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机设计手册 上》求取 ⇩

绪论1

1.拖拉机产品发展简史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

2.现代拖拉机的技术发展趋势2

3.我国拖拉机产品的发展经历与展望7

4.开发拖拉机产品的设计程序和方法14

第1篇产品规划与总体设计19

第1章拖拉机的类型和特点19

1·1拖拉机分类19

1·1·1拖拉机按用途分类19

1·1·2拖拉机按结构分类19

1·1·3不同用途和结构类型拖拉机组合20

1·2各种用途拖拉机的特点20

1·2·1一般用途拖拉机20

1·2·2 中耕拖拉机20

1·2·3果园拖拉机20

1·2·4 园艺拖拉机20

1·2·5水田拖拉机20

1·2·6坡地拖拉机20

1·2·7林业拖拉机20

1·2·8工业拖拉机20

1·3 各种结构类型拖拉机的特点21

1·3·1后轮驱动拖拉机21

1·3·2四轮驱动拖拉机21

1·3·3履带拖拉机22

1·3·4手扶拖拉机23

1·3·5船式拖拉机24

1·3·6 自走底盘24

参考文献24

第2章拖拉机系列化、通用化和标准化25

2·1拖拉机系列化25

2·1·1拖拉机系列25

2·1·2拖拉机系族26

2·1·3派生机型26

2·2零部件通用化26

2·2·1系列内零部件通用化26

2·2·2系列间零部件通用化28

2·3拖拉机标准化30

2·3·1 《产品标准化综合要求》的编写30

2·3·2贯彻标准和提高产品结构标准化程度30

2·3·3图样和技术文件的标准化审查30

2·3·4制订产品企业标准31

2·3·5 《产品标准化审查报告》的编写31

2·3·6 产品标准化程度的评价31

参考文献31

第3章拖拉机使用性能及设计目标32

3·1 拖拉机使用性能体系32

3·2 通过性32

3·2·1平地通过性32

3·2·2越障通过性33

3·2·3行间通过性34

3·3转向操纵性34

3·3·1转向机动性34

3·3·2行驶直线性35

3·4 稳定性35

3·4·1纵向稳定性36

3·4·2横向稳定性36

3·5制动性能37

3·5·1行车制动性能37

3·5·2停车制动性能37

3·6高低气温适应性37

3·6·1高温适应性37

3·6·2低温适应性37

3·7牵引和动力性能38

3·7·1 牵引性能38

3·7·2动力输出轴性能39

3·7·3工作速度配置40

3·8液压提升和输出性能40

3·8·1 液压提升性能41

3·8·2液压输出性能41

3·9燃油经济性41

3·9·1牵引燃油消耗率41

3·9·2动力输出轴燃油消耗率42

3·10拖拉机质量42

3·10·1 结构质量42

3·10·2使用质量43

3·11 可靠性43

3·11·1无故障性43

3·11·2维修经济性44

3·11·3耐久性44

3·12使用方便性44

3·12·1 视野44

3·12·2操纵轻便性45

3·12·3使用保养方便性47

3·13劳动保护性能47

3·13·1 驾驶员安全防护性能47

3·13·2噪声水平48

3·13·3乘坐平顺性48

3·13·4驾驶室微气候控制49

3·14外形美观性49

参考文献53

第4章拖拉机与农机具的配套54

4·1 拖拉机与农机具布置位置及连接方式54

4·1·1农机具位置对作业适应性54

4·1·2不同型式拖拉机的农机具布置位置54

4·2拖拉机和农机具配套协调56

4·2·1拖拉机与农机具的配套联接56

4·2·2拖拉机牵引力、输出动力、工作速度与农机具协调56

4·2·3拖拉机操纵性、轮胎承载能力、提升能力与悬挂农机具协调59

4·2·4拖拉机轮(轨)距、轮胎宽度与犁配套协调59

4·2·5拖拉机悬挂机构与农机具的尺寸参数相协调60

4·2·6拖拉机液压输出与农机具配套协调61

4·3 拖拉机及农机具配套有关的技术规格61

4·3·1 与配套有关的拖拉机技术规格61

4·3·2 与配套有关的农机具技术规格61

参考文献72

第5章轮式拖拉机的总体设计73

5·1 总体布置73

5·1·1后轮驱动拖拉机的总体布置方案73

5·1·2四轮驱动拖拉机的总体布置方案74

5·1·3其它轮式拖拉机总体布置方案79

5·2整机参数的确定82

5·2·1质心位置82

5·2·2轮距和轴距84

5·2·3前、后车轮尺寸规格85

5·2·4铰接式四轮驱动拖拉机最大折腰角86

5·3部件布置及要求86

5·3·1 机架86

5·3·2发动机及附件87

5·3·3传动系88

5·3·4转向机构及前轴89

5·3·5液压悬挂系统92

5·3·6驾驶室、全底板、机罩、挡泥板、燃油箱及蓄电池93

5·3·7 拖拉机总布置图的绘制94

参考文献101

第6章履带拖拉机的总体设计102

6·1总体布置方案102

6·1·1 一般用途履带拖拉机的总布置方案102

6·1·2履带拖拉机各种变型的总布置方案110

6·2整机参数的确定120

6·2·1标定牵引力120

6·2·2各档理论速度及档数120

6·2·3发动机标定功率121

6·2·4 整机质量的选择及牵引性能参数的合理匹配121

6·2·5轴距、轨距、履带接地长度及宽度122

6·2·6质心位置123

6·2·7 离地间隙和外廓尺寸124

6·3部件布置和要求125

6·3·1 发动机125

6·3·2传动系126

6·3·3行走系127

6·3·4其它128

参考文献133

第7章手扶拖拉机的总体设计134

7·1 总体布置方案134

7·1·1两轮式手扶拖拉机的总体布置方案134

7·1·2耕整机的总体布置方案135

7·1·3动力耕耘机的总体布置方案135

7·1·4手扶拖拉机变型的布置方案136

7·2整机参数的确定138

7·2·1牵引力、速度和功率138

7·2·2质量、质心位置及其调整139

7·2·3轮距、地隙和外廓尺寸140

7·2·4车轮141

7·3部件布置和要求141

7·3·1 发动机141

7·3·2传动系142

7·3·3制动及转向机构142

7·3·4农具的连接及悬挂143

7·3·5操纵机构147

7·3·6扶手架及其它附件147

参考文献147

第8章船式拖拉机的总体设计148

8·1总体布置方案148

8·1·1 船式拖拉机的总体布置方案148

8·1·2船式拖拉机变型的布置方案148

8·2整机参数的确定153

8·2·1牵引力、速度和功率153

8·2·2船体的接地压力和接地尺寸154

8·2·3质量参数和船体位置156

8·2·4 轮距、轴距和离地间隙159

8·3部件布置和要求160

8·3·1 发动机160

8·3·2传动系160

8·3·3制动和转向机构160

8·3·4 “船-轮”式行走机构163

8·3·5操纵系统164

8·3·6配套农具的联接和提升机构166

参考文献166

第9章轮式与履带式林业集材拖拉机的总体设计167

9·1使用工况和使用要求167

9·1·1 使用工况167

9·1·2使用要求167

9·2总体布置特点167

9·3整机参数的确定168

9·3·1 集材作业时标定牵引力和木材载量168

9·3·2速度和档数169

9·3·3发动机标定功率170

9·3·4质量与质心位置170

9·4部件布置和要求171

9·4·1 发动机171

9·4·2驾驶室171

9·4·3机架、传动、转向和制动171

9·4·4行走装置171

9·5工作装置172

9·5·1 绞盘机172

9·5·2搭载装置173

9·5·3排障器173

9·5·4对工作装置的要求177

参考文献178

第2篇拖拉机性能分析180

第1章土壤-车辆系统力学180

1·1土壤的物理机械性质180

1·1·1土壤的质地分类180

1·1·2土壤的几种物理性质180

1·2在车辆载荷作用下土壤内的应力分布181

1·3塑性平衡理论在地面车辆系统力学中的应用183

1·4主动、被动土压原理184

1·5 土壤的承载能力186

1·6载荷-沉陷曲线及其拟合方程188

1·7剪切-位移关系及其拟合方程191

1·8土壤-车辆系统力学中的经验方法(WES法)192

1·8·1 圆锥指数(Cone Index简写CI)192

1·8·2 车辆圆锥指数(Vehic1e ConoIndex简写VCI)193

1·8·3 用VCI和RCI判断车辆通过性195

1·8·4用圆锥指数预测车辆的牵引性能195

1·9拖拉机的行驶原理196

1·9·1驱动力矩与传动效率196

1·9·2拖拉机的行驶原理196

1·10拖拉机行走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196

1·10·1车轮的运动学196

1·10·2行走机构的动力学198

1·11 拖拉机的行驶阻力200

1·11·1 拖拉机行驶阻力形成的原因200

1·11·2刚性轮的行驶阻力200

1·11·3轮胎的行驶阻力201

1·11·4履带的行驶阻力203

1·12拖拉机的行驶驱动力204

1·12·1 履带驱动力与滑转和接地压力分布的关系204

1·12·2驱动轮胎的驱动力及其滑转207

附录208

参考文献208

第2章拖拉机机组动力学209

2·1 轮式拖拉机机组动力学209

2·1·1 轮式拖拉机在纵垂面内的受力分析209

2·1·2牵引机组纵垂面内的受力分析210

2·1·3悬挂犁耕机组纵垂面内的受力分析212

2·1·4悬挂旋耕机组纵垂面内的受力分析216

2·1·5轮式机组在水半面内的受力分析219

2·1·6轮式机组在横垂面内的受力分析221

2·1·7 四轮驱动拖拉机动力学特点222

2·1·8 轮式拖拉机的越障能力223

2·2履带式拖拉机机组动力学224

2·2·1履带式拖拉机机组在纵垂面内所受的外力225

2·2·2履带式拖拉机机组在纵垂面内的力平衡225

2·3手扶拖拉机机组动力学226

2·3·1 手扶拖拉机旋耕机组受力分析226

2·3·2手扶拖拉机犁耕机组受力分析227

2·4船式拖拉机机组动力学227

2·4·1 船式拖拉机机组在纵垂面内的受力分析227

2·4·2船式拖拉机机组在水平面内的受力分析228

参考文献229

第3章拖拉机的牵引性能230

3·1 拖拉机的牵引特性230

3·1·1 拖拉机的功率平衡和效率230

3·1·2 拖拉机的牵引特性曲线231

3·1·3对拖拉机牵引特性的分析233

3·2发动机特性曲线和滑转率曲线的拟合方程235

3·2·1 发动机特性曲线的拟合方程235

3·2·2 滑转率曲线的拟合方程236

3·3拖拉机牵引性能参数的预估238

3·3·1 轮胎的载荷方程组238

3·3·2拖拉机的载荷分配240

3·3·3拖拉机的驱动方程组241

3·3·4驱动桥特性243

3·3·5牵引性能参数的预估244

3·4 拖拉饥牵引性能预测图245

3·4·1 拖拉机的牵引系数和牵引效率245

3·4·2拖拉机牵引性能预测图(一)246

3·4·3拖拉机牵引性能预测图(二)250

参考文献251

第4章拖拉机的稳定性252

4·1 拖拉机的纵向稳定性252

4·1·1 纵向极限翻倾角252

4·1·2 纵向下滑角253

4·1·3带牵引机具时的纵向稳定性254

4·1·4带悬挂机具时的纵向稳定性257

4·1·5在纵向坡道上陷入凹坑时的翻倾情况258

4·2拖拉饥的横向稳定性258

4·2·1 横向极限翻倾角258

4·2·2横向下滑角259

4·2·3横向临界翻倾角259

4·2·4横向临界下滑角260

4·2·5 纵向力对横向滑移的影响260

4·2·6铰接式和前轮并置式拖拉机的横向稳定性261

4·3复杂情况下的拖拉机稳定性262

4·3·1 复杂情况下的稳定性及其研究方法262

4·3·2拖拉机下长坡时的失控263

4·3·3拖拉机翻越陡堤时的稳定性264

4·3·4拖拉机越障时的动态横向稳定性265

4·3·5拖拉机的连续翻滚267

参考文献268

第5章轮式拖拉机转向性能269

5·1 轮式拖拉机的转向运动学269

5·1·1转向方式与转向力矩的形成269

5·1·2实现转向运动的条件269

5·1·3转向半径270

5·2轮式拖拉机的转向动力学272

5·2·1车轮的转向阻力矩272

5·2·2转向时作用在拖拉机上的力272

5·2·3转向时的力和力矩平衡式273

5·3单差速器对轮式拖拉机性能的影响274

5·3·1单差速器的运动分析274

5·3·2单差速器的受力分析275

5·4 轮式拖拉机的转向特性276

5·4·1车轮滚动时的侧偏现象276

5·4·2车轮的侧偏特性277

5·4·3车轮侧偏现象对转向特性的影响278

5·5非稳定转向过程279

5·5·1拖拉机的转向过程279

5·5·2拖拉机非稳定转向过程280

5·5·3拖拉机机组非稳定转向过程281

参考文献281

第6章履带拖拉机转向性能282

6·1 履带拖拉机的转向运动学282

6·2履带拖拉机的转向动力学283

6·2·1稳定转向时力系平衡284

6·2·2转向时横向阻力矩和横向阻力系数284

6·3履带拖拉机的转向功率286

6·3·1 履带拖拉机转向功率平衡与发动机载荷比286

6·3·2不同转向机构v与s的关系288

6·4履带拖拉机的操纵特性288

6·4·1 转向条件288

6·4·2履带拖拉机转向特性曲线290

参考文献290

第7章拖拉机的制动性能291

7·1 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291

7·2制动时车轮的受力291

7·2·1地面制动力291

7·2·2制动器的制动力291

7·2·3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及附着力之间的关系291

7·2·4硬路面上的附着系数292

7·3拖拉机的制动力293

7·3·1 拖拉机的制动力以及前后轮上的动态垂直载荷293

7·3·2制动效能293

7·4拖拉机-挂车组的制动295

7·4·1 拖拉机-双轴挂车组的制动295

7·4·2拖拉机-单轴挂车组的制动296

7·5拖拉机和拖拉机-挂车机组在制动时的行驶方向稳定性298

7·5·1 拖拉机在制动时的行驶方向稳定性298

7·5·2 轮式拖拉机-挂车机组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298

第8章拖拉机的起步和加速性能299

8·1 拖拉机的加速性能299

8·1·1 拖拉机加速时的力平衡式299

8·1·2拖拉机的加速能力299

8·2拖拉饥的起步加速过程300

8·2·1 起步加速过程的基本力学模型301

8·2·2起步过程的其它形式力学模型302

参考文献304

第9章拖拉机的行驶平顺性305

9·1 拖拉机及其机组的力学模型和振动方程305

9·1·1 拖拉机整机力学模型及振动方程305

9·1·2拖拉机—拖车机组力学模型及振动方程310

9·1·3 拖拉机—悬挂犁耕地机组力学模型及振动方程316

9·2拖拉机的振动源319

9·2·1 地面不平度的测定和地面谱319

9·2·2用数字仿真技术(Monte Ca r1o法)模拟地面不平度和轮子的平滑与跳跃过程321

9·2·3其他激振源322

9·3拖拉机轮胎的力学特性323

9·3·1 轮胎静刚度系数及其测定323

9·3·2轮胎阻尼系数及其测定324

9·4 拖拉机机体上任一点响应的计算327

9·4·1 多自由度线性系统输入谱与输出谱的关系327

9·4·2拖拉机机体上任意点响应的加速度功率谱328

9·4·3座位的最佳安置点328

9·5拖拉机的前轮摆振329

9·5·1前轮摆振的机理329

9·5·2前轮摆振的振动方程式330

9·5·3影响摆振的因素及消除方法331

参考文献331

第10章拖拉机的噪声332

10·1 噪声及其基本物理参数332

10·1·1噪声及其传播332

10·1·2噪声的基本物理参数332

10·2噪声的评价指标333

10·2·1 噪声的物理度量333

10·2·2噪声的主观评价334

10·3控制拖拉机噪声的途径336

10·3·1 控制拖拉机噪声的必要性336

10·3·2控制拖拉机噪声的途径336

参考文献338

第3篇拖拉机试验339

第1章总论339

1·1 概述339

1·2试验的内容及分类339

1·2·1 选型试验339

1·2·2新产品的开发试验340

1·2·3认证性试验340

1·2·4产品的出厂试验340

1·2·5用户的验收试验341

第2章试验设计342

2·1概述342

2·2正交试验设计342

2·3正交表的构成和构造343

2·4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方法349

2·4·1 试验方案的设计步骤349

2·4·2试验结果分析350

2·5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设计353

2·6水平数不相等的正交设计354

2·6·1直接运用混合正交表354

2·6·2改造正交表以适应试验需要354

2·6·3改造数据使其适用于恰当的正交表355

2·7试验指标的估计356

2·8正交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356

参考文献359

第3章测量误差和测试数据处理360

3·1测量误差360

3·1·1 测量误差及其分类360

3·1·2过失误差和异常数据的取舍360

3·1·3 系统误差的判断和消除361

3·1·4 偶然误差的基本特性363

3·1·5数据列的精度363

3·1·6 直接测量参数的测量值处理365

3·1·7 间接测量参数的测量值处理367

3·2试验数据处理369

3·2·1 静态试验数据处理369

3·2·2动态试验数据处理369

3·2·3试验数据的回归374

参考文献379

第4章测试技术和仪器设备380

4·1 常用传感器工作原理380

4·1·1概述380

4·1·2电阻应变片380

4·1·3其他类型传感器工作原理简介382

4·2拖拉机试验常用典型仪器390

4·2·1 土壤物理-力学性能测试仪器390

4·2·2气温、气压、湿度和温度测量仪器392

4·2·3测力计392

4·2·4转速计394

4·2·5油耗测量仪395

4·2·6位移、速度测量仪——第五轮397

4·2·7压力测量仪表397

4·2·8牵引试验仪398

4·2·9转向力角仪399

4·2·10应变仪399

4·2·11 记录仪400

4·2·12前轮定位仪与侧滑仪403

4·2·13传声器、声级计和频率分析仪406

4·3 拖拉饥典型试验设备和设施412

4·3·1人工试验跑道412

4·3·2动力输出试验台414

4·3·3负荷测量车416

4·3·4液压悬挂系统试验台418

4·3·5转鼓试验台419

4·3·6摇摆法拖拉机质心高度测定台420

4·3·7高温试验室422

4·3·8低温试验室423

4·3·9噪声试验室423

参考文献425

第5章农业拖拉机性能试验426

5·1试验前的准备工作426

5·1·1试验大纲及试验计划的拟订426

5·1·2试验用油料、冷却液和配重液的准备426

5·1·3 试验用仪器设备的准备426

5·1·4试验用样机的磨合426

5·2整机参数的测定427

5·2·1测定条件427

5·2·2测量项目及方法427

5·3动力输出试验428

5·3·1试验条件428

5·3·2 试验项目及试验方法429

5·4液压悬挂试验430

5·4·1试验条件430

5·4·2试验项目及试验方法430

5·5低温起动试验430

5·5·1试验条件430

5·5·2试验方法430

5·6牵引试验431

5·6·1试验条件431

5·6·2试验项目及试验方法431

5·7通过性试验432

5·7·1试验条件432

5·7·2试验项目及试验方法432

5·8制动试验434

5·8·1 试验条件434

5·8·2试验项目及试验方法434

5·9操纵性试验435

5·9·1试验条件435

5·9·2试验项目及试验方法435

5·10视野测定437

5·10·1 试验条件437

5·10·2试验方法437

5·11噪声测定437

5·11·1试验条件及典型设备437

5·11·2试验项目及试验方法438

5·12照明试验438

5·12·1 试验条件及典型设备438

5·12·2试验方法439

5·13有害气体排放测定439

5·13·1 试验条件和主要仪器设备439

5·13·2测定项目及测量方法439

第6章农业拖拉机配套试验441

6·1 农机具配套试验目的441

6·2试验条件441

6·3试验项目及试验方法441

6·3·1机具装卸方便性试验441

6·3·2操纵机动性和稳定性参数测量441

6·3·3通过性参数测量441

6·3·4作业性能及动力匹配试验441

第7章可靠性和耐久性使用试验443

7·1概述443

7·2试验工况和负荷确定443

7·3耐磨性及零件精密测量443

7·4故障分类及分析444

7·5 可靠性评价指标及试验方法445

7·5·1可靠性评价指标445

7·5·2可靠性试验446

7·6强化模拟试验447

7·6·1 强化时间利用率的模拟试验447

7·6·2强化负荷率的模拟试验448

7·6·3环境条件强化试验449

参考文献449

第8章其它试验简介450

8·1林业集材拖拉机试验450

8·1·1工作装置试验450

8·1·2林区使用性试验452

8·2拖拉机工程作业试验453

8·2·1 装载机组试验453

8·2·2推土机组试验455

第4篇强度设计457

主要符号表457

第一章概述457

1·1 强度设计方法简述457

1·2机件失效458

1·2·1 机件失效的定义458

1·2·2失效模式458

1·3疲劳破坏概说460

1·3·1 疲劳破坏的特征460

1·3·2疲劳破坏机理461

1·3·3疲劳累积损伤462

1·3·4影响零件疲劳强度的因素465

1·3·5疲劳设计准则465

参考文献466

第2章载荷数据采集与载荷谱467

2·1载荷数据的采集与处理467

2·1·1拖拉机载荷特点467

2·1·2载荷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467

2·1·3载荷数据的检验469

2·1·4载荷数据的幅值域分析472

2·1·5载荷数据的频域分析473

2·2载荷谱474

2·2·1载荷谱及其表达方式474

2·22幅值域的几种主要计数法474

2·2·3载荷谱的编制477

2·2·4载荷谱的应用482

参考文献482

第3章系统的动态特性对载荷和强度的影响483

3·1动态设计的必要性483

3·2动态设计的内容483

3·3动态特性参数的求取方法484

3·4系统动态特性在载荷和强度研究中的应用486

参考文献488

第4章实验应力分析489

4·1 概述489

4·2脆性涂层法489

4·2·1 工作原理489

4·2·2脆性涂料489

4·2·3使用技术489

4·3 电阻应变片测量法490

4·3·1 工作原理490

4·3·2电阻应变片492

4·3·3使用技术492

4·4 光弹性法498

4·4·1工作原理498

4·4·2透射式光弹性仪499

4·4·3光弹性应力分析500

4·4·4使用技术501

4·4·5光弹性贴片法502

参考文献504

第5章名义应力法疲劳设计505

5·1 概述505

5·2 影响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505

5·2·1 疲劳缺口系数505

5·2·2 尺寸系数508

5·2·3表面加工系数510

5·3材料与零件的疲劳强度511

5·3·1零件S-N曲线511

5·3·2等寿命曲线512

5·3·3 R-S-N曲线与存活率p514

5·4名义应力法估算安全寿命516

参考文献518

第6章局部应力应变法519

6·1 局部应力应变法的特点519

6·1·1 疲劳寿命的估算519

6·1·2局部应力-应变法的特点519

6·2 金属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质520

6·2·1三种应力-应变曲线520

6·2·2材料的记忆特性520

6·2·3应变寿命曲线521

6·3 局部应力-应变法及其应用522

6·3·1方法流程图522

6·3·2流程图说明522

6·2·3计算所需的原始数据524

6·3·4应用中的几个问题524

6·4计算实例524

参考文献525

第7章断裂力学在疲劳设计中的应用526

7·1 断裂力学的基本概念526

7·2应力强度因子和材料的断裂韧度526

7·2·1裂纹尖端应力场526

7·2·2计算应力强度因子所用的系数C527

7·2·3材料的断裂韧度528

7·3 裂纹扩展速率与疲劳寿命预估530

7·3·1裂纹扩展速率530

7·3·2疲劳寿命预估530

参考文献532

第8章可靠性强度设计533

8·1 可靠性强度设计概述533

8·1·1可靠性强度设计的特点533

8·1·2应力-强度干涉模型533

8·1·3零件可靠度的计算534

8·1·4联结方程与联结系数537

8·1·5均值安全系数nc537

8·1·6随机变量函数的均值与标准差537

8·2可靠性静强度设计538

8·2·1 静强度的分布及其参数确定538

8·2·2零件应力的分布及其参数确定538

8·2·3可靠度目标值539

8·2·4 算例540

8·3可靠性疲劳强度设计541

8·3·1材料的疲劳强度分布541

8·3·2零件的疲劳强度分布542

8·3·3 算例546

8·4机械系统的可靠性547

8·4·1 系统可靠性的分析547

8·4·2串联系统的可靠性547

8·4·3并联系统的可靠性548

参考文献548

第9章抗疲劳结构设计549

9·1 合理确定零件的形状和结构形式549

9·2合理选用材料550

9·3保证合格的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550

9·4 减少应力集中551

9·5表面强化552

0·6防止微振疲劳554

9·7重视细节设计555

参考文献557

第10章室内模拟试验558

10·1 室内模拟试验及其分类558

10·1·1室内模拟试验的必要性558

10·1·2室内模拟试验的分类559

10·2室内快速模拟试验方法560

10·2·1 试验原理560

10·2·2试验方法与步骤562

10·3室内模拟试验设备564

10·3·1 概述564

10·3·2 电液式疲劳与振动试验系统564

10·4零部件快速模拟试验应用实例565

参考文献565

第5篇拖拉机用发动机567

第1章概论567

1·1发动机的类型567

1·2拖拉机发动机的技术发展简历567

1·3应用新型发动机的展望568

1·4拖拉机发动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569

1·5柴油机的主要特点和分类573

参考文献578

第2章总体设计579

2·1种类与结构579

2·1·1 二冲程及四冲程579

2·1·2燃烧室579

2·1·3 自然吸气与增压581

2·1·4冷却方式583

2·1·5气缸数i和排列584

2·2拖拉机柴油机主要设计指标585

2·2·1动力性能指标585

2·2·2经济性指标586

2·2·3可靠性和寿命587

2·2·4升功率和比质量589

2·2·5环境保护性指标590

2·3拖拉机柴油机的设计要求594

2·3·1使用要求594

2·3·2环境适应性595

2·3·3结构要求595

2·4主要结构参数的决定597

2·4·1气缸直径d597

2·4·2其他参数599

2·5 总体布置599

2·5·1总体设计的一般要求599

2·5·2总布置设计599

2·6 国产拖拉机柴油机结构609

2·6·1 4125型柴油机609

2·6·2 4115型柴油机613

2·6·3 495A型柴油机614

2·6·4 95系列柴油机615

2·6·5TY290型柴油机619

2·6·6 LR100系列柴油机620

2·6·7 195型柴油机624

2·6·8 190型柴油机624

2·6·9 J85系列柴油机626

2·6·10TC87系列柴油机627

参考文献628

第3章发动机的动力分析629

3·1 曲柄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629

3·1·1活塞的运动规律公式629

3·1·2活塞的运动规律曲线629

3·1·3几个特定位置的物理量629

3·2 曲柄连杆机构的动力分析630

3·2·1单缸发动机的惯性力630

3·2·2多缸发动机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631

3·2·3作用在曲柄连杆机构上的力和力矩632

3·3发动机的平衡632

3·3·1发动机的平衡分析632

3·3·2发动机的平衡方法632

3·4 曲轴轴系的扭转振动635

3·4·1扭振及其危害635

3·4·2扭振计算的一般概念635

3·4·3扭振消减的方法636

参考文献636

第4章曲柄连杆机构主要零件设计637

4·1 活塞637

4·1·1活塞的功能和工作条件637

4·1·2活塞结构637

4·1·3 活塞主要结构尺寸的确定638

4·1·4提高环槽耐磨性的措施639

4·1·5活塞销座的结构640

4·1·6活塞裙部结构及表面形状640

4·1·7活塞与缸套的配合间隙641

4·1·8活塞材料641

4·1·9活塞的表面处理641

4·2活塞销643

4·2·1结构及尺寸643

4·2·2轴向定位643

4·2·3活塞销与销座的配合643

4·2·4 强度校核644

4·2·5材料及强化工艺644

4·3 活塞环645

4·3·1 概述645

4·3·2气环的功用和结构型式645

4·3·3油环的功用和结构形式646

4·3·4活塞环的基本计算公式646

4·3·5活塞环主要结构参数的选择648

4·3·6活塞环的组合648

4·3·7活塞环的材料及其性能649

4·3·8活塞环的表面处理649

4·4 连杆651

4·4·1概述651

4·4·2 连杆小头651

4·4·3连杆杆身653

4·4·4连杆大头653

4·4·5连杆材料与强化工艺654

4·4·6连杆组的分组质量654

4·5连杆螺栓655

4·5·1 概述655

4·5·2结构尺寸655

4·5·3连秆螺栓装配预紧力656

4·5·4材料656

4·5·5提高连杆螺栓疲劳强度的措施656

4·6 曲轴657

4·6·1概述657

4·6·2 曲轴的结构型式和基本尺寸657

4·6·3 提高曲轴疲劳强度的方法658

4·6·4 曲轴的润滑油道659

4·6·5 曲轴平衡块659

4·6·6曲轴端部结构660

4·6·7 曲轴材料661

4·6·8曲轴动平衡661

4·7 飞轮661

4·7·1 飞轮的功用661

4·7·2 飞轮的设计要点661

参考文献662

第5章燃烧室663

5·1燃烧室选择663

5·1·1 概述663

5·1·2燃烧室分类663

5·1·3燃烧室比较663

5·1·4燃烧室的选择原则666

5·2涡流燃烧室的设计666

5·2·1 混合气形成的特点666

5·2·2彗星型涡流室的发展667

5·2·3涡流强度计算667

5·2·4 涡流室形式及结构尺寸的选择668

5·2·5 涡流燃烧室对柴油机结构设计的某些要求672

5·3直喷式燃烧室的设计673

5·3·1 燃烧室形状及结构尺寸的选择674

5·3·2进气道设计681

参考文献690

第6章机体部件692

6·1机体692

6·1·1 概述692

6·1·2机体结构型式的选择692

6·1·3机体设计的基本原则693

6·1·4机体基本尺寸的确定694

6·1·5机体的设计细则696

6·2 齿轮室700

6·2·1齿轮室型式选择700

6·2·2齿轮室设计700

6·2·3齿轮系布置700

6·3 飞轮壳702

6·3·1 飞轮壳型式及选择702

6·3·2飞轮壳设计要点703

6·4 气缸套703

6·4·1 概述703

6·4·2气缸套材料703

6·4·3缸套的型式及特点704

6·4·4缸套尺寸和结构设计704

6·4·5提高缸套耐磨性的主要措施706

6·5油底壳706

6·6机体的密封707

6·7机体部件低噪声设计708

6·7·1提高机体刚度708

6·7·2附加阻尼材料708

6·7·3 隔振措施710

6·7·4设计举例710

6·8机体部件造型设计简述710

参考文献711

第7章气缸盖、气缸盖垫片和进、排气管712

7·1气缸盖的设计712

7·1·1气缸盖的工作条件及设计要求712

7·1·2气缸盖总体结构型式的选择712

7·1·3气缸盖基本尺寸的确定713

7·1·4气缸盖底面的布置713

7·1·5进、排气道的布置717

7·1·6气缸盖螺栓的数量与分布719

7·1·7气缸盖的冷却719

7·1·8气缸盖的材料721

7·2气缸盖垫片的设计721

7·2·1燃烧室的密封721

7·2·2气缸盖垫片的设计721

7·3进、排气管的设计723

7·3·1进、排气管的动态效应723

7·3·2进、排气管的设计724

参考文献726

第8章滑动轴承727

8·1 内燃机轴承的工作条件727

8·2轴承材料的选择727

8·2·1轴承材料的基本要求727

8·2·2常用的轴承合金材料727

8·2·3轴承合金材料的选用729

8·2·4轴承衬背材料729

8·2·5减磨镀覆层材料730

8·3 内燃机滑动轴承的结构设计730

8·3·1 轴瓦的直径与宽度730

8·3·2轴瓦的厚度731

8·3·3不等壁厚轴瓦732

8·3·4 轴瓦接口边缘的削薄732

8·3·5 轴瓦的定位与定位唇732

8·3·6油孔与油槽733

8·3·7曲轴止推轴承733

8·4 轴瓦过盈量的设计计算735

8·5 薄壁衬套的设计与计算736

8·5·1薄壁衬套的壁厚736

8·5·2卷制薄壁衬套的接口736

8·5·3薄壁衬套的过盈量736

8·5·4薄壁衬套的尺寸公差737

8·6 轴承间隙与轴瓦的尺寸公差738

8·6·1 轴承间隙738

8·6·2轴瓦的尺寸公差及技术要求739

参考文献741

第9章配气机构742

9·1 概述742

9·1·1 凸轮轴及气门的布置742

9·1·2气门的通过能力742

9·2凸轮型线设计746

9·2·1 圆弧凸轮746

9·2·2无冲击凸轮746

9·2·3缓冲段设计754

9·3气门与气门弹簧的设计755

9·3·1气门弹簧的设计755

9·3·2气门756

9·4气门驱动机构的设计758

9·4·1 凸轮轴758

9·4·2挺柱758

9·4·3推杆和摇臂760

9·5活塞与气门最小间隙的验算761

参考文献761

第10章起动系统762

10·1 概述762

10·1·1 起动系统的工作特点和要求762

10·1·2常用的起动方式762

10·2起动系统的原始参数762

10·2·1最低起动转速nsmin762

10·2·2最大起动阻力矩762

10·2·3最低起动转速下的阻力矩764

10·3人力起动764

10·4 电起动766

10·4·1起动电机的特性曲线766

10·4·2柴油机电起动的瞬态过程766

10·4·3起动电机主要参数的选择767

10·5蓄电池768

10·5·1 蓄电池的容量768

10·5·2蓄电池容量的选择768

10·6发电机769

0·6·1 硅整流发电机的特性769

1 0·6·2发电机容量的选择769

参考文献769

笫11章燃油系统770

11·1燃油系统总布置770

11·2燃油系统基本性能指标770

11·2·1燃油系统的基本功用与要求770

11·2·2燃油系统基本性能指标770

11·3 直列式及分配式喷油泵产品系列和结构774

11·3·1 直列式喷油泵774

11·3·2分配式喷油泵777

11·4喷油泵安装、连接和驱动784

11·4·1基本要求784

11·4·2单缸泵安装和连接784

11·4·3 多缸合成泵的安装和连接785

11·4·4喷油泵驱动功率和转矩785

11·5 喷油泵选型和主要参数预估789

11·5·1喷油泵选型789

11·5·2主要参数预估790

11·6喷油器和喷油嘴的结构、特性和选型793

11·6·1喷油器结构793

11·6·2喷油嘴结构795

11·6·3喷油嘴特性798

11·6·4 喷油嘴和喷油器的选型和主要结构参数选择800

11·7输油泵、高压油管和喷油提前器的选型801

11·7·1输油泵801

11·7·2高压油管802

11·7·3喷油提前器804

11·8调速器的型号和选择原则805

11·8·1调速器的分类805

11·8·2调速器型号805

11·8·3调速器结构805

11·8·4调速器与柴油机的匹配808

参考文献812

第12章润滑系统813

12·1 润滑系统设计原则和总布置813

12·1·1 设计原则813

12·1·2总布置813

12·2机油泵设计和选型815

12·2·1 机油泵的结构型式815

12·2·2机油泵的设计原则815

12·2·3机油泵供油量的确定815

12·2·4 齿轮泵的设计和选型816

12·2·5转子泵的设计和选型817

12·2·6机油泵的装配间隙823

12·2·7机油泵的功率消耗和总效率824

12·3油压控制措施824

12·3·1 影响油压的因素824

12·3·2控制油压的措施825

12·4 发动机机油容量的确定826

12·5机油冷却器的种类和选择826

12·5·1 机油冷却器的种类827

12·5·2机油冷却器的选择827

12·6曲轴箱通风828

参考文献829

第13章水冷却系统830

13·1概述830

13·1·1水冷却系统的工况、任务和设计要求830

13·1·2水冷却系统的类型830

13·1·3水冷却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831

13·1·4冷却水832

13·2水泵833

13·2·1 离心式水泵的结构833

13·2·2水泵性能参数的确定833

13·2·3水泵叶轮主要参数的选择计算及绘图836

13·2·4水泵蜗壳设计839

13·2·5水泵轴颈计算840

13·3风扇840

13·3·1 轴流式风扇的计算及参数选择840

13·4散热器843

13·4·1散热器的设计和计算程序843

13·5水冷却系统设计计算举例845

参考文献848

第14章 空气、燃油、机油滤清器349

14·1空气滤清器849

14·1·1功用849

14·1·2特性849

14·1·3常见品种及其结构849

14·1·4系列标准850

14·1·5选型原则及结构参数的选择853

14·2机油滤清器855

14·2·1功用855

14·2·2特性855

14·2·3常见品种及其结构856

14·2·4有关系列尺寸858

14·2·5选型原则858

14·3柴油滤清器861

14·3·1功用861

14·3·2特性861

14·3·3常见品种及其结构861

14·3·4系列标准862

14·3·5选型原则862

参考文献864

第15章拖拉机柴油机涡轮增压865

15·1 拖拉机柴油机涡轮增压865

15·1·1 柴油机增压的基本公式865

15·1·2选择增压方式866

15·1·3选择涡轮增压器867

15·1·4 涡轮增压器与柴油机的匹配873

15·1·5 涡轮增压柴油机的实用技术877

15·2拖拉机柴油机功率修正879

15·2·1功率修正的用途879

15·2·2可调油量修正法的应用879

15·2·3等供油量修正法的应用881

15·2·4拖拉机柴油机功率修正实例881

15·2·5增压拖拉机功率修正884

参考文献886

第16章排气消声器887

16·1 设计要求、性能评价指标和设计步骤887

16·1·1设计要求887

16·1·2性能的评价指标887

16·1·3设计步骤887

16·2排气噪声必需的消声量频率特性887

16·3设计计算889

16·3·1消声器的分类889

16·3·2扩张式消声器计算890

16·3·3扩张式消声器基本结构参数的确定892

16·3·4共振式消声器894

16·4设计中的几个问题895

16·4·1关于气流对消声器的影响895

16·4·2关于减小阻力损失问题895

16·4·3消声器外壳结构及其辐射噪声控制896

16·5设计实例891

16·5·1小四轮、手扶拖拉机排气消声器的设计897

16·5·2东方红-30、上海-50拖拉机排气消声器898

参考文献898

第17章风冷柴油机899

17·1风冷系统总体布置899

17·1·1风冷系总体方案899

17·1·2风量的调节903

17·1·3整机使用配套要求904

17·1·4减轻热负荷的措施904

17·1·5降低机油温度的措施905

17·1·6降低噪声的措施906

17·2风冷气缸的散热设计906

17·2·1风冷气缸的散热906

17·2·2散热片设计907

17·3气缸盖和气缸套911

17·3·1气缸盖911

17·3·2气缸套915

17·3·3气缸的连接和安装917

17·4冷却风扇918

17·4·1设计概要918

17·4·2基本设计参数919

17·4·3轴流风扇920

17·4·4离心风扇927

17·5风扇与柴油机的匹配939

17·5·1风扇特性曲线939

17·5·2风道阻力特性曲线939

17·5·3风扇与柴油机的匹配939

17·5·4试验方法942

17·5·5增大风量的途径942

17·5·6减少风扇功率的途径943

17·5·7风扇性能的相似换算公式943

17·6 导风罩943

17·6·1结构型式944

17·6·2设计要点945

参考文献946

第18章发动机台架试验947

18·1发动机的一般性能试验947

18·1·1标准环境状况及功率、燃油消耗率的修正947

18·1·2发动机一般性能试验方法948

18·1·3发动机基本性能参数的测量952

18·2 起动、振动、噪声、排放、烟度试验954

18·2·1 起动性能试验方法954

18·2·2振动试验方法955

18·2·3噪声试验方法957

18·2·4排放试验方法959

18·2·5 稳态排气烟度试验方法961

18·2·6 自由加速排气烟度试验方法962

18·3发动机可靠性试验962

18·3·1发动机可靠性评定962

18·3·2热冲击试验964

18·3·3耐久试验964

第6篇传动系965

第1章传动系的总体设计965

1·1传动系的功用、分类、方案及其评价965

1·1·1传动系的功用965

1·1·2传动系的分类965

1·1·3传动系方案及其评价965

1·2机械式传动系的设计原则及方案示例971

1·2·1传动系的设计原则971

1·2·2传动系方案示例972

1·3机械式传动系总传动比及各部件传动比的确定983

1·3·1传动系的总传动比983

1·3·2总传动比在各部件间的分配983

1·4传动系的载荷985

1·4·1 拖拉机工作载荷的特性985

1·4·2传动系载荷谱987

1·5传动系的扭振和噪声988

1·5·1传动系的扭振988

1·5·2传动系噪声992

参考文献994

第2章离合器及动力输出轴995

2·1对离合器的要求995

2·2离合器的类型及典型结构995

2·2·1离合器的类型995

2·2·2弹簧压紧式离合器的典型结构997

2·3离合器主要参数的确定及滑磨功、温升的验算999

2·3·1 离合器的储备系数β999

2·3·2摩擦衬面外径D2和内径D11003

2·3·3压紧力F(N)的确定1006

2·3·4滑磨功及温升的验算1006

2·3·5影响离合器实际压紧力的因素1008

2·4干式离合器主要零件的结构与设计1008

2·4·1压紧弹簧1008

2·4·2从动盘及扭转减振器1015

2·4·3离合器轴1018

2·4·4压盘、离合器盖、分离杠杆与分离轴承1018

2·5杠杆压紧式离合器1021

2·5·1刚性压紧机构1021

2·5·2装有补偿弹簧的杠杆压紧机构1023

2·6湿式离合器1025

2·7离合器操纵机构和轴制动器1028

2·7·1操纵机构1028

2·7·2离合器轴制动器1030

2·8动力输出轴1031

2·8·1对动力输出轴的要求1031

2·8·2标准转速动力输出轴1031

2·8·3 同步式动力输出轴1033

2·8·4动力输出轴的强度验算1033

2·8·5动力输出带轮1033

参考文献1036

第3章联轴节1037

3·1联轴节的功用与分类1037

3·2弹性联轴节1037

3·2·1弹性联轴节类型1037

3·2·2强度计算1038

3·3小夹角刚性联轴节1039

3·4十字轴万向节1039

3·4·1 结构特点与运动学分析1039

3·4·2强度计算1041

3·5等速万向节1042

3·5·1双联式万向节1042

3·5·2球叉式等速万向节1043

3·5·3球笼式等速万向节1043

3·6传动轴的临界转速及尺寸确定1045

3·6·1 传动轴临界转速的确定1045

3·6·2传动轴主要尺寸的确定1046

参考文献1046

第4章变速箱1047

4·1 对变速箱的要求1047

4·2机械式变速箱的分类1047

4·3机械式变速箱的传动方案1047

4·3·1按功率流对传动方案进行分类1047

4·3·2各型变速箱传动方案的主要指标1048

4·3·3倒档和爬行档的传动方案1050

4·3·4变速箱设计步骤1051

4·3·5变速箱传动方案举例1051

4·4挂结式变速箱结构设计及主要参数的确定1053

4·4·1结构设计1053

4·4·2变速箱主要参数的确定1057

4·5动力换档变速箱概述1059

4·5·1 动力换档的工作原理1059

4·5· 2动力换档变速箱的组成元件1060

4·5·3动力换档变速箱的结构类型1062

4·6动力换档变速箱主要参数的确定和计算1065

4·6·1 档间、段间级比1065

4·6·2动力换档离合器储备系数1065

4·6·3换档过程持续时间的控制1065

4·6·4滚子式自由轮主要参数的计算1066

4·7齿轮设计1066

4·7·1概述1066

4·7·2齿轮主要参数的选择1066

4·7·3齿轮加工方法对齿轮功能的影响1067

4·7·4齿轮变位系数的选择1067

4·7·5齿轮的几何计算1071

4·7·6齿轮承载能力的计算1072

4·7·7齿轮的优化设计1079

4·7·8齿轮结构设计和齿端修圆1079

4·7·9轮齿修形1086

4·7·10齿轮精度和齿面粗糙度1081

4·7·11齿轮材料和热处理要求1082

4·8轴承的选用和寿命计算1082

4·8·1 选择滚动轴承应考虑的因素1082

4·8·2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1082

4·8·3滑动轴承的计算1083

4·9 轴的设计1083

4·9·1 花键的选用1083

4·9·2 轴的材料和热处理要求1084

4·9·3 花键轴主要部位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1084

4·9·4轴的强度计算1084

4·9 5轴的刚度计算1085

4·10变速箱壳体设计1085

4·10·1变速箱壳体的材料1085

4·10·2壳体的一般结构尺寸1085

4·10·3壳体主要尺寸的精度1086

4·10·4壳体的刚度和强度设计1086

4·1 0·5壳体的工艺性1087

4·11 操纵系统的设计1087

4·11·1 啮合套1087

4·11·2同步器1088

4·11·3变速箱的操纵机构1093

4·11·4变速箱液压操纵机构1095

4·12变速箱结构举例1097

4·12·1 Ⅰ型变速箱1097

4·12·2 Ⅱz型变速箱1099

4·12·3 Ⅲ型变速箱1102

4·12·4Ⅳ型变速箱1102

4·12·5带多排行星机构的Ⅱ型变速箱1102

参考文献1103

第5章液力变矩器及液力偶合器1104

5·1液力变矩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1104

5·1·1液力变矩器的结构1104

5·1·2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1104

5·1·3工作轮上的转矩方程1104

5·1·4变矩器的转矩平衡和变矩原理1105

5·1·5液力变矩器优缺点分析1105

5·2液力变矩器的特性1106

5·2·1特性参数1106

5·2·2特性曲线1107

5·2·3液力变矩器和发动机的共同工作特性1108

5·3液力变矩器类型及选择1111

5·3·1液力变矩器的类型1111

5·3·2液力变矩器的选型1113

5·4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的匹配1114

5·4·1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匹配1114

5·4·2液力变矩器有效直径的确定1115

5·4·3液力变矩器的系列化1115

5·4·4液力机械传动系变速箱档数和传动比的选择1117

5·5液力饥械变矩器1118

5·5·1 概述1118

5·5·2 内分流液力机械变矩器1118

5·5·3外分流液力机械变矩器1119

5·6液力偶合器1120

5·6·1 概述1120

5·6·2液力偶合器的传递转矩能力和外特性1121

5·7液力传动所用液体和辅助系统1122

5·7·1液力传动用油1122

5·7·2液力变矩器的辅助系统1122

参考文献1122

第6章 中央传动、差速器及差速锁1123

6·1 中央传动1123

6·1·1 功用、要求与结构设计1123

6·1·2螺旋锥齿轮的设计和计算1129

6·1·3锥齿轮、轴、轴承的受力计算1148

6·2差速器1151

6·2·1 差速器功用及对拖拉机性能的影响1151

6·2·2差速器分类及结构方案评述1153

6·2·3 圆锥齿轮差速器设计1155

6·2·4 防滑差速器主要参数计算及结构设计1163

6·3 差速锁1165

6·3·1功用与要求1165

6·3·2差速锁结构方案与结构设计1166

6·3·3差速锁强度计算1166

参考文献1169

第7章最终传动1170

7·1 最终传动的功用和要求1170

7·2最终传动的分类、结构分析及评价1170

7·2·1 外啮合圆柱齿轮最终传动1170

7·2·2内啮合圆柱齿轮最终传动1173

7·2·3 行星齿轮最终传动1175

7·3最终传动主要参数的确定1176

7·4最终传动的结构设计与主要零件计算1178

7·5驱动轴结构设计、计算特点1180

参考文献1181

第8章四轮驱动拖拉机的传动系1182

8·1 四轮驱动拖拉机传动系的类型1182

8·1·1 前后轮尺寸不同的四轮驱动传动系1182

8·1·2前后轮尺寸相同的四轮驱动传动系1182

8·2前后轮尺寸不相同的四轮驱动拖拉机传动系的设计1182

8·2·1 结构方案的选择1182

8·2·2主要参数的确定1185

8·2·3消除和限制寄生功率的措施1187

8·3前后轮尺寸不相同的四轮驱动拖拉机传动系的部件设计1188

8·3·1分动箱方案的选择1188

8·3·2万向节传动轴1191

8·3·3前驱动桥1191

8·4前后轮尺寸相同的四轮驱动拖拉机传动系的设计1198

8·4·1 前后轮尺寸相同的四轮驱动拖拉机传动系主要方案比较1198

8·4·2前后轮尺寸相同的四轮驱动传动系部件设计的特点1198

参考文献1204

第9章手扶拖拉机传动系1205

9·1 手扶拖拉机传动系特点1205

9·2手扶拖拉机传动系部件设计1213

9·2·1 转向机构1213

9·2·2 V带传动1215

9·2·3链条传动1217

参考文献1219

第10章履带拖拉机转向机构1220

10·1概述1220

10·2对转向机构的要求1220

10·3常用转向机构的分类、结构及评价1220

10·3·1转向离合器1220

10·3·2单级行星转向机构1222

10·3·3两速行星转向机构1223

10·3·4双差速器1227

10·3·5制动器1228

10·4其它转向机构简述1230

10·4·1 单功率流转向机构1230

10·4·2双功率流转向机构1231

10·4·3机械、液压双功率流转向机构1232

10·5转向机构的设计计算1232

10·5·1计算转矩的确定1232

10·5·2转向离合器的计算1233

10·5·3单级行星转向机构的计算1233

10·5·4双差速器的计算1235

10·5·5带式制动器的计算1235

10·6转向操纵机构1236

10·6·1机械式操纵1236

10·6·2机械助力式操纵1236

10·6·3液压助力式操纵1236

10·6·4液压式操纵1236

10·7 常用转向机构性能比较1239

第11章传动系的试验1240

11·1试验目的、试验分类和要求1240

11·1·1试验目的1240

11·1·2试验分类1240

11·1·3试验要求1240

11·2离合器试验1240

11·2·1试验设备1240

11·2·2试验内容1241

11·3传动箱试验1241

11·3·1效率试验1241

11·3·2噪声测试1242

11·3·3油温测试1242

11·3·4耐久试验1243

11·4动力换档机构试验1250

11·5同步器试验1251

参考文献1252

1994《拖拉机设计手册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机械电子工业部洛阳拖拉机研究所主编 1994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手扶拖拉机拖车(1979 PDF版)
手扶拖拉机拖车
1979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拖拉机  上册(1977.10 PDF版)
拖拉机 上册
1977.10 甘肃人民出版社
汽车 拖拉机(上册)(1981年11月第1版 PDF版)
汽车 拖拉机(上册)
1981年11月第1版 中国林业出版社
手扶拖拉机( PDF版)
手扶拖拉机
无锡市农业机械修造厂
拖拉机学  第三册  (下册)  拖拉机设计( PDF版)
拖拉机学 第三册 (下册) 拖拉机设计
湖北农机学院拖拉机教研室
拖拉机底盘结构设计图册(1976 PDF版)
拖拉机底盘结构设计图册
1976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拖拉机  上(1980 PDF版)
拖拉机 上
1980 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
拖拉机设计(1981 PDF版)
拖拉机设计
1981 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
拖拉机设计和计算(1980 PDF版)
拖拉机设计和计算
1980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拖拉机设计标准手册(1971 PDF版)
拖拉机设计标准手册
1971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拖拉机设计与计算(1963 PDF版)
拖拉机设计与计算
1963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拖拉机设计  第2版(1992 PDF版)
拖拉机设计 第2版
1992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手扶拖拉机(1977 PDF版)
手扶拖拉机
1977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拖拉机  上(1977 PDF版)
拖拉机 上
1977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拖拉机设计与计算(1957 PDF版)
拖拉机设计与计算
1957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