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求取 ⇩

第一部分总论3

第1章 绪论3

1.1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任务3

1.1.1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3

1.1.2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3

1.2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5

第2章 中药药性理论8

2.1中药药性的科学含义8

2.1.1 四性(四气)8

2.1.2 五味9

2.1.3 归经9

2.1.4 升降浮沉10

2.1.5 有毒和无毒11

2.2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13

2.2.1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13

2.2.2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17

2.2.3 中药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19

2.2.4 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20

2.2.5 中药有毒和无毒的现代研究22

第3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27

3.1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27

3.1.1 中药作用的多效性27

3.1.2 中药作用的双向性28

3.1.3 中药作用的两重性28

3.1.4 中药作用的差异性28

3.1.5 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28

3.1.6 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29

3.1.7 中药作用的时辰效应关系29

3.2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30

3.2.1 药物因素30

3.2.2 机体因素33

3.2.3 环境因素34

第4章 中药药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36

4.1中药药理研究的方法学概述36

4.1.1 中药体外活性成分研究36

4.1.2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36

4.1.3 结合中医病证模型研究37

4.1.4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芯片技术38

4.2中药复方药理研究38

4.2.1 整方研究39

4.2.2 药对研究39

4.2.3 组分配伍研究39

4.2.4 拆方研究40

4.2.5 结合中医证候研究41

第二部分各论45

第5章 解表药45

5.1概述45

5.1.1 解表药的中医认识45

5.1.2 解表药的共同药理作用45

5.1.3 解表药应用注意事项46

5.1.4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47

5.2代表药物48

5.2.1 麻黄48

5.2.2 桂枝51

5.2.3 柴胡54

5.2.4 葛根56

5.2.5 白芷59

5.2.6 细辛61

第6章 清热药65

6.1概述65

6.1.1 清热药的中医认识65

6.1.2 清热药的共同药理作用65

6.1.3 清热药应用注意事项67

6.1.4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67

6.2代表药物68

6.2.1 黄芩68

6.2.2 黄连70

6.2.3 苦参73

6.2.4 知母76

6.2.5 青蒿78

第7章 泻下药82

7.1概述82

7.1.1 泻下药的中医认识82

7.1.2 泻下药的共同药理作用82

7.1.3 泻下药应用注意事项83

7.1.4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83

7.2代表药物84

7.2.1 大黄84

7.2.2 芒硝87

7.2.3 番泻叶89

第8章 祛风湿药91

8.1概述91

8.1.1 祛风湿药的中医认识91

8.1.2 祛风湿药的共同药理作用91

8.1.3 祛风湿药应用注意事项92

8.1.4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92

8.2代表药物93

8.2.1 秦艽93

8.2.2 防己95

8.2.3 雷公藤97

8.2.4 独活100

第9章 芳香化湿药102

9.1概述102

9.1.1 芳香化湿药的中医认识102

9.1.2 芳香化湿药的共同药理作用102

9.1.3 芳香化湿药应用注意事项103

9.1.4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103

9.2代表药物104

9.2.1 厚朴104

9.2.2 苍术106

第10章 利水渗湿药108

10.1概述108

10.1.1 利水渗湿药的中医认识108

10.1.2 利水渗湿药的共同药理作用108

10.1.3 利水渗湿药应用注意事项109

10.1.4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109

10.2代表药物110

10.2.1 茯苓110

10.2.2 猪苓112

10.2.3 泽泻114

10.2.4 茵陈116

第11章 温里药119

11.1概述119

11.1.1 温里药的中医认识119

11.1.2 温里药的共同药理作用119

11.1.3 温里药应用注意事项120

11.1.4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120

11.2代表药物122

11.2.1 附子122

11.2.2 干姜124

11.2.3 肉桂126

第12章 理气药129

12.1概述129

12.1.1 理气药的中医认识129

12.1.2 理气药的共同药理作用129

12.1.3 理气药应用注意事项130

12.1.4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130

12.2代表药物131

12.2.1 枳实与枳壳131

12.2.2 陈皮133

12.2.3 青皮135

12.2.4 香附137

12.2.5 木香138

第13章 消食药141

13.1概述141

13.1.1 消食药的中医认识141

13.1.2 消食药的共同药理作用141

13.1.3 消食药应用注意事项142

13.1.4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142

13.2代表药物143

13.2.1 山楂143

13.2.2 麦芽145

13.2.3 莱菔子146

第14章 活血化瘀药149

14.1概述149

14.1.1 活血化瘀药的中医认识149

14.1.2 活血化瘀药的共同药理作用149

14.1.3 活血化瘀药应用注意事项150

14.1.4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150

14.2代表药物151

14.2.1 丹参151

14.2.2 川芎154

14.2.3 延胡索156

14.2.4 莪术159

14.2.5 益母草160

14.2.6 水蛭162

第15章 止血药165

15.1概述165

15.1.1 止血药的中医认识165

15.1.2 止血药的共同药理作用165

15.1.3 止血药应用注意事项166

15.1.4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166

15.2代表药物167

15.2.1 三七167

15.2.2 蒲黄170

第16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173

16.1概述173

16.1.1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中医认识173

16.1.2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共同药理作用173

16.1.3 化痰止咳平喘药应用注意事项174

16.1.4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174

16.2代表药物175

16.2.1 桔梗175

16.2.2 半夏177

16.2.3 苦杏仁179

第17章 安神药181

17.1概述181

17.1.1 安神药的中医认识181

17.1.2 安神药的共同药理作用181

17.1.3 安神药应用注意事项182

17.1.4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182

17.2代表药物183

17.2.1 酸枣仁183

17.2.2 远志185

第18章 平肝息风药188

18.1概述188

18.1.1 平肝息风药的中医认识188

18.1.2 平肝息风药的共同药理作用188

18.1.3 平肝息风药应用注意事项189

18.1.4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189

18.2代表药物190

18.2.1 天麻190

18.2.2 钩藤192

18.2.3 地龙194

第19章 补虚药197

19.1概述197

19.1.1 补虚药的中医认识197

19.1.2 补虚药的共同药理作用198

19.1.3 补虚药应用注意事项199

19.1.4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199

19.2代表药物201

19.2.1 人参201

19.2.2 党参204

19.2.3 黄芪206

19.2.4 甘草209

19.2.5 当归212

19.2.6 白芍215

19.2.7 麦冬217

19.2.8 何首乌219

19.2.9 枸杞子221

19.2.10 冬虫夏草223

19.2.11 淫羊藿225

第20章 收涩药228

20.1概述228

20.1.1 收涩药的中医认识228

20.1.2 收涩药的共同药理作用228

20.1.3 收涩药应用注意事项229

20.1.4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229

20.2代表药物229

20.2.1 五味子229

20.2.2 山茱萸232

附录常用英文缩略词表235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