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 1974-1984 上》求取 ⇩

目 录1

引 言1

一秦始皇陵的建制与平面布局1

插 图 目 录2

图一秦始皇陵园地理位置示意图2

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现和发掘经过4

(二)长兵器 254

图二一、二、三号兵马俑坑位置示意图5

(三)远射兵器 275

图三二号兵马俑坑平面图6

图四三号兵马俑坑平面图9

三有关本书编纂工作的几点说明10

图五一号兵马俑坑发掘方位置图10

第一章建筑遗迹13

一土层叠压关系13

图六地层剖面图(T1、T10、T19)16

二建筑遗迹16

图七建筑遗迹平面图18

图八东壁俯视、正视图20

图九南壁、北壁正视图22

图一○地栿木接茬的卯榫结构及地栿槽平、侧、剖面图27

图一一 一号隔墙平面及侧视图32

图一二T2三号隔墙西段平面及侧视图34

图一四席印纹36

图一三席印纹及砖36

图一五东端3号门道平、剖面图38

图一六隔墙上甬道俯视、侧视图40

图一七T2一号隔墙上甬道地基平、剖面图41

三 小结42

图一八开间及十号隔墙南壁局部复原剖视图43

图一九建筑结构复原示意图44

第二章陶俑、陶马46

(二)出土现状46

(一)出土件数46

一 出土情况46

图二○ 陶俑、陶马出土情况平面图48

图二一T2G3陶俑出土情况剖面图50

(三)陶俑种类51

图二二 陶俑、陶马出土位置示意图52

图二三车兵军吏俑(T10G5:15)54

图二四车兵军吏俑(T2G2:97)56

图二五车兵军吏俑(T19G10:14)58

图二六御手俑(T20G10:98)59

图二七车右俑(T1G3:13)60

图二八步兵军吏俑(T19G10:24)62

图二九步兵军吏俑(T19G9:3、T19K:139)64

图三○步兵军吏俑(T19G10:17、T20G10:88)66

图三一步兵军吏俑及Ⅰ式袍俑(T1K:72、T10K:98)67

图三二 Ⅰ、Ⅱ式袍俑(T1K:17、T1K:74)69

图三三 Ⅲ式袍俑(T19G10:12、T10G7:10)70

图三四 Ⅳ式袍俑及介帻甲俑(T19G11·B4、T1G2:39)71

图三五介帻甲俑(T20G9:58)75

图三六 Ⅰ式扁髻甲俑(T10G5:3)77

图三七 Ⅱ式扁髻甲俑(T1G3:7)78

图三八 Ⅲ式扁髻甲俑(T19G9:2、T1G3:6)79

图三九 Ⅳ式扁髻甲俑(T1G2:22、T10G5:6)80

图四○ 圆髻甲俑(T10G6:35、T1G2:23)83

(四)陶俑和车马的排列85

图四一车兵、步兵俑排列位置示意图86

二服饰91

(一)上衣91

图四二 Ⅰ-Ⅲ式上衣92

图四三 Ⅲ式上衣(T10G5:15)94

图四四 Ⅳ式上衣(T1G4:29)95

图四五 Ⅴ、Ⅵ式上衣(T19G10:24、T20G9:76)96

图四六衣领98

(二)下裳99

(三)腰带及带钩100

图四七行滕、护腿101

图四八腰带103

图四九腰带上花纹104

图五○ 带钩拓片(T10K:110、T19G8:12)105

图五一 Ⅰ-Ⅵ式带钩106

图五二Ⅶ-Ⅺ式带钩108

图五三Ⅻ-?式带钩109

(四)靴履110

图五四靴111

图五五一型、二型履113

图五六三型履114

(五)帻冠114

图五七介帻(T19G9:16、T20G9:82)115

图五八介帻(T2G2:42、T1G3:17)117

图五九一型冠118

图六○ 一型、二型冠(T1K:72、T20G10:88)119

图六一二型冠(T19G10:14、T19G10:25)120

图六二二型、三型冠(T2G2:86、T10C5:15)121

(六)发髻和发辫122

图六三宽辫形扁髻124

图六四圆椎髻126

(七)铠甲127

图六五圆椎髻127

图六六发辫128

图六七一类一、二、三型铠甲130

图六八二类一、二、三型铠甲132

图六九二类三型Ⅱ式铠甲(T2G2:97)133

图七○ 铠甲背带上的图案花纹(T10G7:14)134

图七一铠甲上的图案花纹(T19G10:24)136

图七二铠甲上的图案花纹137

(八)服饰的颜色138

图七三铠甲上的图案花纹(T20G10:97)138

(九)小结141

三艺术特色142

(一)陶俑造型142

图七四 陶俑胡须(一)145

图七五 陶俑胡须(二)146

图七六陶俑胡须(三)147

图七七陶俑的体型(一)151

图七八陶俑的体型(二)154

图七九 陶俑的体型(三)155

(二)陶马造型157

(三)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158

(四)秦俑艺术产生的社会条件162

(一)陶俑造型的工艺过程163

四 陶俑、陶马的制作工艺163

图八○ 俑体剖面图(T1G2:19)164

图八二 俑足与腿的连接(T19G10:10、T20G9:112)165

图八一 陶俑踏板及俑足(T1K:155)165

图八三 俑足履的制法(T19G9:17、T19K:202)166

图八四俑足履的制法167

图八五俑足底部印纹(T20(G9:73、T20G9:85)168

图八六俑腿制法169

图八七俑腿制法(T2G2:63)170

图八八俑腿制法(T1G1:6)170

图九○俑下体的初胎及二次复泥(T10K:162)171

图八九俑下体初胎上的绳纹及泥层171

图九一俑躯干的泥条盘筑制法173

图九二俑躯干的制法174

图九三俑臂制法175

图九四 俑臂与躯干的连接(T19K:140)176

图九五俑头制法(T19G10:16、T20G9:38)177

图九六 俑头制法(T1G4:17、T1G4:13)178

图九八俑手制法(T19G8:51、T19(G9:1)179

图九七俑头剖视图(T20G9:103)179

图九九俑手制法180

图一○○ 俑手拇指的合模制法(T2G3:116、T20G10:51)181

图一○一发髻制法182

(二)陶马塑造的工艺过程183

图一○二 甲带陶模(T19G11:01414、T19K:01367)183

图一○三 陶马头制法(T10G5:③4)184

图一○四 陶马头制法(T2G2:⑦1)185

图一○五 马颈及马鬃制法(T19G10:⑥2、T1G2:①2)186

图一○六陶马躯干制法(T2G2:⑦1)187

图一○七陶马躯干制法(T10G5:③2)188

图一○八陶马躯干内侧遗迹图(T20G10:⑧2、T2G2:⑦1)190

图一一○ 陶马躯干上的支架印痕(T20G10:⑧1、T19G9:⑤1)191

图一○九陶马躯干剖视、仰视图(T10G7:④3)191

(三)陶质、陶色和焙烧温度192

图一一一陶马胸、腿、尾制法192

(四)彩绘193

五 陶文194

(一)数字类194

图一一二陶文拓片(一)195

图一一三陶文拓片(二)196

图一一四陶文拓片(三)197

(二)工名、地名类198

图一一五陶文拓片(四)200

图一一六陶文拓片(五)201

图一一七陶文拓片(六)202

图一一八陶文拓片(七)205

图一一九陶文拓片(八)206

(一)车的结构遗迹208

一车迹208

第三章车迹和车马器208

图一二○一号车迹平面图(T1G2:①)209

图一二一一号车上的轭、衡、麻绳211

图一二二二号车迹平、剖面图(T1G3:②)212

图一二三三号车迹平面图(T10G5:③)213

图一二四三号车车輢及鼓遗迹214

图一二五四号车迹平面图(T10G7:④)215

图一二六四号车车轮(T10G7:④)216

图一二七五号车迹平面图(T19G9:⑤)218

图一二八五号车车轮复原图(T19G9:⑤)218

图一二九五号车上的木环遗迹219

图一三○六号车迹平面图(T19G10:⑥)219

图一三一七号车迹平面和侧视图(T2G2:⑦)220

图一三二七号车的鼓、木环遗迹及车轮复原图(T2G2:⑦)221

图一三三八号车迹平面图(T20G10:⑧)222

(二)马的鞁具遗迹225

图一三四麻绳(T19G9:⑤)225

图一三五?辔226

图一三六胁驱、络头(T20G10:⑧、T2G2:⑦4)227

(一)金器229

二车马器229

(二)铜器229

图一三七铜甬钟(T19G9:01302)230

图一三八铜车饰件及鼓环231

图一三九铜车马饰件233

图一四○金、铜马饰件235

图一四一铜车马器237

图一四二铜车马器239

(三)石饰品240

(四)骨饰品241

图一四三石马饰件241

图一四四车马骨饰件242

三杂器243

(一)铁器243

图一四五铁工具244

图一四六铁工具245

(三)陶器247

(二)铜器247

图一四七陶拍248

图一四八陶笄、陶楔(T20G10、01395、T1G1:01394)248

(一)短兵器249

一兵器的类别249

第四章兵器249

图一四九铜剑及金钩252

图一五○铜剑和金钩出土情况255

图一五一铜矛、铁矛256

图一五二铜戟出土情况平面图257

图一五三铜戈及戈上刻辞258

图一五四铜铍出土平、剖面图262

图一五五铜铍和残铜剑出土平面图263

图一五六铍韬遗迹(T2G3:0450)264

图一五七铍韬印迹(T20G9)264

图一五八铍韬遗迹(T20G10:0882)264

图一五九铜铍及其刻辞(一)266

图一六○铜铍及其刻辞(二)267

图一六一铜铍及其刻辞(三)268

图一六二铜铍及其刻辞(四)269

图一六三铜錞272

图一六四铜錞及柲出土平、剖面图(T19G8:0712)272

图一六五长柲遗迹273

图一六六长柲遗迹(T2G2:0017 0021、T2G3:0022-0025)274

图一六七长柲遗迹(T19G:0026-0027)276

图一六八铜镞、铁镞278

图一六九箭束出土平面及侧视图(T10K:0143、T10K:0151)279

图一七○箭及箭箙遗迹平面图(T1G2:0412、T19K:…0758)282

图一七一箭及箭箙遗迹平面图(T2G2:0421、T19K:0167)283

图一七二箭箙遗迹平面图284

图一七三箭箙遗迹平面及侧视图(T10K:0142、T19K:0173)285

图一七四箭箙遗迹及箙复原图(T2G1:0318)286

图一七六残弩臂及弓韬平面图288

图一七五弩遗迹平面及侧视图(T19G11:00141)288

图一七七弩及弓韬平面图(T19G11:00140)289

图一七八弓韬平面图(T10K:…0059)289

图一七九弩遗迹平、剖面图(T20G10:00160、T19G8:00125)290

图一八○弩遗迹平面图(T19G9:00127、T19G11:00145)291

图一八一弩遗迹平面图(T19K:0079)292

图一八二弩复原图292

图一八三铜弩机(TTK:03、T10K:38)293

图一八四铜弩机上的刻文294

二兵器的分布296

图一八五兵器出土位置示意图298

图一八六T10G7车后兵器出土平面图300

图一八七T20G10车前兵器遗迹平面图301

图一八八T20G11兵器出土平面及南北侧视图302

三兵器的制作工艺304

结语308

一俑坑的时代308

二一号俑坑的修建和焚毁问题308

三兵马俑反映的军事内容309

四秦俑艺术311

附录313

一陶俑、俑马及砖瓦等的化学成份、结构和烧成温度的检验313

(一)化学成份分析313

(二)结构分析316

(三)物理机械性能测试数据322

(四)差热失重325

(五)烧成温度328

二陶俑彩绘颜色分析报告330

(一)基本情况330

(二)分析方法与数据330

(三)数据处理339

三青铜兵器化学成份分析报告341

(一)化学成份分析341

(二)铜镞、铜剑表面含铬氧化层的检验343

四 表349

表一陶俑陶马尺寸登记表349

1 一区(T1K、T10K、T19K)陶俑尺寸登记表349

2 二区(T1G1)面东陶俑尺寸登记表353

3 二区(T1G2)面南陶俑尺寸登记表354

4 三区(T1G2、T2G2)陶俑尺寸登记表354

5 四区(T1G3、T2G3)陶俑尺寸登记表357

6 五区(T1G4)陶俑尺寸登记表359

7 六区(T10G5)陶俑尺寸登记表361

8 七区(T10G6)陶俑尺寸登记表362

9 八区(T10G7)陶俑尺寸登记表364

10九区(T19G8)陶俑尺寸登记表365

11 十区(T19G9、T20G9)陶俑尺寸登记表367

12 十一区(T19G10、T20G10)陶俑尺寸登记表369

13十二区(T19G11)面北陶俑尺寸登记表372

14十二区(T19G11)面东陶俑尺寸登记表372

15陶马尺寸登记表373

表二部分陶俑重量登记表373

1 一区(T1K、T10K、T19K)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376

表三陶俑彩绘颜色残迹记录表376

2 二区(T1G1、T2G1)面南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386

3 二区(T1G1、T2G1)面东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388

4 三区(T1G2、T2G2)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391

5 四区(T1G3、T2G3)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397

6 五区(T1G4)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404

7 六区(T10G5)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406

8 七区(T10G6)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409

9 八区(T10G7)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411

10九区(T1 9G8)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413

11 十区(T19G9、T20G9)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416

12十一区(T19G10、T20G10)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422

13十二区(T19G11、T20G11)面东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428

14十二区(T19G11、T20G11)面北陶俑彩色残迹记录表430

表四陶文登记表433

1 一区(T1K、T10K、T19K)出土器物登记表444

表五出土器物登记表444

2 二区(T1G1、T2G1)出土器物登记表447

3 三区(T1G2、T2G2)出土器物登记表448

4 四区(T1G3、T2G3)出土器物登记表450

5 五区(T1G4)出土器物登记表452

6 六区(T10G5)出土器物登记表452

7 七区(T10G6)出土器物登记表454

8 八区(T10G7)出土器物登记表455

9 九区(T19G8)出土器物登记表456

10十区(T19G9、T20G9)出土器物登记表458

11 十一区(T19G10、T20G10)出土器物登记表460

12十二区(T19G11、T20G11)出土器物登记表462

后 记465

英文目录467

英文内容提要471

1988《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 1974-1984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编著 1988 北京:文物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古器物造型  中国历代日用器皿图集(1990 PDF版)
古器物造型 中国历代日用器皿图集
1990 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
秦风永驻秦始皇始皇陵兵马俑( PDF版)
秦风永驻秦始皇始皇陵兵马俑
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1998 PDF版)
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1998
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1997 PDF版)
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1997 新世纪出版社
世界奇迹民族瑰宝  秦始皇陵兵马俑( PDF版)
世界奇迹民族瑰宝 秦始皇陵兵马俑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PDF版)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坑道掘进学(1955 PDF版)
坑道掘进学
1955 北京:地质出版社
秦始皇兵马俑(1983 PDF版)
秦始皇兵马俑
1983 北京:文物出版社
复活的军团  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1997 PDF版)
复活的军团 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1997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秦始皇陵·兵马俑·铜车马(1994 PDF版)
秦始皇陵·兵马俑·铜车马
1994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辞典(1994 PDF版)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辞典
1994 上海:文汇出版社
中国历代雕塑  秦始皇陵俑塑群(1983 PDF版)
中国历代雕塑 秦始皇陵俑塑群
1983 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秦风永驻  秦始皇·始皇陵·兵马俑(1996 PDF版)
秦风永驻 秦始皇·始皇陵·兵马俑
1996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1990 PDF版)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
1990 北京:文物出版社
秦始皇陵兵马俑(1983 PDF版)
秦始皇陵兵马俑
1983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