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视域 论动态平衡发展方式》求取 ⇩

导论:动态平衡发展方式的方法论意义1

1.动态平衡发展方式的理论依托12

1.1平衡论阐释和评析13

1.1.1 平衡(均衡)理论13

1.1.2 不平衡(非平衡)理论18

1.2系统论阐释和评析22

1.2.1 系统的整体性23

1.2.2 系统的结构性23

1.2.3 系统的层次性24

1.2.4 系统的开放性24

1.3 协同论阐释和评析25

1.4相关界定和概念阐释26

1.4.1 相关界定27

1.4.2 概念阐释27

2.动态平衡发展方式的方法论基础32

2.1动态平衡发展方式的基本理论体系32

2.1.1 动态平衡方式是一切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普遍现象32

2.1.2 动态平衡循环方式38

2.1.3 动态平衡方式的效应及应用41

2.1.4 运动观是动态平衡方式的基石45

2.1.5 动态平衡思维方式49

2.1.6 动态平衡进化方式51

2.1.7 动态平衡方式美学55

2.2动态平衡发展方式的制衡定律57

2.2.1 动态平衡发展方式的公理、定义、公式和原则58

2.2.2 动态平衡发展方式的十大法则62

2.3动态平衡发展方式的制衡方法72

2.3.1 动态平衡方式的平衡态与平衡度72

2.3.2 动态平衡发展方式的调节75

2.4动态反制衡发展方式的制衡定律和调节方法82

2.4.1 动态反制衡发展方式的客观性82

2.4.2 动态反制衡发展方式的效应85

2.4.3 动态反制衡发展方式的理论模式和定律87

2.4.4 动态反制衡发展方式的调节方法92

2.5动态平衡交替发展方法94

2.5.1 制衡与反制衡交替发展方法94

2.5.2 动态平衡交替发展方法的运用96

3.动态平衡发展方式的方法论100

3.1动态平衡方法体系的构建100

3.1.1 动态平衡方法的启示101

3.1.2 我国对发展方式的探索105

3.2动态平衡方法的应用110

3.2.1 动态平衡思维方式111

3.2.2 动态平衡发展方式113

3.2.3 动态平衡领导方式118

3.2.4 动态平衡解决社会矛盾方式122

3.2.5 动态平衡生活方式127

3.3动态平衡的系统方法129

3.3.1 系统方法的应用129

3.3.2 动态平衡发展系统构建的模式131

3.3.3 制衡发展系统的构建131

3.3.4 反制衡发展系统的构建134

3.3.5 动态平衡发展美系统的构建137

3.4动态平衡发展方法综合评价体系140

3.4.1 动态平衡综合评价体系的建构140

3.4.2 动态平衡综合评价体系的内容、原则和操作方法141

3.4.3 动态平衡综合考评142

3.4.4 动态平衡综合评价条件143

4.宏观系统动态平衡发展方式148

4.1宇宙系统动态平衡发展149

4.1.1 天体以动态平衡方式运行149

4.1.2 宇宙的动态平衡调节150

4.1.3 人和自然创造了地球的生态平衡151

4.1.4 生命运动与地球环境的平衡152

4.2地球系统动态平衡发展153

4.2.1 地球生态系统的失衡现象153

4.2.2 地球为人类提供繁衍生息所必需的“五大平衡”155

4.2.3 人类必须确保地球能平衡155

4.2.4 人类要担当维护自然界神圣平衡的责任156

4.3世界政治动态平衡发展157

4.3.1 世界政治的不平衡现象157

4.3.2 世界政治平衡158

4.3.3 发挥政治制衡的作用160

4.4联合国的动态平衡发展162

4.4.1 联合国的产生是世界从失衡趋向平衡的需要162

4.4.2 联合国是世界社会最具权威的“平衡调节器”162

4.4.3 国际组织是世界平衡发展的管理者164

4.4.4 全球性组织与区域性组织的互补平衡164

4.4.5 联合国改革要平衡兼顾与平衡推进165

4.5全球经济动态平衡发展166

4.5.1 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66

4.5.2 世界经济的多极平衡167

4.5.3 国际贸易平衡169

4.6世界多元文化平衡发展170

4.6.1 世界文化的不平衡现象170

4.6.2 世界不同文化的平衡发展171

4.6.3 世界多元文化平衡形态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173

4.7现代文明平衡发展174

4.7.1 现代文明具有失衡的一面174

4.7.2 现代文明具有平衡的一面175

4.7.3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平衡发展176

4.7.4 世界多元文明平衡发展的升华——建构世界多元文明平衡形态177

4.8世界民族、宗教关系的平衡179

4.8.1 民族、宗教对世界平衡的作用179

4.8.2 种族平衡179

4.8.3 世界民族、宗教关系从不平衡走向平衡181

4.9国际平衡外交182

4.9.1 平衡外交政策183

4.9.2 新加坡平衡外交183

4.9.3 日本的外交平衡术184

4.9.4 基辛格、乌克兰的外交平衡184

5.中观系统动态平衡发展方式186

5.1国家动态平衡发展186

5.1.1 中国是一个不平衡发展大国187

5.1.2 我国整体动态平衡发展187

5.1.3 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平衡机制189

5.2经济动态平衡发展191

5.2.1 我国经济反制衡发展战略——实现社会总目标191

5.2.2 我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平衡192

5.2.3 三大产业的平衡发展194

5.2.4 经济宏观综合平衡195

5.3政治动态平衡发展196

5.3.1 政治平衡与政治稳定196

5.3.2 政治平衡是政治家的领导艺术197

5.3.3 执政能力与历史使命的平衡198

5.3.4 参政能力与执政能力的平衡198

5.3.5 政党制度与社会生态的平衡200

5.4社会动态平衡发展201

5.4.1 社会在平衡与不平衡转化中进化发展201

5.4.2 社会平衡运行的特点和结合点202

5.4.3 社会宏观平衡与微观有序不平衡的统一203

5.5军事动态平衡发展204

5.5.1 我国军事上的不平衡现象205

5.5.2 军事力量与军事使命的平衡205

5.5.3 军事平衡谋略206

5.6外交动态平衡发展209

5.6.1 中国古代的平衡外交209

5.6.2 新中国成立后从“一边倒”的非平衡外交到平衡外交210

5.6.3 我国的新型平衡外交战略211

5.6.4 国际非安全领域和安全领域的新型平衡外交212

5.7科学技术动态平衡发展214

5.7.1 科技的失衡与反思214

5.7.2 我国科技的平衡与不平衡发展215

5.7.3 科技的平衡管理215

5.7.4 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平衡216

5.8教育动态平衡发展218

5.8.1 兴教与兴国的平衡218

5.8.2 教育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219

5.8.3 教育系统动态平衡发展220

5.9文化动态平衡发展222

5.9.1 中国传统文化是平衡和谐文化222

5.9.2 多元文化的平衡发展223

5.9.3 文化中的不平衡及其调节224

5.10医疗卫生事业动态平衡发展226

5.10.1 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不平衡226

5.10.2 医疗卫生事业的平衡发展226

5.10.3 中医与西医的平衡发展227

5.11工业动态平衡发展228

5.11.1 工业化的失衡228

5.11.2 工业部门结构平衡229

5.11.3 工业企业的综合平衡管理230

5.11.4 工业能平衡231

5.12农业动态平衡发展232

5.12.1 农林牧副渔业的平衡发展232

5.12.2 粮食供求平衡233

5.12.3 种植业的平衡方法234

5.12.4 畜牧业的平衡管理236

5.13商贸流通业的动态平衡发展237

5.13.1 商贸流通的失衡现象237

5.13.2 商业流通的平衡238

5.13.3 社会供求关系的平衡调节239

5.13.4 商品储存平衡240

5.13.5 国际贸易平衡240

5.14交通运输业动态平衡发展241

5.14.1 交通运输业中的失衡241

5.14.2 交通运输业平衡发展的重要性242

5.14.3 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的平衡242

5.14.4 多种运输方式的平衡发展243

5.15环境资源动态平衡发展244

5.15.1 环境资源和生态不平衡的原因244

5.15.2 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发展245

5.15.3 我国历来重视生态平衡245

5.15.4 环境资源动态平衡发展的途径246

5.16法学动态平衡发展248

5.16.1 法的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248

5.16.2 法律、制度的平衡原则249

5.16.3 法律的平衡功能249

5.16.4 平衡论是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250

5.17体育事业动态平衡发展252

5.17.1 体育的不平衡现象252

5.17.2 体育运动与环境的平衡252

5.17.3 体育运动中的平衡253

5.17.4 太极拳是身心平衡之功254

6.微观系统动态平衡发展方式256

6.1单位动态平衡发展方式256

6.1.1 行政企事业机关动态平衡发展256

6.1.2 城市动态平衡发展260

6.1.3 企业动态平衡发展264

6.1.4 乡镇动态平衡发展267

6.1.5 社区动态平衡发展270

6.1.6 群体的动态平衡发展272

6.1.7 组织平衡275

6.1.8 结构平衡277

6.1.9 传媒动态平衡发展279

6.1.10 财政平衡283

6.1.11 计划、规划的平衡286

6.1.12 建筑业动态平衡发展289

6.1.13 中医药动态平衡发展291

6.2领导工作动态平衡发展方式295

6.2.1 领导工作平衡296

6.2.2 管理平衡299

6.2.3 改革开放的平衡302

6.2.4 公共关系平衡304

6.2.5 权力与权利的平衡307

6.2.6 思想政治工作的平衡310

6.2.7 权利与义务的平衡313

6.2.8 利益平衡316

6.2.9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平衡319

6.2.10 奖与罚关系的平衡322

6.2.11 协调平衡发展325

6.3个人家庭动态平衡发展方式327

6.3.1 人生平衡方式328

6.3.2 生理平衡方式343

6.3.3 生活平衡方式361

6.3.4 心理平衡方式371

6.3.5 欲望与能量的平衡方式375

6.3.6 家庭平衡方式379

后记387

《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视域 论动态平衡发展方式》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墨学与思维方式的发展(1997 PDF版)
墨学与思维方式的发展
1997 北京:中国书店
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与实证研究( PDF版)
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与实证研究
丰田生产方式的新发展(1985 PDF版)
丰田生产方式的新发展
1985
发展:中国模式(1994.2 PDF版)
发展:中国模式
1994.2 南京大学出版社
贵州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新型职业化农民培育研究( PDF版)
贵州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新型职业化农民培育研究
炼钢方法的发展(1977 PDF版)
炼钢方法的发展
1977
动态平衡论(1998 PDF版)
动态平衡论
1998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的方式和方法(1951 PDF版)
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的方式和方法
1951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丰田生产方式的新发展(1985 PDF版)
丰田生产方式的新发展
1985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1996 PDF版)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
1996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1983 PDF版)
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
1983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保险发展模式论(1993 PDF版)
保险发展模式论
1993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论(1998 PDF版)
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论
1998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化发展形态与“亚细亚生产方式”(1983 PDF版)
中国文化发展形态与“亚细亚生产方式”
1983 精英出版社
非洲发展的模式(1968 PDF版)
非洲发展的模式
1968 非洲及拉丁美洲资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