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史纲》
作者 | 陈国庆,聂苏秦著 编者 |
---|---|
出版 |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08 |
出版时间 | 1992(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60403565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323324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绪论1
第一章鸦片战争启开近代思想史的帷幕15
第一节 鸦片战争在思想界荡起波澜16
一 《瀛环志略》等书刊行与“睁眼看世界”思潮兴起16
二 经世致用思潮的基本内容21
第二节 具有改革气度的思想家——龚自珍25
一 愤世嫉俗的社会改良思想26
二 对道德沦丧的忧愤和整肃道德的呼声29
三 二元论色调的哲学观32
第三节 魏源向思想界透入新气息37
一 经世致用学说和发展经济的主张37
二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命题41
三 重视实践的认识论范型43
第四节 林则徐的爱国思想及其局限性48
一 对传统爱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49
二 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53
三 “民心可用”与民族平等思想55
第二章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近代农民阶级思想的变迁58
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思想意识59
一 农民阶级的政治地位及思想意识59
二 《天朝田亩制度》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62
第二节 洪秀全驳杂的思想体系64
一 前期朴素的平等思想与反儒思想66
二 等级思想的滋生与对儒家学说的利用68
三 家庭道德观的封建阴影70
四 宗教色彩浓重的世界观72
第三节 中国近代化方案的最初设计者——洪仁玕74
一 对西方文化的开放与对传统观念的更新75
二 改良民间风习的社会思想79
三 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吸收81
四 思想体系的矛盾性与回归性83
第三章古代与近代思想史的结合部——洋务思潮87
第一节 新与旧相掺杂的洋务思潮88
一 “中体西用”是洋务思潮的基本模式88
二 “变易”观与进化论的中介:变局论91
三 “工商立国”——经济思想的近代化要求94
四 守旧派对洋务思潮的抵制96
第二节 曾国藩是传统思想的守护者100
一 “舍礼无所谓道德”的礼治思想100
二 “一宗宋儒”的哲学思想103
三 重视道德修养的思想学说105
第三节 李鸿章、郭嵩焘的洋务思想是新与旧的交接点108
一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以“变”为中心109
二 “洋务理论家”——郭嵩焘113
第四节 洋务思潮后期进步知识分子的改革思想和伦理思想118
一 以“重商”为特色的经济思想119
二 以“设议院”为中心的政治思想122
三 社会伦理思想的进与退126
第四章戊戌思潮翻开近代思想史的新篇章130
一 运用新的理论武器抨击封建专制主义131
第一节 以爱国、进步为特色的戊戌思潮131
二 对封建纲常名教的激烈批评134
三 主张变革传统观念的呼声137
四 以进化论为依据的哲学思想140
第二节 康有为在传统思想基础上构建近代思想体系144
一 大同思想和对大同社会的精心设计145
二 哲学基本问题的若干新论点150
三 以“博爱”为特点的伦理思想155
第三节 谭嗣同“仁——通——平等”的思想体系159
一 最高的哲学范畴:仁——以太159
二 冲决网罗、追求平等的政治伦理观164
三 “崇奢黜俭”和重视工商的功利主义思想168
一 思想体系的核心和基石——进化论171
第四节 严复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石的思想体系171
二 政治思想的主旨——自由论175
三 运用“社会契约论”抨击封建专制主义理论178
四 “开明自营”的合理利己主义学说181
五 提高公众素质的“三民”主张184
六 融中西于一体的哲学思想187
第五节 “保守性与进取性常交战于胸中”的思想家——梁启超190
一 “民权论”及其理论升华191
二 改造民众意识的“新民说”195
三 乐利主义伦理观和道德修养论201
四 “唯心”哲学的若干论点204
第五章辛亥革命时期近代思想的理论形态207
一 政治革命需要思想的解放208
第一节 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准备208
二 社会革命需要民众道德的更新212
三 西方近代学说在中国的介绍与传播217
四 邹容、陈天华惊世骇俗的革命思想220
第二节 孙中山思想体系的理论形态225
一 政治思想的理论形态:三民主义225
二 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35
三 对西方近代学说的变异和改造242
四 构建近代哲学体系的尝试和成就247
第三节 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思想的特色252
一 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及其特点253
二 反满与反帝双重含义的民族主义思想258
三 哲学思想的基本论点及其转变260
四 “无道德者不能革命”的伦理观265
第六章近代思想体系的完成形态与终结——新文化运动269
第一节 辛亥革命后思想界的混乱与封建思想回潮270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面临思想界的新课题275
一 伦理道德应适合社会政治的变动275
二 对孔子和儒学的理性反思281
第三节 民主与科学的精髓是?性主义285
一 民主与科学的精髓:理性主义286
二 学术思想的理性主义:兼容并包、广纳众流、不尚一尊288
三 新文化运动时期理性主义的启蒙价值291
附录:中国近代思想史资料概述294
后记308
1992《中国近代思想史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国庆,聂苏秦著 1992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
- 1986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 1979
-
-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 1979
-
-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纲 上
- 中南财经大学
-
-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纲 下
- 中南财经大学
-
- 中国思想史论 中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 1999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
-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
- 1992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 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
- 1932 上海:中华书局
-
- 中国近代思想史略
- 1990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
- 1980 北京:中华书局
-
-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集
- 195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中国思想史纲
- 1981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
- 1984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中国近代思想史
- 1988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
- 1993 北京:知识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