婚姻416

5.迁入时的文化构成418

6.迁入时的职业构成419

7.不同时期的迁入数量420

8.迁入的主要原因421

(三)由农村迁入城镇的人口规模和特征423

1.来自农村的流量和比重423

2.不同时期的年均迁入速度424

3.不同时期的婚姻状况及变动趋势427

4.职业转换431

5.主要迁入原因分析433

(四)不同功能社区“集体户”对迁入人口的选择439

1.“集体户”迁入人口的一般状况440

2.对迁入人口的年龄和文化程度选择441

3.对迁入地的选择442

4.迁入的时态分布444

5.不同功能社区的不同选择445

6.进一步的分析447

(五)城镇迁出人口的社会特征450

1.人口迁出总印象450

2.迁出者多是户主子女和未婚者452

3.迁出人口以中等文化程度为主体455

4.迁出原因分析456

5.迁出的时态分布457

6.省内迁移和“平行移动”459

7.迁出人口的其它特征461

(六)城镇家庭户中暂住人口的分析462

(七)城镇人口的外出活动465

六、迁移、城市化及其发展470

后记475

1993《中原人口》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俊哲著 1993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