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哲学》求取 ⇩

导论1

第一节 刑法哲学的价值内容1

目录1

一、公正3

二、谦抑6

三、人道9

第二节 刑法哲学的范畴体系10

一、范畴11

二、关系13

三、体系15

第一节 主观恶性的嬗变23

一、古代的主观恶性23

第一章 主观恶性23

第一编 犯罪本体论23

二、中世纪的主观恶性25

三、近代的主观恶性26

四、现代的主观恶性27

第二节 心理事实28

一、显意识29

二、潜意识35

第三节 规范评价42

一、概述42

二、违法性意识47

三、期待可能性51

四、意志自由53

第四节 主观恶性的阻却57

一、心神丧失57

三、不可抗力59

二、意外事件59

第二章 客观危害60

第一节 客观危害的嬗变60

一、古代的客观危害60

二、近代的客观危害62

三、现代的客观危害63

第二节 行为事实64

一、行为64

二、客体69

三、结果70

四、因果关系71

第三节 价值评判83

一、行为的价值评判84

二、客体的价值评判85

三、结果的价值评判86

四、因果关系的价值评判89

第四节 客观危害的阻却95

一、正当防卫95

二、紧急避险95

三、其他阻却客观危害的事由96

第三章 再犯可能97

第一节 再犯可能的概念97

一、再犯的主体97

二、再犯的时间97

三、再犯的性质97

第二节 再犯可能的表证98

一、犯罪人的分类98

二、犯罪人的特性100

三、犯罪人的表现105

一、再犯预测的概念107

第三节 再犯可能的预测107

二、再犯预测的种类及其方法108

三、再犯预测的意义109

第四章 初犯可能111

第一节 初犯可能的概念111

一、初犯的主体111

二、初犯的性质111

第二节 初犯可能的表征111

一、形势111

二、犯罪率116

三、民愤118

第三节 初犯可能的预测122

一、初犯预测的概念122

二、初犯预测的种类及其方法122

三、初犯预测的意义124

第五章 犯罪本质二元论126

第一节 主观恶性与客观危害126

一、社会危害性的概念126

二、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126

三、社会危害性的法律后果132

第二节 再犯可能与初犯可能133

一、人身危险性的缘起133

二、人身危险性的概念136

三、人身危险性的评价139

第三节 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犯罪本质二元论141

一、主观恶性与再犯可能141

二、客观危害与初犯可能144

三、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的统一145

一、古代刑法中的故意犯罪154

第六章 故意犯罪154

第一节 故意犯罪的嬗变154

二、近代刑法中的故意犯罪155

第二节 故意犯罪的概念156

一、故意犯罪的心理本质156

二、故意犯罪的主观特征之一:认识因素157

三、故意犯罪的主观特征之二:意志因素164

第三节 故意犯罪的法定分类165

一、直接故意犯罪165

二、间接故意犯罪167

第四节 故意犯罪的学理分类170

一、确定故意犯罪与不确定故意犯罪170

二、偶然故意犯罪与预谋故意犯罪174

四、危险故意犯罪与实害故意犯罪175

三、事前故意犯罪与事后故意犯罪175

第七章 过失犯罪177

第一节 过失犯罪的嬗变177

一、古代刑法中的过失犯罪177

二、近代刑法中的过失犯罪178

第二节 过失犯罪的概念179

一、过失犯罪的心理本质179

二、过失犯罪的主观特征之一:注意能力181

三、过失犯罪的主观特征之二:注意义务184

第三节 过失犯罪的法定分类184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185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186

第四节 过失犯罪的学理分类187

一、普通过失犯罪与业务过失犯罪188

二、事实过失犯罪与法律过失犯罪191

三、轻过失犯罪与重过失犯罪193

第五节 无过失责任194

一、无过失责任的概念194

二、无过失责任的评价197

三、无过失责任之在中国198

第八章 作为犯罪201

第一节 作为犯罪的嬗变201

一、古代刑法中的作为犯罪201

二、近代刑法中的作为犯罪202

第二节 作为犯罪的概念203

一、作为犯罪的有形性203

二、作为犯罪的违法性206

第三节 作为犯罪的形式207

一、利用自身动作实施作为犯罪208

二、利用机械力实施作为犯罪208

三、利用自然力实施作为犯罪209

四、利用动物实施作为犯罪209

五、利用他人实施作为犯罪209

第四节 作为犯罪的类型214

一、行为犯214

二、结果犯214

三、结果加重犯218

第九章 不作为犯罪221

第一节 不作为犯罪的嬗变221

一、古代刑法中的不作为犯罪221

二、近代刑法中的不作为犯罪222

一、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223

第二节 不作为犯罪的概念223

二、不作为犯罪的违法性226

第三节 不作为犯罪的构成227

一、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227

二、能够履行而没有履行235

三、作为义务之不履行与危害结果之发生具有因果关系236

第四节 不作为犯罪的类型242

一、不作为犯罪分类概说242

二、纯正不作为犯罪244

三、不纯正不作为犯罪245

第十章 犯罪的附随情状246

第一节 犯罪的动机和目的246

一、犯罪的动机246

二、犯罪的目的257

三、犯罪的动机和目的的关系262

第二节 犯罪的时间和地点268

一、犯罪的时间268

二、犯罪的地点270

第二编 刑罚本体论275

第十一章 道义报应275

第一节 道义报应的概念275

一、康德之道义报应主义275

二、道义报应之科学立论277

三、道义报应的形式278

第二节 刑罚的伦理根据280

一、刑罚伦理根据的演变280

二、刑罚伦理根据的底蕴281

第三节 道义报应的实现284

一、道义报应的实现与刑事立法284

三、道义报应的实现与刑罚执行285

二、道义报应的实现与定罪量刑285

第十二章 法律报应286

第一节 法律报应的概念286

一、黑格尔之法律报应主义286

二、法律报应之科学立论288

三、法律报应的形式289

第二节 刑罚的法律根据291

一、刑罚法律根据的演变291

二、刑罚法律根据的底蕴292

第三节 法律报应的实现293

一、法律报应的实现与刑事立法293

二、法律报应的实现与定罪量刑295

三、法律报应的实现与刑罚执行296

一、个别预防的对象297

第十三章 个别预防297

第一节 个别预防的概念297

二、个别预防的形式300

三、个别预防的目的304

第二节 个别预防的功能304

一、剥夺功能304

二、改造功能305

三、感化功能307

四、个别威慑功能307

五、个别鉴别功能308

第三节 个别预防的实现308

一、个别预防的实现与刑事立法309

二、个别预防的实现与定罪量刑309

三、个别预防的实现与刑罚执行309

一、个别预防客观存在310

第四节 个别预防的评价310

二、个别预防困难重重312

三、中国当前的个别预防312

第十四章 一般预防315

第一节 一般预防的概念315

一、一般预防的对象315

二、一般预防的形式317

三、一般预防的目的319

第二节 一般预防的功能319

一、一般威慑功能319

二、一般鉴别功能320

三、补偿功能320

四、安抚功能320

五、鼓励功能320

一、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必然321

第三节 一般预防的实现321

二、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及时322

三、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公开323

四、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适当324

第四节 一般预防的评价324

一、一般预防并非幻想325

二、一般预防不是仙丹329

三、中国当前的一般预防331

第十五章 刑罚目的二元论335

第一节 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335

一、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的对立性335

二、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的同一性335

三、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的关系336

第二节 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336

一、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对立性336

二、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同一性337

三、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关系339

第三节 报应与预防:刑罚目的二元论342

一、中国历史上关于刑罚目的之学说342

二、西方历史上关于刑罚目的之学说344

三、中国刑法学界关于刑罚目的之学说350

四、刑罚目的之报应与预防的辩证统一353

第十六章 生命刑361

第一节 生命刑的演进361

一、生命刑的起源361

二、生命刑的泛滥361

三、生命刑的没落362

第二节 生命刑存废之争363

一、生命刑存废的理论聚讼363

二、生命刑存废的哲学思考366

三、生命刑存废的评价369

第三节 各国生命刑的比较370

一、生命刑的废除371

二、生命刑的限制372

第四节 中国生命刑的限制373

一、生命刑的限制与扩张之争373

二、生命刑的立法限制376

三、生命刑的司法限制379

第十七章 自由刑382

第一节 自由刑的演进382

一、中国自由刑的演进382

二、西方自由刑的演进383

第二节 自由刑优劣之争386

一、自由刑的优点386

二、自由刑的缺点387

三、自由刑优劣之争的评价388

第三节 各国自由刑的比较390

一、终身自由刑的比较390

二、有期自由刑的比较391

三、限制自由刑的比较393

第四节 中国自由刑的改革394

一、限制无期徒刑394

二、调整有期徒刑396

三、完善拘役刑399

四、改进管制刑402

第十八章 财产刑406

第一节 财产刑的演进406

一、罚金的演进406

二、没收财产的演进408

第二节 财产刑存废之争409

一、罚金存废之争409

二、没收财产存废之争415

第三节 各国财产刑的比较417

一、罚金的比较417

二、没收财产的比较424

第四节 中国财产刑的改造427

一、罚金的改造427

二、没收财产的改造430

第十九章 资格刑432

第一节 资格刑的演进432

一、象刑432

二、名誉刑433

三、耻辱刑434

四、资格刑435

第二节 资格刑存废之争437

一、资格刑主存论438

二、资格刑主废论439

三、资格刑存废的评价440

第三节 各国资格刑的比较442

一、资格刑的地位442

二、资格刑的种类443

三、资格刑的期限446

第四节 中国资格刑的完善447

一、资格刑的非政治化449

二、资格刑的分立制450

三、资格刑的减免制451

三、近代的保安处分453

二、中世纪的保安处分453

一、古代的保安处分453

第一节 保安处分的演进453

第二十章 保安刑453

第二节 一元论与二元论之争456

一、一元论456

二、二元论457

三、一元论与二元论的评价458

第三节 各国保安处分的比较461

一、保安处分的适用对象461

二、保安处分的适用条件463

三、保安处分的基本类型464

第四节 中国保安刑的建构467

一、劳动教养467

二、强制留场468

四、少年管教470

三、强制禁戒470

六、没收罪物471

五、善行保证471

第三编 罪刑关系论475

第二十一章 罪刑关系二元论475

第一节 已然之罪与报应之刑475

一、刑从罪生475

二、刑当其罪475

第二节 未然之罪与预防之刑476

一、刑须制罪477

二、刑足制罪477

第三节 双重罪刑关系的辩证统一479

一、双重罪刑关系的对立性479

二、双重罪刑关系的同一性479

一、对刑法理论的意义481

第四节 罪刑关系基本原理的意义481

二、对刑事立法的意义482

三、对刑事司法的意义483

第二十二章 罪刑关系的基本原则485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485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变迁485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488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体现491

四、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适用493

第二节 罪刑相适应原则502

一、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变迁502

二、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理论基础504

三、罪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507

四、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具体适用508

第二十三章 罪刑关系的法定化514

第一节 刑事立法的概念514

一、刑事立法的变迁514

二、刑事立法的特征514

三、刑事立法的意义514

第二节 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514

一、刑事立法的粗疏与细密514

二、刑事立法的超前与滞后520

第三节 刑事立法的方式522

一、法典型立法方式522

二、散在型立法方式526

三、编纂型立法方式530

四、修正型立法方式532

五、解释型立法方式533

第四节 刑事立法的技术534

一、结构严密化535

二、条文科学化537

三、罪刑协调化538

四、文体规范化539

第五节 刑事立法的效力541

一、普遍管辖问题541

二、管辖冲突问题542

三、溯及力问题542

第二十四章 罪刑关系的质的个别化544

第一节 定罪的概念544

一、定罪的变迁544

二、定罪的特征547

三、定罪的模式548

一、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界定551

第二节 定罪的原则551

二、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理论基础552

三、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的体现554

第三节 一般犯罪的认定555

一、罪与非罪的认定556

二、此罪与彼罪的认定565

三、轻罪与重罪的认定570

第四节 特殊犯罪的认定580

一、未完成罪的认定580

二、共同犯罪的认定580

三、单复数罪的认定583

第五节 刑事疑罪的处理584

一、刑事疑罪的变迁584

二、刑事疑罪的成因587

三、刑事疑罪的处理589

第二十五章 罪刑关系的量的个别化593

第一节 量刑的概念593

一、量刑的变迁593

二、量刑的特征593

三、量刑的模式594

第二节 量刑的原则596

一、外国刑法中的量刑原则596

二、现行刑法中的量刑原则598

三、报应与预防相统一的量刑原则600

第三节 各种刑罚的裁量602

一、生命刑的裁量602

二、自由刑的裁量604

三、财产刑的裁量606

四、资格刑的裁量607

五、保安刑的裁量609

第四节 量刑的情节609

一、量刑情节的概念609

二、量刑情节的适用原则610

三、量刑情节的具体适用613

第五节 量刑的方法615

一、数学量刑法615

二、电脑量刑法617

第六节 量刑的制度618

一、数罪并罚制度618

二、自首制度619

三、累犯制度620

一、行刑的变迁622

第一节 行刑的概念622

第二十六章 罪刑关系的现实化622

二、行刑的特征624

三、行刑的意义627

第二节 行刑的原则630

一、惩罚630

二、改造631

三、惩罚与改造的统一632

第三节 各种刑罚的执行632

一、生命刑的执行632

二、自由刑的执行637

三、财产刑的执行645

四、资格刑的执行649

五、保安刑的执行651

一、缓刑制度652

第四节 行刑的制度652

二、减刑制度653

三、假释制度654

第二十七章 罪刑关系的理论化656

第一节 概述656

一、刑法学体系的反思656

二、刑法学体系的重构659

第二节 行为中心论659

一、研究对象的反思660

二、理论基础的反思661

三、研究方法的反思663

第三节 行为人中心论663

一、研究对象的反思665

二、理论基础的反思665

三、研究方法的反思666

四、理论结构的反思667

第四节 社会危害性中心论(上)667

一、苏联刑法学体系的发展阶段667

二、苏联刑法学体系的理论反思669

第五节 社会危害性中心论(下)672

一、中国刑法学体系内容的反思673

二、中国刑法学体系结构的反思673

第六节 罪刑关系中心论675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675

二、研究方法的更新676

三、基本框架的建构679

结束语680

英文内容提要683

英文目录684

后记701

1992《刑法哲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兴良著 1992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