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图谱》
作者 | 洪涛主编;周静仪等编 编者 |
---|---|
出版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120 |
出版时间 | 1988(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030002687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254428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目录1
编者的话1
导言 洪涛,D.C.盖蒂谢克1
前言 F.A.莫尔菲3
序 李镐汪5
图解缩写7
图片及说明9
第 一 部分11
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地理分布11
图1.EHF的世界分布图11
图2.中国EHF的疫情分布图12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主要宿主动物13
图3.黑线姬鼠13
图4.褐家鼠13
图6.一个发热期伴有明显出血的EHF病人14
图5.一个急性期的EHF患者的面部图像14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14
图7.表明一个典型的斑块状出血15
图8.示左上肢呈明显的融合片状及点状出血15
图9.示眼结膜出血16
图10.示胸壁皮肤呈搔抓出血16
图11.EHF患者死亡后尸检脑图像17
EHF病人尸检组织的光学病理18
图12.EHF患者死亡后的肺组织病理图像18
图13.EHF患者死亡后的肺组织病理图像18
图14.EHF患者死亡后的脾组织病理图像19
图15.EHF患者死亡后的肝组织病理图像19
图16.17.EHF患者死亡后的肾组织病理图像20
EHF病毒感染动物组织的光学病理21
图18-20.EHF病毒感染的黑线姬鼠肺组织的光学病理21
肾组织切片的酶标染色图像22
图21.乳沙鼠腹腔接种EHF病毒15天后的22
大脑组织切片的酶标染色图像23
图23.乳沙鼠腹腔接种EHF病毒1 5天后的23
肺组织切片的酶标染色图像23
图24.乳沙鼠皮下接种EHF病毒1 8天后的23
椎间神经节细胞切片的酶标染色图像23
图22.乳沙鼠腹腔接种EHF病毒18天后的23
EHF病毒感染Vero-E6细胞不同时间的免疫荧光标记24
图25-30.EHF病毒感染的Vero-E6不同时间的24
免疫荧光标记实验(直接法)24
EHF病毒的基因(RNA)和蛋白质27
图31.EHF病毒(R22株)RNA的三个片段27
图31a EHF病毒基因S片段核苷酸和相应的氨基酸序列27
图31b EHF病毒基因M片段的核苷酸和相应的氨基酸序列29
图32.PAGE所显示的EHF病毒(R22株)的蛋白质34
免疫胶体金标记的超薄切片)37
EHF病毒颗粒的形态特征——示意图及图解37
第二部分37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形态学(超薄切片,负染,免疫酶标和37
图33.EHF病毒超薄切片的概貌(R22株)38
图34.EHF病毒(汉滩76-118株)的负染电镜照片39
图35.EHF病毒(R22株)的负染电镜照片40
图36.EHF病毒的免疫酶标的超薄切片(R22株)41
图37.38.EHF病毒的免疫胶体金标记的超薄切片(R22株)42
图39.EHF病毒的多形态特征43
图40.41.感染细胞间隙里的大量病毒颗粒和它们的多形态44
图42.汉滩病毒的超薄切片以及它的负染46
图43-53.EHF病毒的比较形态——汉滩病毒和47
其它布尼雅科病毒的形态比较47
图54.55.经典型的EHF病毒-A9株的形态50
图56.57.从急性期病人的血中所分离的EHF病毒(陈株)51
图58.59.从家猫肺中分离到的EHF病毒(C4株)52
图60.61.从社鼠肺中分离到的EHF病毒(C94株)53
图62.63.从罗赛鼠肺中分离到的EHF病毒(L99株)54
图64-66.从大白鼠的肿瘤中分离到的EHF病毒(B-1株)55
图67.68.从野兔中分离的EHF病毒(Q25株)56
图69.70.从黑线姬鼠肾中分离的EHF病毒(R3株)57
图71.72.从黑线姬鼠脑中分离的EHF病毒(R3株)58
图73.74.正常Vero-E6细胞的超薄切片59
第三部分62
EHF病毒感染细胞的超微病理和它的形态发生学62
第一章EHF病毒感染细胞的概貌62
图75.EHF病毒感染Vero-E6细胞的超薄切片62
图76.低倍镜下的EHF病毒感染细胞的包涵体和病毒颗粒64
图77.低倍镜下的EHF病毒感染细胞的概观65
图78.低倍镜下的EHF病毒抗原层和病毒颗粒66
图79.低倍镜下成串的EHF病毒颗粒和它们的相随颗粒67
第二章 EHF病毒包涵体68
图80.颗粒和颗粒丝状包涵体68
图81.电镜免疫酶标法鉴别的病毒包涵体(未经常规双染)69
图82.电镜免疫酶标法鉴别的病毒包涵体(经常规双染)70
图83.电镜免疫酶标法鉴别的病毒包涵体71
图84.颗粒包涵体和糙面内质网72
图85.86.颗粒包涵体和多聚核蛋白体的增生73
图87.一个巨大的颗粒-丝状包涵体和高氏器复合体74
图88.在高倍镜下所见的包涵体75
图89.颗粒-丝状包涵体的结构76
图90.91.细胞外巨型致密包涵体77
第三章 感染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层78
图92.93.病毒抗原层与病毒颗粒78
图94.感染细胞的表面被病毒抗原层所包绕80
图95.病毒抗原层和细胞质膜的界限82
图96.97.在感染细胞表面的一团病毒抗原层83
图98.99.病毒抗原层形成的似病毒样的环状物84
图100.101.病毒抗原层在感染细胞表面的进一步变化85
图102.103.病毒抗原层和病毒的释放86
图104.105.病毒抗原层(VAL)和病毒颗粒的释放87
图106.感染早期和晚期细胞表面的抗原层88
图107-109.病毒抗原层显示酶染色阳性反应89
第四章病毒相随颗粒90
图110.111.陷窝中的病毒和病毒相随颗粒90
图112.113.感染细胞外可见成堆病毒颗粒91
图114.115.感染细胞表面的病毒和丰富的相随颗粒(VAG)92
图116.117.病毒相随颗粒(VAG)与病毒抗原层93
第五章 EHF病毒的形态发生学94
EHF病毒的形态发生学示意图及图解94
图118.颗粒包涵体和增生的高氏器复合体95
图119.颗粒性包涵体和厚壁小泡96
图120.121.包涵体和病毒的形态发生97
图122.123.细胞外的致密包涵体和不成熟病毒98
图124-126.免疫酶染色的细胞内包涵体99
图127.糙面内质网的增生和丝状包涵体的形成101
图128-130.免疫胶体金标记的包涵体102
图131.132.病毒在高氏器囊泡出芽104
图133.134.管状病毒的形态105
图135.136.带柄的EHF病毒颗粒106
图137.138.感染细胞质膜形成的陷窝107
EHF病毒感染细胞的质膜、微绒毛病变说明108
图139-144.在EHF病毒释放中的细胞质膜及微绒毛108
图145.146.EHF病毒释放的一种可能方式112
图147-149.EHF病毒释放的一种可能方式(汉滩株)114
图150-152.EHF病毒颗粒与支原体的区别116
参考文献118
1988《流行性出血热图谱》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洪涛主编;周静仪等编 1988 北京: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手册
- 1987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 流行性出血热
- 临沂地委防治地方病办公室
-
-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资料汇编
- 1971 南京军区后勤部卫生部
-
- 中国流行性出血热地理流行病学研究
- 1989
-
-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
- 1976
-
- 流行性出血热问答
- 1985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 流行性出血热与急性肾功能衰竭
- 1995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
- 病毒性出血热
- 1982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100问
- 1998 北京:金盾出版社
-
- 中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研究
- 1992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 贵州流行性出血热
- 1987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 流性出血热问答
- 1985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 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岗位职务培训教材之六 经济合同管理
- 1990 北京:新华出版社
-
-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手册
- 1986 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