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2版》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

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1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3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4

四、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科学前提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7

一、德国古典哲学7

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9

三、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0

四、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文明发展的结晶1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14

一、唯物史观的建立14

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16

三、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科学18

四、奠定了历史理论的科学基础20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体系21

一、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及其内在统一22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24

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26

第五节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8

一、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28

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29

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0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30

一、在世界本质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33

第二章 世界的本质和存在方式33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33

二、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35

三、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38

四、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42

第二节 世界的联系和发展45

一、在世界存在方式问题上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45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47

三、世界的永恒发展49

四、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52

五、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56

第三节 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58

一、世界是统一的,统一是多样的59

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62

三、科学和哲学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64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68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68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68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69

三、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72

四、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74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77

一、质、量、度77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80

三、量变和质变的互相渗透83

四、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85

一、辩证的否定观87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87

二、否定之否定90

三、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93

第四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95

一、原因和结果95

二、偶然性和必然性99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101

四、内容和形式105

五、现象和本质108

第四章 人类认识发展的普遍规律112

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和本质112

一、实践中的主体和客体112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15

三、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18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和辩证方法120

一、从实践到认识120

二、从认识到实践124

三、认识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125

四、认识的辩证方法127

第三节 真理132

一、真理的基本属性132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135

三、真理的发展规律137

第四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39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39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143

三、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145

第五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48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历史起点148

一、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148

二、劳动发展史是认识社会发展史的锁钥153

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55

第二节 社会存在156

一、地理环境156

二、人口因素159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61

第三节 社会意识165

一、社会意识的结构165

二、社会意识形式169

三、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174

第六章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78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78

一、生产力178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83

三、生产关系189

四、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91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94

一、经济基础194

二、上层建筑195

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196

四、社会形态200

一、阶级的起源与实质202

第三节 阶级社会中的社会基本矛盾202

二、国家的起源、实质和职能205

第四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形态更替209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形态更替210

二、社会革命214

第五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216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16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17

三、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219

四、精神动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23

第七章 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225

第一节 人的本质和价值225

一、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225

二、人的本质227

三、人的价值229

第二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231

一、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作用231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234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36

第三节 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239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239

二、人类历史创造表现为一个合力243

三、不断提高人们创造历史的自觉性245

第八章 商品生产及其基本规律248

第一节 商品和生产商品的劳动248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248

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251

三、商品的价值量252

四、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254

第二节 商品和货币257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的起源和本质257

二、货币的职能262

三、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264

第三节 价值规律266

一、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266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267

三、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269

第四节 市场和市场经济270

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70

二、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71

三、市场和计划的关系274

第九章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277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雇佣劳动制度277

一、货币向资本转化277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279

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雇佣劳动制度281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282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82

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284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法285

一、剩余价值率285

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86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86

五、资本主义工资288

四、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288

第四节 剩余价值的分配289

一、利润和利润率289

二、平均利润的形成290

三、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294

四、借贷资本和利息296

五、银行和银行利润297

六、股份公司、股票和股票价格298

七、资本主义地租299

第五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301

一、资本主义的国体和政体301

二、资本主义的民主和法制304

三、资本主义的自由和平等307

第六节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309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309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310

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311

四、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演变的历史趋势312

第十章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314

第一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314

一、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314

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315

三、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总趋势316

第二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对抗性质318

一、资本积累及其实质318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320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323

第三节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324

一、资本的循环324

二、资本的周转326

第四节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328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328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及其调节329

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及其调节331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334

第五节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334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335

三、经济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338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340

第一节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340

一、生产集中和垄断340

二、金融资本的形成和统治342

三、垄断和竞争345

四、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347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49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349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351

一、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352

三、国家垄断和私人垄断的关系353

第三节 国际垄断资本354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体化和多极化357

第四节 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360

一、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360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362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363

四、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国际无产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365

第十二章 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367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367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367

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369

三、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372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374

一、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374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论证376

第三节 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道路378

一、建立和建设无产阶级政党378

二、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381

三、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382

四、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8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和现实387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387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387

二、当代社会主义的现实形态和基本特征388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390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390

二、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39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396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国体和政体396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与法制397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党制度398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400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400

二、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401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政策402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40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404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404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40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406

一、生产与需要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407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心任务是搞经济建设409

三、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412

四、社会主义积累的实质和一般规律41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416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416

二、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目标418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421

第十五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42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423

一、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探索42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425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427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论428

一、社会主义生产力论的重新发现428

二、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430

三、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431

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43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435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437

三、计划和市场的内在结合439

第四节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440

一、社会主义本质范畴的科学内涵440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442

第五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445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445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447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意义448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450

第一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45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然趋势45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发展453

一、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453

二、不断探索和创造,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455

三、为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而斗争457

第二版后记460

1995《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2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孙显元主编;安徽省教委高教一处组编 1995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