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针治疗学》求取 ⇩

第一章 经络1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1

目录1

上篇 经络腧穴1

一、十二经脉3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内容3

(一)头部河车路 154

二、奇经八脉7

三、十五络脉8

四、十二经别9

六、十二皮部11

五、十二经筋11

一、生理作用12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12

二、病理作用14

三、诊断作用15

四、治疗作用16

第一节 腧穴的概念19

第二章 腧穴19

一、十四经穴20

第二节 腧穴的分类20

第三节 腧穴的命名21

二、奇穴21

三、阿是穴21

四、利用地貌天体命名22

一、依据所在部位命名22

二、依据治疗作用命名22

三、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22

第四节 腧穴的作用23

五、参照动植物名称命名23

六、借助建筑物名称命名23

三、特殊作用24

一、近治作用24

二、远治作用24

一、五输穴25

第五节 特定穴及其运用25

二、原穴31

三、络穴32

四、背俞穴33

五、腹募穴34

六、八脉交会穴35

七、八会穴36

八、郄穴37

九、下合穴38

第六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39

十、交会穴39

二、体表标志定位法40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40

三、手指比量定位法42

四、简便定位法43

(一)经脉循行44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44

第一节 十二经脉44

一、手太阴肺经44

(三)主治范围及作用45

(二)主治病证45

3.尺泽46

(四)腧穴46

1.中府46

2.云门46

7.太渊47

4.孔最47

5.列缺47

6.经渠47

(一)经脉循行48

8.鱼际48

9.少商48

二、手阳明大肠经48

(三)主治范围及作用49

(二)主治病证49

2.二间50

(四)腧穴50

1.商阳50

6.偏历51

3.三间51

4.合谷51

5.阳溪51

10.曲池52

7.下廉52

8.上廉52

9.手三里52

15.迎香53

11.肘髎53

12.臀臑53

13.肩髃53

14.巨骨53

(二)主治病证54

三、足阳明胃经54

(一)经脉循行54

(四)腧穴56

(三)主治范围及作用56

4.地仓57

1.承泣57

2.四白57

3.巨髎57

9.人迎58

5.大迎58

6.颊车58

7.下关58

8.头维58

14.承满59

10.气舍59

11.缺盆59

12.乳根59

13.不容59

19.水道60

15.梁门60

16.关门60

17.滑肉门60

18.天枢60

24.阴市61

20.归来61

21.气冲61

22.髀关61

23.伏兔61

28.上巨虚62

25.粱丘62

26.犊鼻62

27.足三里62

33.冲阳63

29.条口63

30.下巨虚63

31.丰隆63

32.解溪63

(一)经脉循行64

34.陷谷64

35.内庭64

36.厉兑64

四、足太阴脾经64

(四)腧穴65

(二)主治病证65

(三)主治范围及作用65

2.大都66

1.隐白66

6.三阴交67

3.太白67

4.公孙67

5.商丘67

10.血海68

7.漏谷68

8.地机68

9.阴陵泉68

(一)经脉循行69

11.箕门69

12.腹结69

13.大横69

14.食窦69

15.大包69

五、手少阴心经69

2.灵道71

(二)主治病证71

(三)主治范围及作用71

(四)腧穴71

1.少海71

6.少府72

3.通里72

4.阴郄72

5.神门72

(二)主治病证73

7.少冲73

六、手太阳小肠经73

(一)经脉循行73

(四)腧穴74

(三)主治范围及作用74

3.后溪75

1.少泽75

2.前谷75

6.养老76

4.腕骨76

5.阳谷76

11.天宗77

7.支正77

8.小海77

9.肩贞77

10.臑俞77

17.听宫78

12.秉风78

13.肩外俞78

14.肩中俞78

15.天容78

16.颧髎78

(二)主治病证79

七、足太阳膀胱经79

(一)经脉循行79

(三)主治范围及作用80

2.攒竹81

(四)腧穴81

1.睛明81

4.玉枕83

3.曲差83

9.厥阴俞84

5.天柱84

6.大杼84

7.风门84

8.肺俞84

14.胆俞85

10.心俞85

11.督俞85

12.膈俞85

13.肝俞85

18.肾俞86

15.脾俞86

16.胃俞86

17.三焦俞86

24.中膂俞87

19.气海俞87

20.大肠俞87

21.关元俞87

22.小肠俞87

23.膀胱俞87

29.下髎88

25.白环俞88

26.上髎88

27.次髎88

28.中髎88

34.委中89

30.会阳89

31.承扶89

32.殷门89

33.委阳89

41.魂门90

35.附分90

35.魄户90

37.膏育俞90

38.神堂90

39.譩譆90

40.膈关90

47.秩边91

42.阳纲91

43.意舍91

44.胃仓91

45.肓门91

46.志室91

52.跗阳92

48.合阳92

49.承筋92

50.承山92

51.飞阳92

57.京骨93

53.昆仑93

54.仆参93

55.申脉93

56.金门93

(一)经脉循行94

58.束骨94

59.足通谷94

60.至阴94

八、足少阴肾经94

(四)腧穴95

(二)主治病证95

(三)主治范围及作用95

1.涌泉96

8.照海97

2.然谷97

3.太溪97

4.大钟97

5.水泉97

11.横骨98

7.复溜98

8.交信98

9.筑宾98

10.阴谷98

(三)主治范…及作用99

12.气穴99

九、手厥阴心包经99

(一)经脉循行99

(二)主治病证99

2.郄门100

(四)腧穴100

1.曲泽100

4.内关101

3.间使101

(一)经脉循行102

5.大陵102

6.劳宫102

7.中冲102

十、手少阳三焦经102

(四)腧穴104

(二)主治病证104

(三)主治范围及作用104

4.阳池105

1.关冲105

2.液门105

3.中渚105

8.清冷渊106

5.外关106

6.支沟106

7.天井106

13.瘈脉107

9.臑会107

10.肩髎107

11.天牖107

12.翳风107

(一)经脉循行108

14.颅息108

15.角孙108

16.耳门108

17.丝竹空108

十一、足少阳胆经108

(三)主治范围及作用109

(二)主治病证109

1.瞳子髎111

(四)腧穴111

5.悬厘112

2.听会112

3.上关112

4.悬颅112

10.本神113

6.曲鬓113

7.率谷113

8.头窍阴113

9.完骨113

15.肩井114

11.阳白114

12.头临泣114

13.脑空114

14.风池114

20.五枢115

16.渊腋115

17.日月115

18.京门115

19.带脉115

25.膝阳关116

21.维道116

22.环跳116

23.风市116

24.中渎116

30.阳辅117

26.阳陵泉117

27.阳交117

28.外丘117

29.光明117

34.地五会118

31.悬钟118

32.丘墟118

33.足临泣118

(一)经脉循行119

35.侠溪119

36.足窍阴119

十二、足厥阴肝经119

1.大敦121

(二)主治病证121

(三)主治范围及作用121

(四)腧穴121

5.?沟122

2.行间122

3.太冲122

4.中封122

10.急脉123

6.中都123

7.膝关123

8.曲泉123

9.阴包123

(二)主治病证124

11.章门124

12.期门124

第二节 奇经八脉124

一、督脉124

(一)经脉循行124

1.长强125

(三)主治范围及作用125

(四)腧穴125

2.腰俞126

4.命门127

3.腰阳关127

9.至阳128

5.悬枢128

6.脊中128

7.中枢128

8.筋缩128

13.陶道129

10.灵台129

11.神道129

12.身柱129

17.脑户130

14.大椎130

15.哑门130

16.风府130

21.前顶131

18.强间131

19.后顶131

20.百会131

26.水沟132

22.囟会132

23.上星132

24.神庭132

25.素髎132

(二)主治病证133

27.兑端133

二、任脉133

(一)经脉循行133

(四)腧穴134

(二)主治范围及作用134

4.石门135

1.曲骨135

2.中极135

3.关元135

9.下脘136

5.气海136

6.阴交136

7.神阙136

8.水分136

13.巨阙137

10.建里137

11.中脘137

12.上脘137

17.玉堂138

14.鸠尾138

15.中庭138

16.膻中138

23.承浆139

18.紫宫139

19.华盖139

20.璇玑139

21.天突139

22.廉泉139

3.鱼腰140

第三节 奇穴140

一、头颈部140

1.四神聪140

2.印堂140

5.球后141

4.太阳141

1.百劳142

6.鼻通142

7.夹承浆142

8.安眠142

9.耳尖142

10.翳明142

二、躯干部142

7.腰奇144

2.祟骨144

3.定喘144

4.夹脊144

5.痞根144

6.腰眼144

12.子宫穴145

8.十七椎穴145

9.胃脘下俞145

10.三角灸145

11.提托145

1.十宣146

三、四肢部146

(一)上肢部146

7.落枕穴147

2.大骨空147

3.小骨空147

4.中魁147

5.四缝穴147

6.八邪147

12.肩三针148

8.腰痛穴148

9.中泉148

10.二白148

11.肘尖148

5.鹤顶149

(二)下肢部149

1.胆囊穴149

2.阑尾穴149

3.膝眼149

4.百虫窝149

一、八阵穴150

6.八风150

7.独阴150

8.里内庭150

9.四强150

第四节 杵针疗法常用特殊穴位150

3.大椎八阵151

1.泥丸八阵(百会八阵)151

2.风府八阵151

6.至阳八阵152

4.身柱八阵152

5.神道八阵152

10.腰阳关八阵153

7.筋缩八阵153

8.脊中八阵153

9.命门八阵153

1.河车印脑段154

11.腰俞八阵154

二、河车路154

(二)腰背部河车路155

2.河车脑椎段155

2.河车阳命段156

1.河车椎至段156

(三)胸腹部河车路157

3.河车命强段157

1.眼八廓158

三、八廓穴158

1.河车天膻段158

2.河车膻阙段158

3.河车阙极段158

3.鼻八廓159

2.耳八廓159

4.面部五轮穴160

(一)构造161

一、杵针的构造和规格161

第四章 杵针治疗方法161

第一节 杵针工具161

2.五星三台杵162

1.七曜混元杵162

(二)规格162

第二节 杵针手法练习163

4.奎星笔163

3.金钢杵163

(一)仰卧位164

二、体位的选择164

第三节 杵针治疗前的准备164

一、杵针针具的选择164

(六)侧伏坐位165

(五)俯伏坐位165

(二)侧卧位165

(三)伏卧位165

(四)仰靠坐位165

一、持杵和行杵166

第四节 杵针治疗的手法166

三、消毒166

(二)行杵方法167

(一)持杵方法167

(二)行杵角度168

(一)行杵高度168

二、行杵的高度、角度、轻重、徐疾168

三、行杵与得气169

(四)行杵徐疾169

(三)行杵轻重169

(一)点叩手法170

四、杵针操作的基本手法170

五 杵针补泻手法171

(五)分理手法171

(二)升降手法171

(三)开阖手法171

(四)运转手法171

(六)平补平泻法172

(五)徐疾补泻法172

(一)升降补泻法172

(二)开阖补泻法172

(三)迎随补泻法172

(四)轻重补泻法172

七、杵针治疗注意事项173

六、杵针时间173

第一节 辨证论治175

 第一章 治疗总论175

下篇 杵针治疗175

一、肺与大肠176

第二节 脏腑经络辨证176

二、脾与胃178

三、心与小肠180

四、肾与膀胱181

五、心包与三焦183

六、肝与胆184

第三节 杵针治疗原则185

三、寒热186

二、表里186

一、阴阳186

第四节 处方配穴187

四、虚实187

三、远部取穴法188

二、近部取穴法188

一、八阵、河车取穴法188

四、随证取穴189

五、处方注意事项190

一、感冒192

第一节 内科疾病192

第二章 治疗各论192

二、咳嗽195

三、哮喘198

四、肺痨200

五、呕吐202

六、呃逆205

七、噎膈208

八、胃脘痛209

九、腹痛212

十、便秘215

十一、泄泻217

十二、痢疾219

十三、脱肛222

十四、心痛223

十五、不寐227

十六、惊悸(怔忡)230

十七、癫狂232

十八、痫证235

十九、郁证236

二十、黄疸238

二十一、中风241

二十二、眩晕244

二十三、胁痛247

二十四、水肿250

二十五、腰痛252

二十六、癃闭255

二十七、淋证257

二十八、遗精259

二十九、阳萎261

三十、头痛262

三十一、落枕267

三十二、痹证268

三十三、漏肩风273

三十四、痿证274

三十五、消渴276

三十六、面瘫278

三十七、疟疾280

三十八、中暑282

(一)月经先期284

第二节 妇科疾病284

一、月经不调284

(二)月经后期286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288

二、痛经289

三、经闭291

四、崩漏293

五、绝经前后诸证295

六、带下病298

七、妊娠恶阻300

八、胎位不正302

九、滞产303

十、产后腹痛304

十一、缺乳306

十二、阴挺307

十三、阴痒308

十四、不孕310

第三节 儿科疾病312

一、顿咳312

二、痄腮314

三、急惊风316

四、慢惊风317

五、疳疾318

六、小儿泄泻320

七、遗尿323

八、小儿夜啼324

九、小儿麻痹后遗证326

第四节 外科疾病328

一、风疹328

二、乳痈329

三、肠痈331

四、瘿气333

五、瘰疬335

六、丹毒336

七、痔疮337

八、扭伤339

第五节 五官科疾病340

一、牙痛340

二、咽喉肿痛341

三、耳鸣、耳聋343

四、鼻渊345

五、目赤肿痛347

六、迎风流泪348

七、近视349

1990《杵针治疗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仲愚著钟枢才,李淑仁整理 1990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