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创作方法论》
作者 | 周思源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287 |
出版时间 | 1998(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03918225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219570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自序 从创作论角度寻求红学研究的新突破1
一《红楼梦》是否创造了一种我们尚未认识的“主义”?1
(一)被忽略了的《红楼梦》创作方法研究1
(二)“现实主义”远不能涵盖《红楼梦》创作方法的全部,不能体现《红楼梦》创作方法的精髓与特色4
(三)革新创作方法,乃曹雪芹有意为之7
二浪漫主义是《红楼梦》创作方法的基本成分之一10
(一)强烈的情感和文学上的自由主义10
(二)“作奇传”而不是作一般的“传奇”13
(三)用错了的标杆——“严格的现实主义”23
三曹雪芹解决了一个世界性创作难题——《红楼梦》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26
(一)认识《红楼梦》创作方法的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评价其中的象征主义26
(二)象征主义:以形象表现暗寓意28
(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象征主义的宣言与入门钥匙31
(四)脂批者反复提醒读者注意《石头记》的暗寓意34
(五)象征主义在《红楼梦》中总体性、全方位、多层次的表现38
四《红楼梦》的象征主义为什么能成功?45
(一)中国小说史上的两个不成功的例子45
(二)象征主义创作方法成功的基本原因49
(三)《红楼梦》象征主义的一大法宝:特殊符号体系53
(四)象征意义的延伸:在抽象与具象之间不断设置对应点67
(五)事件象征:题旨象征延伸的一个重要方式69
(六)多处设立象征路标:在诗词曲赋谜联中不断进行暗示71
五《红楼梦》的象征主义为什么长期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75
(一)象征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直没有地位76
(二)人们习惯地认为只有现实主义才能产生伟大作品79
(二)新时期红学研究中创作论研究始终未形成热点,旧的思维定势造成了创作方法早已解决的假象81
六《红楼梦》的创作方法究竟如何命名为宜?85
(一)《红楼梦》的创作方法宜命名为“象征现实主义”85
(二)“象征现实主义”难度最大,具有广泛的通用性89
(三)浪漫主义可以包括在“象征现实主义”之中91
七中华文化的浓缩性与《红楼梦》96
(一)中华元典中孕育着丰富的以一总万的思想和浓缩性基因99
(二)中国古代艺术论提倡浓缩性,追求有浓度的作品102
(三)有浓度是优秀艺术品的重要标志109
(四)《红楼梦》的高浓度:曹雪芹解决了四对矛盾112
八“玉石”两重性的人物塑造原则127
(一)人物塑造艺术水平的四个档次128
(二)“东风”意象——林黛玉形象研究的一个盲点136
(三)是是非非话宝钗——曹雪芹塑造人物的“似是而非”手法155
九多体生成深刻而又难以全面准确把握的主题165
(一)“补天”和“受享”——两个相反方向的主题166
(二)曹雪芹走钢丝——贾宝玉的泛情与“意淫”192
十《红楼梦》没有隐写历史,并未使用“分身法”——评《红楼解梦》202
(一)“野史”≠历史204
(二)“分身法”决非《红楼梦》的秘法,曹雪芹未用此法210
(三)戚蓼生也没有“真正读懂”,二百年来仅一个“知”音236
(四)创作方法研究涉及的不仅仅是方法239
十一《红楼梦》“二书合成”说不符合创作规律250
(一)是两本书,不是三本书252
(二)如系“二书合成”,合成者将不会是曹雪芹254
(三)《风月宝鉴》不是风月笔墨,而是一部比较优秀的小说256
(四)《红楼梦》如果有这么多“不通”,其地位将彻底动摇260
(五)“二书合成”缺乏必要性和可能性262
十二《风月宝鉴》的男女主角不是宝玉和黛玉——兼论曹雪芹为什么没再续写后三十回268
(一)林黛玉、王熙凤的“戏份”多寡和出场变化一览表269
(二)黛玉戏头重脚轻,凤姐戏多而平衡272
(三)关于成书过程的若干推测274
(四)曹雪芹的困境与后三十回“迷失”不补281
(五)无所不求其极:素材——半成品——成品——精品——艺术巨著286
1998《红楼梦创作方法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周思源著 1998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红楼梦
- 1998 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
- 论红楼梦
- 1958.09
-
- 诗论红楼梦
- 2020
-
- 红楼梦论稿
- 1981
-
- 《红楼梦》作者问题论稿
- 1987年05月第1版 北方文艺出版社
-
- 红楼梦评论
- 1975
-
- 论红楼梦
- 1977
-
- 《红楼梦》评论
- 1974 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
-
- 红楼梦引论
- 1988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 评《红楼梦》 焦作市工人《红楼梦》评论文选
- 1976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 《红楼梦》作者问题论稿
- 1986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
- 红楼梦十论
- 1990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 《红楼梦》著作权论争集
- 1985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 红楼梦论集
- 1983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