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币制史》求取 ⇩

第一编历代货币1

第一章硬币1

第一节 硬币之起源1

第二节 周之硬币2

第三节 秦汉晋魏六朝之硬币3

第四节 唐代五季之硬币5

第五节 宋辽金元明之硬币6

第六节 清之硬币8

第二章纸币9

第一节 纸币之起源10

第二节 宋之交会10

第三节 金之交钞11

第四节 元之宝钞12

第五节 明钞14

第六节 清钞15

第二编现代货币17

第一部硬币17

第一章银圆17

第一节自铸银圆17

附各省旧铸大小银圆重量成色表25

第二节流入银圆28

一、本洋29

二、鹰洋30

三、人洋30

四、龙洋31

五、安南洋31

六、美国洋32

附流入银圆重量成色表32

附流入银圆累年进口额数表33

附流入银圆累年出口额数表34

第二章银角35

第一节 旧银辅币35

第二节 新银辅币36

第三章铜圆38

第一节 旧铜辅币38

第二节 新铜辅币50

第四章银两51

第一节 用银之由来及其形式51

第二节银锭之铸造权及其分类52

附各省宝银名称重量表53

第三节各地通用成色标准宝银及其纯分成色计算法61

附各地通用成色标准宝银表62

附各种宝银纯分成色比较表64

第四节银锭之鼓铸及其鉴定机关66

第一项 银炉66

第二项 公估局68

第五节各种重要平式70

第一项库平71

附库平与各地通用平比较表71

第二项关平76

附海关平与各口通用银两比较表77

附各口关平银与库平银比较表81

第三项 漕平83

第四项市平84

一、公砝平85

二、公估平85

三、钱平85

四、司码平85

五、九八规银86

六、炉银87

七、洋例平89

八、行化平90

第六节各种平砝相互大小推算法90

附各种平砝相互比较表94

第五章制钱109

第一节 制钱之成分110

第二节制钱之铸额110

附清朝历代累年铸造额表111

附嘉庆五年户部制定各省每年铸造额表112

第三节制钱之计算法112

附全国各地制钱每吊枚数及名称表113

第四节 制钱之种类114

第五节 制钱之销灭115

第六章金币115

第一节 用金之由来115

第二节 金币之铸造116

第二部纸币117

第七章中央银行发行之钞券118

第一节 户部银行118

第二节大清银行122

第一项 纸币之种类123

第二项 纸币之印造124

第三项 纸币之推行124

第四项纸币之兑换126

附兑换纸币则例128

第五项 政府对于纸币之监督132

第六项 纸币发行之数目133

第七项纸币发行之准备133

附纸币发行数目比较表136

附现银存库数目表140

第三节中国银行142

第一项兑换券发行之由来142

附中国银行兑换券暂行章程143

第二项 兑换券未能迅速推广之原因144

第三项 兑换券之种类148

第四项兑换券发行额148

附中国银行累年发行兑换券额数表149

附中国银行各分行发行兑换券额数表149

第五项货币交换所之设置151

附中国银行货币交换所暂行条例151

第六项银钱两业领用中行兑换券之经过154

一、银行领用中行兑换券之始末154

附各银行累年领用中行兑换券额数表155

二、钱业领用中行兑换券之始末156

第四节交通银行160

第一项 兑换券发行之由来160

第二项兑换券发行制度之新规定161

附交通银行累年发行兑换券额数表163

附交通银行各分行发行兑换券额数表164

第五节中交两行停兑及收换之经过164

第一项 中交两行停止兑现之原因165

第二项 中交两行停兑后之筹画情形166

第三项 中交两行停兑后之各地办理情形167

第四项 中国银行之京钞整理始末177

第五项中国银行之少数分行整理兑换券始末184

附中国银行京渝粤汴归五分行累年停兑券额数表184

第六项财政部发行公债整理中交两行京钞之始末185

一、七年短期公债与七年六厘公债186

二、九年整理金融公债187

第八章特种银行发行之钞券190

第一节殖边银行190

附殖边银行兑换券准备章程191

第二节 农商银行193

第三节 边业银行194

第四节 劝业银行194

第五节 蒙藏银行195

第六节财政部平市官钱局195

第一项平市官钱局发券之略情196

附各地平市官钱局发行铜圆券额数表196

第二项北京平市官钱局铜元券整理之经过198

附铜元券种类概数一览表207

第九章普通商业银行发行之钞券215

第一节 中国通商银行216

第二节 浙江兴业银行216

第三节 四明商业银行218

第四节中南银行218

附 盐业金城 中南大陆 银行准备库规约218

附 盐业金城 中南大陆 银行准备库发行章程219

附普通商业银行最近数年兑换券流通额数表221

第十章地方银行发行之钞券221

第一节 地方银行发钞之略情221

第二节 直隶省银行225

第三节奉天省银行226

第一项 东三省官银号226

第二项 奉天兴业银行227

第四节吉林省银行228

第一项 吉省发钞之沿革228

第二项永衡官银钱号发钞之近况228

附吉省官帖累年发行额数表229

附吉帖对银一元之市价表230

第五节黑龙江省银行231

第一项 黑龙江官银号231

第二项 广信公司232

第六节 山东省银行233

第七节 河南省银行234

第八节 山西省银行235

第九节 江苏省银行236

第十节 安徽省银行237

第十一节 江西省银行238

第十二节 福建省银行240

第十三节 浙江省银行241

第十四节湖北省银行242

附湖北官钱局纸币表243

第十五节 湖南省银行244

第十六节 陕西省银行247

第十七节 甘肃省银行248

第十八节新疆省银行249

第一项 省城官钱局249

第二项 伊犁官钱局250

第十九节四川省银行250

第一项 四川银行250

第二项 濬川源银行251

第二十节广东省银行252

第一项 广东官银钱局发钞之始末252

第二项广东官银钱局钞券整理之经过253

一、钞券发行数目253

二、国家财政与社会金融所受之影响255

三、财政部与五国银行团协定整理广东纸币办法及拨用盐款合同256

四、定期定价收回滥币之效果261

五、宣布定价及定期收回办法263

六、收换纸币结束情形263

第三项广东省银行发行钞券及其进行整理情形264

甲附 整理省银行纸币办法总纲267

乙附 检验前广东省银行纸币办法268

丙附 整理广东省银行纸币委员会章程270

丁附 有价证券销纳纸币办法271

戊附 银行股本销纳纸币办法273

已附 公款收入销纳纸币办法274

第二十一节 广西省银行275

第二十二节 云南省银行276

第二十三节 贵州省银行276

第二十四节 热河特区银行277

第十一章中外合办银行发行之钞券279

第一节 华俄道胜银行279

第二节 中法实业银行280

第三节 中华汇业银行282

第四节中华懋业银行282

附汇业懋业两银行最近数年兑换券流通额数表283

第十二章在华各外国银行发行之钞券283

第一节 汇丰银行284

第二节 麦加利银行285

第三节 花旗银行286

第四节 东方汇理银行286

第五节 横滨正金银行286

第六节 台湾银行288

第七节 朝鲜银行288

第八节德华银行289

附在华各外国银行累年兑换券流通额数表290

第十三章纸币之法规及其制度293

第一节取缔纸币法规之沿革293

第一项 清末制定之纸币法规293

第二项 民国制定之纸币法规298

第二节 纸币发行制度之筹议305

第三节财政部设立监理官之情形312

附各省官银钱行号监理官章程313

第十四章伪造货币禁例314

第一节 伪造硬币禁例315

第二节 伪造纸币禁例316

第三编现代币制问题319

第一章 币制问题之经过319

第二章币制本位问题322

第一节铸造金银各种货币之首先建议者322

一、顺天府府尹胡燏棻322

二、监察御史王鹏运323

三、总理衙门给事盛宣怀323

四、通政使参议杨宜治324

五、驻俄公使胡惟德325

第二节金汇兑本位制之建议329

第一项整理银本位制及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同时并举说329

一、吓德氏之建议330

二、精琦氏之建议331

附张之洞奏驳虚定金本位制原文摘要335

第二项暂时并用银本位制及金汇兑本位制说340

一、度支部议覆汪大燮奏案中所拟虚定金本位制办法之建议340

二、卫斯林氏之建议342

三、民国七年之金券条例347

第三项暂行金银两本位制俟至相当时期实行金汇兑本位制说350

一、民国四年币制委员会拟修正国币条例之主张350

第三章币制单位问题354

第一节清末之银币单位问题354

附张之洞奏请自铸一两银币原文摘要361

附宣统二年度支部奏定之币制则例363

第二节民国之银币单位问题367

一、主张采用大单位一元制之理由367

二、主张采用小单位制之理由368

甲、五钱及五钱五分说369

乙、三分之一两说369

丙、十八格兰姆说370

丁、半元制说370

第四章现行国币条例与币制问题371

附国币条例及施行细则理由书376

附民国三年币制局整理币制计画概要384

附民国六年梁启超任财政总长期内提议之币制大纲385

第四编币制行政387

第一章造币机关387

第一节造币权及铸钱局沿革387

第一项 造币权387

第二项 铸钱局388

第二节造币厂沿革389

第一项 造币局厂沿革概要389

第二项天津造币厂沿革392

一、北洋银圆局392

二、户部造币总厂395

三、民国成立后两厂之合并397

附天津银钱总厂简明章程398

第三项南京造币厂沿革401

第四项武昌造币厂沿革412

一、湖北银元局412

二、湖北铜币局413

三、兵工厂附设铜币局415

第五项 广东造币厂沿革415

第六项成都造币厂沿革423

一、银圆局423

二、铜圆局424

三、本厂成立之组织426

四、事实之变迁427

五、复归部有之概况428

第七项 云南造币厂沿革429

第八项 奉天造币厂沿革432

第九项 重庆铜圆局沿革433

第十项 湖南铜圆局沿革434

第十一项 杭州造币分厂沿革435

第十二项 山东造币厂筹设及停办之经过436

第十三项 口北造币厂筹设及开铸之经过438

第十四项 江西造币厂筹设及开铸之经过440

第十五项上海造币厂筹设之经过441

附上海造币厂借款银团致财政总长暨币制局总裁意见书444

附上海造币厂借款收支表448

附上海造币厂财产一览表451

第二章造币厂之官制及其组织452

附造币厂章程454

附造币厂官制457

附造币厂修正章程458

第三章造币之化验与稽查471

第一节 化验新币暂行章程471

第二节 稽查造币总分厂简章472

第三节 货币检查委员会章程474

第四章财政部印刷局造纸厂沿革475

第一节 印刷局造纸厂设立之由来476

第二节印刷局办理之经过477

附印刷局章程478

第三节造纸厂办理之经过484

附造纸厂章程485

第五章币制局设立之始末493

第一节创立之由来494

附币制局官制494

第二节 职掌之划分496

第五编金银铜统计499

第一章金银铜进出口统计499

第一节金银铜累年进出口情形499

一、金累年进出口额数表500

二、银累年进出口额数表502

三、铜累年进出口额数表504

第二节金银铜类别及其国别进出口情形505

一、金条砂等累年进口及其国别额数表506

二、金条砂等累年出口及其国别额数表507

三、金币累年进口及其国别额数表509

四、金币累年出口及其国别额数表510

五、银条与元宝累年进口及其国别额数表511

六、银条与元宝累年出口及其国别额数表512

七、银币累年进口及其国别额数表514

八、银币累年出口及其国别额数表515

九、紫铜锭块累年进口及其国别额数表516

十、紫铜锭块累年出口及其国别额数表517

十一、铜币累年进出口及其国别额数表518

第二章金银铜比价519

第一节金银比价519

一、金银比价变动表521

二、关平银累年换算金磅之平均汇率表526

第二节银铜比价528

第一项银两与制钱比价528

一、银两与制钱比价变动表531

第二项银元与铜元比价532

一、银元与铜元比价变动表533

二、紫铜锭块累年价值关平银之平均涨落表534

第三章银铜铸币额数536

第一节各种旧型银铜铸币额数536

一、各造币厂铸成各种旧型银币额数表537

二、各造币厂铸成各种旧型铜币额数表538

第二节各种新型银铜铸币额数540

一、各造币厂累年铸造一元新银主币额数表540

二、各造币厂累年铸造中元二角及一角三种新银辅币额数表541

三、各造币厂累年铸造一分及五厘两种新铜辅币额数表542

第三节各种旧型银铜币销毁情形542

一、各造币厂销毁各种旧型银币额数表543

第四节上海市场现银流通情形544

一、上海银钱两业累年库存现银额数表544

第六编附录547

一、清宣统三年币制实业借款始末547

二、币制委员会会议币制报告书558

三、中华贸易公司章程570

四、各省区银行纸币发行总额累年比较表573

五、各省区钱业纸币发行总额累年比较表587

六、全国各银行纸币发行额数累年比较表601

七、全国各县钱业纸币发行额数累年比较表613

1926《中华币制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家骧著 1926 民国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