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求取 ⇩

地震学1

板内强震孕育过程中地震活动演化基本特征及其表征参数研究 陆远忠 郭若眉1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和符号的新一代地震预报专家系统NGESEP 王炜 吴耿锋 黄冰树 庄昆元 周佩玲 蒋春曦 李东升 周云好2

Parzen窗估计法识别地震前兆异常的研究 吴静3

黄海X型地震带与海底地震的初步研究——地震集群分析方法 赵根模 刁桂苓 杨港生4

地震震级-频度关系中小震端“掉头”现象的解释 赵振 谷光裕5

甘肃省中心城市防御6级地震的状况分析 孙崇绍6

数字地震观测资料的组合分析方法与软件 赵仲和 高景春 王成凤7

数字地震记录中的噪声扣除研究 沈萍 郑治真8

用数字化的P波资料研究台湾海峡地震震源过程 王海军 林邦慧9

含裂隙双相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 冯德益 聂永安10

利用Love波资料研究德国南部速度结构及面波波场 黄忠贤11

长春台763地震图的两项应用研究 郭明珠 孙旭丽 张兴科12

地震定位方法——“翻台法”的研究 朱元清 赵仲和13

用CDSN的Lg波资料判别东哈萨克斯坦核爆并估计当量的研究 林邦慧 李大鹏 王海军14

用地壳形变图象动力学研究震源演化过程 周硕愚 梅世蓉 王若柏 施顺英 杨国华15

河南及邻区中等地震前非线性系统失稳状态的研究 谢智 龚倩 宋桂林16

郯庐地震带强震的震源环境特征 魏光兴 刁守中 周翠英17

“板内地震序列与板缘地震序列的特征差异”课题进展 李钦祖 于利民 刁桂苓 孙佩卿 陈敬伟18

新西兰北岛地震和地质构造基本格局及其地球动力学成因 石耀霖 Rick Allis John Towned19

大陆地震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 李丽 张国民 石耀霖20

中国大陆地震的力源和成因机制 池顺良21

霍山地区频发弱小地震及其成因机制 李相海22

苏皖沪地区地震条带与新构造形变带关系的初步研究 黄伟生 徐徐 周彩霞 谢瑞征23

我国大陆内部油气盆地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的研究 许忠淮 俞言样 张东宁24

大同盆地及邻区近期地幔底辟强化特征研究 王庆良25

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 周彩霞 黄伟生26

华北断块地震动力的岩体振荡及地震丛集相关初探 卜凡泉27

强震前调制比的时空演化与地震预报 杨毅 李占维 王翠萍28

1990年青海7.0级地震的命名与地震前兆 杨明德29

西藏地区强震活动趋势的初步研究 门可佩30

大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周期分析与可能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探讨 沈宗丕 朱锡其31

地震预报与异常关系复杂性及机理的初步探讨 马兴国32

华南滨海震群与显著地震特征研究 丁学仁 吴长江33

穿过青藏高原的面波偏振异常及其与速度结构的关系 陈虹 黄忠贤34

云南地区近期强震连续发生时地震学的空间分布图象 张喜玲 蔡静观35

云南地区近期强震重复发生时地震学的动态演化特征 蔡静观 张喜玲 李永莉 王兴辉 雷素华36

地震地质37

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块体运动 汪一鹏37

欧亚板块的密度非均匀性和立交结构 冯锐 V.M.Gordin M.K.Kaban 王勇 方盛明38

构造地震的综合地质机因探讨 杨洪之 朱振华39

东南沿海断块构造的划分及其近期活动幅度和速率估算 张虎男 吴红40

西昆仑北缘推覆活动构造 冯先岳41

中国东北部新生代岩石圈动力学研究 汪洋42

帕米尔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与现代地震活动 陈杰 曲国胜 胡军 冯先岳43

新疆河谷阶地所反映的地质事件序列 柏美祥44

1995年7月河北怀来—涿鹿间地震群的震源断层 刁桂苓 张四昌 于利民 王培德45

成都断陷区断裂活动基本特征及其潜在地震能力判定 唐荣昌 黄祖智 钱洪 龚宇 文德华 马声浩 周荣军46

鲜水河断裂带地震地表破裂的主要特征 李天祒47

雷琼火山活动与新构造运动 吴泽龙48

湘江断裂在岳阳地区展布特征的新认识 黄河生 陈庞龙 邱奕超49

香山天景山断裂带断层泥的微观研究及工程地震评价中的意义50

张秉良 段瑞涛 方仲景50

北部湾6级地震烈度分布与发震构造 魏柏林 罗振暖51

乌鲁木齐活动断裂研究及城市规划建设 米济52

介休-新乡-溧阳新生地震构造带的初步探讨 徐杰 韩竹君 王若柏 王春华53

关于新生地震构造带的研究 徐杰 宋长青54

四川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活断层研究 钱洪 唐荣昌 黄祖智55

长沙地区活动断裂特征及地震可能性探讨 彭柏兴56

粤东榕江断裂综合勘察及活动性分析 彭承光 李运贵 王业新 李子权 卢邦华57

南海北缘北东东向断裂现代活动性研究 钟贻军 任镇寰 罗振暖58

山东临朐盆地边界断裂活动特征及其地震意义 李家灵 晁洪太 崔昭文59

苏鲁皖地区现今地壳垂直运动及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活动特征 杨国华 韩月萍60

云南普洱地区活动走滑断裂与块体旋转运动 汪洋61

闽南粤东近海牛山岛-兄弟屿断裂及活动性 陈园田 谢志平62

我国东部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鄢家全 贾素娟63

苏浙皖沪地区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判定标志的研讨 谢瑞征 徐徐 黄伟生64

延怀盆地大震危险性分析研究 刘昌铨 嘉世旭 刘明军 李长法65

核工程选址地震调查评价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常向东66

吉林核电站候选厂址地震地质初步研究 钟以章67

广东及其邻近地区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沈立英68

辽宁地区构造应力场演化及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张先泽 欧阳杰 王金明 夏怀宽69

用斜井钻孔崩落资料反演上地壳应力状态的遗传算法 俞言祥 许忠淮 黄雨蕊70

塔里木地块西北边缘下白垩统地震诱发的变形构造分析 孟庆任许瑾71

1936年广西灵山63/4级地震极震区主要震害类型及其成因 任镇寰72

1986年花莲7.6级地震的震害特征及其在福建沿海的工程意义 雷土成 欧秉松73

海原断裂高湾子段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研究 计凤桔 冉勇康 焦文强74

红外释光(IRSL)测年方法及其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卢演俦 陈杰 尹功明 刘爱国 胡碧茹75

西安地裂缝——一种典型的同沉积断层 冯希杰76

论墙体裂缝与地裂缝 高中和77

800C角闪岩变形和青藏高原壳内滑脱界面 顾芷娟 李彪 张虹 潘裕生 别婉林 卢敬之78

动力动态图象地震预报的初步理论探索 张国民 石耀霖 李丽79

地震预报79

强震发生的力学条件以及强震地点的预测 洪汉净80

地震复杂性前兆与强震前多重分形谱异常 朱令人 周仕勇 杨马陵 王海涛 龚宇清81

岩石破裂强度变化对地震活动图象影响的理论研究 李丽 石耀霖 张国民82

对可重现性地震前兆的研究 周硕愚 梅世蓉 施顺英83

地震前兆含义、科学问题与研究途径的研讨 张肇诚 王贵宣 郑大林85

二维平面张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的逾渗模型研究 彭自正 牛志仁86

大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及强震危险性定量计算 罗伟 罗灼礼 朱航 吴碧春87

前兆观测的统一物理力学响应及其预报方法研究 蒋骏 张雁滨 李旭东89

区域应力场变动与地震前兆识别 谢华章90

月相效应在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应用 丁鉴海 余素荣 黄雪香91

垂直形变强度与地震危险性 顾国华 王若柏 孙东平 杨春花92

再论大震区的“长期活动” 王泽皋93

孕震过程中能量迁移的数值模拟 张永仙 张国民 宋治平94

环境应力场在确定地震危险区中的作用 白彤霞 陈培善95

武定6.5级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早期判断 焦远碧96

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序列类型分区特征和震源环境讨论 王华林 周翠英 耿杰97

一种人工智能方法用于地震前兆异常信息识别的研究 郑文衡 陈俊华 严尊国 张秋文 杨立明98

时间序列的复杂性机理及其预报研究 安镇文 洪时中99

气体异常的多元多解性特征及消元(控元)求解方法研究 范树全100

综合概率法用于地震预报的研究 易桂喜 韩渭宾 王维恩101

中国的强震系列及其孕育机制的研究 蒋明先102

影响地震孕育过程的若干磁致热弹性准静态模型激发扰动电磁场的问题 赵永安 徐万成103

能量的非线性聚集在强震孕育过程中的作用 郑熙铭 肖家鑫 林家逖104

川滇地震窗口网前兆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敖雪明 王桂岭105

1996年2月滇西北丽江7.0级地震地应力变化与电磁波前兆异常分析 王文祥 汤寒松 杨武洋 刘勇 唐方头 陈智勇106

地电异常及其与地震类型的关系 余素荣 汪志亮107

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地震波动力学前兆及其物理机理 高世玉 杨晨 宋彦云108

唐山7.8级地震前兆资料分析——场源前兆特征与机制(二) 王贵宣 张肇诚 郑大林109

大同两次中强地震前应变、倾斜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研究 王勤彩 杜锡武 马兴国110

构造地震孕育及应力传递集中机制的研究 周友华111

吉林省降水旱涝与地震的关系 方永臻 侯井全113

福建省震情监视和应急指挥系统方案 王孝铣114

1996年包头西6.4级地震的特殊性、阴山带未来趋势及地震破裂方式的讨论 孙加林 薛丁115

动态损伤及在孕震状态监测中的意义 程万正 吴碧春116

地震工程117

利用CDSN宽频带数字记录计算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 俞言祥 汪素云117

复杂场地上结构地震反应的研究 杨柏坡 杨笑梅118

根据构造环境应力场预测峰值水平加速度 陈培善 李保昆 白彤霞119

地震危险性、震害和损失评估 陶夏新 温瑞智120

宝钢马迹山矿石中转港港址区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研究 严新育 沈大开 杨伟林 李起彤 黄伟生122

关于危险性概率一致想定地震的讨论 罗奇峰123

地震的频谱特性与建筑物共振 张大名 张专124

整体逼近的反应谱拟合技术 蔡长青 沈建文125

地震危险性分析与抗震设防标准的确定 沈建文 蔡长青126

结构参数沿高度方向突变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赵均 朱丹 陈向东127

工程结构能量系统中地震损耗能量的分形混沌特征及其应用 严宗达 崔玉红128

桩土-杆系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王松涛 李永梅 陈向东129

穿过沉陷区的埋地管线反应分析 冯启民 高惠瑛130

1902年吉林省汪清地震在珲春地震小区划中的应用 金东淳 安在律131

地基震陷的附加动应力法 牟崇元132

变参数层状地基的近似等效方法 楼梦麟133

深圳邮电中心的地震模拟实验研究 张敏政 郭迅 陈惠民134

一座砖混楼房的现场破坏实验 张敏政 丁世文 杨连第134

山东省平原地区砂土震动液化宏观预测分区 胡长和 侯立臣135

广东省建筑物震害分析与损失评估 尹永年136

地震破坏对国民生产总值影响的估计 尹之潜137

包头西6.4级地震城市震害的启示 李树桢138

建筑物液化震陷的预估 刘惠珊139

桥墩撞击损伤的反分析方法 唐忠良 杨伟林140

挡土墙隔震措施 陈凡141

二次结构振动的实验研究 林均岐 赵振东142

液化场地土中埋设管线的上浮反应分析 林均岐 赵振东143

尾矿坝震害预测方法 王余庆 辛鸿博 周根寿 高艳平 焦亦凡144

广州某涂布白纸版工程软弱地基地震效应预测与评估 彭承光 李运贵 李子权 卢邦华145

基于GIS的生命线震害预测 温瑞智 周正华146

设备隔震的优化设计 杨伟林 张雪亮147

用地震防震 周根寿 李立148

隔震装置的设计参数与结构形式 黄永林 章熙海 张雪亮149

微机设备隔震的试验研究 章熙海 黄永林 杨伟林 张雪亮150

高阻尼增强隔震橡胶 张雪亮 黄永林 杨伟林 章熙海151

地震观测技术152

我国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系统研究浅说 黄锡定152

钻孔应变前兆观测的发展趋向 苏恺之153

DZW型微伽重力仪恒温系统的设计 姚植桂154

地震仪器特性的系统标定 滕云田 张炼 张志中 肖春艳155

DAS-1型轻便数字地震仪 原秦喜156

智能化地震报警技术的研究 陈俊良 王彦 张万华157

多媒体技术在防震减灾事业中的应用 郭若眉 吴天安 陆远忠158

线性度方法在地震前兆资料分析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吴国有 刘允秀 田山 关华平159

地壳深部探测160

延庆—怀来盆地地壳上地幔构造与地震活动 祝治平 张先康 张建狮 张成科 赵金仁 盖玉杰160

北京—怀来—丰镇DSS剖面S波资料的解释和研究 宋松岩 周雪松 张先康 邱淑燕 龚怡 宋建立161

南北带北段重磁异常对应分析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刘占坡 殷秀华 黎益仕162

滇中准地台区地壳上部细结构 胡鸿翔 高世玉163

繁峙—太仆寺旗剖面地壳上地幔波速比和泊松比结构研究 周雪松 宋松岩 张先康 邱淑燕 龚怡 宋建立164

电阻率层析成像用于水文地质勘探 冯锐 李晓芹 陶裕录 孙次昌 刘晓芹 郝锦绮165

地壳形变测量166

GPS测量大气折射模型研究 李延兴 赵承坤 王敏166

我国各类GPS形变监测与卫星定轨精度 顾国华 孙汉荣 熊阜成 孙惠娟 孙东平 杨春花167

利用GPS技术开展福建沿海地球动力学特征研究 林继华 刘序俨168

津科RDS/DGPS绝对定位精度 孙汉荣 魏国璋 顾国华 华翔169

大地变形原理中的地震预报研究思路和方法 赵城 闫得全170

大地垂直形变场信息分离与强震危险区判定 江在森 崔笃信 王双绪171

吉林省形变台网监测能力分析 郭明珠 李春风 郑传芳172

唐山地震区的地壳形变及强震重复时间预测 陈绍绪 刘素英 王勤彩173

区域内的综合潮汐观测勒夫数及时空演化研究 张雁滨 蒋骏 李旭东 陈冬生174

强震孕育过程中地壳形变场态特征与指标研究 王双绪 江在森 崔笃信 杨国华175

地震重力变化的小波多分辨分析 张永志 丁平 王继英176

永登5.8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 祝意青177

苍山5.2级地震前安徽地区水管倾斜仪的异常变化 刘长海 赵金光 鲍从民178

福建地震形变前兆场特征 陈东榆179

克孜尔水库形变前兆异常及诱发水库地震可能趋势的研究 杨志荣 田兆光180

应用大地测量资料研究断层现代活动性 车兆宏181

广东沿海地区垂直运动研究 卢汝圻182

郯庐断裂带地壳活动新特征 薄万举 杨国华 谢觉民 郭良迁 王若柏 华彩虹183

华北地壳垂直剪应变特征与构造活动 郭良迁 应绍奋184

鄂尔多斯及其周围地区地壳垂直形变与构造应力场 胡惠民185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形变场及现代构造活动 应绍奋 沈永坚 黄立人 胡惠民 郭良迁 杨国华 孙汉荣 张存德186

永胜5.4级地震的遥感温度异常 李志良187

构造物理188

边界应变速率变化对大陆地震活动图象影响的理论研究 张国民 石耀霖 李丽188

中国南北构造带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效应 毛桐恩 刘占坡 徐常芳 姚家榴 孙为国 赵明189

我国大陆地壳变形的平均图象与演化特征 洪汉净 汪一鹏190

地幔粘滞性探讨 左兆荣 吴建平191

非弹性效应在地震层析的地球动力学解释中的重要性 左兆荣 吴建平192

水库地震诱发机制的实验研究 吴景浓 石勇193

亚洲中东部大陆构造变形物理模拟的初步研究 李建国 周永胜 宋瑞卿 王绳祖194

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多层构造的初步物理模拟实验 周永胜 李建国 宋瑞卿 王绳祖195

构造塌陷的二维断裂方式问题 邱泽华196

历史地震场地烈度发生概率的统计分析 彭美煊197

历史地震197

历史地震震中的甄别与修定及其构造意义 贾素娟199

武汉市历史地震波及烈度的基本特点 李江华 曾柯200

我国地震灾情的时间、空间、震级分布及其变化 董颂声 楼宝棠 龚寿荣 李华 郑建华201

吉林月亮泡1025年自然灾害问题的研究 张柏德 郭珉202

鲁南东西向地震带厘定 蔡克明203

1942年9月2日地震考 陶夏新204

1933年四川叠溪地震珍贵震害照片的发现与考证 刘盛利 王新民 徐吉廷205

《中国历史强震目录》——最新版中国地震目录简介 汪素云 高阿甲206

朝鲜半岛的历史地震 吴戈 翟文杰207

中国地震文图编选研究的新进展 齐书勤208

地震科技信息209

新时期的地震科技信息工作 罗伟 吴荣辉 戴光辉 游庆瑜209

新时期地震科技文献工作的任务和职责 陈尚平210

论地震科技信息的综合价值及发展战略 陈宇卫211

“九五”地震科技信息工作模式探讨 李于民212

深化改革是发展地震科技情报工作的必由之路 郭世凤213

论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的文献资源建设 王宜214

以用户为核心提高地震科技文献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 梁凯利 傅桂华215

议文献资源的管理工作标准化——为安徽防震减灾工作服务 唐韵恒 董梅216

试论新形势下地震科技资料的服务工作 王雪芳 王大宏 赵惠君 陈金萍217

地震文献资料管理工作的探讨 吴淑英218

浅议地震科技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张宝红219

地震科技情报研究直接为重点科研课题服务大有作为 张国安 王静瑶220

《中国档案分类法地震档案分类表》的编制与特色 王秀文221

地震系统图书馆期刊的选订与管理 董梅 唐韵恒222

应用地球物理学文献数据库 梁慧云 孙媛萍 刘越223

中日合作研究课题中的情报服务 陈宏德224

问卷调查在科技资料工作中的应用 王雪芳 王大宏 赵惠君 李秀英225

《地震科技情报》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服务 李桂莲226

地震科技期刊引文评估 赵苹227

地震活动的强弱对地震机构的影响 贺建平228

地震社会学229

唐山地震灾害分布规律初探 马春勤 赵硕 尹宝军229

灾时人际亲合的强化及其在抗灾中的作用 王绍玉230

台湾地震波及武汉高楼有感的探讨 李江华 曾柯231

一种新的建立在GIS下的地震灾害损失预测评估方法 陈棋福 陈颙232

依据危险性分析的概率性震害预测 金学申 张春玲233

地震人员伤亡预测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毛国敏 邹其嘉 顾建华 封长华234

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的社会效应 石鉴邦236

阜新、朝阳市地震经济损失预测与人员伤亡的估计 李荣安 廖旭237

基层应急预案编制中几个问题的研究 米济238

震灾预防的管理亟待法律来规范和保障 方祥瑞239

防震减灾地方立法中的问题与对策 光春云240

中国分省地震保险净费率概览 朱建钢 叶友清 何玉林241

地震保险风险控制的数学模型建议 朱建钢 叶友清 何玉林242

震灾保险新制式中的新观念和新思维 巫孟还 阮圣娜 徐蓓蕾243

城市地震减灾可视化信息的计算机处理 张咏 朱桂兰 张钟瑶244

地震流体246

地下流体的强震远兆及其机制与研究意义 车用太 鱼金子246

地下水多点多参量地震综合预报及其物理基础 张炜247

天津塘18井异常形成的应力场状态 黄辅琼 金燕248

新地震活跃时期地下流体场兆初探 林颐耀249

流量与含水层系统激发-响应关系的试验研究 王安滨 黄振义 车用太250

温泉的异常动态是大震的重要前兆 汪成民 李介成 夏菲251

青海共和7.0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前兆的动态演化特征 刘耀炜251

含油气盆地的氦同位素组成及大地热流 杜建国 徐永昌 孙明良252

流体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地震中短期预报 王道253

层次论在水化观测资料分析中的运用 王吉易 张素欣 郑云贞253

图形演化方法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董守玉 王吉易 万迪堃 秦清娟 张素欣254

流体作用与孕震的关系研究 林元武 翟盛华255

京津冀地区水汞地震前兆观测数据的初步分析 魏家珍 蔡作馨 申春生 纪辉256

水化异常性质定量判别方法与地震预报 张新基 张慧257

华北北部地区水气热前兆系统的地震预报综合指标体系研究 刘春国 鱼金子 车用太258

江苏省中强地震地下水动态预报指标初探 黄祖彭 毛纪英258

甘肃武山地下流体场与应力场关系初探 王非259

断层气体映震特征研究 何跟巧 常秋君 宋玉兰 刘线玫260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地下水潮汐中的应用 张昭栋 王晓闽 王尤培 王忠民 耿杰261

天津市地下热水的特征组分与地震预报 唐仲兴 李君英261

两次大震的远场中长期前兆异常 张朝明 丁守英 余华扬262

地震电磁学263

地电阻率各向异性的地震现场观测和实验室研究 陈大元 毛桐恩 陈峰263

广东河源地电台在5次中强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 秦乃岗264

西昌小庙台地电观测干扰因素的相关分析 唐宇雄 张永久265

电阻率和地震波速变化的关系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崔晓峰266

磁天平的建立和测试 郝锦绮 崔利亚 郑沙樱 曾奇志267

1995年的地磁场Z分量变化的显著特征 解用明268

北京地区地磁总场变化与震磁观测研究 詹志佳 高金田 张洪利 赵从利 沈文志 张玉敏 郭启华269

地磁场的空间线性相关在云南武定、丽江地震中的应用 杜安娜270

邕宁地磁台新记录室的设计特点及效果 吴一柱 覃福勋 齐贵华 陆裕强 李柳英271

岩样在剪切破裂中的电磁特性 钱书清 郭自强 郭子琪 任克新272

电磁波井间CT原地参数的标定和在水文探测中的应用 冯锐 郭鸿 刘昌铨 孙次昌 郝锦绮273

小尺度岩石爆破引起电磁幅射现场实验观测结果 金安忠 赵强 姜枚 刘煜洲 王寅生 刘希强 张继红274

大地介质极化率和二次场衰减特性时序观测与研究 杨建军 黄德龙275

合欢树与地震观测 苏丛柏 景呈国 樊光明276

辽南地区3次中强地震台地电阻率异常变化 谷秀芳 戴国泰277

灰色理论在地电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张玲 李荣安278

科技开发279

电磁波和电阻率层析成像用于考古探测 冯锐 闫维彰 冯国政 陶裕录 周海南 孙次昌279

地震学领域的常用技术在油田生产开发中的应用 刘建中 张征宇 李太浩 金明哲280

超低频可控震源法采油技术及应用 李竞志 方昌流 李景勤 孟补在 吴小兵 刘松雨 刘志荣 安志勇281

VGA(1024×768)图形显示及打印子程序集 吴名彬282

地震液化土层判别的初步研究 汤克礼 刘元生283

利用地震地下流体观测井进行矿泉水开发的有益尝试 邱永平284

1996《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运泰主编;李钦祖,朱传镇,张国民,吴忠良,邹其嘉,石耀霖, 1996 北京:地震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