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文学系年 (上册)》求取 ⇩

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五三年)1

扬雄生1

卷首1

甘露二年(公元前五二年)3

甘露三年(公元前五一年)3

甘露四年(公元前五○年)3

黄龙元年(公元前四九年)3

建始二年(公元前三一年)4

建昭四年(公元前三五年)4

建昭五年(公元前三四年)4

竟宁元年(公元前三三年)4

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三二年)4

建昭三年(公元前三六年)4

建始三年(公元前三○年)4

建始四年(公元前二九年)4

河平元年(公元前二八年)4

河平二年(公元前二七年)4

河平三年(公元前二六年)4

刘歆为黄门郎,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4

永光四年(公元前四○年)4

建昭二年(公元前三七年)4

建昭元年(公元前三八年)4

永光五年(公元前三九年)4

永光三年(公元前四一年)4

永光二年(公元前四二年)4

永光元年(公元前四三年)4

初元五年(公元前四四年)4

初元四年(公元前四五年)4

初元三年(公元前四六年)4

初元二年(公元前四七年)4

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四八年)4

扬雄作《反骚》、《广骚》、《畔牢愁》及《天问解》6

阳朔二年(公元前二三年)6

阳朔元年(公元前二四年)6

河平四年(公元前二五年)6

桓谭生7

扬雄作《县邸铭》、《王佴颂》、《阶闼铭》、《成都城四隅铭》、《绵竹颂》、《蜀都赋》及《蜀王本纪》8

永始三年(公元前一四年)8

永始二年(公元前一五年)8

永始元年(公元前一六年)8

鸿嘉四年(公元前一七年)8

鸿嘉三年(公元前一八年)8

鸿嘉二年(公元前一九年)8

鸿嘉元年(公元前二○年)8

阳朔四年(公元前二一年)8

阳朔三年(公元前二二年)8

永始四年(公元前一三年)9

元延元年(公元前一二年)9

扬雄至京师9

元延二年(公元前一一年)10

扬雄作《甘泉赋》,大病。又作《河东赋》、《羽猎赋》及《赵充国颂》,除为郎,给事黄门11

刘歆作《甘泉宫赋》14

元延三年(公元前一○年)15

扬雄作《长杨赋》、《绣补灵节龙骨铭》及诗三章15

元延四年(公元前九年)16

绥和元年(公元前八年)16

扬雄荐庄遵,作《都酒赋》16

刘歆父向卒,为中垒校尉16

刘歆议毁庙,为侍中,大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复领五经,撰《七略》17

绥和二年(公元前七年)17

桓谭为奉车郎,从成帝至甘泉河东,作《仙赋》18

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六年)19

刘歆改名秀,上《山海经》,请建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移书让太常博士,出守河内,徒五原,作《遂初赋》19

建平二年(公元前五年)20

扬雄论鼓妖事20

建平三年(公元前四年)20

扬雄作《太玄》、《解嘲》、《解难》及《太玄赋》20

桓谭为郎典漏刻,进说傅晏,奏书董贤22

刘歆复转涿郡太守,以病免官22

建平四年(公元前三年)22

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23

扬雄上书谏勿许单于朝23

元寿二年(公元前一年)23

刘歆为安定属国都尉,右曹太中大夫,迁中垒校尉,典文章。子棻亦幸于王莽23

卷一25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一年)25

史岑为中谒者,上书讼王闳功25

刘歆迁羲和、京兆尹26

元始二年(公元二年)26

扬雄作《法言》及《自序》,丧二子26

元始三年(公元三年)27

刘歆行太常事,迁光禄大夫,定婚礼27

班彪生28

刘歆奉命迎后29

扬雄作《琴清英》等篇,王莽据以立《乐经》29

元始四年(公元四年)29

班彪父穉补延陵园郎,彪随入京30

元始五年(公元五年)30

扬雄作《训纂》30

刘歆封红休侯,著《三统历谱》及《钟历书》33

?子婴居摄元年(公元六年)34

扬雄续《史记》34

史岑亦续《史记》,寻卒34

刘歆亦续《史记》35

冯衍亦续《史记》36

居摄二年(公元七年)37

刘歆为扬武将军,屯宛37

桓谭为谏大夫,封明告里附城37

初始元年(公元八年)37

扬雄作《州箴》及《官箴》37

扬雄为中散大夫,作《剧秦美新》40

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九年)40

刘歆归故官,议功显君丧服40

刘歆为国师,嘉新公,子?为伊休侯41

始建国二年(公元一○年)42

始建国三年(公元一一年)42

刘歆子棻及泳被诛42

扬雄投天禄阁下,几死,以病免官42

始建国四年(公元一二年)43

扬雄复召为大夫,作《逐贫赋》。侯芭从受《太玄》、《法言》43

桓谭迁讲学祭酒43

始建国五年(公元一三年)43

扬雄作《元后诔》43

天凤三年(公元一六年)44

刘歆与扬雄书索取《方言》,使郑兴撰《左氏条例》等44

扬雄答刘歆书论《方言》,时正在撰著中44

王隆为郎44

天凤元年(公元一四年)44

天凤二年(公元一五年)44

天凤四年(公元一七年)48

桓谭迁掌乐大夫48

天凤五年(公元一八年)48

扬雄卒,弟子侯芭为起坟48

刘歆女愔自杀51

桓谭免官51

地皇三年(公元二二年)51

地皇二年(公元二一年)51

地皇元年(公元二○年)51

天凤六年(公元一九年)51

冯衍为更始将军廉丹掾。丹战死,衍亡命河东52

梁鸿遭父丧52

汉淮阳王更始元年(公元二三年)53

刘歆自杀53

桓谭为太中大夫53

班彪自长安至天水依隗嚣,作《北征赋》54

桓谭被征待诏,上书失旨54

更始二年(公元二四年)54

冯衍说鲍永,为立汉将军,领狼孟长,屯太原54

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二五年)54

建武二年(公元二六年)55

桓谭为议郎给事中,作《陈时政疏》及《抑谶重赏疏》55

冯衍与田邑书56

建武三年(公元二七年)56

冯衍降光武,上书邓禹56

建武四年(公元二八年)57

冯衍为曲阳令57

建武五年(公元二九年)57

王隆依窦融57

班彪作《王命论》,离天水至张掖,为窦融从事57

建武六年(公元三○年)58

冯衍上书陈八事58

贾逵生58

班固生59

梁鸿受业太学59

建武七年(公元三一年)59

建武八年(公元三二年)59

建武九年(公元三三年)60

班彪上疏请复护羌校尉60

建武十年(公元三四年)61

贾逵隔篱听读书61

建武十一年(公元三五年)61

建武十二年(公元三六年)61

王隆至洛,为新汲令,著《汉官篇》,寻卒61

班彪至洛阳,举司隶茂才,子固随至62

建武十三年(公元三七年)62

班彪为徐令,作《览海赋》及《与金丹书》62

班固能属文63

建武十六年(公元四○年)63

贾逵能诵六经63

刘苍封东平公63

建武十五年(公元三九年)63

建武十四年(公元三八年)63

建武十七年(公元四一年)64

冯衍子豹生64

刘苍从光武至颍川及叶,进爵为王64

班彪免徐令,返洛阳,上疏言东宫官属65

冯衍为司隶从事,上书阴就65

建武十九年(公元四三年)65

建武十八年(公元四二年)65

建武二十年(公元四四年)66

班彪讲学太学,作《奏事》,又论前史得失,续《史记》,作《别录》66

班固为王充所称67

杜笃作《吴汉诔》及《论都赋》68

李尤生68

班彪为司徒掾,与司徒掾尹敏为莫逆交69

建武二十三年(公元四七年)69

建武二十二年(公元四六年)69

杜笃为郡文学掾69

建武二十一年(公元四五年)69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四八年)70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四九年)70

班彪奏复乌桓校尉70

贾逵在太学,通五经70

班昭生70

建武二十六年(公元五○年)72

卷二73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五一年)73

班彪上书论大司马,应冯勤辟73

建武二十八年(公元五二年)73

冯衍出妻,作书与妇弟。归杜陵,与阴就书,作《扬节赋》73

班彪上书论匈奴74

梁鸿娶孟光,入霸陵山,作《安邱严平颂》等75

傅毅亦在太学76

崔骃在太学与班固齐名76

班彪为望都长,作《冀州赋》77

建武三十年(公元五四年)77

班彪卒于望都77

班固返安陵,作《幽通赋》、《终南山赋》,续父所作史77

建武二十九年(公元五三年)77

建武三十一年(公元五五年)78

冯衍上疏自陈,作《显志赎》及《自序》78

中元元年(公元五六年)78

桓谭上《新论》,议灵台,出为六安丞,道卒78

中元二年(公元五七年)81

冯衍又出妻,与宣孟书,被谗,废于家,寻卒81

刘苍为骠骑将军82

明帝永平元年(公元五八年)82

刘苍子二人封县侯,上疏荐吴良82

永平二年(公元五九年)83

崔骃作《达旨》、《西巡颂》等83

班固奏记说东平王83

贾逵从杜子春受业83

刘苍益封五县,上疏议南北郊冕服84

傅毅于平陵习章句,作《迪志诗》及《七激》84

永平三光(公元六○年)85

刘苍议世祖庙乐舞,作《舞歌》85

永平四年(公元六一年)86

刘苍上书谏猎,又上疏归职86

永平五年(公元六二年)86

刘苍还国86

班固以私撰国史被捕,弟超上书救之,除兰台,令史,作《安丰戴侯颂》86

崔骃作《安丰侯诗》87

班昭归曹寿87

永平六年(公元六三年)87

贾逵亦撰汉史88

班固成《世祖本纪》,迁为郎88

刘苍归国88

永平七年(公元六四年)88

刘苍还京师88

傅毅作《北海王诔》89

永平八年(公元六五年)89

永平九年(公元六六年)89

班固成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奉命撰《汉书》,又作《两都赋》89

永平十年(公元六七年)89

贾逵上《左传、国语解诂》89

永平十一年(公元六八年)90

刘苍至京,月余还国90

永平十二年(公元六九年)90

杜笃入马防门下90

班固定《建武注记》91

贾逵为刘苍《中兴颂》训诂91

刘苍上《光武受命中兴颂》91

永平十四年(公元七一年)91

永平十三年(公元七○年)91

永平十五年(公元七二年)91

永平十六年(公元七三年)92

永平十七年(公元七四年)92

班固至云龙门对策,作《神雀颂》、《秦纪论》及《典引》92

傅毅亦对策作颂93

黄香除郎93

贾逵作《神雀颂》及《永平颂》、拜为郎,对策93

永平十八年(公元七五年)94

刘苍议明帝庙乐94

崔骃作《明帝颂》94

傅毅作《明帝诔》94

班固代第五伦上疏荐谢夷吾94

章帝建初元年(公元七六年)94

梁鸿至洛作《五?》,适吴作诗,思高恢作诗。又著书十余篇,寻病卒95

班固作《耿恭守疏勒城赋》,与杨终辩狱事96

贾逵作《左传大义》96

刘苍为地震上言96

建初二年(公元七七年)97

杜笃为马防从事中郎97

刘苍谏为原陵显节陵起县邑98

班固与弟超书,讥傅毅。又作《答宾戏》98

傅毅为兰台令史,拜郎中,与班固共典校书,作《显宗颂》98

建初三年(公元七八年)99

杜笃战没于射姑山99

刘苍受赐阴太后遗物100

傅毅为马防司马100

张衡生100

崔瑗生101

建初四年(公元七九年)101

刘苍上言明德皇后在世祖庙坐位101

贾逵作《左传长义》101

班固作《白虎通》102

黄香征拜郎中104

马融生105

建初五年(公元八○年)105

贾逵母有疾105

建初六年(公元八一年)105

刘苍上疏求朝105

马融随父至洛105

建初七年(公元八二年)106

刘苍至京,上疏辞受恩过礼,还国疾病106

贾逵撰《古文尚书同异》、《诗同异》、《周官解诂》,迁卫士令106

班固上《汉书》,迁玄武司马106

建初八年(公元八三年)108

刘苍卒108

贾逵弟子拜千乘王国郎109

班固上书论北匈奴事109

傅毅免官109

班固作《东巡颂》110

元和二年(公元八五年)110

元和元年(公元八四年)110

崔骃作《南巡颂》110

黄香诣东观110

崔骃亦作颂111

元和三年(公元八六年)111

班固对问礼乐111

崔骃作《北巡颂》111

崔瑗题门112

黄香子琼生112

章和元年(公元八七年)112

班固上《汉仪》,作《南巡颂》,寻以母丧去官112

崔骃入窦宪门下112

章和二年(公元八八年)113

崔骃作《章帝谥议》,《献书诫窦宪》,为宪主薄113

班固为中护军113

傅毅为记室掾113

和帝永元元年(公元八九年)114

黄香诣殿下,拜尚书郎114

马融从父受业114

班固作《北征颂》及《燕然铭》115

崔骃作《仲山甫鼎铭》、《北征颂》、《西征赋》、《与窦宪?》等115

傅毅为司马,作《北征颂》,寻卒115

永元二年(公元九○年)116

班固行中郎将,作《涿邪山祝文》116

永元三年(公元九一年)116

崔骃归116

贾逵为左中郎将117

黄香作《天子冠颂》117

胡广生117

永元四年(公元九二年)118

贾逵论历118

班固与窦宪?,卒于洛阳狱中118

崔骃作《大将军临洛观赋》,卒120

班昭续《汉书》120

崔瑗能传父业121

黄香拜左丞121

永元五年(公元九三年)121

张衡游三辅,作《温泉赋》121

永元六年(公元九四年)122

黄香迁尚书令122

胡广妻章显章生122

李固生122

永元七年(公元九五年)122

崔瑗至京师,从贾逵受业,与马融、张衡为友123

张衡亦至京,入太学123

永元八年(公元九六年)123

贾逵为侍中,领骑都尉,奉诏修理仓颉旧史123

李尤召诣东观,拜兰台令史,受诏作赋,作“百二十铭”,《怀戎颂》及《政事论》124

永元九年(公元九七年)125

班昭入宫讲学,奉诏作《大雀赋》125

黄香上疏让东郡太守,复留为尚书令125

张衡举孝廉不行,辟公府不就126

永元十年(公元九八年)126

贾逵上疏请宥刘恺126

葛龚以善文记知名126

马融父严卒126

永元十一年(公元九九年)126

永元十二年(公元一○○年)126

黄香治訞言狱127

朱穆生127

卷三128

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一○一年)128

贾逵卒128

苏顺作《贾逵诔》129

班昭上书为兄超求代130

永元十四年(公元一○二年)130

刘珍作《贾逵碑》130

马融从挚恂受业,娶其女130

崔瑗为兄报仇,亡命131

永元十五年(公元一○三年)131

永元十六年(公元一○四年)131

朱穆以孝称131

皇甫规生131

张奂生132

元兴元年(公元一○五年)132

李尤作《和帝哀策》132

崔瑗遇赦归,作《和帝诔》132

苏顺作《和帝诔》132

马融从班昭受《汉书》133

崔瑗作《清河王诔》133

张衡作《陈公诔》133

殇帝延平元年(公元一○六年)133

张衡作《二京赋》、《吕公诔》等133

班昭子成封关内侯133

苏顺亦作诔134

安帝永初元年(公元一○七年)134

史岑作《出师颂》134

永初二年(公元一○八年)134

葛龚举孝廉,为大官丞134

永初三年(公元一○九年)135

张衡为鲍德主簿,作《绶笥铭》135

马融亦不应邓骘之召,客凉州135

胡广娶章显章135

张衡不应邓骘之召135

永初四年(公元一一○年)136

班昭上疏论新野君丧,作《女诫》136

刘珍为谒者仆射,诣东观校书136

马融应邓骘召,为校书郎中,诣东观137

永初五年(公元一一一年)137

刘珍上言邓太后宜献庙137

张衡作《南都赋》、《南阳文学儒林书赞》等138

葛龚为荡阴令138

崔瑗作《南阳文学官志》138

永初六年(公元一一二年)138

永初七年(公元一一三年)138

班昭随子至陈留,作《东征赋》138

元初元年(公元一一四年)139

张衡为郎中,作《与崔瑗书》,注《太玄经》,作《玄图》139

崔瑗亦注《太玄经》140

元初二年(公元一一五年)140

马融上书救庞参140

胡广为郡散吏140

元初三年(公元一一六年)141

马融以日食对策北宫端门141

王逸举上计吏,为校书郎,作《楚辞章句》141

胡广举孝廉,为尚书郎,转左丞142

李固在太学受业,寻游学三辅142

张衡为尚书侍郎142

元初四年(公元一一七年)142

元初五年(公元一一八年)143

葛龚为临汾令143

史岑作《和熹邓后颂》,寻卒143

崔瑗为郡吏,遗葛龚书,作《珮铭》144

马融作《广成颂》144

张衡为太史令,作《浑天仪》,《灵宪》及《算罔论》146

元初六年(公元一一九年)146

崔瑗系发干县狱,后被释147

朱穆为?邮147

永宁元年(公元一二○年)148

班昭卒,子妇丁氏作赞148

李尤为谏议大夫,受诏撰《汉记》148

刘珍受诏作《名臣传》148

刘?駼亦奉命作传,寻卒149

王逸作《汉书》149

马融自劾归,被禁锢150

崔瑗为邓遵所辟150

建光元年(公元一二一年)151

黄香议乐成王罪151

刘珍迁侍中151

崔瑗免归151

马融召还151

桓麟答客作诗152

延光元年(公元一二二年)152

朱穆举孝廉,除郎中152

黄香迁魏郡太守,寻卒153

刘珍迁越骑校尉,与张衡议礼154

崔瑗为阎显所辟154

马融女伦生154

延光二年(公元一二三年)155

葛龚为黄门郎,寻卒155

张衡迁尚书,与亶诵、梁丰议历155

马融上《东巡颂》,拜郎中156

张衡作《东巡诰》156

马融为河间王厩长156

李尤上书谏废太子156

延光三年(公元一二四年)156

朱穆迁侍郎,上书陈五事157

延光四年(公元一二五年)157

苏顺拜郎中,寻卒157

刘珍为宗正157

张衡表奏日蚀157

崔瑗拟谏阎显废立事未果,为顺帝所斥158

马融为许令,以日食上疏158

胡广为尚书仆射159

顺帝永建元年(公元一二六年)159

李尤为乐安相,卒于任上159

刘珍为卫尉,寻卒160

马融迁扶风功曹,作《长笛赋》161

崔琦游京师,举孝廉,为郎161

张衡上封事161

张奂师事朱宠162

永建二年(公元一二七年)162

张衡作《鸿赋》162

胡广为济阴太守162

永建三年(公元一二八年)163

张衡复为太史令,作《应闲》163

永建四年(公元一二九年)163

胡广子硕生163

永建五年(公元一三○年)163

张衡上疏陈事163

李固不就?命,寻遭父丧。作书与黄琼164

永建六年(公元一三一年)164

胡广上疏谏探策立后164

张衡造候风地动仪,上疏请禁图谶165

阳嘉元年(公元一三二年)165

崔瑗上言察举孝廉166

胡广上书驳左雄166

阳嘉二年(公元一三三年)166

张衡对策166

马融对策北宫,拜议郎167

李固对策,为宦者所陷,后拜议郎167

胡广免官168

蔡邕生169

桓麟子彬生,从挚恂受业169

阳嘉三年(公元一三四年)170

张衡为公车司马令170

李固为雒令,解印绶还家。子燮生170

边韶作《河激颂》170

阳嘉四年(公元一三五年)171

张衡为侍中,作《思玄赋》及《周官训诂》,《补汉记》,又条上史汉所叙不合者十余事171

王逸为侍中,作《九思》172

马融为大将军从事中郎172

崔瑗辞梁商辟,举茂才,迁汲令,作《太公庙碑》172

胡广为汝南太守173

李固为梁商从事中郎,作《奏记》173

永和元年(公元一三六年)173

张衡为河间相173

崔琦人梁冀幕174

李固奏记梁商理王龚174

永和二年(公元一三七年)174

张衡作《四愁诗》175

永和三年(公元一三八年)175

张衡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175

崔瑗作《窦贵人诔》175

马融为武都太守,著《易》、《书》、《诗》、《礼》传。175

张衡卒176

崔瑗作《张平子碑》176

永和四年(公元一三九年)176

李固驳发荆、扬、兖、豫卒赴日南176

永和五年(公元一四○年)178

马融陈星孛,上疏乞征羌,奏马贤事178

胡广为大司农179

李固为荆州刺史,作《辟文学教》179

永和六年(公元一四一年)179

李固徙太山太守,作《恤奉高令丧事教》及《祀胡母先生教》179

延笃举孝廉,为平阳侯相,寻以师丧弃官,注《左传》180

皇甫规上书论西羌事,为郡功曹,举上计掾181

张奂辟大将军府,奏《尚书章句》,以疾去官181

汉安元年(公元一四二年)182

崔瑗迁济北相182

胡广迁司徒182

李固迁将作大匠,上疏陈事。迁大司农,与吴雄刘宣同上疏182

汉安二年(公元一四三年)183

崔瑗征诣廷尉,病卒,遗令子寔183

边韶为尚书侍郎,论历185

皇甫规上疏自效185

崔寔隐居父墓侧185

王延寿生186

建康元年(公元一四四年)186

马融作《周官传》186

李固为太尉,上疏理种?,荐杨淮186

朱穆入梁冀幕,为丰令186

皇甫规举贤良方正,拜郎中,免归,教授门徒187

张奂举贤良方正,拜议郎188

桓麟辟司徒掾188

冲帝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188

马融迁从事中郎188

李固议冲帝发丧及山陵。梁冀使人飞章诬固188

胡广迁太尉,封育阳安乐乡侯189

李固与梁冀书议立嗣事,免职,遣三子归乡189

质帝本初元年(公元一四六年)189

朱穆复为大将军掾189

崔琦作《外戚箴》、《白鹄赋》等以讽梁冀,遣归190

崔寔辞三公辟191

朱穆奏记以劝戒梁冀191

桓帝建和元年(公元一四七年)191

马融为梁冀诬奏李固,又作《西第颂》191

胡广迁司空192

李固被诛,临终敕子孙,并与胡广、赵戒书193

边韶为临颍侯相194

崔寔为郎194

朱穆为侍御史194

桓麟为议郎194

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194

马融为南郡太守194

崔琦为临济长,不敢就职,后被害197

建和三年(公元一四九年)197

桓麟出为许令,寻卒198

崔寔为议郎198

朱穆贬郎中,师事赵康,作《崇厚论》、《绝交论》、《与刘伯宗绝交书》及诗198

和平元年(公元一五○年)199

朱穆奏记谏梁冀199

郦炎生200

胡广拜太常201

朱穆迁议郎,撰《汉纪》201

边韶拜太中大夫,著作东观201

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一五二年)201

卷四201

崔寔迁司马,亦著作东观202

延笃以博士拜议郎,亦著作东观202

邯郸淳作《曹娥碑》202

元嘉二年(公元一五二年)203

马融徙朔方,设帐授徒203

卢植从马融受业204

朱穆为冀州刺史,征诣廷尉,输作左校,赦免归家205

胡广为太尉205

永兴元年(公元一五三年)205

蔡邕师事胡广。辞州辟,让申屠幡205

延笃迁侍中206

刘陶上书救朱穆206

孔融生206

永兴二年(公元一五四年)207

胡广以日食免官207

蔡邕作《蔡朗碑》207

永寿元年(公元一五五年)207

朱穆拜议郎208

崔寔为五原太守,撰《四民月令》208

延笃迁左冯翊208

张奂迁安定属国都尉,作书与崔寔208

刘陶上疏陈事209

曹操生209

延笃徙京兆尹,以赵岐为功曹211

边韶为北地太守211

永寿二年(公元一五六年)211

蔡邕作《玄文先生李休碑》212

孔融让梨212

永寿三年(公元一五七年)212

崔寔拜议郎,定五经,作《大赦赋》212

张奂迁使匈奴中郎将212

刘陶谏改铸大钱213

秦嘉为郡上计,与妻书,赠诗213

刘梁举孝廉,除北新城长,作《破群论》及《辩和同论》213

徐淑答秦嘉书及诗214

延熹元年(公元一五八年)214

胡广为太常,迁太尉215

延笃病免,教授家巷,赵岐亦去215

张奂迁北中郎将215

延熹二年(公元一五九年)215

张升为陈留贼曹吏,作《白鸠赋》,迁外黄令216

皇甫规拜太山太守216

崔寔亦以梁冀故吏被禁锢216

张奂免官禁锢,皇甫规荐举七上216

胡广以梁冀诛,免为庶人216

蔡邕至偃师,作《述行赋》、《霖雨赋》、《汝南周勰碑》等217

郦炎著书十余箱218

延熹三年(公元一六○年)218

马融得赦还,拜议郎218

卢植学成授徒218

边韶拜尚书令219

延笃作《仁孝论》、《与李文德书》219

曹操妻卞氏生219

延熹四年(公元一六一年)219

胡广为太中大夫219

朱穆迁尚书,上疏请罢省宦官220

崔寔拜辽东太守,遭母丧归220

皇甫规上疏自效,拜中郎将220

朱穆荐度尚,奏劾冯绲221

胡广迁尚书令221

蔡邕作《济北相崔君夫人诔》221

延熹五年(公元一六二年)221

皇甫规被诬,上疏自讼。征还,拜议郎。被陷,坐系廷尉222

刘陶举孝廉,除顺阳长222

秦嘉为黄门郎,寻卒于津乡亭223

徐淑作《誓书》,寻亦卒223

王延寿作《梦赋》、《鲁灵光殿赋》等223

郦炎与王延寿为友224

孔融随父诣京师224

延熹六年(公元一六三年)224

胡广迁太仆224

王逸为豫章太守,寻卒225

王延寿作《桐柏淮源庙碑》,溺死于湘水黄陵口225

朱穆卒226

张奂拜武威太守,子猛生227

蔡邕作《释诲》、《朱穆谥议》、《鼎铭》及《朱穆坟前方石碑》,上表荐皇甫规228

皇甫规赦归,以护羌校尉征,未赴228

孔融父宙卒229

延熹七年(公元一六四年)230

马融以病去官230

崔寔为尚书,免归,作《政论》230

皇甫规拜度辽将军,上书荐张奂自代,规改为使匈奴中郎将231

张奂为度辽将军231

高彪谒马融,不获见,覆刺遗书231

曹操浴于谯水,有击蛟的传说231

延熹八年(公元一六五年)232

胡广迁太常232

边韶为陈相,作《老子铭》,寻卒232

张奂作书与延笃233

延笃作书与段颎及张奂233

蔡邕作《太尉杨秉碑》及《王子乔碑》234

延熹九年(公元一六六年)234

马融卒于家,遗令薄葬235

胡广为司徒236

延笃作书与刘祐236

皇甫规为度辽将军236

张奂为大司农,迁护匈奴中郎将236

刘陶免官,作《中文尚书》及《尚书春秋训诂》237

蔡邕作《度尚碑》237

郦炎作《郦篇》237

孔融谒司隶校尉李膺238

永康元年(公元一六七年)239

延笃卒239

张奂徙属弘农华阴,拒董卓遗缣240

皇甫规征为尚书,日食对策,迁弘农太守,作书谢赵壹240

赵壹作《解摈赋》、《报皇甫规书》241

应劭为萧令241

侯瑾征有道,称疾不到,作《矫世论》、《应宾难》等242

灵帝建宁元年(公元一六八年)243

胡广录尚书事,迁太傅243

崔寔卒243

张奂与段颎争辩羌事,还迁少府,又拜大司农244

卢植献书窦武244

建宁二年(公元一六九年)245

胡广继母黄列赢及子硕、孙根卒245

张奂上疏言灾应,转太常,禁锢归田里,作《尚书记难》245

皇甫规上言宜像党锢246

刘陶拜侍御史246

张升以党锢去官,后见诛246

蔡邕作《处士圈典碑》、《胡府君夫人黄氏神诰》、《陈留太守胡硕碑》及《幼童胡根碑》246

郦炎辞辟命,作诗二篇247

孔融以张俭事入狱247

蔡邕作《胡公夫人灵表》248

皇甫规转护羌校尉248

胡广夫人章显章卒248

建宁三年(公元一七○年)248

刘梁拜尚书郎249

卢植征为博士249

徐幹生249

建宁四年(公元一七一年)249

蔡邕辟司徒乔玄府,作《上始加元服与群臣上寿章》、《东鼎铭》、《中鼎铭》、《郭泰碑》等249

熹平元年(公元一七二年)251

胡广卒251

张奂奏记谢段颎252

蔡邕作《车驾上原陵记》、《太傅胡广碑》、《太傅祠堂碑铭》等。出补平阿长252

熹平二年(公元一七三年)253

蔡邕拜郎中,校书东观,作《独断》,又为日蚀上书253

赵壹抵罪,友人救免,贻书谢思(附《穷鸟赋》),作《刺世疾邪赋》(附《秦客诗》及《鲁生歌》)等254

郦炎作《州书》254

祢衡生254

皇甫规卒于谷城255

熹平三年(公元一七四年)255

曹操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上书理窦武陈蕃256

熹平四年(公元一七五年)257

蔡邕迁议郎,定石经,作《李咸碑》、《历数议》、《答丞相可斋议》、《谏用三互法疏》、《圣皇篇》等257

卢植拜九江大守,以疾去官,作《尚书章句》、《兰礼解诂》,上书论石经260

高彪举孝廉,除郎中,校书东观,作《督军御史箴》261

杨修生261

卢植拜庐江太守262

蔡邕作《伯夷叔齐碑》262

刘陶为司徒掾262

熹平五年(公元一七六年)262

应劭举孝廉,为太尉属,议鲜卑胡市263

郦炎作《七平》263

孔融辟司徒杨赐府263

熹平六年(公元一七七年)263

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难夏育请伐鲜卑议,作《胡广黄琼颂》等263

卢植拜议郎,校书东观,补续《汉记》。转侍中,迁尚书,作《郦炎诔》264

郦炎系狱,作《遗令书》,遂卒264

曹操迁顿丘令,后免官265

吴质生266

光和元年(公元一七八年)266

卢植为日食上封事,又上书救蔡邕266

赵壹举郡上计,作书报羊陟。辟公府不就,寻卒于家266

王粲生266

蔡邕作《桓彬碑》,献篆鸿都门。对诏问灾异,被收,上书自陈。徙朔方,作书报杨复及羊陟,又上书奏十意267

卫觊作《殷华碑》270

光和二年(公元一七九年)271

蔡邕赦还,避居吴会,依太山羊氏。制焦尾琴,作《琴操》、《西鼎铭》、《太尉陈球碑》、《太尉陈公赞》等271

邯郸淳所作碑为蔡邕所赏274

高彪迁外黄令274

曹操纳卞氏于谯275

卫觊作《西岳华山亭碑》及《复华下民租田口算状碑》275

韦诞生275

光和三年(公元一八○年)275

刘廙生276

刘梁迁野王令,未行,寻病卒276

仲长统生276

光和四年(公元一八一年)277

张奂卒,遗命诸子277

王朗师事杨赐,以通经拜郎中278

诸葛亮生278

光和五年(公元一八二年)279

蔡邕作《京兆樊惠渠颂》、《京兆尹樊陵颂碑》及《何休碑》等279

孔融陈对中官贪浊279

曹操拜议郎279

光和六年(公元一八三年)280

刘陶上疏论张角,奉诏撰《春秋条例》280

卢植生子毓280

王朗为?丘长280

徐幹读五经280

蔡邕作《黄钺铭》、《太尉桥玄碑》及《马氏碑》281

卢植拜北中郎将,被诬抵罪,复为尚书281

刘陶封中陵乡侯,迁尚书令,拜侍中,徙京兆尹,征为谏议大夫281

中平元年(公元一八四年)281

高彪卒282

孔融举高第,为侍御史,托病归家,迁豫州从事283

曹操拜骑都尉,迁济南相,征守东郡,称疾归,拒王芬等废立之谋283

中平二年(公元一八五年)284

刘陶上疏陈要急八事,被谗自杀284

蔡邕作《太尉刘宽碑》、《范丹碑》、《太尉杨赐碑》及《赤泉侯像赞》等285

张超为别部司马,作《杨四公颂》286

应劭驳韩卓议募兵鲜卑287

孔融辟司空掾,拜北军中候,迁虎贲中郎将287

曹操为都尉,迁议郎288

王朗弃官288

蔡琰归卫仲道288

杨修遭祖父赐丧289

中平三年(公元一八六年)289

缪袭生290

王朗举孝廉,辟公府,不应290

蔡邕作《陈寔碑》290

应劭举高第,为御史290

中平四年(公元一八七年)291

蔡邕作《议郎胡公夫人哀赞》291

应劭辟何苗掾291

孔融迁大将军掾291

王朗亦为大将军掾291

曹丕生292

中平五年(公元一八八年)293

蔡邕作《与何进书荐边让》及《陈寔第三碑》293

应劭迁营陵令,移书申约吏民293

曹操为典军校尉294

中平六年(公元一八九年)294

蔡邕应董卓召为侍御史,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作《中台要解》,上章荐董卓可相国,并自乞闲冗。拜巴郡太守,上表谢,留为侍中294

卢植谏何进召董卓,责张让劫少帝。及卓至,植又抗议废立。免官隐居上谷,袁绍请为军师296

侯瑾征博士,寻卒297

曹操东归,起兵讨董卓298

应劭拜太山太守298

陈琳为何进主簿,谏进召外兵。进败,为袁绍典文章299

刘奥廙为司马徽所称299

献帝初平元年(公元一九○年)299

蔡邕拜左中郎将,从迁都长安,作《告迁都祝?辞》。封高阳乡侯,上章谦让,又上章谢罪300

孔融迁议郎,拜北海相,作《告高密相立郑公乡教》、《缮治郑公宅教》、《答王修举孝廉让邴原教》、《重答王修》、《喻邴原举有道书》、《遣问邴原书》、《教高密令》及《告昌安县教》300

曹操行奋武将军,败于荣阳,屯河内,答袁绍书,作《薤露》302

王朗察茂才,为陶谦治中302

阮瑀受学于蔡琶302

路粹至三辅,亦师蔡邕303

王粲至长安,为蔡邕所称303

蔡琰为南匈奴所获303

杨修作《司空荀爽述赞》303

蔡邕奏议宗庙迭毁,对董卓问地震,追正郭后谥304

初平二年(公元一九一年)304

应璩生304

曹王妻甄氏视字辄识。304

缪袭父斐不就侍中304

邯郸淳客荆州305

应劭败黄巾305

曹操为东郡太守305

曹丕学射305

初平三年(公元一九二年)305

蔡邕死于狱中306

卢植卒309

孔融求救于刘备310

曹操领衮州牧,上表陈损益310

王朗拜会稽太守310

祢衡与孔融为友311

曹操击袁术,攻陶谦312

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312

张超为平原太守,与太尉朱?书荐袁遗,寻卒312

曹植生312

曹丕知射312

繁钦见奇于刘表313

王粲至荆州依刘表,作《初征赋》313

兴平元年(公元一九四年)314

应劭弃郡,奔冀州314

孔融谋迎天子,未果314

曹操征陶谦,击刘备,攻吕布。父嵩为谦所害314

曹丕知骑射,能属文315

兴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315

孔融为青州刺史315

曹操攻吕布,拜衮州牧,上书316

王朗子肃生于会稽316

陈琳为袁绍作书喻臧洪316

应劭奏上删定律令为汉议,又集驳议三十篇317

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317

曹丕妻甄氏丧兄,旋归袁熙317

诸葛亮遭父丧,随从父玄至豫章317

祢衡避难荆州317

孔融为袁谭所败,至许为将作大匠,荐祢衡及边让318

曹操为建德将军,迁镇东将军,袭费亭侯,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封武平侯,拜司空,行车骑将军。作书遗许攸,上表荐糜竺,下令置屯田。又作表及上书六篇318

王朗为孙策所擒,对诰,遗策书320

卫觊为司空掾属320

路粹拜尚书郎321

丁仪丁廙父沖劝曹操迎天子321

祢衡游许,与孔融、杨修为友321

杨修作《许昌宫赋》321

王粲作诗赠士孙萌322

王象为奴,为杨俊所赎322

建安二年(公元一九七年)322

应劭拜军谋校尉,著《汉官仪》、《礼仪故事》、《中汉辑序》、《风俗通》、《汉书集解》等书,寻卒于邺322

孔融救杨彪,持节拜袁绍为大将军,议马日?丧326

曹操以张济妻为妾,败于张绣,长子昂死。东征袁术,南攻刘表,擒其将邓济。昂母丁氏遣归,以卞氏为继室。作书与吕布及荀彧327

祢衡忤曹操,操送衡至刘表处328

卫觊除茂陵令328

诸葛亮至荆州依刘表330

曹丕从征,乘马得脱330

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330

孔融作《与王朗书》及《张俭碑铭》331

曹操围张绣,征吕布,纳秦宜禄妻杜氏。作书与荀彧,又为徐宣议刘矫下令331

王朗为曹操所征,拜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331

卫觊迁尚书令332

繁钦作《移零陵檄》332

祢衡为刘表作书与孙策,忤表,表送祢衡至黄祖处,作《鹦鹉赋》,又忤祖,为祖所杀332

韦诞为吏334

王粲作《三辅论》及《赠文颖》诗334

诸葛亮与徐庶等共学334

曹操攻袁绍,作《蒿里行》335

孔融迁少府,上疏议肉刑,论刘表,荐谢该335

邯郸淳作《陈纪碑》335

建安四年(公元一九九年)335

卫觊以治书侍御史使益州,留镇关中,作《与荀彧书》及《关中议》336

陈琳为袁绍更公孙瓒书,作《武军赋》336

杨修举孝廉,除郎中,从曹操征袁绍337

王粲作《荆州文学记官志》337

仲长统游上党,与常林为友337

建安五年(公元二○○年)338

孔融对问祭礼,生一子。与荀彧论袁绍338

曹操击刘备,破袁绍上言,又作书与钟繇339

陈琳为袁绍檄州郡339

阮瑀辞曹洪辟340

薛综避地交州,从刘熙学341

曹丕植柳341

何晏随母尹氏归曹操341

曹操击袁绍,征刘备。下令加枣祗子处中封爵343

丁仪为西曹掾,曹操欲以女妻仪,未果343

卷五343

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二○一年)343

丁?亦被辟344

建安七年(公元二○二年)344

孔融生一女344

曹操至谯,下令。至浚仪,祀桥玄,作祀文。至黎阳,败袁谭、袁尚344

蔡琰赎归,重嫁董祀,作《悲愤诗》345

曹丕作《蔡伯喈女赋》345

陈琳救崔琰345

丁廙亦作《蔡伯喈女赋》346

曹植习《齐诗》346

建安八年(公元二○三年)346

孔融作书与张紘,虞翻,韦端等346

曹操还许昌,作《败军令》、《论吏士行能令》及《修学令》。又上表请爵荀彧,与彧书劝勿让347

繁钦为豫州从事347

王粲为刘表作书谏袁谭、袁尚347

曹操破袁尚,入邺,自兼冀州牧,作《蠲河北租赋令》、《收田租令》、《手书答朱灵》、《报荀彧书》及《破袁尚上事》348

建安九年(公元二○四年)348

仲长统游并州,谏高幹348

吴质游曹氏兄弟间348

曹丕纳甄氏349

孔融作书与曹操嘲丕纳甄氏,荐盛孝章,又上书献帝请准古王畿制350

陈琳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徙门下督351

阮瑀亦为司空军谋祭酒,作《谢曹公?》,后徙仓曹掾属352

路粹为军谋祭酒,典记室352

徐幹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352

曹植从征353

曹操斩袁谭,下令,又作《赦袁氏同恶》及《禁复仇厚葬令》、《整齐风俗令》、《举吕虔茂才令》、《请封荀攸表》及《与王修书353

建安十年(公元二○五年)353

曹玉猎于邺西354

建安十一年(公元二○六年)354

曹操征高幹,作《苦寒行》、《求言令》及《称乐进于禁张辽表》354

王粲作《登楼赋》及《七哀诗》等篇356

仲长统为尚书郎,作《答邓义社主难》357

曹丕作书报崔琰357

曹睿生357

曹操征三郡乌丸,斩袁尚、袁熙,作《封功臣令》、《分租与诸将掾属令》、《请增封荀彧表》、《报荀彧书》、《下令大论功行封》、《下田畴令》、《表论田畴功》、《听田畴让封令》、《为张范下令》、《请追增郭嘉封邑表》、《与荀彧书追伤郭嘉》、《表论张辽功359

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359

曹植从征360

陈琳作《神武赋》360

应?作《撰征赋》361

路粹为曹操作书激厉孔融361

孔融嘲曹操征乌桓及制酒禁,免官,作书答操361

蔡琰求救董祀,奉命缮书,寻卒362

诸葛亮对刘备问,作《算计》363

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365

邯郸淳为曹操所敬365

路粹枉状奏孔融365

孔融为太中大失,弃市365

曹操自为丞相,南征败于赤壁。作《表刘琮令》、《下荆州与荀彧书》、《与孙权书》、《爵田畴令》、《决议田畴让官教》、《授崔琰东曹教》及《宣示孔融罪状令》368

阮瑀代曹操作书与刘备,作《纪征赋》370

刘桢为丞相掾属,随曹操南征370

徐幹从征,作《序征赋》370

陈琳从征,作《神女赋》370

王朗为丞相军师祭酒,随征荆州370

王粲归曹操,操辟为丞相掾,后迁军谋祭酒371

曹丕为赵温所辟,不行。随曹操南征,作《述征赋》、《感物赋》及《曹苍舒诔》371

潘勖为尚书郎372

高堂隆为泰山督邮372

应?为丞相掾属372

繁钦为丞相主薄372

杨修亦为主簿373

仲长统参丞相军事,作《昌言》374

刘廙为丞相掾属,作笺谢刘表374

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374

缪袭辟御史大夫府374

王粲亦作《浮淮赋》375

繁钦作《撰征赋》375

曹丕随行,作《浮淮赋》375

曹操治水军,作《存恤从军吏士家室令》及《与韩遂教》375

建安十四年(公元二○九年)375

刘桢亦随行,作诗赠曹丕376

韦诞为郡上计吏,特拜郎中376

诸葛亮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376

傅嘏生376

夏侯玄生377

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年)377

曹操作《求贤令》及《让县自明本志令》,建铜爵台377

阮瑀为曹操作书与孙权379

丁廙迁黄门侍郎379

薛综为五官中郎379

刘邵为计吏,议元会日蚀379

阮籍生380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380

阮瑀为曹操作书与韩遂,为文吊伯夷381

繁钦从曹操西征381

曹操征马超,作《转邴原五官长史令》、《高选诸子官属令》、《手书与阎行》、《下令增杜畿秩》及《下州郡称畿功》381

王粲亦从征,作《吊夷齐文》382

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留守谯,作《感离赋》382

邯郸淳为曹丕所延382

徐幹为五官将文学,作《西征赋》382

刘廙亦为五官将文学,答曹丕书383

曹植封平原侯,从曹操西征,作《离思赋》、《述行赋》及《离友诗》383

建安十七年(公元二一二年)384

曹操征孙权,作《止省东曹令》、《征吴教》、《原贾逵教》、《留荀彧表》及《登台赋》384

应?为平原侯庶子384

诸葛亮留镇荆州384

刘桢为平原侯庶子,谏曹植384

卫觊召还为尚书385

潘勖作《荀彧碑》385

阮瑀卒385

刘桢为五官将文学,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作《处士国文甫碑》386

繁钦作书与曹丕387

曹丕作《答繁钦书》、《叙繁钦》、《登台赋》、《寡妇赋》及《诗》。从征吴,与荀彧论射387

吴质为朝歌长387

丁仪迁尚书,作《寡妇赋》388

王粲亦作《寡妇赋》,并为荀彧檄孙权388

曹植作《登台赋》,从曹操南征,作《光禄大夫荀侯诔》及《寡妇诗》或《赋》388

建安十八年(公元二一三年)390

曹操凿利漕渠,自立为魏公,加九锡,作《让九锡表》、《辞九锡令》、《上书谢策命魏公》、《以杜畿为尚书仍镇河东令》、《复肉刑令》、《辨卫臻不同朱越谋反令》及《以高柔为理曹掾令》390

王朗领魏郡太守391

卫觊拜侍中391

潘勖迁尚书右丞,作《九锡文》391

高堂隆为丞相军议掾391

王粲改定巴渝舞歌,作《太庙颂》。拜侍中392

仲长统复为尚书郎392

刘廙为黄门侍郎392

曹植作《叙愁赋》393

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393

曹操征孙权,弑伏后,作《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选军中典狱令》、《报蒯越书》、《悼荀攸下令》、《合肥密教》、《戒子植》、《与和洽辩毛玠谤毁令》、《假为献帝策收伏后》及《谢置旄头表》393

诸葛亮上书先主393

曹丕纳郭氏,作《临涡赋》393

路粹为秘书令394

曹丕作《柳赋》395

王粲亦作《柳赋》395

陈琳亦作《柳赋》395

吴质迁元城令,过邺劝曹丕流涕送征。到任后,作笺与丕395

应璩为曹丕坐上客,作书与刘桢396

曹植徙封临菑侯,留守邺,作《东征赋》396

杨修作《出征赋》,劝曹植斩守者397

丁仪、丁廙为曹植羽翼397

诸葛亮入蜀,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作书答关羽398

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398

曹操平陇右,击刘备,作《夏侯渊平陇右令》、《报刘廙》、《杨阜让爵报》及《陇右平定下令》398

陈琳从征,作《为曹洪与曹丕书》399

路粹从军至汉中,以罪诛399

应玚作《西征赋》及《西狩赋》399

刘劭拜太子舍人,作《爵制》400

刘廙上疏谏曹操亲征蜀400

潘勖迁东海相,留拜左丞,病卒400

主粲从征400

曹丕作《又与钟繇书》、《与吴质书》、《答曹洪书》、《叙陈琳》及《孟津诗》401

曹植作诗赠丁冀、王粲401

皇甫谧生402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二一六年)402

邯郸淳为临菑侯傅402

曹操进爵为王,又征吴。作《春祠令》、《赐死崔琰令》及《百辟刀令》403

王粲作《刀铭》及《从军诗》,从曹操南征403

曹植作《宝刀赋》、《宝刀铭》及《与杨德祖书》403

杨修作《答临淄侯笺》404

徐干除上艾长,以疾不行404

应玚为五官将文学,作《建章台集诗》404

刘桢作《赠五官中郎将诗》404

丁仪赞崔琰、徐奕、毛玠、何夔等405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405

高堂隆为历城侯文学406

王朗迁太府406

曹操作《举贤勿拘品行令》、《赐夏侯惇伎乐名倡令》、《以蒋济为扬州别驾令》、《辟蒋济为丞相主簿西曹属令》、《曹植私出开司马门下令》、《下诸侯长史令》、《使辛毗、曹休参治下辩令》及《立太子令》406

王粲卒于居巢407

徐干卒409

陈琳卒410

应玚卒412

刘桢卒413

王象为曹丕所礼待413

曹丕为魏太子,作《典论》、《答卞兰教》及《与王朗书》413

曹植作《说疫气》及《王仲宣诔》415

杨修与曹植饮醉,走马于司马门。作《孔雀赋》416

阮籍能属文416

傅玄生416

贾充生417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二一八年)417

曹操作《敕王必领长史令》、《赡给灾民令》、《终令》及《赐袁涣家谷教》417

吴质作《答魏太子笺》418

曹丕撰徐、陈、应、刘集,作《与吴质书》、《铸五熟釜成与锺繇书》及《五熟釜铭》418

繁钦卒418

王朗迁奉常418

曹植作《侍太子坐》诗、《曹仲雍诔》及《哀辞》,并试郤俭绝谷419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419

曹操攻刘备,以卞氏为后,作《在阳平将还师令》、《策立卞后》、《以徐奕为中尉令》、《假徐晃节令》、《遣徐商吕建等诣徐晃令》、《劳徐晃令》、《原刘廙令》、《送留府长史令》、《军策令》及《与太尉杨彪书》419

杨修从征,漏泄言教,被诛420

王朗迁大理,上请叙主簿张登,又答曹操谘孙权称臣421

曹丕作《与锺繇书》、《答王朗书》、《露陌刀铭》及《剑铭》422

刘廙戒弟伟,徙署丞相仓曹属,上疏谢,又上表论治道422

曹植奉命以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救曹仁,醉不能行423

夏侯惠遭父丧423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二二○年)423

邯郸淳为博士,给事中,作《答赠诗》,奏《投壶赋》,又表上《受命述》424

曹操至洛阳,病卒,作《遗令》424

429

卫觊徙尚书,还汉为侍郎。复为魏尚书,封阳吉亭侯。作《乙卯册诏魏王》、《壬戌册诏魏王》、《丁卯册诏魏王》、《庚午册诏魏王》、《禅位魏王诏》、《禅位册》、《受禅表》、《公卿将军奏上尊号》及《大飨碑》。子瓘生432

王朗为御史大夫,封安陵享侯,上疏劝育民省刑,并与群臣共劝曹丕称帝。改司空,进封平乐乡侯,上疏谏游猎,奏宜节省,作书与许靖433

高堂隆为历城侯相434

丁仪为右刺奸掾,被诛434

丁廙亦被诛434

吴质为长史,作《答文帝笺》。拜北中郎将,封列侯,督幽并434

仲长统卒435

刘廙为侍中,作《上言符谶》,《奏议治受禅坛场》,《奏具章拒禅》及《奏请受禅》436

王象拜散骑侍郎,迁常侍,荐杨俊,封列侯,领秘书监,受诏撰《皇览》436

韦诞亦撰《皇览》436

刘劭迁秘书郎,亦撰《皇览》437

缪袭亦撰《皇览》437

诸葛亮以侄乔为嗣437

应璩为侍郎437

谢承为吴郡督邮437

曹植就国,为献帝发丧。作《庆文帝受禅章》、《庆文帝受禅上礼章》、《孔子庙颂》、《大飨碑》及《武帝诔》438

郤正父降魏439

程晓封列侯440

傅嘏作《皇初颂》440

曹睿封武德侯440

黄初二年(公元二二一年)441

邯郸淳补石经,寻卒441

高堂隆为堂阳长442

刘廙卒442

王象救杨俊不成,寻病卒442

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领司隶校尉,作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443

缪袭表上仲长统《昌言》444

曹丕至原陵校猎,赐甄后死。444

何晏为曹丕所憎,以尚主为列侯,拜驸马都尉445

曹植贬爵安乡侯,寻改鄄城侯。作《写灌均上事令》、《上九尾狐表》及《谢初封安乡侯表》446

曹睿为齐公,作《正朔论》446

羊祜生447

黄初三年(公元二二二年)447

曹丕作《取士勿限年诏》、《报吴主孙权》、《抚劳西域奉献诏》、《禁妇人与政诏》、《终制》、《答中山王献黄龙颂诏》、《诏答吴王》、《又报吴主孙权》、《诏责孙权》、《伐吴诏》及《敕豫州禁吏民往老子亭祷祝》448

刘劭为尚书郎448

高堂隆为平原王傅448

王朗反对兴师取蜀;生一子448

曹植为鄄城王,上表称谢。毁鄄故殿得疾,下令。又作《杂诗》六首450

曹睿为平原王,纳虞妃、毛后及郭后450

杜预生451

黄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451

王朗荐杨彪及张登,作书与诸葛亮及许靖451

诸葛亮受命托孤,封武乡侯,作《上言请宣奉遗诏》、《合葬昭烈皇后上言》、《正议》及《答蒋琬教》452

曹丕作《禁复私仇诏》、《敕还师诏》、《鹈鹕集灵芝池诏》、《止王朗让位诏》、《以张登为大官令诏》、《以蒋济为东中郎将代曹仁兵诏》、《诏赐张既子翁归爵》、《诏刘靖迁庐江太守》、《成皋令沐并收校事刘肇以状闻有诏》及《械系令狐浚诏》453

曹植徙封雍丘王,朝京师,上表献《责躬》、《应诏》诗,又作《七步诗》、《赠白马王彪》、《洛神赋》、《请赴元正表》及《任城王诔》454

黄初五年(公元二二四年)457

王朗上疏谏东征,又作书与许靖457

吴质入朝457

刘邵为散骑侍郎458

诸葛亮领益州牧,作书与杜微458

曹丕征吴,作《议轻刑诏》、《禁设非礼之祭诏》、《车驾临江还诏三公》、《诏赐温恢子生爵》及《改封县王诏》458

嵇康生459

阮籍好书诗459

曹植下令明赏罚459

黄初六年(公元二二五年)460

卫觊撰《魏史纪传》460

缪袭亦撰《魏史》460

王朗作书与锺繇461

诸葛亮南征,作《表吕凯等守义》及《南征表》461

曹丕又征吴,作《设镇军抚军大将军诏》、《赠夏侯尚诏》、《诏赐张辽李典子爵》、《征吴临行诏司马懿》、《至广陵于马上作诗》及《杂诗》461

谢承为五官郎中464

曹植下令自诫464

夏侯玄遭父丧,嗣爵465

羊祜令乳母取金环465

钟会生465

黄初七年(公元二二六年)466

卫觊进封閺乡侯,奏请置律博士,又上疏请恤凋匮罢役务。典著作,为魏官仪466

王朗进封兰陵侯,省甄后陵,上疏谏营修宫室,转司徒,上疏论屡失王子,劾刺史王凌不遣王基467

高堂隆为给事中,博士,附马都尉467

曹丕还洛阳,作《收鲍勋诏》及《追赠杜畿诏》,病卒468

缪袭为散骑常侍,奉诏喻指华歆468

薛综为合浦交址太守468

诸葛亮作书与孟达468

吴质作《思慕诗》471

刘劭为陈留太守,作《文帝诔》471

曹植上表献《文帝诔》471

应璩为散骑常侍,作书与刘靖471

曹睿立为太子,旋即帝位,作《手报司马芝》、《喻指华歆诏》及《报王朗》471

杜预遭祖父丧472

王弼生472

明帝太和元年(公元二二七年)473

诸葛亮北伐,作《出师表》、《与张裔书》及《称姚伷》。子瞻生473

缪袭作《奏对诏问外祖母服汉旧云何》,又改作《铙歌》474

何晏以浮华为曹睿所抑,颇为冗官475

杜挚作《笳赋》,为司徒军谋吏475

李康作《游山九吟》,为寻阳长475

韦昭为承相掾476

曹植徙封浚仪,作《慰情赋》及《社颂》476

傅嘏为司空掾,作《请立贵嫔为皇后表》477

钟会见曹睿477

曹睿作《下诏征管宁》、《封聊城王诏》、《改元诏》及《日蚀求言诏》477

李婉父丰为黄门郎,转骑都尉,给事中478

太和二年(公元二二八年)479

王朗议不宜复肉刑,病卒479

高堂隆迁陈留太守480

诸葛亮自请贬右将军,嗣子乔卒。作《街亭之败戮马谡上疏》、《与兄瑾书》、《与张裔蒋琬书》、《至祁山南北岈上表》及《远涉帖》480

曹植封雍丘,上疏求自试,作《喜雨诗》481

曹睿作《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贡士先经学诏》、《下公卿议复肉刑诏》、《诏张郃益邑》、《报杨阜诏》及《诏雍丘王植》481

夏侯玄为散骑黄门侍郎,左迁羽林监482

贾充遭父丧482

钟会习《孝经》483

太和三年(公元二二九年)483

卫觊卒483

诸葛亮复为丞相,作《与兄瑾书》及《答李严书》484

薛综为谒者仆射484

缪袭议处士君号谥485

曹植徙封东阿王,上表称谢,作《迁都赋》。登鱼山,有终焉之志485

曹睿作《禁外藩入嗣复顾私亲诏》、《诏青州刺史礼遣管宁》、《议追崇处士君号谥诏》、《诏卫臻》及《答东阿王论边事诏》485

羊祜习诗书486

钟会见蒋济486

太和四年(公元二三○年)486

吴质入为侍中,病卒486

高堂隆为散骑常侍,赐爵关内侯,推校历法,议祀功臣487

刘劭征拜骑都尉,作《新律》十八篇、《序略》及《律略论》487

诸葛亮在城固赤阪,作《表废廖立》及《罢来敏教》488

谢承迁长沙东部都尉488

曹植母卞太后卒,上表献诔488

郤正为秘书吏488

曹睿命刻《典论》于石,作《策试罢退浮华诏》、《刊典论诏》、《听曹真分邑封曹遵朱赞诏》、《谥钟繇诏》、《报华歆》、《答张郃诏》、《幸许昌还诏》、《拒蒋济请议封禅诏》及《玉佩诏》489

韦诞除武都太守,转侍中,撰《魏书》492

钟会遭父丧492

太和五年(公元二三一年)492

孙该为郎中,亦撰《魏书》493

薛综上疏请选交州刺史,迁镇军长史493

诸葛亮复出祁山,作《木牛流马法》、《与蒋琬董允书》、《表废李平》、《公文上尚书》、《与李丰教》、《与兄瑾书》及《答司马懿书》493

曹植作《求存问亲戚疏》、《上疏陈审举之义》、《上书请免发取诸国士息》、《答诏表》及《皇太子生颂》494

曹睿作《令诸王及宗室公侯各将适子一人入朝诏》、《封曹真五子诏》、《以蒋济为护军将军诏》、《诏报东阿王植》、《报满宠求留诏》及《与陈王植手诏》494

皇甫谧未通经史495

钟会诵《论语》495

成公绥生495

太和六年(公元二三二年)496

高堂隆议告瑞玺496

韦诞作《景福殿赋》496

缪袭作《许昌宫赋》496

何晏亦作《景福殿赋》496

杜挚举孝廉,除郎中497

韦昭为西安令497

曹植徙封陈王,上表称谢,又作《入觐谢表》、《答诏示平原公主诔表》及《平原公主诔》。病卒,子志嗣497

薛综为贼曹尚书497

诸葛亮劝农于黄沙497

夏侯惠亦作《景福殿赋》497

曹睿作《改封诸侯以郡为国诏》、《诏陈王植》、《与陈王植诏》、《陈国相为陈王制服诏》及《获玉印告庙诏》501

羊祜丧父502

钟会习《诗经》502

张华生502

青龙元年(公元二三三年)503

高堂隆迁侍中,领太史令,上疏谏取长安大钟,并答卞兰难取钟503

薛综为尚书仆射,上疏谏亲征公孙渊504

刘劭迁散骑常侍,谏讨公孙渊,作《赵都》、《许都》、《洛都赋》及《龙瑞赋》504

诸葛亮治斜谷邸閤504

缪袭作《青龙赋》及《神芝赞》504

曹睿作《以夏侯惇等配飨武帝庙庭诏》、《赦辽东吏民公文》、《诏有司议中山王衮犯禁》、《削中山王县户玺书》、《报辛毗》、《诏何桢》及《禁淫祀诏》504

青龙二年(公元二三四年)505

高堂隆作《瑞贽议》及《地震对》505

陈寿生505

薛综作《祝祖文》及《移诸葛恪等劳军》506

刘劭议击吴506

诸葛亮军于渭南,作《与兄瑾书》、《密表举蒋琬》、《表上武功事》及《与步?书》。病卒506

曹睿作《减鞭杖之制诏》、《谥山阳公为孝献皇帝诏》、《告祠文帝庙》、《孝献皇帝赠册文》、《甄皇后哀策文》、《入贾逵祠诏》、《诫诲赵王干玺书》及《诏下司空》510

夏侯惠为散骑侍郎,荐刘邵511

阮籍为王昶所称、作《东平赋》及《亢父赋》511

皇甫谧从席坦受书512

钟会诵《尚书》512

青龙三年(公元二三五年)512

高堂隆对诏问崇华殿灾咎及汉武厌灾513

杜挚转秘书郎,作《赠母丘俭》及《赠母丘荆州》,寻卒513

谢承为武陵太守,寻卒513

曹睿后母郭后卒,大治洛阳宫,作《答陈群谏治宫室》、《报高柔》、《收考解弘诏》、《原解弘诏》、《报孙礼诏》及《皇后崩称大行诏》514

青龙四年(公元二三六年)516

高堂隆对帝问鹊巢陵霄阙,上疏论星孛于大辰,谏用法深重,又上言张掖瑞石事516

钟会诵《易》516

韦诞书陵霄观榜,作《奏题署》517

曹睿作《议狱从宽简诏》、《宣下灵命瑞图诏》、《赠谥徐宣诏》及《选举诏》517

孙该迁博士517

钟会诵《春秋》518

何劭生518

景初元年(公元二三七年)518

高堂隆论郊祀,作《改正朔议》及《服黄读令议》。迁光禄勋,上疏切谏增崇宫室518

李康封隰阳侯,寻卒519

韦昭为尚书郎520

曹睿改历,定乐,后毛氏卒。作《改元景初以建丑为正月诏》、《议定庙乐及舞诏》、《郊禘诏》、《与彭城王玺书》、《迁卢毓吏部尚书诏》、《举中书郎诏》、《改正朔诏》、《议牲色诏》及《答议牲色诏》520

钟会诵《周礼》、《礼记》522

景初二年(公元二三八年)522

高堂隆疾笃,口占上疏,卒522

刘劭作《都官考课》、《说略》、《上疏》、《乐论》及《祀六宗议》523

缪袭迁侍中,作《奏改安世哥为享神哥》、《奏文昭皇后宙乐》及《乐舞议》523

曹睿作《高祖光武陵不得耕牧樵采诏》、《答蒋济诏》、《欲得亲人为射声校尉问孙资诏》、《追录陈思王遗文诏》、《以韩暨为司徒诏》、《得韩暨遗表诏》、《报高堂隆疾笃上疏诏》、《报倭女王诏》及《与司马懿手诏》523

景初三年(公元二三九年)525

钟会诵成侯《易记》525

傅嘏难刘劭考课法525

杜预随父居宜阳一泉坞525

应璩为侍中,作书与满炳,撰《魏书》526

曹睿卒526

刘劭作《明帝诔》527

何晏议明帝谥527

夏侯惠迁燕相528

钟会入太学528

傅咸生528

齐王芳正始元年(公元二四○年)528

薛综徙选曹尚书,表荐顾谭528

何晏为散骑侍郎529

郤正转令史529

夏侯玄迁散骑常侍,为四聪之一529

傅嘏为尚书郎529

皇甫谧作《礼乐圣真论》,始著《帝王世纪》及《年历》529

傅玄举秀才,除郎中530

羊祜娶夏侯霸女,辞曹爽辟531

王弼为傅嘏所称531

正始二年(公元二四一年)531

刘邵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寻卒,赠光禄勋531

何晏迁侍中532

孙该迁司徒右长史532

李婉父丰迁侍中,尚书仆射532

曹髦生533

正始三年(公元二四二年)533

缪袭迁尚书,与蒋济论郊祀533

薛综为太子少傅,上表谦让534

何晏迁吏部尚书,服五石散,为三狗之一534

韦昭为太子中庶子,作《博弈论》535

夏侯玄迁中护军,作《时事议》、《答司马懿书》535

阮籍奏记蒋济为大尉掾,谢病归535

向秀难嵇康《养生论》536

傅嘏子祗生536

正始四年(公元二四三年)536

薛综卒536

嵇康尚主、拜郎中,作《养生论》、《答向秀难养生论》及《释私论》537

夏侯湛生538

正始五年(公元二四四年)538

韦诞驳议胡昭539

缪袭迁光禄勋539

应璩为大将军长史,作《与曹公笺》及《与曹昭伯笺》539

何晏作《道德二论》539

傅嘏为黄门侍郎,拒与何晏、夏侯玄等为友540

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凉、雍州诸军事,议肉刑540

阮籍为尚书郎,与王浑、王戎父子为友,又以病免541

夏侯惠迁乐安太守,寻卒541

应贞举高第,任职中书,作《安石榴赋》542

钟会为秘书郎542

曹髦封郯县高贵乡公543

王弼与钟会齐名,谒何晏,注《易》及《老子》,作书答荀融543

正始六年(公元二四五年)544

缪袭卒544

夏侯玄为司马师所忌544

傅玄为著作郎,撰《魏书》545

嵇康迁中散大夫,居山阳,为竹林之游545

阮侃与嵇康为友546

李密师事谯周,治《左氏传》546

枣据父叔祎为钜鹿太守547

正始七年(公元二四六年)548

傅嘏免官548

孙该入为著作郎548

贾充拜尚书郎548

潘岳生549

阮籍为曹爽参军,以疾归田里549

钟会迁尚书郎549

何晏奏请大臣侍从游幸549

正始八年(公元二四七年)549

正始九年(公元二四八年)550

韦诞迁中书监550

应璩作《百一诗》550

何晏就卜于管辂,退而赋诗552

傅嘏为太傅从事中郎552

皇甫谧得风痹疾,习医,作《玄守论》553

贾充迁黄门侍郎553

王弼为尚书郎,作《难何晏圣人无喜怒哀乐论》553

嘉平元年(公元二四九年)554

何晏被诛554

傅嘏为河南尹555

夏侯玄为大鸿胪555

钟会为中书郎556

嵇康生一女556

阮籍为司马懿从事中郎556

羊祜遭母、兄丧556

王弼免官,病卒557

张华为县吏,娶刘放女,作《感婚赋》及《感婚诗》557

曹髦遭父丧558

石崇生558

嘉平二年(公元二五○年)558

贾充迁汲郡典农中郎将559

张华作《刘骠骑诔》559

韦昭为黄门侍郎559

郤正迁秘书郎559

应璩复为侍中,典著作,作书与从弟君苗君胄559

卷六560

魏齐王芳嘉平三年(公元二五一年)560

夏侯玄迁太常560

孙该迁陈郡太守560

阮籍为司马师从事中郎,作《鸠赋》560

孙楚遭祖父丧561

程晓为黄门侍郎,上疏请罢校事官561

成公绥作《乌赋》、《天地赋》及《司马公诔》562

嘉平四年(公元二五二年)562

韦诞迁光禄大夫562

应璩卒563

韦昭为太史令,撰《吴书》564

傅嘏迁尚书,对诏访征吴三计565

贾充参大将军军事565

薛莹为秘府中书郎,亦撰《吴书》565

杜预遭父丧566

陈寿师事谯周566

嘉平五年(公元二五三年)566

韦诞逊位,作《叙志赋》,卒于家566

傅嘏作《诸葛恪扬声欲向青徐议》及《四本论》567

向秀佐嵇康锻铁,共吕安灌园567

钟会作《四本论》568

嵇康喜锻铁,拒与钟会为友568

高贵乡公正元元年(公元二五四年)569

夏侯玄被杀569

傅嘏赐爵关内侯,进封武乡亭侯570

阮籍作《首阳山赋》,封关内侯,徙散骑常侍,拒以女妻司马炎571

皇甫谧遭后母丧,还本宗571

傅玄为安东将军参军571

李婉坐父丰事徒乐浪,与贾充联句572

贾充与李婉联句而别,另娶郭槐572

钟会赐爵关内侯,夏侯玄拒与交573

曹髦即帝位,作《改元大赦诏》、《自叙始生祯祥》、《封楚王彪世子诏》及《以司马师为相国进号大都督诏》573

嵇绍生574

正元二年(公元二五五年)574

傅嘏为尚书仆射,封阳乡侯,卒赠太常574

阮籍为东平相,旬日还为司马昭从事中郎,撰《魏书》。访孙登,作《大人先生传》及《歌》575

嵇康欲应母丘俭反,避居河东,从孙登游577

杜预尚高陆公主,拜尚书郎577

羊祜拜中书侍郎577

傅玄迁卫将军参军,转温令577

贾充从讨母丘俭,迁司马577

钟会迁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傅嘏戒其自矜578

李密本郡礼命不应,州辟从事579

华峤为大将军掾属579

枣据辟大将军府579

张华为太常博士,荐成公绥580

成公绥征为太常博士580

何劭以未冠带为父曾所谴580

曹髦立卞后,作《诏恤洮西死事者》、《敛埋洮西死事吏民诏》及《令公卿议司马师丧制诏》580

甘露元年(公元二五六年)581

羊祜迁给事中581

钟会作《论夏少康汉高祖》581

曹髦至太学论《易》、《书》、《礼》,与钟会等讲宴于东堂,作《犒赐破蜀将士诏》及《进封邓艾诏》581

贾充为大将军长史,从讨诸葛诞。女南风生582

羊祜迁黄门郎582

甘露二年(公元二五七年)582

杜预袭封丰乐亨侯583

李密为尚书郎583

钟会遭母丧,作《母传》,从征至寿春583

成公绥迁章安令583

曹髦至辟雍赋诗,东征诸葛诞,作《旌王简诏》、《原和逌等作诗稽留诏》、《临戎诏》、《褒封庞会路蕃诏》、《孙壹归命封吴侯诏》、《大将军与尚书俱行诏》、《赠赐宣隆秦絜诏》、《入贾逵祠下诏》及《伤魂赋》584

赵至诣师受业584

陈寿初应州命584

张华转河南尹丞,未拜,除佐著作郎584

甘露三年(公元二五八年)585

韦昭为中书郎博士祭酒,校定众书,表上《饶歌》585

阮籍为步兵校尉,荐陈协。居母丧不拘礼,为何曾所劾586

嵇康自河东返,吊阮籍母丧588

贾充迁廷尉589

薛莹迁散骑中常侍,加驸马都尉589

钟会以中郎在大将军府管记室事,荐王戎、裴楷589

杜预转参军590

甘露四年(公元二五九年)590

潘岳为杨肇所赏识590

曹髦作《改丘头为武丘诏》、《录用应余孙伦诏》、《以王祥郑小同为三老五更诏》、《王昶增邑迁官诏》及《听钟会让侯诏》590

嵇康写《石经》591

李密为大将军主簿591

成公绥迁秘书郎592

张华迁长史592

曹髦作《潜龙诗》592

赵至入太学592

王济遭祖父丧592

陈留王景元元年(公元二六○年)594

郤正迁秘书令,作《释讥》594

皇甫谧服寒食药中毒,自杀未果。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皆不行。撰《甲乙经》及《论寒食散方》595

傅玄迁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596

贾充为中护军,与曹髦战。进封安阳乡侯,加散骑常侍。女午生596

李婉作《典式》,遗二女597

枣据出为山阳令598

华峤补尚书郎,始撰《汉后书》598

羊祜赐爵关内侯,徒秘书监598

钟会迁司隶校尉598

挚虞师事皇甫谧599

曹髦被害599

赵至佯狂600

虞溥随父至陇西,专心坟籍600

景元二年(公元二六一年)600

孙该卒600

李密迁太子洗马,奉使聘吴601

嵇康作《与山涛绝交书》601

邹湛为通事郎602

成公绥转秘书丞602

张华兼中书郎,作《鹪鹩赋》602

陈寿为护卫将军主簿,迁东观秘书郎602

司马彪为骑都尉603

赵至至邺依史仲和,又随嵇康至山阳603

陆机生604

阮修作《患雨赋》604

韦昭为张布所忌605

景元三年(公元二六二年)605

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606

陈寿迁散骑黄门侍郎,居父丧不谨被贬606

夏侯湛为太尉掾606

刘颂察孝廉,举秀才,皆不就607

陆云生607

庾敳生607

景元四年(公元二六三年)608

郤正为蜀后主作降书608

阮籍为郑冲作笺劝司马昭受九锡,卒608

杜预为镇西将军长史610

嵇康作《与吕巽绝交书》及《幽愤诗》,被杀610

皇甫谧不就相国辟610

薛莹免官610

嵇绍事母孝谨614

钟会伐蜀,作《与姜维书》、《与蒋斌书》、《移蜀将吏士民檄》及《蜀平上言》,迁司徒614

李密辞邓艾主簿之命615

邹湛迁太学博士615

成公绥迁中书郎,作《啸赋》615

何劭为相国掾615

咸熙元年(公元二六四年)616

赵至至魏兴依张嗣宗616

嵇含生616

韦昭封高陵亭侯,迁中书仆射617

郤正随蜀后主至洛阳,赐爵关内侯617

贾充督关中陇右诸军事,定法律,封临沂侯617

应贞为参军,定礼仪618

羊祜封钜平子,拜相国从事中郎,迁中领军,定法律及礼仪618

薛莹为左执法619

傅玄封鹑觚男619

向秀应本郡计入洛,作《思旧赋》619

杜预定法律619

成公绥定法律,迁骑都尉619

孙楚为石苞参军,代苞作书遗孙皓620

钟会被杀620

华峤转车骑从事中郎621

邹湛为诸葛穆答晋王令621

张华从征钟会,真除中书郎621

傅玄为散骑常侍,进爵为子,加驸马都尉,议正朔服色622

贾充拜卫将军,给事中,改封临颖侯。转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更封鲁郡公622

晋武帝太始元年(公元二六五年)622

皇甫谧作《释劝论》622

刘颂为相府掾,使蜀,除名622

李婉赦归,别居永年里623

程晓迁汝南太守,寻卒623

应贞迁给事中624

孙楚迁佐著作郎,作书与董京624

羊祜进号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进本爵为侯624

挚虞为郡主簿,作《思游赋》625

何劭为王太子中庶子,转敬骑常侍625

王济尚常山公主,拜附马都尉,迁中书侍郎625

枣据迁尚书郎625

张华议司马昭谥625

邹湛转尚书郎625

华峤赐爵关内侯625

刘颂拜尚书三公郎626

太始二年(公元二六六年)626

郤正除安阳令626

傅玄上疏论谏职,陈要务,迁侍中,作《郊祀歌》五篇,《天地郊明堂歌》六篇,《宗庙歌》十一篇及《鼓吹曲》二十二篇626

薛莹迁选曹尚书627

李密察孝廉,不应628

孙楚复为石苞参军,作《王骠骑诔》628

张华作《景怀皇后诔》628

司马彪迁秘书郎,作《驳祀六宗表》628

太始三年(公元二六七年)628

孙楚免官629

应贞迁太子中庶子629

韦昭为侍中,领左国史629

傅玄免官629

皇甫谧作《让征聘表》629

李密举秀才,不应630

邹湛迁廷尉630

张华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630

挚虞作《迁宅诰》630

陆云能属文630

裴頠生630

太始四年(公元二六八年)631

皇甫谧举贤良方正,不起631

傅玄为御史中丞,上疏陈便宜五事632

贾充为尚书令,加侍中632

羊祜拜尚书左仆射,卫将军632

李密拜郎中,不就633

应贞作《华林园集诗》,迁散骑常侍633

杜预守河南尹,作《律序》,奏上律令注解,表举贤良方正633

张华表请悬示新律死罪条目634

挚虞举贤良,拜中郎,作《对策》634

夏侯湛举贤良,作《对策》,拜郎中,与潘岳为友634

赵至占户辽西,作书与嵇蕃634

潘岳辟司空掾,举秀才,作《藉田赋》635

潘尼应州辟,作《安身论》及《赠司空掾安仁》一首635

太始五年(公元二六九年)636

贾充遭母丧636

傅玄迁太仆,作《西厢乐歌》十八篇、《宣武舞歌》四篇、《宣文舞歌》二篇及《鼙舞歌》五篇636

应贞卒637

向秀为散骑侍郎638

薛莹领太子少傅638

羊祜出镇荆州,驻襄阳638

华峤迁太子中庶子639

成公绥迁中书侍郎,作《四厢乐歌》十六篇及《中宫》二篇639

李密除太子洗马,又不就,作《陈情事表》639

杜预奏上黜陟课略,免639

张华作《王公上寿酒食举乐哥诗表》、《四厢乐歌》十六篇、《冬至初岁小会歌》、《晏会歌》、《命将出征歌》、《劳还师歌》、《中宫所歌》及《宗亲会歌》各一篇640

陈寿举孝廉,领本郡中正,作《益部耆旧传》640

夏侯湛外祖国辛宪英卒,作传641

王赞辟司空掾641

太始六年(公元二七○年)642

杜预为安西军司,除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假节,作《奏秦州军事》槛车征诣廷尉,以侯赎论642

孙楚与王济为友,作《除妇服诗》及《胡母夫人哀辞》642

王济迁本州大中正,铨孙楚品状643

枣据转右丞643

刘颂迁中书侍郎643

虞溥察孝廉,除郎中643

左思作《齐都赋》643

太始七年(公元二七一年)644

韦昭迕孙皓,为华核救免644

贾充为都督秦、凉二州诸军事,不果行645

李婉与郭槐相见646

薛莹献诗,督凿圣溪,出为武昌左都督647

杜预拜度支尚书,奏履藉田,免647

成公绥迁著作郎648

张华拜中书令,与荀勖整理记籍648

陈寿除佐著作郎648

司马彪转秘书丞,注《庄子》,作《九州春秋》、《续汉书》648

裴頠遭父丧649

刘琨生649

王赞迁著作郎649

王济去官649

太始八年(公元二七二年)650

郤正迁巴西太守650

贾充女南风为太子妃,迁司空650

薛莹下狱,徙广州,召还为左国史650

羊祜加车骑将军,开府,上表辞让。以步阐事,贬为平南将军。作书与吴都督陆抗651

潘岳入贾充幕,娶杨肇女,作《新婚箴》答挚虞652

挚虞作《新婚箴》652

邹湛为平南将军从事中郎652

左思移家京师,作《招隐诗》二首及《悼离赠妹诗》一首653

左芬拜修仪,作《离思赋》及《白鸠赋》653

太始九年(公元二七三年)654

韦昭入狱,上辞,被诛654

傅玄作《正德》、《大豫》二舞歌655

薛莹又徙广州,召还复职655

成公绥卒655

张华加散骑常侍,亦作《正德舞歌》及《大豫舞歌》。遭母丧656

傅咸举孝廉,拜太子洗马,作《喜雨赋》656

挚虞为太子舍人657

夏侯湛作《抵疑》657

赵至举郡计吏到洛,仍还辽西657

潘岳作《司空密陵侯郑袤碑》657

潘尼以父老辞位657

泰始十年(公元二七四年)658

石崇遭父丧658

庾敳遭父丧658

向秀转黄门侍郎659

杜预复拜度支尚书,作《皇太子除服议》、《答卢钦魏舒问》及《秦议皇太子除服》,与殷畅合撰《丧服要集》,又造《乾度历》659

李密至洛为太子洗马660

张华作《元皇后哀策文》660

华峤出为安平太守,辞亲老不行660

陈寿迁平阳侯相,撰《诸葛亮集》,表上目录661

挚虞作《答杜预书》及《连理颂》661

王济为骁骑将军,迁左军将军661

左思又作《悼离赠妹诗》一首661

左芬为贵嫔,表上《元皇后诔》,作《感离诗》661

陆机遭父丧,为牙门将,作《吴大司马诔》662

陆云亦领父兵662

何劭以袁毅事被劾663

傅玄转司隶校尉663

华峤遭父丧663

咸宁元年(公元二七五年)663

贾充表裴頠663

傅咸作《申怀赋》及《感别赋》664

夏侯湛补太子舍人664

刘颂巡抚荆、扬,转黄门郎,迁议郎,守廷尉,上疏请复肉刑664

王济迁侍中665

渊岳作《杨荆州诔》及《杨使君碑》665

石崇为修武令665

裴頠袭爵666

咸宁二年(公元二七六年)666

张载作《榷论》及《蒙汜赋》,为佐著作郎666

左思作《咏史诗》八首666

皇甫谧不就太子中庶子667

贾充转太尉,行太子太保,录尚书事667

羊祜除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上疏请伐吴,又上表667

潘岳迁太尉掾,作《寡妇赋》668

傅咸迁尚书右丞,劾东平王668

邹湛为征南大将军从事中郎668

李密徙尚书郎668

石崇入为散骑郎669

左芬作《纳皇后颂》、《杨皇后登祚颂》及《纳杨后赞》669

郭璞生669

咸宁三年(公元二七七年)670

皇甫谧不就议郎及著作郎670

贾充益封公丘670

孙楚为征西参军670

羊祜徒封南城侯,上表谢,作书与从弟琇670

张华作《祖道赵王应诏诗》671

夏侯湛转尚书郎672

陆云举贤良,勉周处672

咸宁四年(公元二七八年)673

郤正卒673

皇甫谧辞司隶校尉功曹之命,作《笃终》673

傅玄免官,卒,追封清泉侯674

贾充议齐王攸为弘训太后服674

孙楚作《故太傅羊祜碑》676

薛莹迁光禄勋676

羊祜返洛,病卒676

傅咸袭爵676

杜预上疏陈农要,行平东将军,领征南军司,拜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作《列上故太傅羊祜所辟士表》678

李密迁温县令,作笺与中山王679

华峤为议郎679

邹湛入为太子中庶子680

陈寿迁长广太守,不就,授御史治书,作《官司论》、《释讳》及《广国论》680

何劭遭父丧680

赵至辟从事,断九狱680

潘岳兼虎贲中郎将,作《秋兴赋》、《景献皇后哀策文》及《为任子咸妻作孤女泽兰哀辞》681

石崇迁城阳太守681

咸宁五年(公元二七九年)681

向秀转散骑常侍,寻卒681

杜预上表陈伐吴至计683

贾充奉命伐吴,拜大都督,上表辞,不许683

华峤迁散骑常侍,作谢表,奏上《汉后书》684

枣据为贾充从事中郎,作《杂诗》684

张华迁度支尚书685

傅咸为冀州刺史,作诗与尚书同僚。迁司徒左长史,上言宜省官务农,作诗《答潘尼》685

夏侯湛从征吴,作《离亲咏》及《江上泛歌》685

潘尼作《答傅咸诗》及《杨恭侯碑》686

太康元年(公元二八○年)686

贾充上表请召还诸军,不从。吴平,增邑八千户686

杜预作书与王浚,平吴后进爵当阳县侯,返镇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左氏传音》、《春秋左氏传评》及《女记》等书687

薛莹为孙皓作书请降,至洛阳为散骑常侍690

枣据作《登楼赋》,还徙黄门侍郎690

张华封广武县侯,议封禅691

陈寿除著作郎,作《三国志》、《古国志》及《驳虞溥议王昌前母服》691

挚虞除闻喜令,作《太康颂》692

王济作《平吴后三月三日华林园诗》693

刘颂迁京兆太守,转河内693

夏侯湛出为野王令,作《昆弟诰》,并拟撰《魏书》693

石崇以伐吴功封安阳乡侯694

虞溥补尚书都令史,作《王昌前母服议》及《驳卞粹议王昌前母服》694

张载作《平吴颂》,出补肥乡令694

陆机退居,作《辨亡论》694

阮侃为河内太守,献白雀。寻卒695

李密讼王浚之屈,迁大中正695

太康二年(公元二八一年)695

陆云亦退居695

司马彪条《古史考》中百二十二事为不当,作《与山巨源书》及《赠山涛》696

左思访皇甫谧696

嵇绍入洛,为秘书丞696

曹摅辟公府697

陆云为周浚主薄698

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698

皇甫谧卒699

李婉女为其母争袝葬700

贾充卒700

薛莹卒701

枣据徙冀州刺史,作《表志赋》及《追远诗》701

张华出镇幽州,领护乌桓校尉,安北将军702

赵至以良吏赴洛,知母亡,恸哭而卒702

王济迁国子祭酒,作箴703

王赞迁太子舍人,作《司徒李胤诔》、《三月三日诗》及《侍皇太子宴始平王》703

潘岳屏居天陵东山,作《太宰鲁武公诔》、《天陵诗》及《谣》。出为河阳令,作《河阳庭前安石榴赋》及《河阳县作》二首。厚待公孙宏704

潘尼作《赠河阳诗》705

石崇拜黄门郎,以兄统事上表自理705

束晳游国学,为曹志所称705

裴頠为太子中庶子706

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706

杜预入朝706

邹湛拜散骑常侍706

张协辟公府掾707

曹摅调补临淄令707

何劭迁侍中707

太康五年(公元二八四年)708

杜预征为司隶校尉,卒于邓县,作《遗令》708

枣据徙太子中庶子,寻卒709

傅咸以夏侯骏事转为车骑司马,上书请诘奢,作《答栾弘诗》及《赠何劭王济》709

石崇迁散骑常侍710

陆云作《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710

潘岳作《怀旧赋》710

王济复为侍中710

太康六年(公元二八五年)711

张华征还为太常,作《三月三日后园会诗》四首711

华峤奏皇后宜修蚕礼712

陈寿以母忧去职,坐不以母归葬,再致废辱712

夏侯湛除中书侍郎712

挚虞解职712

潘尼举秀才,为太常博士712

欧阳建辟公府713

曹摅入为尚书郎713

张载至蜀省父,作《剑阁铭》、《叙行赋》及《登成都白菟楼》713

张协转秘书郎713

刘琨为石崇所救714

卢谌生714

太康七年(公元二八六年)715

孙楚转梁令,征西官属送于陟阳侯作诗715

华峤领国子博士715

刘颂去职715

潘岳转怀令作《上客舍议》、《在怀县作》二首及《顾内诗》二首715

石崇迁侍中,与王恺争豪,遭母丧716

嵇绍迁汝阴太守717

太康八年(公元二八七年)717

李密迁汉中太守,赐饯东堂赋诗717

潘尼迁高陆令718

王济作《太常郭奕谥景议》718

夏侯湛出补南阳相,作《张平子碑》718

张华免官718

曹摅转洛阳令719

张协补华阴令719

嵇含作《诰风伯》719

欧阳建迁山阳令719

裴頠迁散骑常侍,娶王戎女719

太康九年(公元二八八年)720

孙楚迁卫将军司马,作《龙见武库井上言》及《太仆坐上诗》720

李密免官,寻卒720

邹湛出补渤海太守721

何劭迁尚书721

傅咸议移县狱于郡,上表请立二社,又表驳成粲议太社721

挚虞补尚书郎,讨论新礼,作《驳潘岳古今尺议》、《三日曲水对》及《族姓昭穆》十卷722

王济免官,以白衣领太仆,寻卒722

左思诣张载,访岷邛之事724

束晳对武帝问三日曲水事724

张载复为著作郎724

潘岳调补尚书度支郎724

太康十年(公元二八九年)725

华峤迁侍中,作《贺武帝疾瘳表》725

何劭迁中书令,请改父谥725

傅咸迁尚书左丞,上表,作诗及序答辛旷726

挚虞议率百官迁神主于新庙726

夏侯湛以家艰乞还726

刘颂除淮南相,上疏陈事726

王赞作《梨树颂》及《侍皇太子祖道楚、淮南二王》726

潘岳迁廷尉评,以公事免727

潘尼迁镇东参军727

左芬作《万年公主诔》727

曹摅以病去官728

张协迁征北从事中郎728

陆机入洛,作《赴洛》上篇、《赴洛道中作》二首及《与弟云书》728

陆云亦入洛729

欧阳建迁尚书郎730

嵇含为楚王掾730

束晳还乡,察孝廉举茂才皆不就,为邑人请雨731

庾亮生731

惠帝永熙元年(公元二九○年)731

孙楚为冯翊太守,作《之冯翊祖道诗》731

邹湛转太傅长史732

张华为太子少傅732

陈寿起为太子中庶子732

何劭作《武帝遗诏》,迁中书监,改太子太师732

傅咸作《与杨骏笺》、《奏劾荀恺》、《答李斌书》及《答杨济书》733

挚虞上表谏改除普增位一等733

夏侯湛迁太子仆,转散骑常侍733

潘岳为太子舍人,转太傅主簿,作《世祖武皇帝诔》733

虞溥迁公车司马令734

张载转太子中舍人734

石崇议奏封赏当依准旧事,出为南中郎将,领南蛮校尉,加鹰扬将军734

左思为陇西王祭酒735

曹摅参南国中郎将,作《赠石崇诗》735

张协迁中书侍郎735

陆机为太傅祭酒735

陆云为公府掾735

裴頠转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奏刻石经735

邹湛迁侍中,以杨骏事免官736

张华议废杨太后事,拜右光禄大夫,侍中,中书监,作《女史箴》736

华峤封宣昌亭侯,改封乐乡侯,迁尚书736

元康元年(公元二九一年)736

何劭为都督豫州诸军事,镇许昌737

傅咸转太子中庶子,迁御史中丞,作《致汝南王亮书》、《与汝南王亮笺》、《上书陈选举》、《理李含表》、《又言》、《奏劾夏侯骏》、《奏劾夏侯承》、《明意赋》及《御史中丞箴》738

挚虞作《典校五礼表》、《奏定二社》、《奏祀六宗》、《明堂郊祀议》、《祀皋陶议》、《庙设次殿议》、《挽歌议》、《丧佩议》、《古驾导从议》、《公为所寓服议》、《傍亲服议》、《师服议》、《诸侯觐建旗议》、《皇太子称臣议》及《夫人不答妾拜议》,迁吴738

司马彪遭父丧739

夏侯湛卒739

刘颂为三公尚书,上疏言断狱宜守律令,监诛楚王740

石崇以赠鸩为傅祗所纠,作《思归叹》741

潘岳坐杨骏除名,以公孙宏救得免死,作《夏侯常侍诔》741

张载作《元康颂》742

阮修娶武历阳女742

陆机迁太子洗马,作《赵洛》下篇及《赠尚书郎顾彦先》742

陆云迁太子舍人,作《盛德颂》、《征西大将军京陵王公会射堂皇太子见命作此诗》及《赠顾尚书》743

嵇含免官743

欧阳建迁冯翊太守,忤赵王伦及孙秀743

束晳作《吊卫巨山文》、《劝农赋》、《饼赋》及《玄居释》744

裴頠领左军将军,迁侍中,上言改度量744

元康二年(公元二九二年)744

华峤转秘书监,加散骑常侍,作《谢表》745

傅咸为本郡中正,遭继母忧去官,又以议郎长兼司隶校尉,作《遭继母忧上书》及《摄司隶上表》745

潘岳为长安令,作《西征赋》、《伤弱子辞》及《思子诗》746

潘尼拜太子舍人,作《献长安君安仁诗》746

嵇含举秀才,除郎中,作《吊庄周图文》及《遇虿赋》746

孙楚卒747

元康三年(公元二九三年)747

华峤卒,追赠少府748

邹湛复为散骑常侍749

张华封壮武郡公749

陈寿迁散骑常侍749

何劭人为秘书监749

傅咸奏免河南尹,左将军及廷尉等,作《奏劾王戎》、《上事自辩》、《司隶校尉教》及《皇太子释尊颂》750

郭泰机与傅咸为友750

石崇为国子博士751

潘尼作《释奠颂》及《诗》、《皇太子社》、《七月七日侍太子宴玄圃》、《玄圃园诗序》、《鳖赋》及《桑树赋》751

嵇绍转豫章内史,以母忧不之官752

曹摅复为洛阳令752

陆机作《桑赋》、《鳖赋》、《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及《皇太子赐诗》752

元康四年(公元二九四年)752

傅咸卒752

挚虞作《册陇西王泰为太尉文》753

陆机为吴王郎中令,作《皇太子清晏诗序》、《赠冯文罴》三首、《答潘尼》、《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行思赋》及《诣吴王表》754

石崇拜太仆754

司马彪拜散骑侍郎754

潘尼作《皇太子集应令》及《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754

陆云补浚仪令755

庾敳为陈留相755

束晳为张华及下邳王所辟756

元康五年(公元二九五年)756

张华救武库火灾756

邹湛迁国子祭酒,为子蒙娶妇756

张载迁乐安相757

张协转河间内史757

江统袭父爵757

张悛为太子庶子,代谢询作《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757

郭璞从郭公受业758

元康六年(公元二九六年)758

裴頠兼吏部尚书,加光禄大夫,上表让尚书,陈邢法过当,又上言刑法758

陆机作《赠顾交趾公贞》758

张华为司空,领著作,与赵王伦、孙秀结怨,作《祖道征西应诏诗》759

潘岳作《悼亡赋》、《哀永逝文》、《金鹿哀辞》及《悼亡诗》二首。征补博士,免,作《闲居赋》及《金谷集诗》。谄事贾谧,为谧作诗赠陆机,于谧坐讲《汉书》作诗759

潘尼作《赠二李郎诗》及《序》。迁宛令,作诗答杨士安760

石崇谄事贾谧,出为征虏将军,假节监徐州诸军事,镇下邳,作《金谷诗》及《序》及《奴券》761

陆机迁尚书中兵郎,作《策问秀才》、《思归赋》、《答贾谧》、《讲汉书诗》、《祖道毕雍孙刘边仲潘正叔》及《赠潘正叔》762

曹摅作《赠石崇》、《赠欧阳建》及《思友人诗》762

嵇绍拜徐州刺史,作《赠石季伦》762

左思为张华祭酒,为贾谧讲《汉书》762

763

嵇含为征西参军,袭封昌乡侯764

欧阳建迁顿丘太守,作《答石崇赠》765

束晳为贼曹,作《广田农议》765

裴頠谋废贾后,未成765

刘琨为司隶从事,与祖逖共事,又为贾谧二十四友之一765

邹湛转少府766

陈寿卒766

元康七年(公元二九七年)766

何劭迁尚书左仆射767

刘颂转吏部尚书767

潘岳为著作郎,作《马湃督诔》767

石崇作《答曹嘉诗》及《赠枣腆》767

江统除华阴令,作《函谷关赋》767

陆云入为尚书郎768

束晳转佐著作郎,作《避讳议》及《晋书·帝纪、十志》768

陆机转殿中郎,作《周处碑》768

裴頠驳九班之议769

刘琨辟太尉掾,不就,迁著作郎769

元康八年(公元二九八年)769

潘岳代贾谧议晋书限断,代乐广作让表,转散骑侍郎769

石崇以高诞事免官,作《请征扬州刺史何攀表》、《思归引并序》。复拜卫尉770

左思迁秘书郎770

陆机补著作郎,作《答张士然》、《荐贺循郭讷表》及《吊魏武帝文》。议晋书限断,撰《晋纪》、《惠帝起居注》及《惠帝百官名》771

张悛作诗赠陆机、陆云771

嵇绍为给事黄门侍郎,拒交贾谧771

潘尼入补尚书郎771

陆云迁侍御史,作《答张士然》772

束晳兼博士,议晋书限断,考释汲冢竹书,作《答释难书》等772

刘琨迁太学博士,不就,迁尚书郎774

元康九年(公元二九九年)774

张华谏废太子,与裴頠等戏洛水774

邹湛卒775

何劭迁左光禄大夫776

潘岳迁给事黄门侍郎,表上《关中诗》,又作《赠王世胄》、《杨仲武诔》、《哀祝文》及《愍怀太子祷神文》776

江统作《徙戎论》。迁中郎,上疏言授官与本名同宜改选。转太子洗马,上书谏愍怀太子777

陆云迁太子中舍人778

庾敳作《意赋》,迁吏部郎778

束晳迁尚书郎778

裴頠迁尚书左仆射,专任门下事,上言外戚不宜专任,上表辞专任门下事,谏东宫侍从失人,作《崇有论》及《贵无论》778

张亢与二兄齐名779

张华被杀780

永康元年(公元三○○年)780

何劭迁司徒782

刘颂作《赵王伦加九锡议》,迁光禄大夫,病卒783

王赞拜侍中783

潘岳被害783

石崇免官,亦被害785

欧阳建亦被害,作《临终诗》787

潘尼转著作郎,作《乘舆箴》787

张载迁弘农太守788

虞溥迁鄱阳内史,作《移告属县》及《奖训学徒诏》,寻卒788

左思退居788

嵇绍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议陈准谥789

张协屏居草泽,作《七命》789

江统诔太子,迁国子博士789

陆云迁中书侍郎,作《与兄平原书》790

陆机为相国参军,赐爵关中侯,作《与赵王伦笺荐戴渊》、《张华诔》、《咏德赋》、《叹逝赋》、《述思赋》、《文赋》、《漏刻赋》、《羽扇赋》及《愍怀太子诔》790

裴頠作《辨才论》,未成而被害791

束晳辞疾归,教授门徒,寻卒791

刘琨为赵王记室督,转从事中郎792

郭璞为临沮长792

左棻卒793

晋惠帝永宁元年(公元三○一年)794

何劭为太宰,迁司空,卒794

卷末794

挚虞作《致齐王冏笺》795

潘尼假归,作《答陆士衡》。赴许昌为齐王参军,兼管书记,封安昌公,作《潘岳碑》及《碣》795

左思辞齐王记室督之命796

嵇绍为侍中,作《张华不宜复爵议》及《上惠帝疏》796

曹摅为齐王记室督,从中郎796

江统迁尚书郎,参齐王军事,作《太子母丧废乐议》797

陆机为中书郎,作《赠潘尼》。收付廷尉,减死徙边,遇赦而止,作《与吴王表》、《谢吴王表》、《见原后谢齐王表》、《与成都王笺》及《园葵诗》二首。为大将军司马,拜平原内史,作《谢表》、《豪士赋》及《五等论》797

陆云作《与兄平原书》、《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太尉王公以九锡命大将军让公将还京邑祖饯赠此诗》及《答孙显世》798

刘琨迁太子詹事,为冠军将军,拜尚书左丞,转司徒左长史799

嵇含为骠骑记室督,尚书郎799

太安元年(公元三○二年)800

挚虞迁秘书监,作《议为皇太孙服》800

潘尼为黄门侍郎800

张载为长沙王记室督800

嵇绍作谏齐王冏书,迁左司马800

曹摅转中书侍郎,迁长沙王司马801

江统迁廷尉正,作《正刑论》801

陆云为清河内史,转大将军右司马,作《岁暮赋》、《登点赋》、《与兄平原书》、《赠汲郡太守》及《答大将军祭酒顾令文》801

刘琨为范阳王司马802

太安二年(公元三○三年)802

王赞加散骑侍郎,石勒逼为从事中郎,被害803

左思《三都赋》成,避难冀州,寻卒803

潘尼迁散骑侍郎804

嵇绍复为侍中,拜平西将军,免为庶人805

江统迁成都王记室,上疏理陆云,以母忧去职805

陆机假后将军,河北大都督,至洛与成都王笺,被谗而死805

陆云作《愁霖赋》、《喜霁赋》、《南征赋》《讲武赋》、《与兄平原书》及《大将军出祖王羊二公于城南堂皇被命作此诗》,为使持节大都督,前锋将军,坐兄机被害809

潘尼迁侍中812

嵇含上言长沙王?宜增置掾属812

挚虞迁卫尉卿,从惠帝幸长安812

永兴元年(公元三○四年)812

阮修作《大鹏赞》,为鸿胪丞813

张载拜中书侍郎813

嵇绍复爵位,被害于荡阴813

曹摅免官814

庾敳参东海王越太傅军事815

嵇含为抚军从事中郎,作《诗序》,转中书侍郎,除太弟中庶子,未应召815

卢谌尚荥阳公主,拜驸马都尉815

庾亮不就东海王辟815

永兴二年(公元三○五年)815

潘尼迁秘书监815

江统子惇生816

嵇含为征南从事中郎,授振威将军,襄城太守816

刘琨败刘乔816

挚虞还洛为光禄勋817

司马彪卒817

光熙元年(公元三○六年)817

潘尼迁中书令,作《迎大驾》及《游西岳诗》818

张载复领著作,撰《晋书》818

曹摅为襄城太守818

江统为司徒左长史,作《奔赴山陵议》819

庾敳转军谘祭酒819

嵇含拜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未发,被害819

刘琨封广武侯,拜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领匈奴中郎将,作《到壶关上表》820

怀帝永嘉元年(公元三○七年)821

挚虞迁太常卿821

王赞败刘灵,又与荀唏共讨汲桑、石勒821

张协征黄门侍郎,不就,寻卒821

江统作《大丧未终正会废乐议》822

刘琨独保晋阳,作《答太傅府书》822

张载称疾归,寻卒823

郭璞避地东南,作《流寓赋》823

永嘉二年(公元三○八年)823

阮修转太傅行参军824

曹摅为高密王左司马,战死于郦县824

江统迁兖州别驾,作《徂淮赋》825

庾敳迁从事中郎825

永嘉三年(公元三○九年)825

卢谌举秀才,辟太尉掾826

王赞为陈留内史,败石勒826

永嘉四年(公元三一○年)826

江统迁黄门侍郎,作《朝会仪》826

刘琨为刘聪所败826

阮修迁太子洗马826

潘尼迁太常卿826

阮修迁太尉掾,寻被害827

江统迁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作《拜时有周丧议》。病卒成皋827

庾敳转豫州长史828

挚虞以馁卒829

庾亮子彬生829

刘琨为平北大将军829

永嘉五年(公元三一一年)829

潘尼东还,作《恶道赋》,病卒于坞璧831

庾敳被害832

刘琨上言请以楼烦等五县地处索头猗卢,又作书与石勒832

卢谌随父依刘琨832

庾亮随父至会稽,琅邪王睿辟为西曹掾,妹文君为王长子绍妃。转参军,封都亭侯833

永嘉六年(公元三一二年)833

刘琨父母被害,作《上太子笺》、《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及《移檄州郡》833

卢谌为刘粲参军,遭父丧,作《尚书武强侯卢府君诔》835

愍帝建兴元年(公元三一三年)835

刘琨作《与丞相笺》及《请增荀藩位号表》835

郭璞为殷祐参军835

刘琨拜夫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加散骑常侍,作《拜谢大将军都督并州表》、《又表》836

刘琨拜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进封代公,上表辞司空836

建兴三年(公元三一五年)836

庾亮转参丞相军事,掌书记836

建兴二年(公元三一四年)836

郭璞为王导参军837

卢谌为刘琨主薄,转从事中郎,作《赠崔温》837

建兴四年(公元三一六年)837

张悛迁宗正,作《白兔颂》,寻卒837

刘琨奔蓟,依段匹?,作《盟文》、《答卢谌书》及《诗》838

卢谌为段匹?别驾,作《与司空刘琨书》,《赠刘琨》二十章及《答魏子悌》838

张亢拜散骑侍郎839

刘琨上表劝进,转侍中太尉,作《答晋王笺》及《与亲故书》839

庾亮遭父丧839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三一七年)839

庾亮拜中书郎840

太兴元年(公元三一八年)840

刘琨为段匹?所拘,作《重赠卢谌》,被害840

郭璞作《与王使君》、《江赋》及《南郊赋》,拜著作佐郎,撰《晋史》,又作《省刑疏》及《因天变上疏》842

大兴三年(公元三二○年)843

庾亮迁给事中843

郭璞迁尚书郎,为太子所重,作《辞尚书郎表》、《客傲》及《赠温峤》843

卢谌作《重赠刘琨》、《答刘琨》及《太尉刘公诔》843

庾亮领著作,侍讲东宫843

太兴二年(公元三一九年)843

庾亮迁黄门侍郎844

太兴四年(公元三二一年)844

卢谌为段末波长史,作《理刘司空表》。征为散骑侍郎,未得南渡844

庾亮迁散骑常侍845

永昌元年(公元三二二年)845

郭璞作《皇孙生上疏》、《谏留任谷宫中疏》及《元皇帝哀策文》。以母忧去职,葬母作诗845

郭璞为王敦记室参军846

庾亮父追赠左将军,不受。拜中书监,上表辞让846

庾亮迁中领军846

明帝太宁元年(公元三二三年)846

太宁二年(公元三二四年)847

郭璞被害847

庾亮加左卫将军,都督东征诸军事,封永昌县公,上表让封。转护军将军849

张亢作《历赞》,领佐著作郎850

成帝咸和元年(公元三二六年)850

庾亮受遗诏,加给事中,徒中书令850

太宁兰年(公元三二五年)850

庾亮诛南阳王宗851

咸和二年(公元三二七年)851

庾亮作书报退峤,假节率军讨苏峻851

咸和三年(公元三二八年)852

张亢出补乌程令852

庾亮败奔寻阳,子彬遇害,作《立行庙于白石告元帝先后》852

咸和四年(公元三二九年)853

庾亮上疏乞骸骨,辞父琛赠宫,出为平西将军,都督江西宣城诸军事,豫川刺史,宣城内史,镇芜湖853

咸和五年(公元三三○年)854

张亢入为散骑常侍854

庾亮加征讨都督,进号镇西将军,固让854

庾亮迁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进号征西将军,镇武昌,作《与郄鉴笺》、《请放黜陶夏疏》、《荐翟阳郭翻表》及《与周邵书》855

咸和九年(公元三三四年)855

咸和八年(公元三三三年)855

张亢复领佐著作,寻卒855

咸和六年(公元三三一年)855

咸和七年(公元三三二年)855

咸康元年(公元三三五年)857

咸康二年(公元三三六年)857

卢谌被征,又未得南渡857

咸康三年(公元三三七年)857

庾亮作《报孔垣书》、《武昌开置学官教》及《释奠祭孔子文》857

咸康四年(公元三三八年)857

卢谌为石季龙中书侍郎858

庾亮拜司空,不就858

咸康五年(公元三三九年)858

卢谌迁国子祭酒858

庾亮解豫州,作《谋开复中原疏》、《请留庾怿监秦州疏》及《斩陶称上疏》。征司徒,不就858

咸康六年(公元三四○年)859

庾亮卒,追赠太尉860

永和三年(公元三四七年)861

永和四年(公元三四八年)861

永和二年(公元三四六年)861

穆帝永和元年(公元三四五年)861

永和五年(公元三四九年)861

卢谌迁中书监861

咸康七年(公元三四一年)861

卢谌迁侍中861

建元二年(公元三四四年)861

康帝建元元年(公元三四三年)861

卢谌迁常侍861

咸康八年(公元三四二年)861

永和六年(公元三五○年)862

卢谌随冉闵攻石祗于襄国862

永和七年(公元三五一年)862

卢谌被害862

1985年06月第1版《中古文学系年 (上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  上(1987 PDF版)
中国古代文学 上
1987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  上册(1990 PDF版)
中国古代文学 上册
199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1988 PDF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
1988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上册(1994.05 PDF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上册
1994.05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典文学  (上册)(1987年04月第1版 PDF版)
中国古典文学 (上册)
1987年04月第1版 辽宁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  (上册)(1986年07月第1版 PDF版)
中国古代文学 (上册)
1986年07月第1版 河南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上册)(1991年04月第1版 PDF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上册)
1991年04月第1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古文学系年  (上、下册)(1985年06月北京第1版 PDF版)
中古文学系年 (上、下册)
1985年06月北京第1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学古文选  上下(1980 PDF版)
中学古文选 上下
1980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典文学  上( PDF版)
中国古典文学 上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  上( PDF版)
中国古代文学 上
山东省教育局
农业税收知识问答(1992 PDF版)
农业税收知识问答
1992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  上(1986 PDF版)
中国古代文学 上
1986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  上(1986 PDF版)
中国古代文学 上
1986 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  上(1987 PDF版)
中国古代文学 上
1987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