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乡志》求取 ⇩

第一编 概况1

第一章 地理位置1

第二章 建置沿革2

第一节 隶属及乡域变化2

第二节 管辖范围2

第三节 各村概况3

第四节 行政区划变化4

第五节 集镇由来9

第六节 市、县属单位10

第三章 人口与民族12

第一节 人口变化12

第二节 人口密度12

第三节 长寿老人16

第四节 回族17

第五节 港、澳、台邑人17

第四章 人民生活18

第五章 自然地理23

第一节 地势地形23

第二节 土地23

第三节 土壤23

第四节 水系24

第五节 山丘24

第六节 气候24

第七节 自然灾害31

第八节 物产33

第九节 生态变化35

第二编 政治36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36

第一节 解放前的党组织36

一 先驱者的活动36

二 党组织的建立36

第二节 解放后的党组织36

第三节 党员大会和党员代表会议37

第四节 党员教育及党的纪律检查工作37

一 党员教育37

二 党的纪律检查工作38

第二章 共产党领导下的社团42

第一节 农会和“贫协”42

第二节 共青团 少先队42

一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42

二 中国少年先锋队43

第三节 工会44

第四节 妇女联合会44

第五节 工商联合会44

第三章 中国国民党 三民主义青年团45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45

第二节三民主义青年团45

第四章 政权47

第一节 解放前的行政机构47

第二节 解放后的行政机构48

第三节 乡(公社)人民代表大会49

第五章 治安 民政53

第一节 治安工作53

一 解放前的治安情况53

1 烟毒赌博毒害人们53

2 盗匪横行,劫财殃民53

3 贪官恶霸,欺压人民53

二 解放后的地方治安工作54

1 对“四类分子”的监督改造54

2 禁赌,禁鸦片54

3 取缔会、道、门54

第二节 消防56

第三节 民政工作56

一 贯彻《婚姻法》56

二 民事调解56

三 人民陪审员56

四 优抚 拥军56

五 救济、补助和社会减免57

第六章 政治记略58

第一节 土地改革58

第二节 抗美援朝59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59

第四节 粮食统购统销59

第五节 农业合作化59

第六节 整风反右61

第七节 人民公社化61

一 高指标和浮夸风62

二 瞎指挥和“共产风”62

1 大兵团作战62

2 猪羊全部入社,树木全部归公62

3 分配上的供给制62

第八节 农村整风整社62

第九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63

第十节 “文化大革命”63

一 “红卫兵”运动——破“四旧”和大串联62

二 “夺权”64

三 大联合和成立革命委员会64

四 “清队”64

第十一节 平反冤、假、错案64

第十二节 落实各师耐笛65

一 错划“右派分子”的改正65

二 地富分子摘帽和地富子女新订成份65

第十三节 农村体制改革65

第十四节 打击刑事犯罪活动65

第七章 革命战争66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66

一 日本侵略军的暴行66

二 地方抗日活动66

1 抗日救亡运动66

2 烧桥毁路,截断交通66

3 牵走日军洋马66

4 驱逐汪伪军,烧毁敌碉堡66

三 新四军抗日斗争纪实67

1 召开祝捷大会67

2 许家头战斗67

3 安圩桥战斗67

4 殷家头战斗67

5 取走程汉耕的枪支、弹药67

6 拦截日军汽车68

四 国民党军队的抗日活动68

1 拦截日军汽车68

2 段旺庄的两次阵地战68

3 东板桥战斗68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70

一 地下武装斗争纪实70

1 号召“二五减租”70

2 为民锄奸70

3 深入虎穴,缴获驳壳枪70

二 国民党迫害人民70

第八章 武装72

第一节 解放前我地的部队72

第二节 解放后的人民武装72

第三编 农业73

第一章 概述73

第一节 自然条件73

第二节 几个时期的土劳负担73

第二章 农业生产的改革74

第一节 耕作制度的改革74

第二节 作物品种的改革74

一 三麦品种的改革74

二 水稻品种的改革75

三 油菜75

第三节 生产技术的改革76

一 三麦耕作技术的改革76

二 水稻耕作技术的改革76

三 油菜种植76

第四节 肥料及施肥技术的改革77

一 化学肥料77

二 自然肥料77

第五节 植保78

一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78

二 化学除草78

第三章 农业科技组织79

第一节 农科站79

第二节 农技队伍的建设79

第四章 农机事业80

第一节 农机具的发展情况80

一 灌溉机械化和电气化80

二 耕作、脱粒、粮食加工机械化80

三 植保和运输机械化81

第二节 农机队伍及农机管理81

第五章 经营管理及农业生产的发展85

第一节 经营管理85

一 劳动管理85

二 财务管理85

三 生产管理85

第二节 农作物产量的递增86

第三节 历年分配及三者关系安排86

第四编 多种经营91

第一章 林业91

第一节 兴办林场和山区造林91

第二节 用材林92

一 毛竹的种植和发展92

二 杉树的引种和发展92

三 泡桐和水杉92

四 刺槐和苦楝93

五 国外松和黑松93

第三节 经济林93

一 茶93

1 乡办茶场93

2 村办茶场93

二 柑桔94

三 水蜜桃的由来和发展94

四 杂梨和苹果95

五 嘉庆子和杨梅95

六 其他果树96

第二章 养殖业98

第一节 家畜——牛、猪、羊、兔98

一 养牛98

二 养猪98

三 养羊98

四 养兔99

第二节 家禽99

第三节 水产——淡水养鱼及河蚌育珠99

一 养鱼业99

1 淡水养鱼99

2 池塘精养咸鱼100

3 繁育鱼种100

二 河蚌育珠100

第四节 蚕桑 蜜蜂 地鳖虫100

一 蚕桑100

二 蜜蜂和地鳖虫101

第三章 花木102

第四章 砖瓦窑103

第五章 蔬菜 西瓜 蘑菇 薯类104

第一节 蔬菜104

第二节 西瓜104

第三节 蘑菇104

第四节 薯类104

第六章 领导机构与生产单位106

第一节 多种经营办公室106

第二节 综合场106

第三节 畜牧兽医站106

第四节 捕捞大队106

第五节 种猪场107

第五编 水利108

第一章 河道概况108

第二章 水利建设110

第一节 水库建设110

第二节 乡内河道建设111

第三节 支援外地水利工程111

第四节 建设排灌设施112

第三章 农田基本建设115

第一节 平整土地115

第三节 田间工程115

第六编 工业116

第一章 解放前后的手工业概况116

第二章 乡村工业的建立和发展117

第一节 乡村工业的兴起117

第二节 乡村工业的发展117

第三节 产供销情况119

第四节 职工工资福利待遇119

第五节 乡村工业的地位和作用119

第六节 建筑站和五匠管理120

第七节 管理机构120

第三章 供电126

第七编 财贸127

第一章 商业127

第一节 解放前的商业概况127

第二节 对私改造和体制改革128

第三节 供销社129

一 供销社的建立和发展129

二 社员代表大会130

三 经营情况130

四 下伸店和代购代销店130

五 竹业组130

六 职工工资福利131

第四节 服务性行业133

第五节 食品组134

第六节 集市贸易134

第七节 市场管理135

第二章 信用社136

第一节 信用社的建立和发展136

第二节 信货136

第三节 储蓄136

第四节 职工工资福利137

第五节 金融139

第三章 财税 公房142

第一节 财税142

一 解放前的税收142

二 解放后的税收142

1 农业税142

2 工商税142

3 所得税142

三 解放后的税收机构142

第二节 公房管理143

第四章 粮油管理144

第八编 交通 邮电146

第一章 交通运输146

第一节 解放前的交通情况146

第二节 解放后的陆路交通147

第三节 解放后的水路交通147

第四节 运输147

第五节 桥梁 渡口148

一 桥梁148

1 公路桥148

2 大河桥148

二 渡口149

第二章 邮电150

第一节 邮政150

一 创办及发展情况150

二 报刊发行及投递情况150

第二节 电信151

第九编 文化 教育 卫生152

第一章 文化152

第一节 文化站152

第二节 文化设施152

一 民众教育馆152

二 工人俱乐部152

三 人民大会场152

四 广播放大站152

第三节 群众文化娱乐生活153

一 民间传统娱乐153

二 戏剧153

三 电影154

第四节 群众文艺团体和文艺创作154

一 军乐队154

二 乐苏班154

三 友声剧团154

四 业余文艺宣传队154

五 通讯报导154

第五节 民歌 民间传说155

一 民歌155

1 胡言乱道155

2 睏来眯眯乱说歌155

3 火萤虫(一)155

4 火萤虫(二)155

5 天上星155

二 民间传说155

1 周将军的传说155

2 乾隆皇帝的传说156

第二章 体育157

第一节 田径赛157

第二节 球赛157

一 篮球157

二 乒乓球157

第三节 棋赛158

第四节 武术158

第三章 教育159

第一节 领导机构159

第二节 解放前的学校教育160

一 清末的教育160

二 民国成立至解放前的学校教育160

1 创办学校160

2 学校概况160

第三节 解放以来的学校教育162

一 幼儿教育162

二 中小学校概况162

1 小学校162

2 中学校163

(一) 普通中学校163

(1) 潘家中学校163

(2) 圣烈中学校163

(二) 职业中学校163

(1) 为民农校163

(2) 林桑耕读学校164

(3) 林果班164

(三) 农业中学校164

(四) 小学校附设初中班161

三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66

1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66

2 学制改革166

3 “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消极影响166

4 学校教育的新面貌167

第四节 业余教育167

第四章 卫生168

第一节 概述168

第二节 解放前的医疗卫生状况168

一 医疗力量情况168

二 疫病流行情况168

第三节 解放后卫生事业的发展169

一 组织起来169

二 医疗队伍和技术力量的变化169

三 医疗器械设备的变化169

四 医疗用房的变化169

五 防疫工作170

六 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170

第四节 药店170

第五章 计划生育173

第十编 人物174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家——董亦湘174

第二章 革命烈士178

第一节 岳群芳178

第二节 宋永彦178

第三节 革命烈士简表179

第三章 知名人士181

第一节 段孟陶181

第二节 韩金培182

第三节 胡博渊183

第四节 段荫昌183

第五节 蒋性之184

第六节 史再轩185

第十一编 社会186

第二章 知名人士186

第一节 县、团级干部186

第二节 科技界、教育界、文艺界知名人士189

第三节 先进集体 先进工作者192

第二章 名胜 古迹194

第一节 名胜194

一 板桥书屋194

二 亭山夕照194

三 陈湾嶂叠194

四 庙墩灵迹195

第二节 古迹195

一 秦阳山195

二 蓼莪寺195

三 王孝子墓196

四 萧井196

五 陈烈帝墓197

第三章 风俗习惯199

第一节 解放前的节日风俗199

一 春节199

二 正月十四日199

三 上元节199

四 二月初二日200

五 上巳节200

六 清明节200

七 浴佛节200

八 端午节200

九 夏至节200

十 七夕200

十一 中元节201

十二 七月三十日201

十三 斋青苗201

十四 中秋节201

十五 重阳节201

十六 冬至节201

十七 退南方201

十八 腊八节201

十九 十二月二十四日201

二十 做羹饭202

二十一 除夕202

第二节 解放前的婚丧风俗202

一 婚礼202

二 丧礼203

第三节 解放后的风俗204

一 对旧风俗的改革204

二 婚丧风俗204

1 婚嫁喜庆风俗204

2 丧葬风俗204

三 社会新风尚205

1 三十八年如一日侍奉瘫痪阿公的好媳妇——张菊英205

2 精心服侍负伤爱人的好姑娘——庄琴芬205

3 拾金不昧的好学生——段卫东和许红兵205

第四章 宗教207

第一节 佛教207

第二节 道教207

第三节 天主教和耶稣教207

第四节 伊斯兰教208

第五章 宗族210

第六章 会道门和迷信活动212

第一节 会道门212

一 大刀会212

二 中华理教会212

三 洪三教212

四 一贯道212

第二节 迷信活动212

第七章 方言 谚语214

第一节 方言214

第二节 谚语215

一 作物谚语215

二 天文气象谚语217

三 其他谚语219

四 歇后语220

1984《潘家乡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家乡呵,家乡(1986 PDF版)
家乡呵,家乡
1986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卢家巷乡志(1985 PDF版)
卢家巷乡志
1985
家乡的歌  潘章创作集(1999.08 PDF版)
家乡的歌 潘章创作集
1999.08 贵州省毕节地区文联
简阳县司法局志(1986 PDF版)
简阳县司法局志
1986
梅县三乡乡志( PDF版)
梅县三乡乡志
灌县天马乡志(1983 PDF版)
灌县天马乡志
1983
家乡味( PDF版)
家乡味
新风文化事业公司
潘阳县志  6( PDF版)
潘阳县志 6
潘阳县志  5( PDF版)
潘阳县志 5
潘阳县志  4( PDF版)
潘阳县志 4
潘阳县志  3( PDF版)
潘阳县志 3
潘阳县志  2( PDF版)
潘阳县志 2
潘阳县志  1( PDF版)
潘阳县志 1
潘家堡子  上(1979 PDF版)
潘家堡子 上
1979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雪的家乡(1958 PDF版)
雪的家乡
1958 新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