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求取 ⇩

《当代科技重要著作·农业领域》序1

序 何 康1

前言1

绪言1

目 录1

第六节棕色针叶林土 247

第一篇 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9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土壤形成9

第一节地貌轮廓与成土物质9

第二节气候的水热状况与风化壳15

第三节陆地水文与地下水,河流沉积与盐分累积19

第四节 自然植被与人工值被21

第二章 人为活动对土壤的影响23

第一节 人为活动促进土壤向良性方向演化23

第二节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引起土壤的退化与破坏27

第三章土壤分类31

第一节 土壤分类的历史及其沿革31

第二节 土壤分类的原则、级别与命名45

第四节 黄壤 148

第三节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54

参考文献 161

第一节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72

第四章土壤分布72

第二节土壤的分布实况 水平地带性与地域性分布密切结合74

第三节土壤的垂直分布76

第四节 土壤的垂直与水平复合分布(垂帘式割切高原垂直谱)81

第五节岩层结构、山体形态与土壤分布81

第六节 土壤的中域组合83

第七节 土壤的微域分布——复域与土链87

参考文献91

第三节棕壤 191

第二篇土壤类型及其性状95

第五章铁铝土95

第一节砖红壤96

第二节赤红壤111

第三节红壤123

第六章淋溶土162

第一节黄棕壤163

第二节黄褐土175

第四节暗棕壤214

第五节白浆土232

第七节漂灰土257

第八节灰化土261

参考文献269

第七章半淋溶土271

第一节燥红土272

第二节褐土280

第三节灰褐土306

第四节黑土318

第五节灰色森林土336

参考文献344

第八章钙层土345

第一节黑钙土346

第二节栗钙土366

第三节栗褐土387

第四节黑垆土397

参考文献410

第九章干旱土411

第一节棕钙土411

第二节灰钙土422

参考文献434

第十章漠土435

第一节灰漠土436

第三节棕漠土451

参考文献460

第十一章初育土461

第一节黄绵土462

第二节红粘土475

第三节新积土487

第四节龟裂土497

第五节风沙土500

第六节石灰(岩)土513

第七节火山灰土526

第八节 紫色土534

第九节磷质石灰土550

第十节石质土555

第十一节粗骨土560

参考文献563

第十二章半水成土565

第一节 草甸土566

第二节 潮土581

第三节砂姜黑土601

第四节林灌草甸土617

第五节山地草甸土623

参考文献628

第十三章水成土630

第一节沼泽土630

第二节泥炭土646

参考文献649

第十四章盐碱土650

第一节草甸盐土651

第二节滨海盐土666

第三节酸性硫酸盐土674

第四节漠境盐土680

第五节寒原盐土687

第六节碱土692

参考文献703

第十五章人为土704

第一节水稻土705

第二节灌淤土737

第三节灌漠土753

参考文献771

第十六章高山土773

第一节草毡土和黑毡土773

第二节寒钙土、冷钙土和冷棕钙土804

第三节寒漠土、冷漠土和寒冻土830

参考文献839

第三篇 土壤肥力要素843

第十七章土壤质地843

第一节 土壤质地的区域分布特点843

第二节 土壤质地与土壤生产持性855

第三节土壤质地的调节858

第十八章 土壤酸碱度、碳酸钙和交换量860

第一节 土壤酸碱度860

第二节 土壤碳酸钙864

第三节 土壤的交换性能869

第十九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氮素875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氮素的区域分布875

第二节 影响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的因素879

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肥力886

第四节提高土壤有机质和供氮能力的措施892

第二十章土壤磷素901

第一节 土壤全磷901

第二节 土壤速效磷908

第三 节 土壤中磷的形态914

第四节合理施用磷肥918

第二十一章土壤钾素922

第一节 土壤钾素含量状况922

第二节 不同土区钾素含量的丰缺情况931

第三节钾肥的合理施用933

第二十二章土壤微量元素941

第一节 土壤微量元素的区域分布941

第二节 主要土类的微量元素含量及丰缺状况962

第三节 土壤微量元素的可给性及其影响因素973

第四节 微量元素肥料的合理施用977

参考文献984

第四篇 土壤资源特点与改良利用989

第二十三章土壤资源特点与数量989

第一节 土壤资源特点990

第二节农林牧业土壤资源利用情况1006

第三节 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1011

第四节 土壤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1014

第五节 土壤保护与合理利用1018

第二十四章 耕地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1023

第一节耕地土壤资源的基本特征1023

第二节耕地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改良途径1034

第二十五章旱地土壤资源及其培肥与改良1039

第一节 旱地土壤资源的特点1039

第二节低产旱地土壤的障碍类型1040

第三节 旱地土壤肥力的培育1043

第二十六章 水田土壤资源及其培肥与改良1046

第一节稻田土壤的地域特点与生态类型1046

第二节 水稻土的层段发育与土壤肥力1048

第三节 有机无机投入与稻田土壤肥力1050

第四节 高产稻田的培育1052

第五节 低产稻田的改良途径1055

第二十七章草地土壤资源开发利用1067

第一节 草地土壤资源1067

第二节 草地土壤资源评价1071

第三节 草地土壤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及措施1073

第二十八章林地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1080

第一节 森林土壤资源的现状、特点与问题1080

第二节 合理开发利用林地资源的途径1084

第三 节林地管理1086

第二十九章盐渍土资源开发与改良利用1092

第一节 因土制宜,综合治理1093

第二节 水利措施1094

第三节生物措施1104

第四节农业耕作措施1106

第五节 化学改良措施1108

第三十章土壤侵蚀与防治1111

第一节 水力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1111

第二节 风沙土的开发利用与风蚀沙化的防治1130

叁考文献1143

第三十一章土壤改良利用分区1147

第一节分区的原则、依据和命名方式1147

第五篇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和区域土壤开发与整治1147

第二节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系统概述1148

第三十二章 土壤资源的区域开发与治理1164

第一节红壤丘岗的综合开发利用,建立立体农业生产体系1164

第二节 长江沿线河湖平原水稻上的持续培肥改土1175

第三节 紫色土丘岗的综合整治1182

第四节 西南岩土壤的综合开发1185

第五节 黄淮海平原土壤资源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1194

第六节北方土石山区土壤多种经营与开发利用1206

第七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防治1216

第八节河套平原的农业增产1225

第九节 东北平原的开发与整治1230

第十节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开发治理1238

参考文献1245

附录一 土类亚类中英文对照1247

附录二 土壤科学研究中某些计量单位的变更情况1254

第二节灰棕漠土4444

1998《中国土壤》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编 1998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之土壤(1936 PDF版)
中国之土壤
1936 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学研究所
中国土壤  (第二版)(1987 PDF版)
中国土壤 (第二版)
1987
中国黄土地区的土壤,土壤浸蚀及土壤热化(1958 PDF版)
中国黄土地区的土壤,土壤浸蚀及土壤热化
1958
土壤  土壤学  土壤耕作  土壤改良(1957 PDF版)
土壤 土壤学 土壤耕作 土壤改良
1957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森林土壤(1986 PDF版)
中国森林土壤
1986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东北土壤(1980 PDF版)
中国东北土壤
1980 北京:科学出版社
土壤与土壤管理(1984 PDF版)
土壤与土壤管理
1984 北京:农业出版社
土壤(1986 PDF版)
土壤
1986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国土壤(1978 PDF版)
中国土壤
1978 北京:科学出版社
土壤(1981 PDF版)
土壤
1981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土壤(1983 PDF版)
土壤
1983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国土壤资源(1991 PDF版)
中国土壤资源
1991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的土壤(1995 PDF版)
中国的土壤
1995 北京:商务印书馆
土壤、土壤学、土壤耕作、土壤改良(1957 PDF版)
土壤、土壤学、土壤耕作、土壤改良
1957 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
中国土壤图与中国土壤资源利用改良区划(1998 PDF版)
中国土壤图与中国土壤资源利用改良区划
1998 北京: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