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土壤》求取 ⇩

第一章 三门峡概况1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1

第二节 自然概况2

第三节 社会经济情况3

一、农业生产3

二、乡镇企业4

第二章 土壤形成条件6

第一节 地质地貌6

一、地质构造概况6

二、地势地貌8

第二节 成土母质14

一、黄土母质15

二、下蜀黄土母质16

五、残积—坡积母质17

四、风积母质17

三、红粘土母质17

第三节 气候18

一、气候特征18

二、气象灾害24

三、气候与土壤25

第四节 植被25

一、植被资源概况25

二、植被类型26

三、植被与土壤28

第五节 地表水与地下水29

一、地表水30

二、地下水32

第六节 人为生产活动33

一、耕作与施肥33

三、农田基本建设34

二、轮作制度和利用方式34

四、植树造林35

第三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37

第一节 土壤分类及命名37

一、土壤分类的基本原则37

二、土壤分类系统及其划分依据38

三、土壤命名40

四、土壤分类系统及其面积41

第二节 土壤分布54

一、土壤分布概况54

二、土壤水平分布54

三、土壤垂直分布56

四、土壤微域分布59

第一节 黄棕壤61

一、黄棕壤的分布、形成与分类61

第四章 黄棕壤、棕壤61

二、黄棕壤亚类62

三、黄褐土亚类65

四、黄棕壤性土亚类69

第二节 棕壤71

一、棕壤的分布与成土条件71

二、棕壤形成过程特点72

三、棕壤亚类74

四、白浆化棕壤亚类81

五、棕壤性土亚类84

第五章 褐土90

第一节 褐土的分布、形成与分类90

一、褐土分布范围及面积90

二、褐土的成土条件和成土特征91

一、分布范围及面积99

三、亚类划分依据99

第二节 褐土亚类99

二、基本性态特征100

三、利用现状、评价和改良利用方向103

四、土属的划分及属性104

第三节 淋溶褐土亚类117

一、分布范围及面积117

二、基本性态特征117

三、利用现状、评价和改良利用方向120

四、土属的划分及属性120

第四节 石灰性褐土亚类132

一、分布范围及面积132

二、基本性态特征133

四、土属的划分及属性137

三、利用现状、评价和改良利用方向137

第五节 潮褐土亚类149

一、分布范围及面积149

二、基本性态特征149

三、利用现状、评价和改良利用方向150

四、土属的划分及属性150

第六节 褐土性土亚类152

一、分布范围及面积152

二、基本性态特征153

三、利用现状、评价和改良利用方向153

四、土属的划分及属性153

第六章 红粘土、新积土、风沙土、紫色土、粗骨土、石质土169

第一节 红粘土169

一、红粘土的分布、形成与分类169

二、红粘土亚类170

一、新积土的分布、形成与分类178

第二节 新积土178

二、石灰性新积土亚类179

三、新积土亚类180

第三节 风沙土182

一、风沙土的分布、形成与分类182

二、半固定风沙土亚类183

三、固定风沙土亚类184

第四节 紫色土185

第五节 粗骨土187

一、硅铝质粗骨土亚类188

二、钙质粗骨土亚类189

第六节 石质土190

一、硅铝质石质土亚类190

三、硅质石质土亚类191

二、钙质石质土亚类191

第七章 潮土、山地草甸土192

第一节 潮土192

一、潮土的分布、形成与分类192

二、潮土亚类193

三、灰潮土亚类199

四、灌淤潮土亚类201

五、湿潮土亚类202

第二节 山地草甸土203

一、山地草甸土的分布与成土条件203

二、山地草甸土的成土特征204

三、亚类的划分及其性态特征204

四、利用与改良205

第八章 土壤理化性质207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208

一、土壤有机质的转化与作用208

二、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分级面积209

三、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212

四、有机质在土体中的分布214

第二节 土壤氮素215

一、土壤氮素的形态与转化215

二、土壤全氮含量及分级面积217

三、土壤碱解氮219

第三节 土壤磷素220

一、土壤中磷素的形态与转化221

二、土壤速效磷含量及分级面积222

三、土壤全磷226

第四节 土壤钾素228

一、土壤中钾素的形态与转化228

二、土壤速效钾含量及分级面积229

三、土壤全钾232

第五节 土壤交换量234

一、土壤交换量的作用234

二、土壤交换量与土壤胶体235

三、土壤交换量与土壤类型235

第六节 土壤酸碱度和碳酸钙236

一、土壤酸碱度236

二、土壤碳酸钙237

第七节 土壤质地239

一、土壤质地分类239

二、土壤质地与成土母质239

三、土壤质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39

二、棕壤240

三、红粘土240

第八节 主要土类的粘土矿物240

一、山地草甸土240

第九章 土壤微量元素242

第一节 土壤微量元素的形态与分级指标242

一、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形态242

二、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分级242

第二节 土壤有效硼243

一、土壤有效硼的含量及分级面积243

二、硼对作物的营养作用243

三、主要农作物缺硼症状244

四、硼肥的种类及施用方法244

第三节 土壤有效钼244

一、土壤有效钼的含量及分级面积244

三、主要农作物缺钼症状245

四、钼肥的种类及施用方法245

二、钼对作物的营养作用245

第四节 土壤有效锌246

一、土壤有效锌的含量及分级面积246

二、锌对作物的营养作用246

三、主要农作物缺锌症状247

四、锌肥的种类及施用方法247

第五节 土壤有效锰247

一、土壤有效锰的含量及分级面积247

二、锰对作物的营养作用248

三、主要农作物缺锰症状248

四、锰肥的种类及施用方法248

第六节 土壤有效铜249

一、土壤有效铜的含量及分级面积249

二、铜对作物的营养作用249

三、主要农作物缺铁症状250

一、土壤有效铁的含量及分级面积250

二、铁对作物的营养作用250

第七节 土壤有效铁250

四、铜肥的种类及施用方法250

三、主要农作物缺铜症状250

四、铁肥的种类及施用方法251

第八节 主要土壤类型的有效微量元素251

一、有效微量元素的含量251

二、有效微量元素在剖面中的分布252

第十章 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254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254

一、工作方法和精度254

二、土地资源现状260

第二节 土壤资源评价261

一、土壤资源特点261

二、土壤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262

第三节 红粘土的改良利用与培肥263

一、红粘土低产原因264

二、红粘土的改良利用与培肥264

第四节 黄土丘陵旱作土壤的合理利用与培肥267

一、黄土丘陵旱作土壤的特点267

二、黄土丘陵旱作土壤的合理利用与培肥267

第五节 低产土壤的改良利用与培肥270

一、低产土壤面积及其分布270

二、低产土壤的改良利用与培肥270

第六节 土壤资源的保护与管理271

一、积极开展集约经营,提高土壤资源的生产能力271

二、加强地力建设,提高土壤质量272

三、建设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272

四、珍惜每寸土地,认真执行《土地管理法》273

二、土壤侵蚀的形式以沟蚀为主274

一、黄土地区的土壤侵蚀异常强烈274

第十一章 土壤侵蚀及其控制274

第一节 土壤侵蚀现状274

三、沃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275

四、土层变薄,加剧生态恶性循环275

五、淤积塘、库、坝275

六、冲毁耕地、河堤、村庄,损失严重276

七、旱涝灾害频繁276

第二节 土壤侵蚀的控制276

一、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277

二、小流域治理是综合治理行之有效的方法277

三、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才能大见成效278

四、严禁陡坡开荒278

五、把土壤侵蚀问题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278

第一节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280

一、中原黄金冶炼厂评价区土壤背景值280

第十二章 土壤环境保护280

二、灵宝市灵湖金矿评价区土壤质量现状调查281

第二节 土壤渗透性及淋溶模拟试验282

一、中原黄金冶炼厂尾矿库沟底土壤渗透性及氰化物淋溶模拟试验282

二、灵宝市灵湖金矿尾矿库沟底土壤渗透性及氰化物淋溶模拟试验284

第三节 三门峡市区涧北污水现状调查与生态保护286

一、涧北污水调查概况286

二、涧北污水的监测286

第四节 采矿、冶金工业与生态保护288

第十三章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289

第一节 分区的原则和依据289

第二节 分区概述289

一、北部河川潮土、洪积石灰性褐土粮菜区289

二、中部低山丘陵褐土农牧区292

三、东部垄岗红粘土粮烟区293

四、西南部中山棕壤针阔叶林区294

五、南部中低山黄棕壤经济林区295

1996《三门峡土壤》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廉正,张锡标主编 1996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