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简编》求取 ⇩

第一章 针灸的起源与发展1

第一节 针灸的起源1

第一篇 针灸的发展及特点1

第二节 针灸的发展2

第二章 针灸疗法的特点9

第二节 经络的类别10

第一节 经络的意义10

第二篇 经络10

第一章 经络总论10

(一)经络在生理上的作用11

第三节 经络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上的作用11

(二)经络在病理上的作用12

(三)经络在诊断上的作用13

(四)经络在治疗上的应用14

十二经脉与脏腑表里及五行的关系16

十二经脉的命名16

第二章 各论16

第一节 十二经脉16

十二经脉的循行及病候17

十二经脉的循行17

第二节 奇经八脉的循行及病候36

冲脉38

任脉38

督脉38

带脉41

阴维脉42

阳跷脉42

阴跷脉42

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别络内关45

手少阴心经的别络通里45

阳维脉45

第三节 十五络45

手太阴肺经的别络列缺45

足阳明胃经的别络丰隆46

足少阳胆经的别络光明46

手太阳小肠经的别络支正46

手阳明大肠经的别络偏历46

手少阳三焦经的别络外关46

足太阳膀胱经的别络飞扬46

脾经的大络大包47

督脉的别络长强47

足太阴脾经的别络公孙47

足少阴肾经的别络大?47

足厥阴肝经的别络蠡沟47

任脉的别络尾翳47

第二节 穴位的作用49

第一节 穴位的定义49

第三篇 穴位49

第一章 总论49

第三节 穴位的命名50

第四节 穴位的分类51

第五节 十四经穴位的演变与发展52

(一)定穴的标准53

第六节 定穴法(审穴法)53

1)审定头部穴位的标准55

(二)穴位的度量方法及其标准数值55

2)审定胸部穴位的标准57

3)审定腹部穴位的标准59

5)审定上肢穴位的标准60

4)审定背腰部穴位的标准60

6)审定下肢穴位的标准62

第二章 各论71

第一节 任脉穴72

第二节 督脉穴79

(24)会阴79

(1)承?79

(2)?泉79

(3)天突79

(4)璇玑79

(5)华盖79

(6)紫宫79

(7)玉堂79

(8)膻中79

(9)中庭79

(10)鸠尾79

(11)巨阙79

(12)上脘79

(13)中脘79

(14)建里79

(15)下脘79

(16)水分79

(17)神阙79

(18)阴交79

(19)气海79

(20)石门79

(21)关元79

(22)中极79

(23)曲骨79

第三节 手太阴肺经穴86

(28)长强86

(1)龈交86

(2)兑端86

(3)人中86

(4)素?86

(5)神庭86

(6)上星86

(7)?会86

(8)前顶86

(9)百会86

(10)后顶86

(11)强间86

(12)?户86

(13)风府86

(14)痖门86

(15)大椎86

(16)陶?86

(17)身柱86

(18)神道86

(19)灵台86

(20)至阳86

(21)筋缩86

(22)中枢86

(23)脊中86

(24)悬枢86

(25)命门86

(26)腰阳关86

(27)腰俞86

第四节 手少阴心经穴89

(11)少商89

(1)中府89

(2)云门89

(3)天府89

(4)侠白89

(5)尺泽89

(6)孔?89

(7)列缺89

(8)经?89

(9)渊?89

(10)鱼?89

第五节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92

(9)少冲92

(1)极泉92

(2)青灵92

(3)少海92

(4)灵道92

(5)通里92

(6)阴郄92

(7)神门92

(8)少府92

第六节 手阳明大肠经穴95

(9)中冲95

(1)天池95

(2)天泉95

(3)曲泽95

(4)郄门95

(5)间使95

(6)内关95

(7)大陵95

(8)劳宫95

第七节 手太阳小肠经穴101

(20)迎香101

(1)商阳101

(2)二间101

(3)三间101

(4)合谷101

(5)阳溪101

(6)偏历101

(7)温溜101

(8)下浆101

(9)上浆101

(10)手三里101

(11)曲池101

(12)肘?101

(13)手五里101

(14)臂孺101

(15)肩?101

(16)巨骨101

(17)天鼎101

(18)扶突101

(19)(口)禾?101

第八节 手少阳三焦经穴106

(19)听宫106

(1)少泽106

(2)前谷106

(3)后溪106

(4)腕骨106

(5)阳谷106

(6)养老106

(7)支正106

(8)小海106

(9)肩贞106

(10)?俞106

(11)天宗106

(12)秉风106

(13)曲垣106

(14)肩外俞106

(15)肩中俞106

(16)天窗106

(17)天容106

(18)?106

第九节 足阳明胃经穴113

(23)?竹空113

(1)关冲113

(2)液门113

(3)中渚113

(4)阳池113

(5)外关113

(6)支沟113

(7)会宗113

(8)三阳络113

(9)四?113

(10)天井113

(11)清冷渊113

(12)消?113

(13)?会113

(14)肩?113

(15)天?113

(16)天?113

(17)翳风113

(18)瘈脉113

(19)?息113

(20)角孙113

(21)耳门113

(22)(耳)和?113

第十节 足太阳膀胱经穴126

(45)厉兑126

(1)承泣126

(2)四白126

(3)巨?126

(4)地仓126

(5)大迎126

(6)颊车126

(7)下关126

(8)头维126

(9)人迎126

(10)水突126

(11)气舍126

(12)缺盆126

(13)气户126

(14)?房126

(15)?翳126

(16)?窗126

(17)乳中126

(18)乳根126

(19)不容126

(20)承满126

(21)梁门126

(22)关门126

(23)太乙126

(24)滑肉门126

(25)天枢126

(26)外陵126

(27)大巨126

(28)水道126

(29)归来126

(30)气冲126

(31)?关126

(32)伏兔126

(33)阴市126

(34)梁丘126

(35)?鼻126

(36)足三里126

(37)上巨虚126

(38)条口126

(39)下巨虚126

(40)丰隆126

(41)解溪126

(42)冲阳126

(43)陷谷126

(44)内庭126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穴145

(67)至阴145

(1)精明145

(2)?竹145

(3)眉冲145

(4)曲差145

(5)五处145

(6)承光145

(7)通天145

(8)络却145

(9)玉枕145

(10)天柱145

(11)大杼145

(12)风门145

(13)肺俞145

(14)厥阴俞145

(15)心俞145

(16)督俞145

(17)膈俞145

(18)肝俞145

(19)胆俞145

(20)脾俞145

(21)胃俞145

(22)三焦俞145

(23)肾俞145

(24)气海俞145

(25)大肠俞145

(26)关元俞145

(27)小肠俞145

(28)膀胱俞145

(29)中膂俞145

(30)白环俞145

(31)上?145

(32)次?145

(33)中?145

(34)下?145

(35)会阳145

(36)附分145

(37)魄户145

(38)膏肓145

(39)神堂145

(40)臆?145

(41)膈关145

(42)魂门145

(43)阳纲145

(44)意舍145

(45)胃仓145

(46)肓门145

(47)志室145

(48)胞肓145

(49)秩边145

(50)承扶145

(51)殷门145

(52)浮郄145

(53)委阳145

(54)委中145

(55)合阳145

(56)承筋145

(57)承山145

(58)飞扬145

(59)跗阳145

(60)昆仑145

(61)什参145

(62)申脉145

(63)金门145

(64)京骨145

(65)束骨145

(66)足通谷145

第十二节 足太阴脾经穴157

(44)足窍阴157

(1)?子?157

(2)听会157

(3)上关157

(4)颔厌157

(5)悬颅157

(6)悬厘157

(7)曲鬓157

(8)率谷157

(9)天冲157

(10)浮白157

(11)头窍阴157

(12)完骨157

(13)本神157

(14)阳白157

(15)头临泣157

(16)目窗157

(17)正营157

(18)承灵157

(19)脑空157

(20)风池157

(21)肩井157

(22)渊液157

(23)辄筋157

(24)日月157

(25)京门157

(26)带脉157

(27)五枢157

(28)维道157

(29)居髎157

(30)环跳157

(31)风市157

(32)中?157

(33)膝阳关157

(34)阳陵泉157

(35)阳交157

(36)外丘157

(37)光明157

(38)阳辅157

(39)悬钟157

(40)丘墟157

(41)足临泣157

(42)地五会157

(43)侠溪157

第十三节 足少阴肾经穴163

(21)大包163

(1)隐白163

(2)大都163

(3)太白163

(4)公孙163

(5)商丘163

(6)三阴交163

(7)漏谷163

(8)地机163

(9)阴陵泉163

(10)血海163

(11)箕门163

(12)冲门163

(13)府舍163

(14)腹结163

(15)大?163

(16)腹哀163

(17)食?163

(18)天溪163

(19)胸乡163

(20)周荣163

第十四节 足厥阴肝经穴171

(27)俞府171

(1)涌泉171

(2)然谷171

(3)照海171

(4)水泉171

(5)大?171

(6)太溪171

(7)复溜171

(8)交信171

(9)筑宾171

(10)阴谷171

(11)横骨171

(12)大赫171

(13)气穴171

(14)四满171

(15)中注171

(16)肓俞171

(17)商曲171

(18)石关171

(19)阴都171

(20)腹通谷171

(21)幽门171

(22)步廊171

(23)神封171

(24)灵墟171

(25)神藏171

(26)彧中171

(一)头面部175

第十五节 经外(奇)穴175

(1)大敦175

(2)行间175

(3)太冲175

(4)中封175

(5)?175

(6)中都175

(7)膝关175

(8)曲泉175

(9)阴包175

(10)足五里175

(11)阴廉175

(12)急脉175

(13)章门175

(14)期门175

(二)鼻部176

(4)内睛明176

(1)四神聪176

(2)印堂176

(3)太阳176

(四)耳部177

(3)海泉177

(1)内迎香177

(2)上迎香177

(三)口腔内部177

(1)聚泉177

(2)(左)金津(右)玉液177

(六)上肢178

(3)四花178

(1)耳尖178

(五)项背腰部178

(1)华佗178

(2)痞根178

(七)下肢179

(3)肘尖179

(1)十宣179

(2)四?179

(一)古代九针181

第一节 针的种类181

(1)鹤顶181

(2)内膝眼181

(3)阑尾181

(4)内踝尖181

(5)外踝尖181

第四篇 针法181

第一章 针治的工具181

1)毫针182

(二)现代常用的针182

3)三棱针183

2)圆利针183

2)针尖的修法184

1)针体的修法184

第二节 针的质料184

第三节 修针的方法184

第五节 针具的消毒185

第四节 藏针的方法185

第一节 针治的程序186

第二章 针治有关事项186

(一)卧位187

第三节 施针时病人的体位187

第二节 术者的态度187

(二)坐位188

第三章 针刺的具体操作190

(二)针刺的练习方法191

(一)指力的练习方法191

第一节 指力与针刺的练习方法191

2)持针192

1)揣穴192

第二节 针刺的一般手法操作及其程序192

(一)针刺前的手法操作192

1)押手的操作194

(二)进针时的手法操作194

2)进针法197

3)避痛方法198

1)进针后的几种基本操作199

(三)进针后的手法操作199

2)候气201

(8)留201

(1)进201

(2)退201

(3)捣201

(4)弹201

(5)槎201

(6)拈201

(7)摇201

2)拔针后的处理202

1)拔针法202

(1)候气的意义202

(2)针刺得气的表现202

(3)候气的方法202

(四)拔针的手法操作202

第三节 八纲论治的手法操作203

1)单纯补泻法204

(三)补泻的手法操作204

(一)深浅刺针的手法操作204

(二)留疾的手法操作204

2)混合补泻法207

(4)开阖补泻207

(1)呼吸补泻207

(2)迎随补泻207

(3)提插补泻207

3)平补平泻法208

(4)阴中隐阳208

1)烧山火208

(2)透天凉208

(3)阳中隐阴208

第四节 针刺的方向209

(一)弯针的原因210

第一节 弯针210

第五节 针刺的深浅210

第四章 针刺时发生的异常现象及处理210

(二)滞针的处理211

(一)滞针的原因211

(二)弯针的处理211

(三)如何防止弯针211

第二节 滞针211

(三)晕针的处理212

(二)晕针的原因212

第三节 晕针212

(一)晕针的征候212

(二)折针的处理213

(一)折针的原因213

(四)如何防止晕针213

第四节 折针213

(一)切勿刺之过深214

第五章 刺禁214

(三)如何防止折针214

(三)禁针穴215

(二)切勿忽视患者的生活状态215

第一节 火针216

第六章 其他针法216

第二节 指针217

(一)名称与工具218

第三节 针刺疗法(梅花针)218

(五)针刺部位219

(四)治疗部位的选择219

(二)持针法219

(三)刺针手法与练习219

5)神经精神系统疾病220

4)循环系统疾病220

(六)适应范围220

1)消化系统疾病220

2)呼吸系统疾病220

3)泌尿生殖系统疾病220

(二)刺激部位222

(一)应用器械222

6)运动系统疾病222

7)五官科疾病222

8)各种后遗症222

9)皮肤病222

10)新陈代谢疾病222

11)其他222

第四节 电针疗法222

7)皮肤病223

6)肌肉关节疾病223

(三)操作方法223

(四)疗程223

(五)适应范围223

1)神经精神系统疾病223

2)消化系统疾病223

3)呼吸系统疾病223

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223

5)循环系统疾病223

口腔科疾病224

妇产科疾病224

8)其他224

(六)电针麻醉224

1)操作方法224

2)应用范围及配穴224

耳鼻喉科疾病224

5)特点225

4)注意事项225

外科疾病225

3)禁忌症225

(一)机体组织器官在耳郭上的反应点与反应区的划分226

第五节 耳针疗法226

3)留针时间227

2)针刺方法及工具227

(二)操作方法227

1)检查皮应点227

(一)注射的部位与药物228

第六节 穴位注射228

4)行针228

(三)应用范围228

1)各种疼痛228

2)慢性疾病228

(四)耳针在诊断上的应用 228

1)测定部位229

(一)温热值的检查方法229

(二)操作方法229

(三)疗程229

(四)应用范围229

第七节 皮内针229

(二)皮内针的操作方法230

3)注意事项230

2)检查方法230

(二)操作方法231

(一)选穴方法231

(三)皮内针的适应症231

第八节 皮下留针231

(四)适应症232

(三)注意事项232

第二节 艾绒的制法及贮藏233

第一节 艾叶233

第五篇 灸法233

第一章 灸的原料233

(一)艾炷的制法234

第一节 艾炷灸法234

第二章 灸法的种类234

1)直接灸法235

(三)操作方法235

(二)艾炷的壮数235

2)间接灸法236

(三)艾卷237

(二)雷火神针237

第二节 艾条灸法237

(一)太乙神针237

第四节 温灸法238

第三节 温针灸238

第一节 灸治的法则239

第三章 灸法的治疗239

第五节 施灸部位239

第三节 施灸时应注意事项240

第二节 施灸的程序240

第四节 灸禁241

1)按经局部取穴242

(一)局部取穴242

第六篇 临床治疗242

第一章 治疗总论242

第一节 标本缓急的治疗法则242

第二节 取穴规律242

2)五腧穴本经取穴243

1)一般本经取穴243

2)邻近局部取穴243

3)阿是穴243

(二)本经取穴243

(四)原络取穴245

2)五腧异经取穴245

(三)异经取穴245

1)阴阳表里取穴245

(五)俞募取穴246

(七)八脉交会穴的取穴247

(六)八会穴的取穴247

(一)单侧配穴248

第三节 配穴方法248

(八)郄穴的取穴248

(六)局部与远部配穴249

(五)远部取穴249

(二)双侧配穴249

(三)双单上下配穴249

(四)局部配穴249

(一)中风250

第一节 内科疾患250

第二章 治疗各论250

(三)头痛252

(二)类中风252

(四)眩晕253

(六)怔忡(心悸)254

(五)不寐(失眠)254

(七)呃逆255

(八)癫、狂、痫256

(九)伤风257

(十)暑病(附伏暑)257

(一一)疟疾258

(一二)痢疾259

(一三)霍乱260

(一四)呕吐261

(一五)胃脘痛262

(一六)噎膈、反胃263

(一七)臌胀263

(一八)腹痛264

(一九)泄泻265

(二○)便秘266

(二一)脱肛266

(二二)痔血267

(二三)黄疸267

(二四)咳嗽268

(二五)哮喘269

(二六)胁痛270

(二七)虚劳271

(二八)遗精272

(二九)阳萎272

(三○)遗尿273

(三一)癃闭273

(三二)水肿274

(三三)消渴274

(三四)腰脊痛275

(三五)痹症276

(三六)痿症277

(三七)脚气277

第二节 妇科疾患278

(一)月经不调278

(二)痛经279

(三)经闭280

(四)崩漏281

(五)带下281

(六)阴挺282

(七)阴门瘙痒282

(八)脏躁283

(九)恶阻283

(一一)产生血晕284

(一二)产后腹痛284

(一○)子痫284

(一三)胞衣不下285

第三节 小儿疾患286

(一)小儿发热286

(一四)乳少286

(三)慢脾风287

(四)吐泻287

(二)急惊风287

第四节 外科疾患288

(一)破伤风288

(五)疳疾288

(二)丹毒289

(三)痄腮289

(四)瘰疬290

(五)乳痈290

(六)肠痈291

(七)疗291

(八)疖292

(九)湿疹292

(一○)落枕293

(一一)鸡眼293

(二)迎风流泪294

(一)目赤痛294

(三)目翳294

第五节 五官科疾患294

(五)耳鸣295

(六)耳聋295

(四)雀目295

(七)聋哑症296

(八)鼻塞296

(九)鼻渊297

(一○)鼻衄297

(一一)牙痛298

(一二)乳蛾298

1959《针灸学简编》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编著 195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