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土壤地理》求取 ⇩

第一章 河南土壤的形成条件2

第一节 地质与地貌2

一、地质概况2

第一编 总论2

二、地貌条件9

第二节 成土母质14

一、成土母质分布概况14

二、成土母质类型及其特性16

三、成土母质与土壤18

第三节 气候条件18

一、气温、界限温度与土温18

二、降水、蒸发与湿度25

十一、土壤熟化过程32

三、灾害性天气32

四、河南省气候区划概述33

五、气候与土壤36

第四节 地表水与地下水38

一、地表水38

二、地下水49

三、地表水、地下水与土壤52

第五节 植被54

一、河南植被概况54

二、河南植被分区56

三、植被与土壤61

第六节 农林业生产条件62

一、农业生产与土壤形成的关系62

二、林业生产与土壤形成的关系65

一、成土风化壳的地球化学类型67

第一节 成土风化壳的地球化学类型67

第二章 河南土壤形成过程67

二、成土风化壳中可溶盐迁移规律71

第二节 土壤形成过程75

一、原始成土过程75

二、有机质积累过程76

三、粘化过程78

四、钙化过程78

五、盐化与脱盐化过程79

六、碱化与脱碱化过程79

七、白浆化过程80

十、富铝化过程81

第三章 土壤分布规律81

九、潜育化过程81

八、潴育化过程81

第一节 土壤地带性分布84

一、土壤水平地带性84

二、土壤垂直地带性86

第二节 土壤区域性分布92

一、土壤广域性分布92

二、土壤中域性分布99

三、土壤微域性分布103

第四章 土壤分类108

第一节 土壤分类的意义与发展108

一、土壤分类的意义108

二、土壤分类学科的发展109

第二节 土壤分类的原则111

一、土壤分类的发生学原则111

三、土壤分类的综合指标原则112

四、土壤分类及各级划分依据统一性的原则113

五、诊断层与诊断特性指标化与数量化的原则113

六、中心概念与边界定义结合的原则114

二、亚纲115

一、土纲115

三、土类115

第三节 土壤分类系统中各级划分依据115

四、亚类116

五、土属116

六、土种118

七、亚种119

一、土壤命名的演变120

二、土壤命名的原则120

第四节 土壤命名120

第五节 河南省土壤分类系统121

一、地理分布127

第一节 地理分布与成土条件127

二、成土条件127

第一章 黄棕壤127

第二编 土壤类型及其性状127

第二节 成土过程128

三、弱富铝化作用129

二、粘化作用129

四、生物积累作用129

一、淋溶作用129

第三节 黄棕壤和黄褐土主要性质的差异130

一、土壤的酸碱度、盐基饱和度及游离碳酸盐含量131

二、土体和粘粒的化学组成131

三、铁的氧化物特性133

四、主要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135

五、黄棕壤与黄褐土划分指标的差异136

一、亚类的划分137

二、普通黄棕壤137

第四节 黄棕壤亚类的划分及其性状137

三、黄棕壤性土147

三、引进良种牧草,大力发展畜牧业150

二、因地制宜发展林业,建立林业生产基地150

四、搞好多种经营,发展山区经济150

一、严禁陡坡开荒,大力进行水土保持150

第五节 利用与改良150

第二章 黄褐土151

一、地理分布152

二、成土条件152

第一节 地理分布与成土条件152

第二节 形成过程153

一、粘化过程153

二、铁、锰的淋淀过程155

三、白浆化过程158

四、弱富铝化过程162

第三节 黄褐土与褐土基本属性的差异165

一、黄褐土与褐土颗粒组成酸性特征与碳酸盐含量的差异165

二、黄褐土与褐土铁锰氧化物的差异166

三、黄褐土与褐土土体和粘粒(B层)化学组成的差异167

第四节 黄褐土的分类及其性状168

一、划分亚类的依据168

四、黄褐土与褐土诊断指标的差异168

二、黄褐土亚类169

三、白浆化黄褐土亚类184

四、黄褐土性土亚类188

二、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料,熟化土壤192

一、改坡地为梯田,蓄水保土192

三、有机无机肥料结合,改善土壤养分贫瘠失调状况192

第五节 利用与改良192

五、合理规划,发展灌排193

第三章 棕壤、山地草甸土193

四、广种适生绿肥牧草,大力发展畜牧业193

第一节 棕壤194

一、地理分布与成土条件194

二、形成过程特点196

三、棕壤、黄棕壤、淋溶褐土基本属性的差异200

四、亚类划分及其性态204

五、利用与改良231

第二节 山地草甸土232

一、地理分布与成土条件233

二、成土过程特征233

三、亚类划分的依据及其性态234

四、合理利用意见236

第一节 地理分布与成土条件237

一、地理分布237

第四章 褐土237

二、成土条件238

第二节 形成过程特点239

一、粘化过程239

二、钙化过程240

三、熟化过程240

第三节 亚类划分及其性态241

一、褐土划分亚类的依据241

二、普通褐土247

三、淋溶褐土262

四、石灰性褐土285

五、潮褐土300

六、褐土性土307

二、防旱保墒与适当发展灌溉321

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321

三、植树种草,防冲护土321

第四节 利用与改良321

四、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搞好水土保持322

一、地理分布323

第一节 地理分布与成土条件323

第二节 形成过程特点323

第五章 潮土323

二、成土条件324

一、母质沉积过程特点329

二、潮化过程特点329

三、熟化过程特点331

第三节 潮土类型及性态特征332

一、潮土亚类332

二、灰潮土亚类348

三、湿潮土亚类355

四、灌淤潮土亚类360

一、发展灌排,防止旱涝盐碱362

二、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沟、渠、路、林、田、井、电综合治理362

第四节 利用与改良362

三、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作到农林果牧结合363

四、广开肥源,培肥地力363

第六章 砂姜黑土、沼泽土364

第一节 砂姜黑土364

一、地理分布与成土条件365

二、成土过程366

三、砂姜黑土的分类及性态特征367

四、利用与改良396

第二节 沼泽土399

一、地理分布与成土条件399

二、形成过程特点400

三、分类及性态特征400

四、利用与改艮401

第七章 盐碱土402

第一节 地理分布与成土条件403

一、地理分布403

二、成土条件404

二、表层积盐413

第二节 形成过程特点413

一、季节性积盐413

三、盐分组成复杂414

四、碱化过程特点416

第三节 盐碱土分类及其性态416

一、盐碱土分类的依据417

二、盐土的性态特征418

三、盐碱土的性态特征424

四、碱土的性态特征441

第四节 利用与改良451

一、水利措施451

二、农业措施457

三、林业措施459

四、化学改良措施460

第八章 水稻土461

一、地理分布462

二、成土条件462

第一节 地理分布与成土条件462

第二节 形成过程464

一、有机质的积累过程464

二、氧化还原过程465

三、铁锰淋淀过程465

四、粘粒积聚与淋失过程466

一、亚类划分的依据468

二、亚类的性态特征468

第三节 分类及其性态468

第四节 利用与改良503

一、健全排灌系统,改变串灌旧习,排除田面积水,防止土壤潜育化的发展503

二、广辟有机肥源,熟化土壤,消除淀浆板结504

三、推广配方施肥,补施磷钾肥,作到土壤养分协调504

第一节 红粘土505

一、地理分布与成土条件505

第九章 红粘土、紫色土、火山灰土505

二、形成过程特点506

三、亚类的划分及其性态507

四、利用与改良516

第二节 紫色土517

一、地理分布与成土条件517

二、形成过程特点519

三、亚类划分的依据及其性态520

四、利用与改良527

第三节 火山灰土528

一、地理分布与成土条件528

二、形成过程特点529

三、亚类划分的依据及其性态529

四、利用与改良531

第一节 风沙土532

一、地理分布与成土条件532

第十章 风沙土、新积土532

二、形成过程特点534

三、亚类的划分及其性态535

四、利用与改良541

第二节 新积土543

一、地理分布与成土条件543

二、形成过程544

三、分类及其性态544

四、利用与改良547

二、成土条件548

一、地理分布548

三、形成过程特点548

第一节 地理分布、成土条件与形成过程548

第十一章 石质土、粗骨土548

一、石质土与粗骨土的划分依据549

二、石质土549

第二节 分类及其性状549

三、粗骨土555

三、大力种植经济林木,提高经济效益562

二、严禁毁林开荒562

四、种植绿肥牧草,发展畜牧业562

一、大力造林,绿化荒山562

第三节 利用与改良562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分布563

第一章 土壤养分状况563

一、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分布概况563

第三编 土壤理化与生物学特性563

二、主要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状况569

三、土壤有机质与环境条件的关系573

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措施575

第二节 土壤氮素含量及其分布577

一、土壤氮素的含量概况577

二、主要土壤类型氮素含量状况579

三、影响土壤氮素含量的因素583

四、土壤氮素的调节584

第三节 土壤磷素含量及其分布585

一、土壤磷素含量及分布概况585

二、主要土类磷素含量状况589

三、土壤磷素与环境条件的关系591

四、土壤磷素的供应与调节594

第四节 土壤钾素含量及其分布596

一、土壤钾素的含量及分布概况596

二、主要土类的钾素含量状况599

三、影响土壤钾素含量的因素603

四、土壤钾素的供应与调节607

第五节 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分布608

一、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概况608

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与分布610

三、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因素623

四、微肥的农业应用626

第六节 稀土元素的含量与分布631

一、成土母质中的稀土元素631

二、土壤中的稀土元素633

三、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地理分布636

四、稀土元素在农业上的应用638

第一节 土壤酸碱度641

一、土壤酸碱度与土壤肥力及作物生长的关系641

第二章 土壤化学及矿物学性质641

二、河南省主要土壤的酸碱度643

三、影响土壤酸碱性的因素646

四、土壤酸碱度的调节648

第二节 土壤交换性能与盐基饱和度649

一、土壤交换性能概述649

二、主要土壤的交换性能与盐基饱和度651

三、影响土壤交换性能与盐基饱和度的因素660

四、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调节664

第三节 粘土矿物的类型及分布665

一、粘土矿物在土壤肥力与分类上的意义665

二、常见的粘土矿物及其性质666

三、河南省主要土类中的粘土矿物668

四、河南省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683

第一节 土壤质地类型及其分布686

一、河南省土壤质地类型及其分布概况686

第三章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686

二、影响土壤质地类型的因素694

三、土壤质地与土壤发育及肥力的关系696

四、调节土壤质地的措施700

第二节 土壤水分状况702

一、主要土类的土壤水分常数702

二、主要土类土壤水分动态变化704

三、河南土壤水分分区708

四、土壤水分状况与植物生长711

五、调节土壤水分状况的措施714

第四章 土壤微生物类群及分布717

第一节 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718

一、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718

二、土壤微生物分布的不均匀性721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722

一、耕作与土壤微生物722

二、有机肥料与土壤微生物723

三、作物对微生物的影响725

第三节 微生物制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728

一、根瘤菌剂728

二、自生固氮菌剂730

三、联合固氮菌肥731

四、抗生菌肥731

第一节 土壤资源现状733

第一章 土壤资源733

一、土壤类型及面积733

第四编 土壤资源与土壤地理分区733

二、土壤资源的主要问题735

第二节 土壤资源评价737

一、土壤质量评价的原则和依据737

二、评价单元738

三、土壤质量评价因素及参评项目739

四、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740

五、河南省土壤质量评价概况743

第二章 土壤地理分区744

第一节 土壤地理分区的概念与特点744

第二节 土壤地理分区的原则、依据与系统745

一、分区的原则与依据745

二、土壤地理分区系统747

第三节 分区概述748

一、Ⅰ.伏北、沙汾北棕壤、褐土大区748

二、Ⅱ.伏南、沙汾南黄棕壤、黄褐土大区764

二、土壤地带性的原则1112

1995《河南土壤地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魏克循主编 1995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