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求取 ⇩

目 录1

前 言1

绪论1

第一章 黄淮海平原农业气候和农业气象灾害7

第一节 农业气候7

一、农业气候特点7

二、农业气候资源8

第二节 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对策18

一、干旱灾害18

二、干热风22

三、暴雨与水涝灾害24

四、低温冷害26

五、霜冻27

六、冰雹29

七、大风30

第三节农田水分平衡及作物水分供需31

一、农田水分平衡31

二、几种主要作物水分供需状况36

一、水资源评价40

第二章黄淮海平原水资源开发和利用40

第一节 水资源评价及其开发利用40

二、水资源的估算41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47

第二节引黄灌溉50

一、引黄灌溉的作用、特点、历史及现状51

二、引黄灌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53

三、主要技术措施55

一、井灌井排在旱涝碱综合治理中的作用60

第三节井灌井排60

二、井灌井排的运行系统66

三、井群的合理布局69

四、改进滤水结构、提高机井出水量73

第四节灌水技术74

一、改进地面灌水技术74

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75

三、隔沟灌溉技术76

四、喷灌技术76

五、滴灌技术77

六、雾灌技术78

第一节主要土壤类型的特性与分布80

一、褐土80

第三章黄淮海平原的土壤、耕作和施肥80

二、棕壤81

三、潮土82

四、砂姜黑土83

五、内陆盐渍土84

六、滨海盐土85

第二节合理的土壤耕作86

七、沼泽土86

八、水稻土86

一、土壤水分运移特点87

二、几种土壤耕作法88

第三节几种低产土壤的改良利用95

一、盐渍土的改良利用95

二、砂姜黑土的改良利用98

三、风沙土的改良利用102

一、几种低产土壤养分状况105

第四节土壤培肥105

二、土壤养分分布状况与分析106

三、土壤培肥途径111

第五节经济施肥116

一、经济施肥的基本原理117

二、小麦氮、磷最佳用量与氮素平衡120

三、夏玉米氮、磷最佳施用量123

四、棉花吸收养分的规律与经济施肥125

一、土壤中溶质的运移128

第一节盐渍土水盐运动的机理128

第四章黄淮海平原盐渍土水盐运动128

二、盐渍土冲洗过程中的水盐运动130

三、蒸发条件下的土壤水盐运动139

第二节潜水蒸发的特性148

一、潜水蒸发与潜水埋深的关系148

二、潜水蒸发的一般规律149

三、潜水埋深与土壤质地对潜水蒸发的影响151

第三节潜水的水盐运动规律152

一、潜水水位的变化152

二、潜水盐分的变化153

一、自然条件影响下的土壤水盐运动154

第四节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因素154

二、技术措施对水盐运动的影响155

第五节土壤水盐运动的调控158

一、建立排水系统,排水排盐158

二、减少水盐的引入,调控水盐均衡160

三、合理调控地下水位160

四、地下水位调控标准161

二、监测区参数和模型164

——混合计算机的研制164

一、R-C阻容网络模拟164

第六节地下水的监测预报164

三、模拟预测结果167

第五章 豫东豫北盐碱地综合治理170

第一节豫东商丘实验区古黄河背河洼地综合治理170

一、商丘实验区自然特点和旱涝碱170

二、商丘实验区综合治理技术体系172

三、商丘实验区综合治理效果和经济效益184

第二节豫北洪门古黄河背河洼地综合治理186

一、洪门治理区的特点186

二、排灌平肥综合措施改良盐碱地的作用187

第三节豫北原武黄河背河洼地综合治理190

一、引黄淤灌稻改191

二、主要技术措施192

三、提高淤灌稻改效益194

第六章 鲁北地区盐碱地综合治理196

第一节 鲁北陵县古黄河背河洼涝盐碱地综合治理196

一、自然条件196

二、盐碱地形成原因及水盐运动特点197

三、综合治理体系的建立199

四、农田产量预测的非线性数字模型206

第二节 鲁北禹城河间浅平洼涝盐碱地综合治理208

一、自然环境条件208

二、土壤盐碱化原因的分析210

三、综合治理技术与效果213

四、灌溉水质对土壤碱化的影响222

第七章治理开发的经济效果及其评价方法225

第一节治理开发的投资经济效果225

一、黄淮海平原治理开发效果225

二、低产田治理实验区的投资经济效果分析226

第二节加速中、低产地区治理的可行性及预测230

一、低产土壤面积及扩大治理投资估算231

二、扩大治理后农业生产发展预测232

三、扩大治理后的投资经济效果预测234

四、实现预期目标的若干条件234

第三节农业建设项目投资效果评价方法235

一、农业建设项目投资效果评价的基本知识235

二、农业项目投资效果的概念236

三、评价农业项目的指标体系237

四、投资经济效果指标的计算方法239

五、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243

第八章调整农业生产结构249

第一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方法、内容与原则249

一、农业生态系统特性与调整生态结构的方向249

二、调整生态结构的内容与原则250

第二节农业生产结构的现状与对策251

一、现状与对策251

二、调整生产结构要注意的几个问题255

第三节农田植物结构的调整256

一、农田植物种群的空间结构256

二、农田作物种群的时间结构259

三、建设农田防护林网与片林体系263

第四节农田中的物质流与能量流264

一、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64

二、物质流的生态经济效益266

三、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化269

第五节建立农牧结合的生产体系272

一、农牧结合的物质能量转化状况272

二、农牧结合是调整生产结构的突破口273

——生态农业的建设275

一、生态农业的理解与意义275

第六节建立最优农业生态系统的途径275

三、农牧结合的正确途径275

二、生态农业的机理与效益276

第九章黄淮海平原粮棉布局279

第一节粮棉生产概况279

一、粮棉豆生产的主要情况27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280

第二节粮棉生产分区281

一、分区依据281

二、分区285

第三节粮食生产布局与对策292

一、粮食生产的发展与成就293

二、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295

三、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与潜力296

四、粮食的需求与发展前景298

五、商品粮基地建设299

六、粮食发展对策与措施301

第四节棉花生产的布局与对策302

一、棉花生产发展及其地域分布303

二、关于棉花生产的适当集中304

三、棉花生产布局与地区分布305

四、商品棉基地的选建307

五、棉花生产的对策310

第十章黄淮海平原小麦生产和栽培技术312

第一节小麦生产发展概况312

一、发展小麦生产的重要意义312

二、小麦栽培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312

三、小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313

第二节小麦品种的生态适应性313

一、品种形成的生态条件313

三、小麦生态区划与品种生态类型315

二、品种的主要物候期及生育特点315

第三节冬小麦栽培技术316

一、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小麦面积318

二、整地改土,提高地力318

三、选用抗逆、稳产、高产品种320

四、合理施肥,改进施肥技术321

五、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325

六、合理密植327

七、推行地膜覆盖栽培329

八、加强田间管理,合理促控331

第十一章黄淮海平原玉米、粟的生态适应性和栽培技术336

第一节玉米种植方式及其生态适应性分析336

一、自然条件与玉米生产336

二、玉米种植方式及其评价336

三、玉米间套复种生态适应性分析338

第二节玉米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340

一、玉米叶片的生长进程与功能340

二、玉米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345

一、适期播种,合理密植352

第三节玉米高产栽培技术352

二、重施基肥,分期追肥354

三、适期灌溉,预防涝害357

四、隔行去雄,适期收获359

第四节粟的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技术361

一、粟品种适应性及栽培状况361

二、粟的生物学特性361

三、粟的栽培技术364

四、优良品种介绍369

一、中棉10号372

二、中棉12号372

第十二章黄淮海平原棉花品种适应性和栽培技术372

第一节选育优良品种372

三、中棉521373

四、中棉13号374

第二节棉花地膜覆盖栽培374

一、地膜覆盖栽培增产机理374

二、地膜覆盖栽培体系375

一、棉田两熟栽培增产的分析378

第三节棉区耕作制度的改革378

二、棉田两熟丰产栽培技术与适于发展的栽培区域379

第四节盐碱地植棉381

一、盐碱棉田的半免耕种植法381

二、采用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栽培382

三、增施磷肥,调整氮磷比384

四、广辟肥源,提高土壤肥力384

第五节棉花营养特点与经济施肥385

一、棉花营养特点385

五、盐碱地植棉的综合栽培技术385

二、棉花经济施肥387

三、施肥技术389

第六节棉花优质高产结铃模式调节新技术392

一、棉花优质高产结铃模式392

二、棉株在早发基础上去除早、晚蕾的调节效应及增产效果393

三、除早、晚蕾的方法及技术396

第十三章黄淮海平原大豆、油菜、芝麻的生产和栽培技术398

第一节大豆的生产和栽培技术398

一、大豆的生产发展概况398

二、大豆的营养生理及施肥规律398

三、夏大豆增产栽培技术403

一、冬油菜生产发展概况406

二、发展冬油菜生产的潜力406

第二节冬油菜生产与栽培技术406

三、冬油菜产量结构与生育特点408

四、油菜增产的关键技术411

第三节 芝麻生物特性与栽培技术413

一、芝麻生产概况413

二、芝麻的生物学特性414

三、芝麻的栽培技术416

第一节果树生产概况420

第十四章黄淮海地区果树生产和栽培技术420

第二节 黄河故道苹果栽培技术422

一、故道苹果生长和发育的生态环境条件422

二、故道苹果的栽培技术423

三、故道苹果园管理426

第三节 葡萄优良品种与栽培技术432

一、概述432

二、优良葡萄品种433

三、综合快速繁殖法437

第四节罐藏桃优良品种与栽培技术438

第十五章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和防治443

第一节 建国以来主要病虫发生为害的演变443

第二节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446

一、小麦锈病446

二、小麦白粉病452

三、小麦黄矮病453

四、甘薯黑斑病456

五、棉花苗期病害458

六、棉花枯、黄萎病460

七、棉花铃病463

八、地下害虫464

九、粘虫468

十、玉米螟469

十一、主要棉虫471

第十六章黄淮海平原畜牧业生产和发展475

第一节 发展畜牧业的意义475

第二节 畜牧业现状与发展条件478

一、饲料资源478

二、家畜品种资源478

三、畜牧业发展情况481

第三节 发展畜牧业的途径与技术482

一、发展畜牧业的主要途径482

二、发展畜牧业的技术措施483

第四节牧草的生产与发展489

一、引种筛选491

二、驯化培育优良野生牧草491

三、培育新品种491

第五节主要牧草的特性及栽培技术492

一、紫花苜蓿492

二、草木樨494

三、沙打旺495

四、百脉根496

五、鹰嘴紫云英497

六、苇状羊茅498

七、无芒雀麦499

八、苏丹草500

九、苦荬菜501

十、籽粒苋502

一、生产概况504

第一节蚕桑生产概况、发展潜力和效益504

第十七章 黄淮海平原蚕桑生产504

二、发展潜力与效益505

第二节 发展蚕桑生产及其技术体系506

一、桑园高产栽培的关键因素及其技术体系506

二、高产优质的养蚕技术及其体系511

第十八章 黄淮海平原农村能源的开发和利用519

第一节 农村能源的现状和问题519

一、农村能源资源概况519

二、农村能源存在的问题523

三、农村能源匮乏导致生态的恶性循环524

第二节农村能源消费结构525

一、农村燃料结构的演变525

二、农村能源消费结构526

第三节 解决农村能源短缺的途径528

一、造林种草,为农村提供丰富的薪柴资源528

二、合理种植、施肥,提高作物产量增加秸秆531

三、推广节柴灶,发展沼气532

四、建立农村能源“多能互补”的合理结构534

主要参考文献537

1989《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编著 1989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