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文化选择》
作者 | 劳承万著 编者 |
---|---|
出版 |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520 |
出版时间 | 1991(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32107841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318672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目录前言1
第一章 审美中介论是审美哲学论1
一 审美意识系统是审美认识的中介系统2
(一)自我意识是人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2
(二)中介的人类学本体论机能结构4
(三)人的“社会—历史”本质是审美中介的“社会—历史”性尺度7
(四)中介的实质是间接性9
二 从美的本质论到应用美学的区间是审美中介学13
第二章 唯物史观与审美中介理论(上)17
一 恩格斯晚年反对庸俗唯物主义的深刻启示18
(一)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和实践进程中,经历过一个忽视形式的阶段18
(二)唯物史观是审美中介理论的大前提22
二 普列汉诺夫的伟大贡献26
(一)把恩格斯反对庸俗唯物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26
(二)三项式的理论框架28
(三)二项式理论框架和艺术的起源29
(四)唯物史观方法论对审美中介理论的启示和意义35
(五)问题与矛盾37
三 唯物史观与审美理论框架39
(一)审美理论背景与审美理论框架39
(二)审美理论框架43
第三章 唯物史观与审美中介理论(下) 45
一 “美的规律”与审美理论框架46
(一)人类生产和自由劳动的规律46
(二)“美的规律”剖析50
(三)审美理论框架与劳动过程53
(四)劳动中介理论与审美中介理论68
(五)经济价值链与审美链72
二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审美中介74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美学的根本问题74
(二)康德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77
第四章 巴黎《手稿》的审美中介理论85
一 概说86
二 主客体相互适应理论与审美中介87
(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自由劳动和类生产规律的另一种表示形式87
(二)从主客体两个方面来看相互适应关系 89
(一)理性积淀于感性中99
三 《手稿》中的其他审美中介理论99
(二)工业的历史——人的心理学105
第五章 美学史与审美中介理论109
一 美学史上三个里程碑110
(一)柏拉图的理式说111
(二)康德美学与知觉说120
(三)社会同情说121
二 康德美学与审美中介122
(一)审美能力为什么是一个谜122
(二)古希腊时代“数学—逻辑”美学化的重大尝试124
(三)康德审美判断力原理的二向性结构126
(四)审美四契机中的审美中介理论140
(五)康德美学与人的本质的联系焦点——目的论160
三 席勒美学与审美中介163
(一)席勒美学的出发点163
(二)席勒美学体系的构架与矛盾173
(三)美学中介——游戏说182
(四)席勒美学的审美中介191
第六章 审美心理结构211
(一)哲学总体框架213
一 探索审美心理结构的途径213
(二)逻辑维度215
(三)历史维度218
(四)对“逻辑—历史”相统一的简化物——审美态度的把握226
二 心理结构模式探索的历史巡礼231
(一)康德心理结构三分法231
(二)弗洛伊德动力心理学232
(三)荣格的集体原型说243
(四)维戈茨基的中介结构理论与皮亚杰的建构学说257
(五)哲学理念论、二元论与审美心理结构279
结语286
第七章 审美态度289
一 审美态度的概念及起源290
(一)什么是审美态度290
(二)审美态度的起源293
二 审美态度与心理结构297
三 转折分析301
(一)转折的性质301
(二)审美态度的本质302
(三)美的本质与审美态度的关系304
(一)审美态度理论能够成为一门科学吗307
四 审美态度是审美中介307
(二)现代西方美学把审美态度神秘化的根源308
(三)距离说、移情说、内摹仿说的审美中介分析308
第八章 历史的理性总体积淀于现实的感性个体之中315
一 积淀说的提出与理性的几种不同含义316
(一)积淀说的提出316
(二)理性的几种不同含义318
(一)“人—自然”关系是人类理性发生的基本框架319
二 人类理性发生的框架与积淀的基本方式319
(二)人类理性发生的初始条件321
(三)人类理性发展史中积淀的基本形式 324
(四)人类理性系统积淀的心理形式330
三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学派对感性与理性协调结构的探索333
(一)关于形的心理学333
(二)心物同型论334
(三)格式塔知觉结构中的理性积淀338
(一)总的看法340
四 大脑结构与理性积淀340
(二)三个机能联合区的特点及其理性积淀方式342
五 理性积淀于感性的审美中介意义347
(一)历史唯物主义美学观的基本命题347
(二)人类一种独立的把握现实的方式352
第九章 感觉论357
一 感性与感觉的关系358
(一)过去的哲学没有沟通感性与感觉的关系358
(二)感性与感觉的实践关系362
(一)费尔巴哈人本学感觉论的历史意义363
二 费尔巴哈人本学感觉论363
(二)通向审美感觉的广阔道路366
三 马克思《手稿》中的感觉论386
(一)人的感性存在是人的目的386
(二)感觉能力是展示人的本质的历史尺度388
四 马尔库塞新感性论392
(一)理论模式的根本分歧392
(二)感性与感觉的认识论意义和人类学本体论意义394
(三)主观官能与客观自由397
(四)自然是解放的一个领域398
五 天才感觉论 402
六 审美感觉论 405
七 艺术直觉—审美感觉的定势和图式化 408
(一)艺术直觉的理论背景和理论框架参照系 408
(二)艺术直觉的整体质—图式与定势 410
(三)艺术直觉误差说 415
第十章 生理能转化为心理能的总契机——性审美 421
一 动物审美的本质——性选择 422
(一)动物的审美及其本质 422
(二)动物性审美的意义和启示 424
(一)性审美的哲学人类学基础——“动物—人”结构 425
二 性选择与性审美 425
(二)“动物—人”结构与性审美 428
三 性审美的中介意义 434
四 性审美的二律背反 437
五 情感舒泄说440
(一)动物审美向人类审美过渡的两个生理机制440
(二)情感舒泄说的理论框架与特点 442
(三)情感舒泄说与性审美的内在关系 454
(一)节奏的概念及其特征 456
六 节奏感是拓通生理能到心理能的得力手段 456
(二)人是节奏的存在物 462
(三)节奏二重性 467
(四)艺术节奏的双向转化及感受方式 469
第十一章 审美意识的飞跃——审美超越 475
一 现实材料与艺术境界 476
二 从修辞手段看艺术境界的审美特性486
三 审美超越理论框架的一般考察 488
(一)过程考察 488
(二)逻辑结构考察490
四 从“艺术是生产”看审美超越 492
第十二章 审美外观与自然美 495
一 美实际上只应涉及形式 496
二 形式的历史发生500
三 形式感与审美态度503
四 审美外观与自然美505
(一)考察自然美的理论基础505
(二)自然美中合目的性统一于合规律性的简单历史考察507
后记515
1991《审美的文化选择》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劳承万著 1991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审美文化学
- 1992 北京:东方出版社
-
- 美文审美谈
- 1996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 审美的选择 胡采、杜鹏程研究
- 1989 华岳文艺出版社
-
- 西藏审美文化
- 1989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
- 文化冲突与审美选择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的文化分析
- 1988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 诗美的积淀与选择
- 1987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 不容选择的选择
- 1999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 民族审美文化
- 1999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 烃类的选择氧化
- 1980 北京:科学出版社
-
- 滇文化与民族审美
- 1992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 西部审美文化寻踪
- 1999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
- 电视纪录片及其审美选择
- 1996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 民族音乐学概论
- 1997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
- 文学的选择
- 1985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