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材 构造地质学原理》求取 ⇩

绪论1

第一篇 形态构造地质学1

第一章 成层构造和地层接触关系1

第一节 成层构造的基本概念1

一、层状岩石的原始产状及其变动1

二、岩层的产状要素1

三、岩层露头线的分布规律2

第二节 鉴别岩层顶、底面的的原生构造5

一、粒级层理5

二、斜层理6

三、波痕6

四、冲刷印模7

五、同生变形7

六、泥裂(干裂)7

七、生物遗迹8

二、不整合接触9

一、整合接触9

第三节 地层的接触关系9

三、不整合的意义及其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1

附文 赤平极射投影方法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15

一、赤平投影的原理15

二、平面和直线的赤平投影特征16

三、赤平投影网及其用法17

四、基本作图方法20

参考文献32

第一节 褶皱要素34

第二章 褶皱构造34

第二节 褶皱形态的描述性术语36

一、褶皱几何形态描述36

二、纵、横剖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术语37

三、褶皱平面形态的描述术语39

第三节 褶皱的类型和组合型式40

一、结合轴面和枢纽产状的分类40

二、根据岩层的等倾斜线型式分类41

三、褶皱的平面及剖面组合型式44

第四节 褶皱形态的认识和研究方法46

一、野外观察研究褶皱形态的方法46

二、褶皱在地质图上的表现48

三、褶皱横截面图在褶皱形态的认识和研究中的意义52

四、褶皱形成时代的研究52

参考文献52

二、节理的分类53

一、概述53

第一节 节理53

第三章 断裂构造53

第二节 断层及其几何要素56

一、断层面和断层带56

二、断盘56

三、断层擦痕的倾伏与侧伏57

四、断层位移57

第三节 断层的分类与组类型合59

一、断层的分类59

二、断层的组合类型61

一、判断断层存在的标志及断层两盘相对动向的鉴别64

第四节 断层的标志及其产状与性质的鉴别64

二、断层效应74

三、断层活动时代的确定77

第五节 区域性大型断裂78

一、深断裂特征78

二、裂谷78

三、生长断层79

五、推覆构造80

四、走向滑动断层80

六、滑脱构造81

参考文献82

第二篇 成因构造地质学83

第四章 岩石变形分析的力学基础83

第一节 应力概念83

一、外力、内力和应力83

一、单轴应力状态分析86

二、主应力、主应力轴与主应力面86

第二节 应力状态分析86

二、双轴应力状态的二维分析90

三、应力状态的三维分析92

四、应力集中及其实际意义94

第三节 岩石变形95

一、变形与形变95

二、应变96

三、变形方式98

四、变形阶段99

五、岩石的力学性质100

六、变形机制102

七、岩石的破裂方式104

第四节 应变椭球及其在地质构造分析中的应用106

一、应变椭球的概念106

二、应变椭球在变形分析中的应用106

第五节 递进变形107

一、最大张应力理论(第一破裂理论)108

第六节 破裂理论概述及其对岩石变形的意义108

二、最大线应变理论(第二破裂理论)109

三、库伦-莫尔理论(第三破裂理论)109

四、格里菲斯理论111

五、奥德理论113

参考文献115

第五章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及岩石变形的因素116

第一节 围压116

第二节 温度117

第三节 溶液118

第四节 孔隙压力119

第五节 时间120

一、岩石的粘性120

二、蠕变与松弛120

三、快速施力、缓慢施力与重复施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122

参考文献123

一、张节理124

第一节 张节理与剪节理124

第六章 节理成因分析124

二、剪节理126

第二节 节理力学性质的复合127

一、节理力学性质的复合现象128

二、节理力学性质复合的成因分析129

第三节 节理的组和系130

一、节理组、系的划分130

二、共轭节理系及其鉴别130

第四节 节理的间距和密度131

第五节 节理的观测和统计132

一、节理的观察132

二、节理的测量和室内整理132

参考文献135

第七章 断层成因分析136

第一节 断层的活动机制136

二、哈弗勒模式137

一、安德生模式137

第二节 均匀介质中断层与主应力轴位置的关系——安德生模式和哈弗勒模式137

第三节 非均匀介质中断层与主应力轴的关系142

第四节 断层的成因分类问题143

第五节 正断层的成因分析143

一、形成正断层的应力条件143

二、正断层形成的构造背景144

一、高角度逆断层的成因147

二、低角度逆断层的成因147

第六节 逆断层的成因分析147

三、逆掩断层和推覆构造的成因149

四、断层面倾角变化的原因156

第七节 平移断层的成因分析160

一、平移断层的两种形成方式160

二、平移断层的派生构造160

三、收敛平移断层作用和分散平移断层作用162

四、平移断层引起的垂直运动162

一、剪切带的概念与类型163

第八节 韧性剪切带163

二、韧性断层的特征164

参考文献165

第八章 褶皱成因分析167

第一节 褶皱形成机制167

一、纵弯褶皱作用167

二、剪切褶皱作用172

三、横弯褶皱作用175

四、柔流褶皱作用176

第二节 褶皱的发育177

一、褶皱主波长的概念177

二、接触变形及其对褶皱发育的影响180

三、多层岩石的褶皱及其构造形态181

四、压扁作用对褶皱发育的影响182

五、影响褶皱发育的主要因素184

第三节 底辟构造的成因185

第四节 褶皱与断裂的组合关系187

一、纵弯褶皱的伴生节理188

二、横弯褶皱的伴生节理190

三、褶皱与断层的伴生关系190

参考文献191

第九章 火成岩区构造研究193

第一节 侵入岩原生构造193

一、侵入岩原生流动构造193

二、侵入岩原生破裂构造195

三、锥状断裂与环状断裂196

第二节 火山岩原生构造198

一、层状构造199

二、破裂构造200

三、火山构造201

第三节 火成岩构造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研究方法206

一、火成岩侵位与区域构造关系206

二、侵入体相带划分及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形态的恢复208

三、侵入岩次生断层构造的研究209

第四节 撞击构造209

参考文献212

第十章 面理和线理213

第一节 面理214

一、劈理类型与成因214

二、劈理与大构造和成层构造的关系218

二、劈理的观测和研究220

第二节 线理222

一、小型线理的类型222

二、大型线理的类型224

三、线理的观测与研究227

考参文献228

第十一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229

第一节 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特征229

一、新生变质构造的广泛性230

二、多期变质构造的叠加性230

三、变形与变质作用的相关性230

一、层理的置换过程232

第二节 构造置换232

二、置换现象的野外识别234

三、变质岩区地层系统的双重概念234

第三节 叠加褶皱235

一、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235

二、叠加褶皱的识别238

三、叠加褶皱中面理和线理的变位效应240

第四节 变质岩区不整合接触带特征及其识别241

一、变质岩区不同时期断层特征242

第五节 变质岩区断层特征及其识别242

二、断层双层结构模式及其在分析变质岩区断层发育中的意义243

第六节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方法概述244

一、填绘构造岩性图245

二、编制变形面图245

三、选定重点构造研究地段245

四、构造数据的收集和分析246

参考文献249

一、构造应力场主应力轴空间方位的测定250

第十二章 构造应力场250

第一节 古构造应力场的研究250

二、构造应力场主应力数值的估算256

第二节 现代构造应力场257

一、测量方法257

二、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一般特征258

参考文献258

二、岩石力学实验的原理260

一、岩石力学实验的目的260

第十三章 岩石力学实验概述260

第三篇 实验构造地质学260

三、岩石力学实验的方法及一般装置261

第十四章 脆性变形实验263

第一节 概述263

一、脆性破裂与破裂型式263

二、脆性破裂应力263

三、晚性破裂的影响因素263

二、近代破裂理论264

第二节 脆性破裂理论264

一、经验性的破裂理论264

第三节 脆性破裂行为的发生与发展265

一、脆性破裂前行为265

二、脆性破裂后行为266

三、脆性破裂行为的概观268

第十五章 韧性变形实验269

第一节 韧性变形的物理学基础269

一、蠕变实验269

二、流动律269

三、变形机制270

第二节 韧性变形实验274

一、碳酸盐岩实验274

二、橄榄岩的蠕变275

第三节 地质古应力计277

三、稳态流动下产生的显微构造特征与应力差之间的变化关系278

二、岩石的稳态流动——位错控制的蠕变278

一、基本原理278

第四节 糜棱岩实验研究279

一、形成过程279

二、地质意义280

第十六章 脆性—韧性过渡变形实验281

第一节 脆性—韧性过渡变形实验281

一、围压的作用281

二、围压、温度的作用281

第二节 脆性—韧性过渡的变形机制及压力与温度的影响282

一、变形机制282

二、脆性—韧性过渡与压力关系282

三、温度的影响283

第三篇 参考文献283

构造地质学原理实验教材286

实验一 真倾斜与视倾斜的换算及用间接方法确定岩层产状要素286

实验二 根据岩层产状要素编制倾斜岩层地质图及岩层厚度的计算289

实验三 用赤平投影法测定构造线产状以及求褶皱枢纽和轴面产状293

实验四 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和地质图的判读297

实验五 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304

实验六 编制和分析构造等高线图307

实验七 绘制褶皱层等倾斜线分析褶皱的形态类型310

实验八 绘制节理极点图和等密图311

实验九 根据共轭节理求主应力轴方位并绘制构造应力场图314

实验十 赤平投影在断裂构造研究中的应用315

实验十一 用赤平投影方法进行面理与线理的旋转及小圆的应用319

实验十二 构造模拟实验322

实验十三 分析火成岩区和变质岩区地质图326

实验十四 应用主波长理论计算脉岩与基质的粘度比330

实验十五 构造标本和薄片观察331

实验十六 综合读图及分析地质构造333

附录Ⅰ 各种常见岩石花纹图例335

附录Ⅱ 各种地质符号338

附录Ⅲ 地层代号及色谱339

附录Ⅳ 中英文构造地质术语对照341

1986《高等学校教材 构造地质学原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俞鸿年,卢华复主编 1986 北京:地质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