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质学及土力学》
作者 | 同济大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研究室等编 编者 |
---|---|
出版 |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200 |
出版时间 | 1979(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K15044·1657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347161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目录1
绪论1
第一章 土的物理性质及土的工程分类3
第一节 土的组成3
一 矿物成分与有机质成分3
二 土中水3
三 土中气体4
第二节 土的粒度成分4
一 粒组和粒度成分的概念5
二 粒度成分表示方法5
三 粒度成分分析方法7
第三节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9
一 三相比例指标的概念9
二 三相比例指标的换算11
三 评价砂土密实度的指标13
四 标准贯入试验15
第四节 粘性土的分界含水量及状态指标15
一 粘性土的分界含水量15
二 粘性土的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16
第五节 土的工程分类17
二 细粒土按粒度成分分类18
一 粗粒土的工程分类18
三 粘性土按塑性指数分类19
四 细粒土按塑性图分类19
第六节 地震土压力的计算21
第二章 土中应力22
第一节 概述22
一 研究土中应力的目的22
二 自重应力计算23
三 基底压力分布23
二 布西奈斯克课题25
一 直线变形体的基本假定25
第二节 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25
第三节 局部面积的分布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28
一 空间课题28
二 平面课题36
第四节 其它一些问题40
一 台后填土引起的基底附加压力40
二 扩散角的概念41
三 洗露蒂课题42
四 荷载作用在半无限体内部时的应力分布44
二 沉降计算所需的资科46
一 沉降计算的目的46
第三章 沉降计算46
第一节 概述46
一 压缩试验47
第二节 土的压缩性指标47
二 压缩曲线和压缩系数48
三 压缩模量49
第三节 沉降计算的分层总和法50
一 基本公式50
二 计算规定52
三 计算步骤与方法52
四 讨论55
第四节 沉降与时间关系的概念56
二 土骨架和孔隙水的压力分担作用57
一 最终沉降量的概念57
第四章 土的抗剪强度与土压力计算59
第一节 概述59
一 研究土的强度问题的工程意义59
二 抗剪强度试验的目的59
第二节 直剪试验60
一 直接剪切试验与库仑定律60
二 砂类土的剪切试验61
三 粘性土的剪切试验62
第三节 土的强度理论63
一 摩尔应力圆63
二 三轴试验的概念64
三 土的极限平衡条件66
四 无侧限抗压强度68
第四节 朗金土压力理论69
一 土压力的概念69
二 静止土压力以及朗金土压力公式69
三 填土表面有连续均布荷载作用时的土压力计算71
第五节 库仑土压力理论73
一 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74
二 填土表面作用车辆荷载时土压力的计算76
三 库尔曼图解法78
四 墙后填土为粘性土的土压力计算79
第七节 土压力的一些特殊问题83
一 全部或部分浸水土体的压力83
二 土抗力计算的概念84
第五章 土坡稳定和地基承载力87
第一节 用条分法验算均质土坡的稳定87
一 基本概念及计算公式88
二 怎样确定最危险滑动圆弧的圆心89
第二节 地基承载力91
一 载荷试验92
二 地基破坏的模式93
三 确定地基容许承载力的方法94
第三节 临界荷载和极限荷载96
一 临塑荷载和临界荷载的公式96
二 临塑荷载和临界荷载公式的推导97
三 极限荷载的计算公式99
四 极限荷载公式的推导102
第四节 按桥涵设计规范确定地基容许承载力104
一 基本承载力105
二 地基容许承载力的修正和提高106
第六章 粘性土的物理化学性质110
第一节 粘土颗粒的矿物成分、形状和比表面110
一 粘土矿物110
二 粘土矿物的判别与硅铝率112
三 粘土矿物的比表面113
四 分散系的概念113
第二节 粘性土的胶体性质114
一 粘土颗粒的带电性114
二 扩散层与结合水膜115
三 土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116
四 影响胶体性质的主要因素117
一 对粘性土可塑性的影响120
第三节 粘性土的胶体性质对于工程性质的影响120
二 触变性121
三 对强度和压缩性的影响122
四 粘性土的胀缩性123
第七章 土中水的运动规律126
第一节 土的毛细性126
一 土层中的毛细水带126
二 毛细水上升高度及上升速度127
三 毛细压力128
一 土的层流渗透定律129
第二节 土的渗透性129
二 影响土的渗透性的因素130
三 动水力及流砂现象131
第三节 土在冻结过程中水分的迁移和积聚132
一 冻胀的概念及冻胀对工程的危害132
二 冻胀的机理与影响因素133
三 冻结深度134
第八章 土的变形和强度特性135
第一节 土的变形模量与压缩模量的关系135
一 变形模量135
二 侧压力系数136
三 变形模量与压缩模量的关系137
第二节 土在重复荷载下的变形特性140
一 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140
二 弹性模量的测定方法140
三 关于弹性模量的一些讨论142
第三节 土的固结理论143
一 单向固结理论的基本假定及结果143
二 三向固结理论的概念及砂井理论149
一 有效强度指标151
第四节 有效强度指标的测定及其应用151
二 孔隙水压力系数153
三 有效强度用于稳定分析的一些原则154
四 软粘土在荷重下的强度增长规律156
五 现场十字板剪力仪158
第五节 砂土振动液化159
一 砂土振动液化的危害159
二 砂土振动液化的机理和影响因素160
三 砂土液化可能性的评价方法162
四、振动三轴仪163
一 研究压实性的目的164
二 击实试验164
第六节 土的压实性164
三 最大干容重与最佳含水量166
第九章 土的综合评价171
第一节 土的成因、年代对工程性质的影响171
一 土按成因、年代的工程分类171
二 我国特殊土的分布174
第二节 土的结构构造对工程性质的影响175
一 土的结构175
二 历史荷载的影响177
三 土的层理与裂隙180
第三节 区域性经验公式的利用183
一 常用经验公式184
二 经验公式统计方法的简单介绍184
三 静力触探仪185
第四节 根据勘察报告评价土的工程特性186
一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主要内容186
二 作为地基土的评价187
三 作为筑路用土的评价188
四 土的野外目力鉴别188
附录一 符号与术语192
附录二 国际单位制换算表195
附录三 参考书目197
1979《土质学及土力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同济大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研究室等编 1979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俄汉土质学及土力学词汇 增订本
- 1959 北京:科学出版社
-
- 土质学及土力学(第二版)
- 1987.06 水利电力出版社
-
- 土学及土力学 下
- 1954
-
- 土学及土力学 下
- 1954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土力学及岩石力学
- 1979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
- 土质学与土力学 第2版
- 1999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 土质学及土力学
- 1961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
- 土质学与土力学 第3版
- 1979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 土力学及路基
- 1993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
- 土力学
- 1993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
- 土力学
- 1987 北京:地质出版社
-
- 土木原理与计算
- 1994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
- 土学及土力学 下
- 1956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土力及土力学 下
- 1954 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教材编审处
-
- 土力学
- 1986.05 北京市: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