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 上》求取 ⇩

第一编先秦文学1

先秦社会和文学概况1

第一章上古文学7

第一节 上古歌谣7

第二节上古神话9

作品选读13

精卫填海(《山海经》)13

夸父逐日(《山海经》)14

鲧禹治水(《山海经》)14

女娲补天(《淮南子》)15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16

后羿射日(《淮南子》)16

复习思考题17

第二章《诗经》18

第一节 关于《诗经》的一般常识18

第二节 《诗经》的思想内容23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30

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4

作品选读36

七月(《诗经·豳风》)36

氓(《诗经·卫风》)38

黍离(《诗经·王风》)40

蒹葭(《诗经·秦风》)40

关雎(《诗经·周南》)41

采薇(《诗经·小雅》)42

东山(《诗经·豳风》)43

芣苢(《诗经·周南》)45

硕鼠(《诗经·魏风》)45

伐檀(《诗经·魏风》)46

无衣(《诗经·秦风》)47

将仲子(《诗经·郑风》)47

生民(《诗经·大雅》)48

复习思考题50

第三章先秦散文51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勃兴的原因51

第二节历史散文54

作品选读67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67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69

晋灵公不君(《左传》)71

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74

勾践栖会稽(《国语》)75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战国策》)81

赵威后问齐使(《战国策》)84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86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87

复习思考题90

第三节诸子散文90

作品选读108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108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109

《论学十则》(《论语》)111

楚狂接舆(《论语》)114

长沮桀溺耦而耕(《论语》)114

非攻(上)(《墨子》)115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117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122

逍遥游(节选)(《庄子》)123

养生主(节选)(《庄子》)126

劝学(《荀子》)128

赋篇·箴(《荀子》)134

和氏(《韩非子》)135

五蠹(节选)(《韩非子》)137

察今(《吕氏春秋》)141

复习思考题143

第四章屈原和楚辞144

第一节 楚辞及其产生的原因144

第二节 屈原146

第三节宋玉156

作品选读158

离骚屈原158

国殇屈原171

山鬼屈原172

桔颂屈原173

复习思考题175

第二编秦汉文学176

秦汉社会和文学概况176

第一章散文179

第一节秦汉政论、记事和哲理散文179

作品选读186

谏逐客书李斯186

过秦论(上)贾谊190

论贵粟疏晁错194

论衡·订鬼王充198

复习思考题199

第二节司马迁和史传文学200

作品选读212

项羽本纪(节选)司马迁212

报任安书司马迁236

《史记》故事八则251

张良与圯上老人(《留侯世家》)251

汉高祖封功臣(《留侯世家》)253

亚夫军细柳(《绛侯周勃世家》)254

赵括空谈误国(《廉颇蔺相如列传》)255

荆轲刺秦王(《刺客列传》)257

周昌直言(《张丞相列传》)260

相如与文君(《司马相如列传》)261

优孟讽谏(《滑稽列传》)262

苏武传(节选)班固264

《汉书》故事八则271

朱买臣的故事(《朱买臣传》)271

诛不择骨肉(《东方朔传》)272

教子谄媚(《陈万年传》)274

牛衣对泣(《王章传》)275

富贵如传舍(《盖宽饶传》)276

豺狼横道,不宜复问狐狸(《孙宝传》)277

张禹二三事(《张禹传》)278

毒杀许后(《外戚传》)280

复习思考题282

第二章汉赋283

第一节 赋的特质、起源和汉赋兴盛的原因283

第二节 汉赋的发展过程285

第三节 汉赋的主要代表作家及作品286

第四节汉赋的基本特征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295

作品选读297

子虚赋(节选)司马相如297

鵩鸟赋贾谊301

刺世疾邪赋赵壹305

复习思考题307

第三章汉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309

第一节 乐府的涵义、来源和分类309

第二节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310

第三节 汉乐府民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17

第四节汉文人五言诗319

作品选读323

东门行(汉乐府)323

陌上桑(汉乐府)323

孔雀东南飞并序(汉乐府)325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332

战城南(汉乐府)333

上邪(汉乐府)334

上山采蘼芜(汉乐府)334

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335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335

冉冉孤生竹(《古诗十九首》)336

青青陵上柏(《古诗十九首》)337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338

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338

回车驾言迈(《古诗十九首》)339

羽林郎辛延年339

复习思考题341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342

魏晋南北朝社会和文学概况342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的诗歌347

第一节建安诗歌347

作品选读358

蒿里行曹操358

短歌行曹操359

龟虽寿曹操360

燕歌行曹丕361

白马篇曹植361

送应氏曹植362

野田黄雀行曹植363

赠白马王彪并序曹植364

七哀诗王粲366

悲愤诗蔡琰367

复习思考题368

第二节正始诗歌和西晋诗歌369

作品选读377

咏怀诗(选二首)阮籍377

咏史(选三首)左思378

复习思考题380

第三节陶渊明380

作品选读392

归园田居(选三首)陶渊明392

饮酒(选二首)陶渊明394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陶渊明395

桃花源诗并记陶渊明396

读山海经(选一首)陶渊明398

复习思考题399

第四节南北朝文人诗歌399

作品选读410

登池上楼谢灵运410

拟行路难(选二首)鲍照411

代出自蓟北门行鲍照4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413

王孙游谢朓414

玉阶怨谢朓415

拟咏怀(选一首)庾信415

复习思考题416

第五节南北朝乐府民歌416

作品选读421

子夜歌(选三首)(南朝乐府)421

华山畿(选三首)(南朝乐府)422

西洲曲(南朝乐府)423

李波小妹歌(北朝乐府)424

陇头歌辞(北朝乐府)424

敕勒歌(北朝乐府)425

木兰诗(北朝乐府)426

复习思考题427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和辞赋429

第一节 骈文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429

第二节 骈文的特点及其与辞赋、散文的关系432

第三节骈文和辞赋的代表作家与作品434

作品选读440

登楼赋王粲440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442

芜城赋鲍照445

与陈伯之书丘迟448

别赋江淹452

哀江南赋序庾信457

复习思考题462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散文463

第一节 历史散文463

第二节 地理散文465

第三节其他散文468

作品选读469

出师表诸葛亮469

三峡郦道元473

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474

复习思考题482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小说483

第一节 小说的概念及溯源483

第二节 小说兴盛于魏晋南北朝的原因483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种类484

作品选读489

干将莫邪干宝489

李寄干宝491

周处刘义庆493

复习思考题494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495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兴盛及其原因495

第二节 《典论·论文》与《文赋》497

第三节 刘勰和《文心雕龙》498

第四节《诗品》与《文选》500

作品选读502

典论·论文曹丕502

文心雕龙·情采刘勰506

复习思考题510

《中国古典文学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葛成民,李希运,王文清,王林瑞主编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古典文学辞典(1989 PDF版)
中国古典文学辞典
1989 北京:北京出版社
中国古典美学丛编  上( PDF版)
中国古典美学丛编 上
中华书局
中国の古典文学(1981.04 PDF版)
中国の古典文学
1981.04 東京大学出版会
中国古典文学  (上册)(1987年04月第1版 PDF版)
中国古典文学 (上册)
1987年04月第1版 辽宁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典文学评注  上( PDF版)
中国古典文学评注 上
中国古典文学  中( PDF版)
中国古典文学 中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典文学  下(1987 PDF版)
中国古典文学 下
1987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典文学  上(1987 PDF版)
中国古典文学 上
1987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典文学(1986 PDF版)
中国古典文学
1986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典文学辞典(1990 PDF版)
中国古典文学辞典
1990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典文献学(1982 PDF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1982 济南:齐鲁书社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  上(1959 PDF版)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 上
1959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古典文学辞典(1989.10 PDF版)
中国古典文学辞典
1989.10 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  上(1981 PDF版)
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 上
1981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古典美学丛编  上(1988 PDF版)
中国古典美学丛编 上
1988 北京: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