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重庆城市史》求取 ⇩

绪论1

一、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1

目录1

(一)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意义2

(二)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基本内容5

(三)近代中国城市的西方影响和半殖民地化问题9

(四)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基本线索12

(五)近代中国城乡关系问题15

(一)因商而兴——从城邑到城市19

二、重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19

(二)工商业城市——跨入近代门槛22

(三)内迁而盛——多功能中心城市28

三、近代重庆城市兴起的原因、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36

(一)近代重庆城市兴起的原因36

(二)近代重庆城市发展的特点44

(三)近代重庆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6

一、自然地理50

第一章 古代重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50

第一节 自然地理和巴渝文化50

二、巴渝文化52

第二节 城邑的形成和区域开发56

一、江州城的兴筑与扩展56

二、秦汉巴郡的经济状况59

三、巴渝地区的社会动荡61

四、巴渝地区的开发64

第三节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74

一、从城邑到城市的变化74

二、城市的发展84

第四节 古代重庆城市发展的特点96

一、区域开发的阶段性与城市化起步的滞后96

二、区域人口与城市人口的特色102

三、川江枢纽的地理优势107

四、因商而兴的城市112

一、重庆被迫开埠115

第二章 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115

第一节 开埠时期的商业贸易115

二、开埠初期的对外贸易116

第二节 近代商业中心的形成118

一、对外贸易的发展118

二、市场商品结构122

三、商品流通渠道126

四、市场的扩大130

五、商业管理体制134

第三节 商业中心的巩固和扩展140

一、抗战时期重庆商业的繁荣140

二、商业管理机构的强化150

三、政府对商业活动的全面管制153

第四节 商业中心的典型行业155

一、棉货进口业155

二、生丝出口业162

一、城市功能的转变165

第五节 商业中心与城市近代化165

二、城市性质的转变168

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形成和发展169

四、长江经济链条上的重要一环172

第六节 城乡经济关系174

一、重庆腹地的演变174

二、城市经济对腹地的凝聚与辐射178

一、新兴的城市工场手工业189

第一节 近代工业的创立和初步发展189

第三章 工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189

二、微弱的机器大工业197

三、重庆近代工业初创时期的特点202

第二节 工业中心的形成210

一、沿海工矿企业的内迁和迁渝210

二、战时重庆工业主要行业与技术进步215

三、战时工矿业政策和管理体制229

一、钢铁业235

第三节 战时重庆工业骨干行业典型分析235

二、棉纺织业243

第四节 战时重庆工业结构分析247

一、部门结构247

二、所有制结构249

三、规模结构254

四、地域分布结构255

五、重庆工业的主要缺陷256

第五节 工业中心与城市近代化258

一、重庆工业中心的特点258

二、重庆工业中心的历史地位267

第六节 重庆工业中心的萎缩270

一、重庆工业开始走向衰退270

二、大后方工业中心地位的丧失272

第一节 金融中心的形成278

一、货币的初步统一和近代货币的出现278

第四章 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278

二、票号的膨胀和衰落281

三、钱庄的产生和演变285

四、银行成为金融业的主体289

五、其它金融机构的兴办293

六、金融业的联合298

第二节 金融中心的发展299

一、战时金融体制的形成299

二、银行钱庄的增加300

三、银钱业资本的扩大303

四、银钱业活动的加强与扩大307

五、保险与信托业309

六、金融市场的完善与新的金融网络的形成313

第三节 金融中心与城市近代化315

一、金融中心是经济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315

二、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318

一、传统木船运输业324

第一节 以重庆为中心的川江航运体系324

第五章 交通中心的形成与发展324

二、轮船运输业的兴起与发展329

三、公路的初筑与汽车运输的出现339

四、航空业的发端和铁路的拟议343

第二节 交通中心的完善345

一、交通管理机构的强化345

二、战时航运业的发展346

三、公路事业的规范化353

四、战时联运和驿运359

五、大后方的航空中心362

第三节 民生公司的轮运事业364

一、卢作孚和他的“实业救国”思想364

二、民生公司的成立与初期经营365

三、统一川江航业368

四、战时川江航运的中流砥柱369

五、走向海洋与陷入困境371

一、交通中心的特点373

第四节 交通中心与城市近代化373

二、交通中心的历史作用378

第六章 城市人口与城市经济、社会组织380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移民380

一、清初大移民380

二、移民在人口中的比例382

三、抗战时期的大移民384

第二节 人口发展及其特点387

一、各时期人口数及在全省人口中的比例387

二、各时期人口增长率390

三、人口密度的变化392

第三节 人口增长与城市化394

一、清代城市人口数394

二、人口统计存在的问题397

三、民国时期城市人口398

四、家族与家庭的变化398

一、行帮403

第四节 城市行帮与行会403

二、行会405

三、重庆行帮、行会的特点407

第五节 移民社会组织408

一、移民与商行409

二、移民与会馆410

第六节 商会和社团413

一、商会的成立413

二、商会的活动416

三、各种社团417

第七章 城市社会和社会问题421

第一节 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421

一、富商阶层421

二、下层社会423

三、秘密社会426

四、抗战时期的社会流动428

第二节 城市宗教与冲突434

一、传统宗教的盛衰434

二、西方宗教的传入与扩展438

第三节 城市社会问题445

一、城市社会诸问题445

二、城市社会诸问题的综合统计与分析448

第四节 城市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452

一、社会风俗习惯454

二、社会风气的变化456

第八章 城市基础设施与市政建设459

第一节 市区的演变459

一、开埠前后城区概况459

二、新市区的开辟与旧城的改造462

三、江北、南岸的发展465

四、西部区域的兴起467

五、北碚——新的卫星城469

一、城区公路471

第二节 近代市政设施471

二、港口(码头)设施474

三、排水设施476

四、电力供应与路灯478

第三节 城市公用设施482

一、邮政电信482

二、公共交通496

三、供水502

四、公园绿地和防空设施504

第四节 卫生机构、城市生态与住宅507

一、卫生机构507

二、城市生态509

三、住宅511

第九章 城市行政管理517

第一节 设市前的城市管理517

一、清代和民初驻重庆政权机构517

二、近代市政机构的产生522

三、商埠督办公署及其行政管理525

一、市政厅及其市政管理532

第二节 普通市时期的市政管理532

二、市政府及其市政管理536

第三节 特别市时期的市政管理543

一、特别市的建立543

二、特别市的行政机构545

三、特别市政府的市政管理551

四、城市规划与城市计划560

一、明清的坊厢制与保甲制564

第四节 基层行政管理564

二、民国前期的团务区坊制568

三、民国后期的保甲制573

第五节 各种势力对重庆市政的影响586

一、外国侵略势力对市政的影响587

二、地方军阀势力对重庆的控制591

三、中央势力对市政的影响596

一、西学西渐603

第一节 民主思潮603

第十章 民主思潮与爱国民主运动603

二、从革命共和到民主科学606

三、新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609

第二节 政治组织613

一、近代政治组织的产生613

二、中国共产党组织618

三、各民主党派625

第三节 爱国民主运动629

一、反帝爱国运动629

二、抗日救亡运动635

三、民主宪政运动641

四、民主运动的新高潮647

五、反内战反独裁的民主潮流655

第十一章 新式教育的兴起660

第一节 晚清教育改革与新教育的起步660

一、传统教育的危机660

二、封建阴影下的改革664

三、新教育的初步发展675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教育684

一、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684

二、艰难曲折的发展689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695

一、教育重心的西移与战时教育政策695

二、初等教育的发展697

三、中等教育的兴盛699

四、高等教育的繁荣703

五、社会教育的加强711

六、教育事业的萎缩714

第四节 新教育与城市近代化717

一、对近代城市建设人才的培养718

二、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719

三、对城市政治民主化的促进721

四、对城市文化和城市规模的影响722

一、近代科学技术的出现724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724

第一节 科学和技术724

二、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成就731

三、应用科学技术的进步737

第二节 哲学社会科学742

一、哲学与社会学742

二、政治学与法律学745

三、经济学748

四、历史学与地理学751

第三节 文学艺术754

一、文艺运动的勃兴754

二、诗歌创作的繁荣759

三、小说及其他文学作品的成就764

四、话剧运动和戏剧创作767

五、电影与音乐773

第一节 新闻传播业的产生与发展779

一、新闻传递的产生779

第十三章 新闻传播779

二、报刊的繁荣782

三、广播的兴办815

第二节 新闻传播业的作用816

一、新闻传递作用816

二、政治宣传作用820

三、娱乐消遣作用822

四、教育引导作用824

一、勇开风气之先828

第十四章 重庆精神828

第一节 重庆人的近代精神828

二、“新社会的催生者”836

三、民族精神的象征842

第二节 企业家的商品意识853

一、逆境中的竞争853

二、“开发产业、富强国家”864

三、自由平等与集团主义872

1991《近代重庆城市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隗瀛涛主编 1991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