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 1974-1984 下》
作者 |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编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文物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194 |
出版时间 | 1988(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0100174X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265651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图 版 目 录1
一秦始皇陵与秦俑坑外景1
二一号兵马俑坑展览大厅外景2
三一号兵马俑坑东端陶俑队列3
四 一号兵马俑坑东端的陶俑、陶马4
五T1K、T10K、T19K陶俑队列6
六G 1—G10兵马俑队列7
七 T19G9、T20G9陶俑队列8
八T19G10、T20G10陶俑队列9
九车兵军吏俑(T10G7:14)10
一○ 车兵军吏俑(T2G2:97)11
一一 陶马头部(T2 G2:⑦4)12
一二陶马、砖墙及车迹13
一三 陶俑出土现状(T2G4)14
一四绘彩俑头一组15
一五陶俑的彩绘16
一六秦始皇陵17
一七一号兵马俑坑发掘前的地貌及发掘现场18
一八T1G4棚木及立柱炭迹出土状况19
一九T 1、T10、T19建筑遗迹20
二○ T1、T2建筑遗迹21
二一T 1、T2南边壁及一、二号隔墙上的棚木槽22
二二T20北边壁及九、一○号隔墙上的棚木槽23
二三T19北边壁及八、九、一○号隔墙上的棚木槽24
二四 T19G8、T20G8倒塌的红烧土硬块26
二五T1东南角建筑遗迹27
二六T1南边壁的二层台28
二七T1南边壁的柱洞及T10六号隔墙上的棚木槽29
二八T20的立柱及棚木槽30
二九T19、T20的立柱遗迹31
三○棚木、砖墙、夯土等建筑遗迹32
三一 门 道33
三二 甬道34
三三席纹、铺地砖35
三四夯土地基36
三五T1K陶俑出土情况37
三六T1陶俑、陶马出土情况38
三七T 1、T2陶俑、陶马出土情况39
三八T1G4陶俑出土情况40
三九T10G5陶俑、陶马出土情况41
四○ T10陶俑、陶马出土情况42
四一T19陶俑、陶马出土情况43
四二俑坑焚烧时烧坏的陶俑44
四三陶俑足踏板出土情况45
四四 Ⅰ式车兵军吏俑(T2G2:97)46
四五 Ⅰ式车兵军吏俑(T2G2:97)47
四六 Ⅰ式车兵军吏俑(T10G5:15)48
四七 Ⅱ式车兵军吏俑(T1G3:15)49
四八 Ⅲ式车兵军吏俑( T10G7:14)50
四九 Ⅲ式车兵军吏俑(T10G7:14)51
五○ Ⅲ式车兵军吏俑(T19G10:14)52
五一御手俑(T20G10:98)53
五二车右俑(T1G3:13)54
五三车右俑(T19G10:13)55
五四 Ⅰ式步兵军吏俑56
五五 Ⅰ式、Ⅱ式步兵军吏俑57
五六 Ⅰ式、Ⅲ式步兵军吏俑58
五七 Ⅲ式、Ⅳ式步兵军吏俑59
五八 Ⅳ式、Ⅴ式步兵军吏俑60
五九 Ⅰ式袍俑61
六○ Ⅰ式袍俑62
六一 Ⅱ式、Ⅲ式袍俑63
六二 Ⅲ式袍俑64
六三 Ⅳ式袍俑65
六四介帻甲俑(一)66
六五介帻甲俑(二)67
六六介帻甲俑(三)68
六七介帻甲俑(四)69
六八介帻甲俑及Ⅰ式扁髻甲俑70
六九 Ⅱ式扁髻甲俑71
七○ Ⅲ式扁髻甲俑72
七一 Ⅱ式扁髻甲俑73
七二 Ⅲ式扁髻甲俑74
七三 Ⅳ式扁髻甲俑75
七四 Ⅳ式扁髻甲俑76
七五 Ⅰ式圆椎髻甲俑77
七六 Ⅰ式、Ⅱ式圆椎髻甲俑78
七七 Ⅱ式圆椎髻甲俑79
七八 T10G6—G7、T19G8陶俑、陶马队列80
七九T10陶俑、陶马队列全景82
八○ T 1、T10、T19陶俑、陶马队列84
八一T1K南端陶俑队列(局部)85
八二T1K东南角陶俑队列86
八三 T 1G 1及T19、T20G 11陶俑队列87
八四 T2G2陶俑队列88
八五T1G2车前的陶俑、陶马89
八六T1G4陶俑队列90
八七T10G5陶俑、陶马队列91
八八T10G6陶俑队列92
八九T19G10陶俑、陶马93
九○ T19、T20陶俑、陶马94
九一 T19G9陶俑、陶马及T20部分陶俑96
九二靴、履及行滕97
九三履、行滕、护腿98
九四 带 钩(一)99
九五带钩(二)100
九六带钩(三)101
九七带钩(四)102
九八介帻及一型冠103
九九二型、三型冠104
一○○扁髻105
一○一 圆椎髻106
一○二 圆椎髻及发辫107
一○三发辫108
一○四 发辫及陶俑头像109
一○五 陶俑头像110
一○六 陶俑头像111
一○七 陶俑头像112
一○八T2G2:97军吏俑头像113
一○九铠甲俑头像114
一一○ T20G 10:97军吏俑头像115
一一一 陶俑的脸型及面部表情(一)116
一一二 陶俑的脸型及面部表情(二)117
一一三 陶俑的脸型及面部表情(三)118
一一四 T1K:23陶俑头像119
一一五 陶俑的脸型及面部表情(四)120
一一六 陶俑的脸型及面部表情(五)121
一一七 陶俑的脸型及面部表情(六)122
一一八T10G6:20陶俑头像123
一一九 陶俑的脸型及面部表情(七)124
一二○ 陶俑的脸型及面部表情(八)125
一二一T1K:17陶俑头像126
一二二 陶俑的脸型及面部表情(九)127
一二三 陶俑的脸型及面部表情(一○)128
一二四 陶俑的脸型及面部表情(一一)129
一二五 陶俑的脸型及面部表情(一二)130
一二六 陶俑的脸型及面部表情(一三)131
一二七 陶俑的体型(一)132
一二八 陶俑的体型(二)133
一二九陶俑的体型(三)134
一三○ 陶俑的体型(四)135
一三一 陶俑的体型(五)136
一三二陶俑的体型(六)137
一三三陶俑的体型(七)138
一三四 陶俑的体型(八)139
一三五陶俑的体型(九)140
一三六 陶俑的体型(一○)141
一三七陶俑的体型(一一)142
一三八 陶俑的体型(一二)143
一三九一类一型铠甲144
一四○一类二型、三型铠甲145
一四一二类一型、二型铠甲146
一四二二类三型铠甲147
一四三陶俑的手势148
一四四 陶俑的手势149
一四五T19G10陶马一组150
一四六T19陶马两组151
一四七T10G7陶马152
一四八 陶马头部(T10G5:③1—4)153
一四九 T10G5陶马一组154
一五○ 陶马头部(T20G10:⑧4)155
一五一 陶马(T20G 10)156
一五二 陶马(T20G10:⑧2)157
一五三 陶马一组侧视(T10G5:③1—4)158
一五四 陶俑足履、腿及躯干下部制法159
一五五陶俑躯干制法160
一五六陶俑手及头的制法161
一五七陶俑头及陶马头制法162
一五八陶马头及耳、飞鬃、尾163
一五九陶俑彩色的化学保护164
一六 ○车迹(T1G2:①)165
一六一衡、轭(T1G2:①)166
一六二车迹及陶马(T 1G2:①)167
一六三车、鼓遗迹168
一六四车辕炭迹(T10G7:④)169
一六五车轮及辕(T10G7:④)170
一六六车迹(T19G9:⑤)171
一六七车及木环遗迹172
一六八车迹及陶马(T19G9:⑤)173
一六九车轮及辕174
一七○铜甬钟175
一七一车马器176
一七二铜马饰件177
一七三铜、骨车马器178
一七四 陶笄及铁工具179
一七五铜剑、金钩180
一七六铜剑、璏、琕181
一七七铜铍182
一七八铜铍183
一七九铜铍及铍格、剑格、铜矛184
一八○铜戟出土情况185
一八一铜戟186
一八二铜戟刻辞187
一八三铜戈188
一八四铜錞及箭束出土情况189
一八五铜錞出土情况190
一八六弓箭出土情况191
一八七箭束、箙及系箙的陶环192
一八八铜镞、铜弩机193
一八九铜镞、铁镞194
1988《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 1974-1984 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编著 1988 北京:文物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古器物造型 中国历代日用器皿图集
- 1990 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
-
- 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 1998
-
- 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 1997 新世纪出版社
-
- 世界奇迹民族瑰宝 秦始皇陵兵马俑
-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
-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
- 坑道掘进学
- 1955 北京:地质出版社
-
- 秦始皇兵马俑
- 1983 北京:文物出版社
-
- 复活的军团 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 1997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
- 秦始皇陵·兵马俑·铜车马
- 1994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辞典
- 1994 上海:文汇出版社
-
- 中国历代雕塑 秦始皇陵俑塑群
- 1983 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
- 秦风永驻 秦始皇·始皇陵·兵马俑
- 1996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
-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
- 1990 北京:文物出版社
-
- 秦始皇陵兵马俑
- 1983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