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土壤学 农作学及土壤学原理》求取 ⇩

目录1

导言1

太阳光线能量的贮藏是农业生产的任务1

——生物有机体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3

——植物栽培业的各个部门3

——绿色植物作为农业的生产资料和产品之特点4

——有机物质的分解是农业生产的第二项任务5

——动物饲养业是农业生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6

——作为农业生产第三个车间的农作及其任务7

——植物的生活因素是植物栽培的条件11

——各种因素的同等重要性或不可置换性12

——各种生物学过程相互依存性的复杂性和农业生产13

——形而上学的土壤肥力递减“定律”14

——单位面积产量的降低是不了解各种因素的相互依存性的后果16

——光和热是宇宙的植物生活因素19

——水分和养料是地球的植物生活因素21

——什么是土壤肥力21

——土壤和岩石22

肥力是土壤的重要特性22

——土壤研究的一般方向22

第一篇土壤学原理22

第一章岩石的风化作用和成土物质特性的发展过程22

——热力风化23

崩解物的物理特性25

——化学风化26

——化学风化的因子27

——二氧化碳在风化中的作用28

——崩解物的机械组成29

——沉积岩的风化30

——风化物的运积32

——植物营养元素在风化作用中的命运34

——成土物质的团聚状态的发展35

——成土物质同水分的关系35

第二章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况37

植物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聚积37

——物质的地质大循环37

——土壤的吸收性38

——土壤吸收性的选择性38

——选择吸收性是绿色植物的特性,而不是土壤的特性39

——有机物质的合成和分解是土壤形成过程的本质39

——植物灰分养料和氮素养料的生物小循环40

——生物学上重要的元素在数量上的局限性40

——陆生绿色植物的类别41

——各类陆生绿色植物的死亡有机物质之沉积43

——土壤学中的植物群系45

——下等无叶绿素植物的类别45

——土壤的腐殖质46

——自然腐殖质是下等非绿色植物的合成产物49

——渗漏测定器50

——自然的腐殖酸52

——乌里敏酸52

——胡敏酸53

——克连酸53

——阿波克连酸53

——有机物质在自然条件下的嫌气分解54

——有机物质在自然条件下的好气细菌分解55

——死亡的木质有机物质在真菌作用下的分解56

第三章土壤形成过程的灰化时期57

森林复盖下的水分状况57

——森林土中的滴液态水58

——森林下的毛管水分状况59

——克连酸在灰化作用下的意义60

——灰化层的特性61

——灰化土的嫌气层62

——铁质层的特性64

——潜育层的形成65

——森林在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中的作用66

——母质核状结构的形成66

——崩解物表层的机械组成的重新分配69

——地形对于土壤水分的影响70

——土壤水分运动的规律71

——地下水和自流井水71

——不同地形下的灰化作用的特点71

——分水界灰壤72

——铁砂层73

——铁磐土73

第四章土壤形成过程生草时期的草甸阶段74

森林被草甸所演替的原因74

——无定形腐殖质和植物残体在草甸土中的聚积75

——三类禾本科植物76

——根状茎禾本科植物在森林下的作用82

——草甸阶段的疏丛植物分段83

——伐林区内的草甸阶段85

——土壤的胶体、胶体溶液和悬胶体86

——生草土的团粒结构的形成88

——草甸的禾本科植物和豆科植物在土壤形成中的意义91

——生草灰化土的外部特征92

第五章土壤形成过程生草时期的沼泽阶段94

死的有机物质在土壤中的聚积94

——生草时期的密丛植物分段95

——有机物质在土壤表面上的聚积96

——土壤的选择吸收性能96

——密丛禾本科植物的菌根营养97

——菌根营养和细茵营养98

——增厚的泥炭的灰分含量的降低99

——沼泽的木本植物区系100

——沼泽的自养植物区系101

——莎草沼泽102

——真藓沼泽103

——泥炭的分解103

——泥炭藓沼泽105

——泥炭藓的生物学特点106

——分水界沼泽107

——低位沼泽108

——湖泊的植物丛生109

第六章土壤形成过程生草时期的天然表现111

第三纪后冰川作用的界限111

——土壤的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113

——第三纪后冰川作用的沉积物114

——大陆冰川的融解过程118

——土壤原始形成过程119

——冰沼的土壤形成过程119

——河谷的土壤形成过程121

——砂质沉积物的形成122

——河流的水分状况122

——泛滥地的各个区域124

——中央泛滥地的沉积物125

——粒状泛滥地的土壤和草甸126

——成层泛滥地的土壤和草甸127

——阶地旁泛滥地区域内的土壤形成129

—阶地旁泛滥地的沉积物131

——阶地旁的桤林泥潭132

——泛滥地的砂土区域133

第七章土壤形成过程生草时期的天然表现137

黑土和气候137

——气候同植被及土壤的相互关系138

——冰沼气候和土壤形成140

——森林改变冰沼气候140

——土壤的绝对年龄及相对年龄同气候的关系141

——泥炭沼泽的死亡和沟蚀141

——从铝硅酸盐冰碛物上的沼泽发育成的北方黑土143

——北方的坡地黑土和河谷黑土143

——山岳黑土、河谷黑土和坡地黑土的特征144

——各种不同成土物质上的黑土145

——碳酸盐冰碛物上的森林复盖下的土壤形成146

——碳酸盐冰碛物上的草甸及草甸草原复盖下的土壤形成147

——二叠纪冰碛物上的森林148

——二叠纪冰碛物上的土壤形成过程148

——肥黑土149

——二叠纪冰碛物区域内的森林草原150

——混合冰碛物区域内的黑土150

——假碱土152

第八章黑土的变质作用以及进入土壤形成过程草原时期的过渡阶段154

土被的复杂性154

——黑土的水分状况和养分状况155

——腐殖质的聚积是黑土水分状况毛管现象的原因157

——草甸草原(黑土草原)变成干草原158

——干草原在各个季节内的植物区系159

——肥力的因素和条件160

——土壤形成过程草原时期的一般特征160

——黑土的变质过程160

——变质黑土中的水分毛管移动161

——碳酸盐层的形成162

——南方黑土的形成163

——过渡带的无结构土壤的水分平衡163

——僵层164

——草原在夏季的干燥和枯焦164

——草原上的阵雨以及雏谷的形成165

——好气分解过程的后果165

——草原的深根植物和豆科植物的残体的分解166

草原土含氮量的增加167

——矿质化合物在草原土中的移动167

——草原植物的灰分很少被研究168

——草原土水分状况对于其矿质盐类的影响169

——含盐的石膏层的形成170

——过渡阶段土壤和草原时期土壤的无结构性172

——里布恩172

——碱土的形成172

——分子溶解态的硅酸在土壤中的移动173

——脱碱化和脱碱土174

——干草原气候的变化176

——草原带的径流和水交网176

第九章土壤形成过程的草原时期176

植物群系演替的原因176

——苏联土壤形成过程的草原时期178

——苏联中亚细亚黄土180

——草原区域的土壤侵蚀180

——淡土壤水和咸苦土壤水181

——盐土的形成181

——洪流和石河182

——苏联中亚细亚河流的泛滥地区域183

——草原区域的河砂184

——龟裂盐土和复砂龟裂盐土185

——大陆的冰碛砂185

——石质草原186

——草原区域的砂土的植被187

——苏联欧洲部分的草原带187

——二叠纪冰碛物区域的深位柱状碱土189

——作物的枯焦和植物的谷粒干瘪现象190

——过渡区域的黑土型土壤190

——肥黑土的变质作用192

——砖红壤、红壤193

——拉曼棕壤194

土壤原始形成过程的发展195

第二篇农作学原理216

(关于建立和保持土壤有效肥力条件的制度的学说)216

第十章土壤中水分同植物养料的相互关系·熟化的土壤216

农作物需水量的变异性216

——按照对水分的相对需要而划分的作物类别217

——植物发育的各个临界期219

——分蘖期的意义220

——各种植物对水分的不同需要之原因222

——土壤结构对于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224

——土壤结构对于地域水分状况的影响226

——土壤中植物养料贮藏的形态228

——植物的需水量同土壤湿度的关系228

——调节土壤养分状况的方法229

——无结构土壤和结构性土壤的养分状况230

——细菌的养料以及土壤有机物质分解的进行情况232

——农作的三项任务232

第十一章土壤肥力条件的丧失及其恢复制度235

无结构土壤的养分状况和水分状况235

——土壤的粘结性和稳定性235

——粘结性的生产意义*236++土壤稳定性的原因236

——胶态分散物质的特性238

——土壤稳定性丧失的机械原因239

——稳定性丧失的生物学原因241

——土壤稳定性丧失的物理化学原因241

——基耕的正常深度241

第十二章原始的农作制243

歇荒农作制243

——休闲农作制244

——厩肥畜牧业247

——游牧畜牧业248

——无结构土壤的灌溉248

——次生盐土249

——旱作250

——土壤肥力降低的理论解释251

——换茬农作制252

——换茬理论的错误254

——全部归还理论255

——绿肥农作制255

第十三章草田农作制的基础257

高杂草撂荒地259

——冰草撂荒地261

——落草撂荒地262

——羊茅撂荒地262

——针茅草原263

——松软撂荒地和坚硬撂荒地263

——硬粒、软粒和次要谷类作物264

——草根层植物264

——草田农作制的基础265

第十四章草田农作制的大田轮作267

休闲轮作的建立267

——草田轮作是由那些环节构成的267

——构成草田轮作的各种制度的意义267

——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植物268

——多年生豆科植物270

——开花后植物成分的变化270

——早期收割的农业技术意义271

——牧草田地的成分273

——多年生牧草的种子繁殖274

——半休闲地的三叶草276

——苏联各个不同地带牧草田地的混合牧草的种类成分278

——大田轮作的牧草田地上的放牧281

——耕翻牧草田地的时间和深度281

——牧草田地的管理283

——草田轮作的作物轮换的基础285

——三叶草半休闲地的意义287

第十五章土壤耕作制的发展290

原始的土壤耕作工具290

——木犁290

——双木犁291

——“全翻墢”耕作制291

——耙的工作的分析292

——农具工作有害性的界限293

——墢片翻耕层再耕翻后产量降低的原因294

——李比希对于全翻墢耕作制下单位面积产量的特征的解释294

——生草层半翻墢耕作制295

——犁头铁296

——联接器296

——圆柱面犁壁犁297

——中型犁297

——生草层的翻土297

——双犁翻耕298

——墢片的技术特性300

——前小铧300

第十六章复式犁土壤耕作(精耕)的基础300

“双犁翻耕”在组织上和经济上的不完善性300

——恢复上层所丧失的特性的原则302

——复式犁耕作的理论基础303

——精耕犁的工作部分303

——装配精耕犁规则304

——精耕犁犁壁的形式305

——耢的工作307

——钉齿耢307

——灰壤的耕作层的加深307

——碱土的耕作层的加深309

——汉姆萧犁310

——黑土的耕作层的加深310

——镟土机的工作310

——耙地是作物管理的措施311

——镇压器311

第十七章土壤基耕制或秋耕制(翻茬和秋季犁耕)313

土壤耕作制313

——土壤秋耕制的任务314

——土壤杂草种子感染性和土壤表面杂草种子感染性314

——防除害虫314

——杂草的分类315

——杂草的生产特性315

——翻茬的任务315

——害虫317

——翻茬和收获后的雨317

——匍匐冰草和乌麦317

——进行翻茬的时间317

——翻茬的深度和工具318

——防除根状茎杂草320

——秋季犁耕321

第十八章播种前土壤耕作制(早春耕作和休闲地耕作)323

播种前土壤耕作的分类323

——耢地324

——隔离层(mulch,幕层)324

——秋耕地的早春耕作324

——钉齿耢的使用。325

——任何播种前耕作的一般原则325

——播种前耕作的工具326

——休闲地耕作的一般任务326

——晚期绝对休闲地的主要任务327

——休闲地翻土时间的确定328

—晚期绝对休闲地的自身除草328

——晚期绝对休闲地翻土的工具328

——把何种分解程度的厩肥施用在晚期绝对休闲地上329

——施肥的晚期绝对休闲地的重耕以及翻埋厩肥及重耕的工具330

——田地不匀性330

——翻埋厩肥后的翻土331

——关于西西伯利亚和苏联欧洲部分的黑土不需要施厩肥的奇谈332

——无厩肥(淡的)晚期绝对休闲的任务333

——晚期绝对休闲地夏季深耕的最后期限333

——晚期绝对休闲地的播种前耕作334

——用于播种春性谷类作物的晚期绝对休闲地334

——晚期绝对休闲被半休闲所代替335

——半休闲地的四种地段335

——半休闲地的其他种类336

——半休闲地的耕作336

第十九章青饲料地段和饲料轮作338

植物栽培业的劳动生产率338

——动物饲养业的生产任务338

——农作的生产任务339

——植物栽培业废料的其他利用(除了动物饲养业的利用以外)339

——反硝化作用339

——藁秆的就地焚烧340

——人工厩肥340

——动物饲养业高度生产率的条件340

——两类的牲畜341

——富有维生素的饲料和维生素缺乏症341

——粗饲料和精饲料341

——多汁饲料342

——天然青饲料地段的种类成分342

——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的饲用意义342

——作为饲料地段的森林343

——冬性作物田地上的放牧344

——留茬地上的放牧344

——大田轮作中的牧草播种地是饲料基地345

——天然草甸是饲料基地346

——天然草甸的沼泽化347

——天然草甸的表面改良348

——精耕在天然草甸上的不可实施349

——草甸的根本改良349

——天然草甸的薄墢片全翻耕351

——犁耕过的天然草甸的墢片的耕作工具351

——草甸根本改良时的施肥351

——草甸根本改良的措施是防止自然过程的后果的措施352

——草田农作制的饲料轮作353

——动物饲养业方面的国家计划任务353

——把饲料轮作中的牧草栽培从栽培的目的变成农业技术的手段354

——饲料轮作中的大田作物时期的植物354

——多年生牧草是土壤消毒剂356

第二十章土壤肥力化学条件的调节357

1957《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土壤学 农作学及土壤学原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B.P.威廉斯著;傅子祯译 1957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初等农业学校土壤肥料学(1958 PDF版)
初等农业学校土壤肥料学
1958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土壤  土壤学  土壤耕作  土壤改良(1957 PDF版)
土壤 土壤学 土壤耕作 土壤改良
1957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等土壤学( PDF版)
中等土壤学
上海中华书局印行
农作学与土壤学原理  下(1954 PDF版)
农作学与土壤学原理 下
1954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土壤科学原理(1984 PDF版)
土壤科学原理
1984 北京:农业出版社
土壤化学原理(1987 PDF版)
土壤化学原理
1987 北京:科学出版社
土壤和水  物理原理和过程(1981 PDF版)
土壤和水 物理原理和过程
1981 北京:农业出版社
土壤学原理  上(1981 PDF版)
土壤学原理 上
1981 北京:科学出版社
高等学校交流讲义  土壤学(1955 PDF版)
高等学校交流讲义 土壤学
1955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教材编审处
土壤、土壤学、土壤耕作、土壤改良(1957 PDF版)
土壤、土壤学、土壤耕作、土壤改良
1957 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
中等土壤学(1931 PDF版)
中等土壤学
1931 上海:中华书局
高等学校交流讲义  土壤学及农作学(1961 PDF版)
高等学校交流讲义 土壤学及农作学
1961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土学及土力学  上(1954 PDF版)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土学及土力学 上
1954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土壤改良原理  上(1954 PDF版)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土壤改良原理 上
1954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土壤学  土壤学基础及土类各论(1958 PDF版)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土壤学 土壤学基础及土类各论
1958 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