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 论文摘要集》求取 ⇩

一、土壤物理1

土壤渍水的发生及其对小麦生长影响的动力学模拟研究吕军1

红壤铁质新生体及合成氧化铁的穆斯堡尔谱研究张子玉 俞劲炎1

新垦赤红壤的水分状况及其调理卓慕宁2

四川盆南紫色土水分的特征及抗旱性的研究魏朝富2

四川盆东紫色旱坡土水状况的研究屈明 魏朝富3

北方旱地土壤水分动态研究进展曹建儒3

水文状况对有机物料改土效果的影响朱红霞 姚贤良3

湖北省十种主要土壤的持水模型及其预测模型姚其华 邓艮霞4

间歇供水条件下非饱和土壤水入渗特性汪志荣 王文焰 张建丰4

潮土一个参数的水分特征曲线研究司炳成5

床土水分物理特性及其对人参生长的影响李志洪 陈丹5

晋西北旱地土壤水分状况与糜子耗水特征段建南 张进峰6

福建省境内土壤水分状况等级的初步研究厉晴6

土壤磁性的生物效应及其应用的研究张吉先7

粉煤灰和尾矿用作土壤磁性改良剂的效果其环境生态效应卢升高 俞劲炎7

结构改良剂对不同质地土壤的持水特性的影响赵炳梓 赵渭生9

不同能态土壤水对冬小麦干物质和矿质养分的积累与分配的影响介晓磊9

土壤水分张力及容重对小麦生长及含钾量的影响谢锦辉 姚贤良10

灌水定额对小麦产量、追肥肥效及损失的影响贾树龙 王泽文 古伯贤 张彦才10

用压力传感器和γ透射法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张建丰 王文焰11

土壤入渗仪试验研究张建丰 王文焰 李长兴11

中子土壤水分仪测量表层土壤水分的修正因子法王改兰11

粉装土样持水数据的误差来源及其校正方法姚其华 邓艮霞12

膨胀收缩对变性土结构影响的研究隋尧冰12

四川盆地紫色土区土温动态的时空结构分析潘乐华13

利用土温观察数据的估计田间土壤热扩散率的时域滤波法潘乐华13

垦植赤红壤土温动态的研究骆伯胜14

自然免耕是一种替代农业赵克14

聚土免耕耕作法六年定位试验研究结果李同阳 陈实 黄忠勤 张宪婉14

高台位旱地聚土免耕体系的养分特征淡林 张先婉15

免少耕对旱地土壤水分状况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王殿武15

聚土免耕耕作法改良紫色粗骨土的初步研究刘刚才16

合理轮作是增产的重要措施张三粉16

宁夏白僵土的物理性质及改良研究苗济文17

磁场对土壤表面电荷特性的影响庄杰17

二、土壤化学18

一个土壤元素解吸、植物根系吸收联合数学模型吴启堂18

合成复合体中结合态腐殖质组成及其氧化性的研究徐建民 侯惠珍 袁可能18

浙江黄壤中的氧化物组成和特性章明奎19

梅花山土壤粘粒矿物研究陈健飞20

中国几种粘土矿物的组成表而特性及其流变性的研究赵红挺20

鄂西山地土壤电荷特性及固相组成的因子分析贺纪正 李学垣 徐凤琳21

可变电荷表面阳离子电性吸附模型胡国松23

可变电荷土壤中硫酸根的解吸动力学章钢娅 于天仁 张效年23

几种土壤K-Ca交换特征及热力学函数的研究陈思根 张一平 百锦麟 宗彦罗24

土壤中的Zn-Ca交换的动力学研究林玉锁24

黄棕壤锌吸持动力学研究陆文龙 薛家骅25

由Freundlich方程探讨锌在石灰性土壤中的吸附机制和迁移规律林玉锁25

紫色土固锌数学模型的研究魏世强 刘陈 陈事荣25

磷对锌土壤吸附特征的影响刘陈 陈事荣26

镉离子在土壤上的吸附和解吸特性邵孝侯26

土壤、矿物对Cr(Ⅵ)的吸附作用陈英旭 何增耀 朱祖祥27

土壤——水环境中Cr(Ⅲ)浓度控制因素的研究朱永官 骆永明 陈英旭28

用Zn65研究渍水土壤Zn的形态及其转化骆永明 袁可能 朱祖祥28

维多利亚土壤中FeMnCuZn的形态研究马义兵29

土壤溶液中Cd的化学形态与其有效性的关系熊礼明 曾如坤29

四川省主要农业土壤的锌形态以及对麦类作物有效性的研究刘陈 魏世强 陈事荣30

紫色土中铜的形态及转化的初步研究凃从30

水旱轮作制下污染土壤中镉的环境化学形态郑绍建 胡霭堂31

冶炼厂区污染土壤和污泥中重金属铜的环境化学形态及活性研究陈佳宏 胡霭堂31

有机质、粘粒及其复合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贡献徐明岗 张建新32

甘肃灌漠土氮素矿化势的研究张仁陟 陶永红 李增凤32

石灰性黄潮土无机磷的形态分级及其分布特点沈仁芳 蒋柏藩33

山西土壤磷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赵建强33

石灰性土壤中固磷基质的初步探讨吕家珑 李祖荫34

不同稻作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的吸持特性的影响张杨珠 袁正平 肖永兰 蒋健容35

水稻土对磷酸盐吸附强度的探讨熊德中35

黄筋泥田和青紫泥田土壤供钾特性的研究吕晓男 李实烨36

河南省潮土钾素供应指标的研究谭金芳吴建国36

土壤对酸雨中硫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刘春增37

安徽省主要土壤对钼酸盐的的吸附汪新民37

华南部分酸性土壤铝的形态及其含量王维君 防家坊38

有机质对酸性土壤中铝的形态及其生物学效应何云峰 袁可能 黄昌勇 朱祖祥38

种植茶树对黄棕壤活性铝富集的影响李庆康 刘友林39

土壤表层管理对土部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余晓鹤 黄东迈40

邻苯二酚对土壤中Fe、Mn的氧化物还原溶解的初步研究徐仁扣40

模拟淹水条件下元素的淋溶特征张甘霖41

杀虫双及其主要降解产物——沙蚕毒素在不同类型土壤上的吸附行为研究胡钦红 徐瑞薇41

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和形态分级冉勇42

三、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44

VA菌根菌对不同植物磷、铜和锌养分吸收的意义和对根际土壤有效磷的影响李晓林44

一株降介苯酚的酵母菌的分离与特性研究沈标45

金合欢(Acacia farnesiana)根瘤菌(Rhizobium spp)研究靖元孝45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抽提鉴定法的试验研究Ⅱ:土壤可抽提生物-C与微生物总C量的数量相关关系王德琼 杨风 王昕 黄天素46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下土壤微生物量的荧光显微直接计数测定杨风46

土壤脲酶特性及尿素合理施用的理论研究薛泰麟47

水稻土胡敏酸的一些结构特征叶炜 文启孝47

东北几种耕作土壤腐殖质老化与更新的研究窦森 陈恩凤 须湘成 谭世文 张续宏48

胡敏酸的酒精分级沉淀法分级卓苏能 文启孝48

土壤中单糖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张旭东 须湘成 陈恩凤49

冀中冲积平原潮土酶活性及土壤肥力的研究李博文 杜孟庸49

有机物料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关联度分析许皞50

施肥对水稻土酶活性的影响周卫50

硼砂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唐玉帮51

豆科作物对土壤酶活性及肥力影响研究李松51

土壤游离脲酶活性及其在尿素水解中的作用薛泰麟 闵九康 孙羲52

聚土免耕作法的土壤腐殖质氧化稳定性研究马志勤52

不同肥力潮土及潮褐土有机质氧化稳定性及其与肥力关系研究刘树庆 杜孟庸 周健学 许皞53

土壤易氧化碳和活性炭与肥力关系比较刘树庆53

旱改水后红壤有机矿质复合体中有机质的积累特点葛雪良 袁可能 黄昌勇54

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有机无机复合的影响高明 魏朝富 车福才 陈世正54

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有机胶体复合的研究车福才 魏朝富 高明 陈世正55

地膜覆盖栽培对棕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刘小虎 陈小萱 须湘成55

15N标记有机无机N对土壤有机N组份和土壤生物量的影响王岩 史瑞和55

吉林省主要旱田土壤有机氮组成分的研究申晓辉56

轮作绿肥对土壤及不同粒径复合体中碳氮磷分配的影响沈阿林57

沼泽土有机质测定条件的探讨白艳57

四、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58

1、土壤肥力58

土壤和肥力概念的发展过程及其生产中的应用谢德体 陈绍兰58

浙江省农田土壤肥力现状石伟勇59

判别分析在潮土肥力评价中的应用许皞59

因子分析在筛选土壤肥力指标中的应用许皞60

低丘红壤旱耕熟化过程中土壤有机质状况、腐殖质组成及特性的变化胡锋 杨海军60

城市生活河泥农用对土壤肥力和农业环境的影响周立祥 胡霭堂61

施用有机肥料对盐化潮土土壤肥力的影响张彦才 王泽文 古伯贤 贾树龙62

茶园土壤地力退化现状及防治途径的研究王晓萍62

杭州市早稻土壤肥力等级的划分与应用初探孙吉林63

石灰性水稻土早稻冷僵低产因素调查及农艺改良措施结果分析沈建民 刘海宏63

土壤pH值对茶树生长及矿质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林智64

英德县红色石灰土的肥力状况及有效MPK*测定方法的研究孙映波65

2、植物营养及合理施肥的理论基础65

新疆主要农业土壤上不同作物对氮肥的吸收利用的研究冯固 杨茂秋 白灯沙65

不同水稻品种对氮素反应的差异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杨肖娥 孙羲66

红壤上耐低磷植物品种的筛选及耐低磷机理研究 I、植物对低磷的反应及品种问差异性比较蒋廷惠67

稻麦根系对磷供应水平的反应以及与难溶性磷利用率的关系范晓晖 刘芷宇67

不同作物吸磷特性及其机理的研究徐国华 曹翠玉 史瑞和68

不同水稻基因型的钾素营养差异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林咸永 孙羲68

油菜钾、硼元素间关系及产量效应研究姜丽娜 占长庚 邱志满69

麦类作物适应缺铁营养条件的机理的专一性研究张福锁69

麦类作物根际麦根酸的分布和铁的活化施卫明70

供铁水平对大豆几项生理指标的影响符建荣70

微量元素对黄瓜产量及生理效应的研究陈峰71

酸性土壤葡萄低产的原因初探姚建龙71

红麻耐氯临界值研究刘洪斌72

玉米对土壤锌库吸收利用的特点张国印 马义兵72

小麦对硅素养分吸收的初探陈兴华 梁永超 马同生72

水稻对硅素的吸收以及硅在植株体内的分布特点陈兴华 梁永超 马同生73

冬小麦体内养分平衡与锰肥效应研究陈雪名 尹寄仁73

旱地荞麦营养吸收规律初探王永亮74

“陆稻”“秦爱”三要素吸收规律的研究刘建存 陈伦寿74

平阴玫瑰需肥规律及施肥技术的研究冯日广 吴建明 于庆水 赵培国75

黄芪营养特点与施肥效应研究赵同科 郝树芳75

福建省葡萄营养与生长的探讨熊德中 刘淑欣76

作物缺硼症的显微观察罗安程76

钾镁肥配施对甘蔗产量和生理代谢的影响施木田77

不同氮形态碳酸氢根对植物铁营养的影响王珂 杨玉爱77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啤酒大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石伟勇 马国瑞77

有机肥和化肥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王德健78

有机肥和化肥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王德健78

施肥对半干旱区玉米根系及抗旱能力的影响赵国栋 刘成祥 阎孝员 隗晓薇79

保果肥对金柚着果率和品质的影响石伟勇 李春九 马国瑞79

氯化泥炭对葡萄营养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苏德纯79

施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成分的影响李忠佩80

氮钾肥对平湖西瓜产量及糖度的影响严强 倪文良 郭桂花80

锌、锰、铜对蕃茄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任军81

恩肥对平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初探唐玉霞 李春勃 孟春香81

泡桐养分含量及其在丛枝病发生上的作用丁维新82

考察植物体内养分运输分配及转移和再分配一种新方法陈铭82

籽粒赖氨酸测定的分段曲线法张丽华82

黄瓜畸形果木营养条件孙映波83

烤烟氮、磷、钾配比效应的研究欧阳峰声 苏国栋83

不同施肥量对西瓜产品、质量影响初探蒋小留 邹强金84

3、有机肥及有机无机合理施用85

麦稻稻轮作制下连续施用有机肥的增产效果分析方萍 吴良欢 陶勤南85

时序分析在有机肥施用量研究中的应用张明芝85

有机肥对土壤磷吸附特性的影响及其与水稻生长发育的关系倪吾钟86

中低产地区施用有机肥料对潮土的培肥效果及增产潜力的研究刘树庆87

提高经济效益、稳定绿肥面积——江苏省涟水县合理利用绿肥的经验王传宝88

秸杆直接还田的土壤生物学效应及对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方正 徐海光88

聚土免耕作法的土壤有机培肥特性马志勤 张先婉89

栗钙土上合理施用有机肥是抗旱增产的有效措施妥德宝89

黑土肥力和肥料效益定位监测试验——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效果研究朱平 孙宏德 李军 尚惠贤89

浙北嘉兴平原早稻增施有机肥的降氮节磷增产作用严强 范俊方90

三季秸杆还田的培肥增产效果吴政90

浅谈不同培肥措施与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关系张素芳91

4、土壤氮素及氮肥的合理施用92

杂交水稻根际微区养分研究:氮的状态及利用黄建国 袁玲92

稻田土壤晚发性初探吴良欢 方萍 陶勤南93

黄淮海地区潮土化肥氮的平衡王贤忠93

水稻比色定氮理论及应用研究周维邦94

黑龙江省寒地水稻施不同比例氮、磷肥对吸收利用率影响的研究魏州 吴荣95

应用研究不同氮肥和不同施用时期对冬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郭建华95

应用方差数学分析模型确定灌漠土适宜的氮肥用量张仁陟 陶永红 李增风96

尿素在新疆石灰性土壤中的残留及其后效白灯沙 杨茂秋 冯固96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砂姜黑土冬小麦尿素合理施用时期和氮素利用率李贵宝97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合理施用N肥初探阎晓艳 张大光 边秀芝 杨靖一97

以黑液为氮肥对池栽冬小麦肥效研究刘渊君98

旱地玉米氮肥施用技术研究王书成 李国文98

河北平原土壤有效氮测定方法的相关研究与校验研究王维进99

土壤有效氮测试与推荐施肥技术:99

Ⅰ、测定土壤有效氮的康维法改进于增寿99

土壤有效氮测试与推荐施肥技术100

Ⅱ改进康维法测定土壤有效氮指导冬小麦春季追肥的研究于增寿100

硝态氮、酰胺态氮快速测定法在表征冬小麦N素状况及在推荐施肥中的应用易小琳 R·Sehuh100

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土壤、蔬菜中NO3--N成杰民 胡霭堂100

5、土壤磷、钾素及磷钾肥料的合理利用101

杂交水稻根际微区养分研究:磷的形态及合理施用袁玲 黄建国101

不同磷肥来源对土壤供磷能力和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倪吾钟 孙羲102

磷肥在石灰性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施用时间对其肥效的影响刘文革102

石灰性土壤磷肥后效及轮作周期中磷素转化规律研究周晓芬 罗亦之 刘宗衡103

福建红壤对磷酸盐的吸附特性与磷肥效应的研究熊建中 刘淑欣104

石灰性土壤小麦磷酸二铵最佳施用量研究冯武焕 李卫 要青桥 郑泽群104

内蒙古自治区土壤磷素状况及磷肥施用效果和合理施用的研究段玉105

嘉兴水网平原粘质水稻土早稻磷素供应丰缺指标的研究与应用黄锦法 俞慧明105

“以土联产定磷”-确定磷肥用量新技术研究潘云洪106

禾谷类及豆类作物对土壤层间钾的利用徐国华 鲍士旦 史瑞和106

土壤物理因素影响钾素转化和扩散的初步研究徐进 俞劲炎 赵渭生107

安徽烟区主要土壤供钾特性及施钾对烟叶产量和化学成分的影响马友华107

缓解我区土壤严重缺钾不可忽视的几项农业措施方明108

佛手根外喷钾的增产效果研究徐献梅 潘炉平108

对我省土壤愈显缺钾的浅析及对策郜彦忠109

6、十壤中微量元素及微量元素肥料的合理施用109

不同微肥对油菜养分吸收产量量的影响叶正钱 杨玉爱109

冲积土油菜硼、硫肥效及效应研究鄢藜 张开寿110

嘉兴市土壤有效硼和油菜硼肥效应严强 范俊方111

利用硼镁石粉作为缓效性硼肥的研究王海龙111

水稻缺锌与核糖核酸酶、磷、铁、锰关系的研究李延111

稻田生态系统中锌的循环与平衡钱金红 谢振翅112

锌、锰、氯对大、小麦营养效应研究石孝均112

冬小麦锌营养与氮锌配合施用赵同科 孙祖琰113

小麦磷锌配合施用技术研究张国印 孙祖琰113

根际中硅、铁、锰、铝的状况王建林 刘芷宇114

叶施FCU复合铁对矫治梨花生黄病效果及铁氮代谢的影响毋树宏114

山东省土壤有效铁含量分布高贤彪 杨果 卢丽萍 管力生115

水旱轮作下的土壤锰素与锰肥的应用吕世华115

黑龙江省甜菜主产区土壤微量元素状况及微肥施用效果的研究姜金斗 徐德昌116

海宁市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张勇勇117

石灰性土壤上水稻硅肥效果及氮硅互作效应的研究申义珍117

江苏省水稻土耕层有效硅含量状况及其与其它土壤因素关系的研究李伏军 马同生118

姜黄素比色法测定土壤有效硼的几个问题杨果、高贤彪、管力生、卢丽萍118

土壤植株中稀土(RE)总量的双波长测定章力干119

矿区污染土壤调查中痕量重金属测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成杰民 胡霭堂119

巯基棉分离富集——达旦黄比色法测定土壤、植物和水体中的微量镉熊礼明 鲁如坤120

7、科学施肥技术120

绿豆磷、钼、硼肥效的数学模型研究张铁全120

糜子施肥数学模型研究段建南 李栓怀121

花生高产数学模型的研究王秋杰 陈赞时 王恒宇 高照信 李新端 江汉霖121

化学活性物质综合调控的增产技术谢正苗122

河南省丘陵旱地夏玉米水肥效应的研究白由路 张景略122

油菜追肥增效剂在旱源施用的效果——油菜施肥新技术樊小林 赵伯善 李昌纬123

石家庄地区冬小麦高产施肥技术指标的探讨李丙申123

石家庄地区夏玉米高产经济施肥技术指标的研究李丙申 王英霄124

县级优化配方施肥微机专家咨询系统的建立及推广应用王金山125

玉米配方施肥技术初探王宗道126

红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冯汉皋 顾弼成 曹风进126

大麦施肥技术研究张光华127

潮土小麦氮磷肥优化施用技术研究张传中127

不同肥料种类培肥增产效果及其合理利用张素芳128

养分平衡与甜菜产量徐德昌128

盛果期果树土壤综合培肥技术王宝申129

平阳玫瑰施肥技术的研究吴建明 冯日广 成河 于庆水 邱秀芹 赵培国129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最佳施肥量及密度研究阎晓艳 张大光 边秀芝 杨靖一130

论“以土定产量中的影响因素王宗道130

五、土壤发生分类131

红壤与环境间物质动态交换规律定位研究系统薛世逵 赵其国131

土壤中砷的空间分布以及土壤——茶树系统砷的交换特点研究王援高132

中国几种成土环境中土壤石英颗粒形态学比较——兼论石英SEM研究应用于土壤环境重建潘根兴132

华南花岗岩区土壤侵蚀过程研究李定强133

豫南黄棕壤、黄褐土发生特性分类指标及分带界线的研究吴克宁 张新安 陈明新 余殿友 朱清海 王克敏 包清军133

我国灌淤土发生特性的研究史成华134

河南大别山北坡土壤的垂直分布吴克宁 张新安 余殿友 陈明新134

四川盆地白垩系的古沉积环境对其紫色土类型及利用的影响赵小蓉 赵燮京135

秦岭南坡土壤的垂直分布及黄褐土分类问题的探讨郭栓和135

兰州地区灰钙土的发生学研究张建明136

内蒙古大青山山地土壤的系统分类和垂直分布规律研究吴万里136

内蒙古大青山灰黑土性质的研究吴万里137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的黑垆土发生学特性的探讨吴万里137

黄土地区气候、地形对土壤剖面发育的影响韦玉春138

我国滨海酸性硫酸盐土的发生和特性刘兆辉138

冀西北高原土壤风蚀沙化的初步研究郭春海139

两种水型水稻土若干发生特性及分类指标探讨邢世和139

六、土壤资源141

1、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及评价141

土壤生态学研究现状和趋势律兆松141

耗散结构理论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李贵宝 孙克刚141

易旱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效益的研究傅庆林142

太湖地区几种主要作物净生产力及其对物质循环的影响董元华 徐琪142

农业生态系统中耕作制度的有机培肥机制的研究马志勤 张先婉143

红壤草业开发——浙西低丘红壤地区土地生态系统改良初步研究吕军 俞劲炎 黄昌勇144

低丘红壤生态系统蚯蚓群种特征以及蚯蚓活动对红壤肥力的影响胡锋145

河北省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农业生态优化模式的探讨王甲辰146

卧虎山库区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及效益分析冯日广 孙兴河 李其平146

红萍在稻萍鱼体系中的部分作用探讨黄毅斌147

江西土地生态中的现存问题及应有对策赵小敏147

市郊土地人口承载力的SD研究——以银川郊区为例隋玉柱148

丹顶鹤越冬地的生态研究杨开红148

区域土壤数值分类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侯彦林148

城镇土地评价VCFD复合模型探讨唐根年 吴次芳149

三峡库区土地资源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应用陈斌飞150

区域水盐动态变化的系统分析及概念模型的建立李保国150

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评价张志国151

模糊综合评判在土壤资源评价中的应用张建辉151

柑桔园土地资源评价方法初探陈学华152

芦苇的耐盐耐碱特性及其改良苏打盐渍土作用的研究王晶 石元亮152

陕北无定河谷地盐渍土及其改良孙毅153

吉林省西部风沙土资源类型及其开发利用与治理途径探讨王海岩153

吉林省土壤地力衰退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治理途径孙毅154

我县夹谷山区土壤的综合治理效益初探孙家团154

土壤改良投资效益评估初探袁仁杰155

盐渍化农区农业——农村发展道路——曲周综合治理试验区的研究实践郝晋珉155

昆山市低湿土壤的成因特性及治理改良的探讨王梅农155

寻探未来盐碱改良的新模式张娅156

2、森林土壤的合理利用156

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硫的分布和迁移的研究蒋秋怡 何黎明 叶剑鹏 马跃156

酸雨对我国南方地区几种主要森林土壤影响的研究 I:几种主要森林土壤对酸雨的缓冲能力及缓冲机制何黎明、蒋秋怡、潘东、俞益武、施德法、陈国瑞、钺新标157

大兴安岭中北部落叶松白桦混交林营养元素分布及土壤条件的研究王文新158

山西省关帝山灌丛植被下土壤的研究孙向阳159

华北山地森林土壤表层的营养元素状况孙向阳、李进军160

粘盘的粘化和水分特征及其与林木生长之关系马焕成161

阿尔泰山西北部土壤有机质的垂直地带性研究鄢来斌、王秀红、夏荣基161

杉木地土壤微生物性质的研究蒋秋怡、叶仲节、蔡兴红、俞立新162

我国药材土壤的研究概况刘恩勋、刘泽虹162

川西南黄连生长的土壤条件程剑平162

3、遥感技术163

不同时相遥感图象的土壤解译效果的比较分析吴加平、王人潮163

不同分辨率遥感图象的复合技术及其初步应用秦铭臻、王人潮163

杭州转塘地区SPOT图象土壤解译制图效果研究王人潮、吴加平164

TM水稻专题信息提取蒋亨显164

土壤光谱反射特性与土壤属性的关系孙毅165

用卫星数字图象分析技术监测江苏海涂土壤资源的研究宗良纲、方明、陈邦本165

遥感图象监督分类中训练区的选择问题潘贤章165

遥感技术在盐渍土调查制图上的应用孙毅166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强度遥感调查制图——以陕西省米脂县为例张凤荣、夏川夫167

4、土壤污染及其防治161

宁波开发区土壤环境背景值图的编制俞洁、黄忆芝161

砖红壤添加铜对作物生长和残留的影响许炼锋、刘付强168

不同土壤环境中黑牧草对锌、镉吸收、累积的环境生物学参数的研究韩凤祥169

紫色土中铅对水稻危害的临界值及其与化学行为的关系周泳169

土壤重金属背景含量的主要影响元素研究胡永定170

北京北郊安立公路两侧的土壤、蔬菜及公路灰尘的铅污染研究张毅170

污灌对土壤和地下水影响的研究 Ⅰ:污灌土壤和地下水易溶性盐积累和钙、镁离子迁移、转化李国学171

污灌对土壤和地下水影响的研究 Ⅱ:污灌区地下水矿化度、硬度增长的原因、特点和调控措施李国学171

黑液灌田与等氮量硫铵对地下水污染的试验分析林杉、刘念祖172

水稻长期定位施用亚铵制浆黑液硫铵和稻草的肥效试验陈承慈、赵时来172

亚铵造纸制浆黑液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孙海国172

城市污水对人工土处理中的微生物状况及其作用李金铨173

城市生活污泥农用对土壤肥力和农业环境的影响周立祥、胡霭堂173

蔬菜硝酸盐污染的调查报告——长沙、湘潭两市的调查结果董启为 李天贵 周兆德174

1990《第三届全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 论文摘要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