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庆祝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十五周年 1979-1994》求取 ⇩

目录1

地震预报1

算法复杂性与地震预报的研究 韩渭宾等1

复杂构造应力扰动场的数值模拟——兼论场源关系 马瑾等2

前震活动特征及其识别的研究 朱传镇等3

地震波在地震短临跟踪预报中的应用 冯德益等4

华北北部地震前兆场时空演化模型的研究 冯德益等5

地震的构造前兆和震源前兆 张肇诚等7

研究“源兆”的若干问题及途径 王贵宣等8

近期1—3年强震危险性的层次分析 李海华 吴德珍9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浅源强震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地震力学研究 傅征祥等10

用蕴震系统图象动力学研究地壳形变场现今演化 周硕愚等11

公里尺度地震预报实验的一些结果 郑治真 刘万琴13

伴随岩石破裂的VLF MF HF VHF电磁辐射特征的研究 钱书清等15

地震序列的有序度及多分形特征的研究 王琳瑛 舒曦16

四川地区微观短临前兆与综合地震预报的研究 程万正17

强震前地震活动3种有预报意义的“平静”异常 孙加林 曹井泉18

试论地震预报研究——是经验论性的抑或是确定论性的 王六桥19

北京磁测与宝坻地震的预测研究 詹志佳等20

唐山地震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S变化特征研究 毛桐恩等21

板内孕震的重要动力环境因子——壳幔结构比R值 毛桐恩 姚家榴22

板内塑性流动波的能量分布及其对震源发震概率的影响 王绳祖 张宗淳23

断层运动与地震孕育的关系之研究 吴云等24

华北地壳结构与地震 嘉世旭 刘昌铨26

用单键群方法研究青藏高原地震的空间群集特征 胡强 周蕙兰27

青海祁连托来6.0级地震的MT重复测量预测研究 张云琳等28

论东南沿海地震区(带)的现代构造应力场 魏柏林等29

逾渗与岩石破裂——计算机研究 彭自正 王殚业30

震源成核与前震序列分析方法研究 左兆荣等31

介休、连云港地区地震时间序列的增量方差法分形 刘长海32

赫兹接触问题的断裂力学解及其在下侵震源模型中的意义 李世愚33

地震前兆场的演化过程与地震预报 郑熙铭34

影响地震孕育过程的两类热弹性理论的准静态问题 赵永安35

短期、短临及临震震情追踪预报方法及机理的研究 马兴国 王勤彩36

对地震预报的认识 马兴国37

地震系列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蒋明先 陈晓发38

地震发生的空间环境及影响研究 刘德富 黎令仪39

地形变与地震预报探讨 周友华40

太原4.3级和灵石4.4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 李清林41

地震前兆假说——地壳表层特异效应 张治洮42

信息系数SD定义地震预报中视电阻率的监测深度 许秀芬等43

地震地下水映震能力的再认识 王国英44

地表潮汐应变响应比理论的应用及前兆响应的研究 张雁滨等45

唐山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场变化机制 李瑞浩等47

孔隙水压力测量——一种新的前兆观测方法 苏恺之等47

21世纪地震学的几个研究方向 臧绍先 冯会芙48

地震学48

地震核查与地震研究 许绍燮49

各国地壳上地幔深地震反射研究计划与进展 梁慧云50

日本海东缘的地震空区 石川有三51

中国大陆强地震时间间隔的概率 李钦祖等52

周期性、随机性和有序性 徐道一53

四川省境内强地震活动的周期分析与可能发生7级以上大震的探讨 沈宗丕54

台湾省东部地区强震活动的周期分析与可能发生8级左右大震的探讨 沈宗丕55

1604年泉州大震区的近期微震重新定位 汪素云等56

地震震级分布偏离度 严尊国等58

一个地震活动的分形模型及D与b值之间关系的初步研究 蒋海昆 刁守中59

用于估计初始剪应力值的地震破裂模式 陈培善等60

北京地区尾波Q值分布特征的研究 马云生等61

震源和场地特征的尾波研究方法 张天中等62

地震波衰减机制的研究及其在辽西地区的应用 焦明若 赵振63

地震波相位谱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研究 聂永安等64

京津唐地区地壳结构与强震的发生 孙若昧 刘福田66

四川盆地西部边缘震区居里等温面与孕震环境的研究 张先等67

中国东部陆缘地带的地幔低速层 滕吉文等68

俯冲带引起的地震波速异常及其推论 臧绍先 宁杰远69

麻粒岩地体的结构-岩石特征及下地壳动力学 张家声70

由斜井钻孔崩落资料反演冀中坳陷应力状态 俞言祥 许忠淮71

裂缝扩展前后波速场变化特征的实验研究 马文涛 马瑾72

地震次声波 谢金来 谢照华74

观测与数据处理75

地学层析成象——监测震前应力状态的新方法 孙次昌等75

ULF和VLF地震电磁辐射的观测与研究 袁家治等76

开展南中国海地震观测必要性及其V-NET遥测台网技术方案 李海华等77

数字地震信号处理的几个问题 郑治真78

地震走时数据的空间平均及其方差模拟 左兆荣 吴建平80

关于依据时域曲线特征的采样原理 陈中林81

辅助地震分析预报的一个工具软件 王孝铣82

GPS技术用于中国大陆地壳形变场研究现状 夏治中83

多波工程地震勘探——TVR超声综合测强在过江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李于民83

构造物理与高温高压岩石力学84

构造物理场的演化过程与地震预报 马瑾等84

塑性流动网络与稳态蠕变“幂次-线性”组合流动律 王绳祖86

板块内部塑性流动网络的物理模拟 李建国等87

岩石变形过程中的非线性行为及其与系统失稳之间的关系 张流等88

应力-应变线性组合控制下岩体的失稳行为 张流等89

大理岩粘塑性本构模型 陈祖安等89

蒙脱石的脱水作用对断层摩擦本构行为的影响 马胜利 ?本利彦90

不同摩擦理论下单自由度系统中刚度对应力降的影响 何昌荣 张流91

岩石的物理性质与节理变化的关系 田景瑞92

裂缝型储集层定量预测研究方法 宋惠珍93

一定温压条件下含流体砂岩波速实验研究 伍向阳等94

轮南地区奥陶系灰岩储层裂缝发育的组合单元模型模拟方法研究 孙君秀 宋惠珍94

油田钻井前后地应力分布的模拟计算 刘洁等95

轮南地区奥陶系灰岩储层三维构造应力与构造裂缝的数值模拟研究 曾海荣 宋惠珍96

轮南地区奥陶系碳酸岩储集层裂缝密度定量预测研究 黄辅琼等97

胜利油田地层岩芯三轴抗压强度实验研究 徐济银等98

高温高压深井钻进模拟井筒的研究 李洪乾等99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与热传递的非稳定有限元模拟相结合恢复盆地古热史 孙雄 洪汉净100

华北岩石圈高导低速层成因的实验研究 高平等101

高温高压下岩石、矿物波速测量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应用 高平等103

岩石在实验变形过程中声发射系列特征的多样性 赵树清等104

孔隙水压力对花岗岩摩擦性状的影响 张伯崇105

岩石的水饱和度对纵、横波速度及衰减的影响 施行觉等107

橄榄岩和麻粒岩的波速及部分熔融研究 白武明等109

高温高压下二辉橄榄岩蠕变特性的实验研究 肖晓晖等110

粘滑、蠕动实验条件下含有层状硅酸盐断层泥和天然断层泥微结构特征的研究 张秉良等111

高温高压下花岗质岩石部分熔融对变形影响的实验研究 周永胜等112

花岗岩中钾钠长石相的转变实验与壳内高导层 顾芷娟等113

地壳运动指标与地震动力学特征 黄秀铭114

地震地质115

龙泉山西坡断裂地面断错量初步研究 钱洪 唐荣昌115

四川活动断裂带的基本特征 唐荣昌 黄祖智116

东亚大陆的地震迁移——从西太平洋海沟到中国大陆内部的地震迁移 赵根模 姚兰予117

福建东南沿海近岸海域断裂的活动性及其研究 丁祥焕118

简单剪切——中国活动构造主要变动机制 王业新等119

中国大陆现代构造活动特征 汪一鹏120

海南岛地壳深部构造三维重力反演结果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赵文俊等121

根据活动构造和古地震研究评价北天山的地震危险性 邓起东等122

四川强震发生条件的综合分析 黄祖智 唐荣昌123

强震构造条件分析及其孕震断裂的危险性判定 杨主恩等124

新疆当前地震危险性的评估 柏美祥125

塔里木盆地深部探测的地质解释 郑剑东等126

首都圈地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数据库 刘力强等127

大洋热点的潮汐加热机制 池顺良等128

台湾海峡南部7.3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陈园田129

河北平原地震带地裂缝与地震活动 王景明 倪玉兰130

台湾的板块运动、地震活动性及地震减灾问题研究 任文菊等131

华北东部地壳中角闪岩变化和地震孕育、发生 顾芷娟等132

中国地震活动性分区特征 时振梁等133

1604年泉州海外7?级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环文林等134

湖南省五强溪水库地质条件和诱震分析 张玉岫135

工程地震136

石油输油管线泵站系统地震危险性估计方法 高孟潭等136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参数的敏感性研究 王健 高孟潭137

关于地震动衰减关系、不确定性和设防标准的讨论 张天中等138

海水对海底地震动的影响 聂永安等139

底层框架与内框架结构震害预测的一种方法 罗奇峰141

地震动持续时间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陶能付 章在墉142

洛杉矶北岭地震考察及地质构造背景 杨主恩 黄建发143

震害预测中的场地因素调正 苏刚等144

历史地震145

1833年西藏聂拉木8级地震强度判定 江在雄145

1604年泉州海外大地震惠安烈度的调查评定 杨玉林等146

新编中国历史强震目录 吴戈 刘昌森147

1647年5月22日凤阳5.3级地震序列 孟宪东 谢智148

1830年磁县大地震的序列研究 孟宪东 王文旭149

北宋熙宁元年瀛州大地震 孟宪东 孙松林150

关于新疆有争议的几次历史大震的研究 陈祥玉151

民国初期的3次地震科学调查 高继宗152

北魏时期山西的地震记录 齐书勤153

地震灾害与对策154

海南省自然灾害与区划 雍幼予154

中国长期地震区划图简介 鄢家全 潘华155

利用历史地震影响烈度进行地震区划的研究 贾素娟155

强余震的灾害影响 吴开统156

震灾保险新制式的技术思路及其科学论证 巫孟还等157

云南地震保险的构想 罗荣联 杨光宇158

海城7.3级地震灾害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陈梦初159

珠江三角洲地区房屋建筑地震破坏和地震损失预测研究 尹永年 吴淑筠160

廊坊市地震灾害及对策研究 步克功 田树德161

保险对企业震后恢复的作用 毛国敏 顾建华162

国家地震局科技文献资源调查分析和合理布局的研究 王洪珍等163

文献与信息学163

地球科学文献数据库 梁慧云 梁郑丽164

略谈大地形变测量数据库建立问题 王政祥165

关于地震文献信息系统整体化建设的思考与构想 梁凯利166

《地震科技情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李桂莲167

会议资料刍议 鞠文萍167

谈谈震灾资料的收集利用 王雪芳167

浅谈地震科技文献开发利用的成效与启示 高珑 宋计娥168

地震科技资料剔旧初探 傅桂华168

发展我国地震科技信息工作的新思路 陈宇卫等168

各国概况数据库 罗伟等169

努力提高期刊质量为地震科研和防震减灾服务 陈尚平169

浅议地震科普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田力170

提高地震信息工作水平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孙铁珊171

坚持改革、促进地震科技信息工作的发展 刘天铭17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情报工作要适应新的需求 丁正中173

适应改革开放需要发展地震科技信息服务 郭世凤174

对行业信息数据服务工作改革的一点思考 薛宏交174

剪切波波速资料管理工作初探 董梅等175

地震科技档案应纳入科技管理 傅长庄17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图书馆 刘庆斋176

刍议智力资源的开发 唐韵恒等176

1994《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庆祝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十五周年 1979-1994》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丁国瑜主编;中国地震学会编辑 1994 北京:地震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