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全史》求取 ⇩

卷上1

第一篇日本之位置与其地理上之影响1

日本之位置1

近年疆域变迁大势2

山脉2

耕地少而河流无屈折3

气候3

物产4

朝鲜台湾境内米麦豆等之出产4

渔农及工商等职业5

地理与其国民性5

日本民族发展问题6

第二篇佛教输入前之日本(?—552 A.D.)7

古代无文字记录7

神武开国之传说7

日本土著8

日本民族9

开国时之情势11

神武不过一酋长之雄11

天皇之威权12

古代生活风俗13

女子之地位13

神道教之由来14

古代日本与大陆之关系一15

初与中国文化接触16

古代日本与大陆之关系二16

由韩人传来工艺16

古代日本与大陆之关系三17

中国女工至日17

第三篇佛教输入后之改革时期(552—857)17

佛教初输入时与神道教之冲突17

苏我物部两氏之争18

物部氏亡19

推古女皇时圣德太子之摄政19

十七条宪法之效力19

日人至中国求学20

苏我氏之专横20

中臣鎌足谋诛苏我氏21

大化改革之由来22

收土地人民为国有22

齐明天皇与唐高宗争朝鲜之失败24

大宝律令之渊源与其效用24

奈良奠都始革酋长帐幕之风25

佛教之盛行25

神佛为一之说26

僧道镜谋皇位26

求三韩工匠以大兴寺观27

文学萌芽时期27

改革所以不澈底之原因28

因采邑免税而国用乏28

贵族政治之形势益牢固29

政权旁落而帝位不能变置29

文臣武人任事之不当30

养兵多而中央政权崩解31

交通不便无从集权31

强采唐律之不适用31

日本中国化之优点32

第四篇藤原氏之专横及平源二氏之盛衰(857—1192)32

藤原氏之势渐盛32

藤原氏世为外戚33

太政大臣握天皇之实权34

关白之始35

菅原道真之贬谪35

藤原道长之专横37

藤原时代风纪之坏37

源氏平定海盗38

僧徒一变为兵38

武人拥有地盘之始39

藤原氏之衰落39

院政之始40

关东武士皆附源氏40

君臣父子相杀之局40

源氏平氏入京41

源氏被摈于平氏41

平氏之贵盛42

源赖政之举兵43

源赖朝之崛起44

赖朝定关东45

赖朝杀弟义仲45

平氏败亡46

赖朝杀叔行家弟义经46

第五篇中世纪之武人时代(1192—1606)47

(一)鎌仓幕府(1192—1333)47

鎌仓幕府之起源47

征夷大将军48

鎌仓幕府之成因48

才勇之士多归幕府49

赖朝多猜忌而独信北条氏49

源氏亡50

北条氏之得势51

贞永式目51

北条氏利用幼年将军52

唐中世以还与日本之关系52

忽必烈欲通日本53

鎌仓对元之强硬53

侦探蒙古兵力54

北条氏上下一心以备元54

蒙古兵多死于舟破55

北条时宗斩蒙古使臣55

日军四十万人死战56

蒙古军舰受挫于飓风56

蒙古兵败之原因56

蒙古兵以一敌四57

元水手总管等不听节制57

残酷之反动57

高丽之未诚服57

战胜蒙古后北条氏之势渐衰58

两统迭立之始58

北条高时失政59

后醍醐天皇讨北条氏北条氏亡鎌仓幕府告终59

(二)战争时代(1333—1392)60

北条氏亡后之乱政60

足利氏为源氏之后60

足利尊氏自为征夷大将军61

南北朝61

南北统一62

南北朝之战士一变为倭寇62

义满受明室之封63

(三)室町幕府(1338—1573)63

足利氏开室町幕府63

四职三管领64

室町幕府之腐败64

地方武人又起64

应仁之乱65

皇室之穷困66

明代嘉靖年间之倭寇67

战国时代割据之局68

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及德川家康68

足利氏亡68

(四)三雄平乱(1573—1606)69

织田信长焚死本能寺69

丰臣秀吉为关白70

丰臣秀吉用兵朝鲜之对内对外二原因71

朝鲜以军备不脩而败72

汉城平壤之失陷73

朝鲜水师统领李舜74

明军援朝鲜74

李如松初胜后败74

沈惟敬赴日本议和75

丰臣秀吉受明册封之失望75

杨镐败后水师之胜利76

朝鲜人深恨日人76

中国援韩之不得已77

丰臣秀吉在行政上之设施77

第六篇耶教在日本之盛衰(1549—1638)78

葡船漂至大隅之种子岛78

藩主与外人贸易之二利78

初传天主教之萨弼79

藩侯援助天主教80

织田信长之摧残佛教81

对于佛耶二教之社会心理82

丰臣秀吉疑教士将有所为82

严禁天主教83

民众对天主教之怀疑83

新教传入及荷英通商84

德川家康懼日本天主教化84

耶教不适合于社会之点85

教徒归心于秀吉之子秀赖86

德川秀忠严禁旧教86

屠戮教士之惨87

教徒之愚蠢87

宗教战争杀戮之惨88

厉行闭关主义88

第七篇江户幕府之极盛时代(1606—1651)89

织田信长时之德川家康89

丰臣秀吉时之德川家康90

关原之役91

家康为征夷大将军91

丰臣德川二家之不相容92

丰臣秀赖自杀93

武家法例十三条93

家康对于列藩之用心94

重要廷式五条95

家康对于朝廷之用心96

日人心目中之天皇96

江户城之宏壮97

将军下之三老97

目付奉行及大吏小吏武士98

三亲藩98

内藩及外藩之分等98

三卿98

诸藩之削弱99

朝廷之控制99

藩内之兵农工商100

德川家康之为人100

德川家光命诸藩妻子留居江户101

江户初年中国内乱而明亡101

朝鲜琉球两属于中国及日本102

刊印书籍102

中国学术盛行102

朱舜水103

建筑之发达103

第八篇闭关时代及威逼通商(1651—1858)103

幕府式微原因104

亲藩始为将军104

纲吉戒杀之影响104

建孔庙105

作猿乐105

因财政困难而圜法益坏106

家宣殁后之幕府106

岛原乱后各国通商之限制107

日人渐知世界大势107

日俄交涉之始108

英美请通商不许109

科学昌明后欧洲工商业对于亚洲之要求109

日本与美国商轮之关系110

闭关政策之不适时势110

美使陂理至日111

德川齐昭陈不可和十事112

幕府之主和113

多数藩侯之主战113

与陂理订约114

英俄荷法相继订约115

所谓最惠国条款115

美国驻日领事巴理士续订商约116

幕府签约之困难117

条约中日本之失败一——协定关税118

条约中日本之失败二——治外法权119

开设商埠之利害120

闭关时代告终120

第九篇订约通商后之内忧外患(1858—1867)120

日本人对于商约之心理121

井伊直弼力主和议121

藩士之激昂122

井伊直弼被刺123

日人谓皇妹下嫁为幕府轻侮皇室123

浪士仇杀外人124

英法驻兵横滨124

日人不知欧美金银市价125

长萨二藩之崛起126

天皇命将军入朝定期攘夷126

诸藩妻子归国后之江户127

萨藩侍从暴杀外人128

英舰逼鹿儿岛128

战败后武人之觉悟128

一八六四年五月十日长藩实行攘夷129

长藩被拒入见129

长军入京之失败130

伊藤博文井上馨游学归国131

四国军舰砲击长门131

各公使奢求赔款131

长藩内部二党之消长132

讨长声中之开港问题133

西乡隆盛结合萨长以倒幕府133

幕府讨长之失败134

新开兵库港135

第十篇幕府覆亡135

强藩劝将军归政135

德川庆喜之为人136

幕府告终136

幕府覆亡之因一——奢靡穷困137

覆亡之因二——神道教及忠君说之盛138

程朱之学138

覆亡之因三——亲藩之离心139

覆亡之因四——浪士之激昂140

天诛党140

覆亡之因五——强藩骤起141

覆亡之因六——藩士之尊王覆幕142

覆亡之因七——外交之困难142

覆亡之总因——幕府不适于时势143

幕府对外主和之功143

第十一篇武士道144

武士阶级之养成144

幕府列藩奖励武士好学145

义士复仇之风146

浅野长矩之不辱146

赤穗藩士刺血盟誓146

大石良雄等袭杀吉良义央147

良雄之友天野直之148

武士幼年之训练149

武士战时之态度149

武士在家庭中及社会上之行为149

武士之自杀及殉葬之风150

武士之妻150

武士道与佛教及儒学151

武士流为浪士152

武士道之在今日152

卷下155

第十二篇明治初年中之改革(1867—1873)155

初废幕时之波折155

幕兵之败156

庆喜之屈服157

海军之反抗157

废幕后之外交158

浪士仇外之馀势159

改革期中之官制159

复古维新之争160

五事誓文之用意161

空无所指之诏书161

迁都江户162

初期议官之失败163

民始信教自由163

维新三杰合谋废藩164

废藩之实行165

废藩成功之四因166

废藩前后之农工商167

废藩后武士生活之困难168

赋税之改良168

第十三篇文治武功派之党争及立宪运动(1873—1890)169

文治武功二派征韩论之争169

江藤新平起兵佐贺170

中日之台湾交涉171

熊本藩士因怨望而起兵171

西乡隆盛起兵鹿儿岛172

隆盛围攻熊本之失败173

隆盛破围重入鹿儿岛174

隆盛死后政府之威权175

大久保利通被刺175

板垣退助请召集民选议院175

地方会议与民权自治说176

政府许召集会议176

板垣退助之期?国会同盟177

大隈重信谋开国会178

自由党改进党与立宪帝政党179

三政党之解散180

华族之分级180

伊藤博文组织内阁180

修改条约运动一180

党人被逐181

修改条约运动二181

宪法公布181

过渡时代政党之需要与其缺点182

第十四篇宪法与政府的制度182

伊藤博文之编纂宪法183

宪法第一章天皇之大权183

第二章人民之权利义务185

第三章议会法185

豫算案必先交于下院186

第四章国务大臣及枢密顾问187

宪法所无之元老188

第五章 司法之规定188

设立行政裁判所之利益188

第六章豫算189

修改宪法问题190

日本宪法不规定地方自治190

日本宪法之重大缺点191

第十五篇立宪初期政府政党之冲突(1890—1894)191

二院议员之资格191

第一次议会之召集及解散193

第二次议会之纷扰194

议会削减元勋内阁豫算案195

议会与政府协商通过豫算195

国民协会与改进党合作196

第二次议会之解散197

第三次议会之选举及解散198

贵族院袒护内阁198

政府与下院冲突之五因199

政府谋移国民注意力于对外200

第十六篇明治二十七年中内政之发达(1867—1894)200

陆军200

实行徵兵制201

统兵大将多长人201

海军202

萨人专握海军权202

海军豫算之扩张203

财政204

太政官票204

新旧公债204

改定田赋204

财政上三大计划205

银行以渐发达206

改银本位为金本位207

司法207

新律纲领208

江藤新平改定律令草案成208

编订民法商法209

监狱之改良210

教育211

学制之订定211

女子教育212

教会学校及私立学校212

文学作品及报纸213

交通214

铁路之建筑214

商办铁路之发达215

汽船会社216

邮局电报及电话216

农工商业217

农产与人口之比217

造林217

渔业218

矿产218

纺织219

商业219

宗教220

定神道为国教220

小学生必须致敬神社220

佛教之改革221

耶教之盛衰221

第十七篇明治二十七年前之外交(1867—1894)222

修约大使之失败222

日俄交换千岛库页223

日本收回小笠原岛224

中日之琉球台湾交涉225

中国争台湾而遗琉球226

格兰特论当时东亚情势227

分割琉球之不果228

日本侵略琉球之野心228

日与朝鲜订约认为自主之国229

李鸿章对于朝鲜片面之外交政策230

一八八二年朝鲜之内乱230

日公使助韩开化党作乱232

修改条约始末233

改约成功之主因234

第十八篇中日之战(1894—1895)234

天津条约中国对韩势力之让步235

日韩之邦交益恶235

袁世凱监督朝鲜之严厉236

朝鲜臣民之无能237

中国对韩外交上之孤立237

金玉均被刺238

朝鲜东学党之乱239

中日出兵朝鲜239

日本藉口整理朝鲜内政240

日使向韩廷要求四事241

日军舰击沈中国输送船241

牙山之战241

中日始宣战242

日韩结攻守同盟242

平壤之战242

黄海之战243

奉天东南部之战244

金州旅顺之战244

蓋平海城之战245

威海卫之战246

营口之战246

日舰攻澎湖247

中国议和大使被拒绝247

李鸿章被日人狙击248

中日媾和条约249

三国干涉交还辽东250

日俄战争之醖釀250

日人慾望之奢250

第十九篇中日战后十年中之内政外交(1894—1904)251

松方及伊藤内阁与议会之冲突251

党阁之内讧253

议会通过增税案及选举法253

立宪政友会与伊藤内阁254

桂太郎内阁255

日俄开战后之议会256

军阀势力下之日本内阁256

军备以外之各种内政257

台湾官民宣言该地为民主国258

日政府之经营台湾259

朝鲜改革之难朝260

鲜王后闵氏被弑260

俄人在朝鲜之势渐增261

强分割中国之议261

拳匪之变262

美国倡议开放中国门户263

美日两国缔结同盟263

德国不加入同盟之故265

重要条款265

第二十篇日俄战争(1904—1905)265

俄国不肯遽撤满洲驻兵266

日俄猜忌渐深266

开战前之协商267

日俄邦交断绝267

旅顺仁川之海战268

朝鲜误认日本为仁义之师268

中国宣布中立268

鸭绿江之战269

日舰封锁旅顺269

金州南山之战269

得利寺之战270

旅顺之第二次海战270

辽阳之战271

辽阳之反攻271

旅顺之攻下272

奉天之大战273

克鲁巴金辞职273

波罗的海舰队之丧失274

日军战胜之原因275

俄军失败之原因276

日俄议和276

朴资冒斯和约重要条款278

日本愿和之原因278

日人对于外交失败之愤激279

日俄战后之满洲280

第二十一篇明治末年国势之膨涨(1905—1912)280

西园寺内阁280

铁路收归国有281

人民担负益重281

桂内阁减轻公债息改订关税率282

西园内阁整理财政计划282

明治天皇殁283

军阀反对西园内阁284

议会反对桂内阁284

日本谋韩益急284

安重根杀伊藤博文285

媚外之朝鲜一进会285

日韩合并286

中日间之满洲交涉286

日本致自由行动之通牒于清廷288

美国提议国际共同管理满洲铁路288

日英缔结新约288

日英改订同盟新约289

旧金山禁止日童入学之原因290

日美协定绅士同意及对华条约291

日法缔约292

日俄发表新约292

第二十二篇最近日本内政之嬗变(1912—1925)292

山本权兵卫组阁293

大隈首相言行之矛盾293

日本对德宣战294

日人对华之舆论295

元老不满意于大隈295

寺内军阀内阁主借款于中国296

原敬内阁改定枢密院之律令297

减轻选举人之纳税资格298

华盛顿会议期间原敬被刺298

加藤内阁撤回西比利亚驻军299

中日邮便条约299

山本内阁时之大地震300

内阁兴复计划遭议会反对300

皇太子被刺不中301

清浦内阁解散议会302

加藤高明内阁之政绩302

政党党纲之空泛303

日本渐成为民治国304

欧战后日本经济状况304

工商等业之发达305

教育之进步306

台湾收入之丰306

日本改良韩人待遇307

第二十三篇日本最近之外交政策(1912—1925)307

日人赞助中国革命307

中国二次革命与日本308

青岛攻陷后日本不许撤兵309

日本对中国之二十一条要求309

日本不顾中国民情311

寺内内阁与段祺瑞312

华人主张国民外交之失败313

山东问题解决后日人对华注重之点313

取消一九一五年条约正当办法314

日美对华宣言315

美参议院保留凡尔赛和约中之要案315

华盛顿会议316

美人排日运动317

一九二四年美国之移民律318

日本在欧战和会之目的319

日人提议人种平等案320

日法订约320

欧战后之日本与俄321

俄国远东农民之结合321

日俄缔约322

第二十四篇结论(日本对于世界之贡献及其国内问题)323

日人对于世界文明之贡献323

政治上重大问题325

军事与人民生活问题326

教育与固有道德问题326

工商业原料器械与妇女问题327

资本集中与社会主义问题328

人口增加问题329

属地同化问题330

中日亲善问题331

美日开战问题331

日美冲突原因仍在中国333

1927《日本全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日本映画名作全史 1(1974.01 PDF版)
日本映画名作全史 1
1974.01 社会思想社
日本全史(1927 PDF版)
日本全史
1927
日本史史料( PDF版)
日本史史料
吉川弘文館
日本史(1995.03 PDF版)
日本史
1995.03 三省堂
日本史(1977.01 PDF版)
日本史
1977.01 実教
詳解日本美術史 全(1944.05 PDF版)
詳解日本美術史 全
1944.05 文修堂
日本史クロスワード(1978.08 PDF版)
日本史クロスワード
1978.08 光文社
日本全史 近代 3(1964.11 PDF版)
日本全史 近代 3
1964.11 東京大学出版会
日本全史 近代 2(1968.03 PDF版)
日本全史 近代 2
1968.03 東京大学出版会
日本全史 中世 1(1958.10 PDF版)
日本全史 中世 1
1958.10 東京大学出版会
日本全史 古代 2(1959.01 PDF版)
日本全史 古代 2
1959.01 東京大学出版会
日本全史 原始(1958.09 PDF版)
日本全史 原始
1958.09 東京大学出版会
日本史(1971.05 PDF版)
日本史
1971.05 平凡社
日本史(1955.05 PDF版)
日本史
1955.05 學生社
日本史(1958.01 PDF版)
日本史
1958.01 山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