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帝国的精神文明 民俗与文学》求取 ⇩

目录1

导论1

一历史民俗学和文学史研究的民俗视角5

关于唐代文学与民俗研究的资料5

——民俗研究涉入历史层面5

——从民俗视角看文学史5

——文学创作源泉论的深化与具体化5

——本书性质的界定和理论贯穿线5

三本书涉及的民俗学基本问题之二:10

——民俗实际与文献记载10

——民俗:一定程度的超阶级性10

——德范与法制10

——民俗的形成:利益与有效原则10

——萨姆纳的民俗观10

民俗释义10

二本书涉及的民俗学基本问题之一:10

民俗的内部构造15

民俗构造四层次说15

——物质生产和生活民俗15

——社会组织民俗15

——信仰意识民俗15

——价值观念体系:民俗的最深层15

——语言中的民俗现象15

四本书涉及的民俗学基本问题之三:15

——聚与散、同与异、一与多:19

——民俗的地域特征与群体特征19

民俗发展中的辩证运动19

民俗文化发展的辩证观19

——在传承中发展:民俗变异之源19

民俗文化的传承性19

——新俗的发生与传统的变化19

——区别之三:传播继承方式不同23

——一个需要弥补的学术缺陷23

——贤智学于圣人,圣人学于百姓23

——民俗文化与经典文化的同一性与依存关系23

——主流文化、它的基础和辅翼23

——区别之二:内容与形式的差异23

——民俗文化与经典文化区别之一:创造者不同23

经典文化的提出23

五民俗文化与文化体系23

六 文学与民俗文化传统关系概说30

民俗学与文学:两个相通的领域30

——阿切尔·泰勒论民俗与文学之关系30

——当文学作品就是民俗文化时30

——文人作品与民俗文化传统的三种关系30

——文学受众与民俗文化30

——文学现象与民俗文化30

——作家与民俗文化传统的关系:顺应、批判、借用岁时30

——戴孚《广异记》的“天曹日历”38

——唐诗所显示的历日在民间38

——皇帝赐历之举38

——节日的意义38

——唐人对节俗传统的改造:削弱崇神敬鬼色彩,增强现世享乐成分38

一 唐人的时间意识和对节俗传统的改造38

——四时节令和众多的民俗节日38

——《夏小正》与《礼记·月令》38

从时间意识看民俗文化特征38

节日篇38

——唐代历法38

——元宵观灯的狂欢性质48

——重阳:企求永恒与享受人生的统一48

——端午:从避瘟免灾到体育竞技48

——寒食、清明:投向大自然的怀抱48

——寻觅自由的人性要求48

——诗歌绘出的上元节风俗画48

——两个小统计48

唐人诗文与民俗节日的不解之缘48

——从上元、寒食到端午、重阳48

二享受人生和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48

——借题:借七夕之名,做讨“巧”檄文68

——反题:以儒家伦理反民俗68

——转题:七夕夜的高唐梦68

——七夕诗文之本题:渴望与愁怨68

——女性祈祷日,男子游宴时68

——七夕风俗画68

——乞巧与妇女命运:女儿节的形成68

——七夕传说种种68

七夕起源诸说68

——七夕和唐人七夕诗文68

三 女儿节的情思68

——七夕节与文学的渊源68

——子贡观蜡与孔子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论91

——节俗文化涵义之传承91

——忧思的升华91

——人生短暂与自然永恒的矛盾91

——无尽的忧思:唐节俗诗之重要特色91

——年终节日狂欢的精神价值91

——年终节俗形成的心理因素91

——祭灶风俗91

——除夕与守岁91

——驱傩与镜听91

——蜡腊:年终的大祭祀91

——唐人冬至诗91

——冬至节的人文内涵91

冬至的天文意义91

四 年终之祭91

——归一化与艺术创造107

——民族集体意识推动着归一化趋势107

——传说与节俗的动态结合:竞争、选择、逐步归一107

——年节习俗三要素107

节俗及其相关传说的依存关系107

五归一化:节俗与相关传说的动态结合过程107

——节俗先于其相关传说107

——都市民俗及其文化意义123

——国内交通、丝绸之路与文化的交融123

——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唐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123

——“扬一益二”和遍地勃兴的商业城市123

都市与都市居民123

一 都市的兴起123

——文化传统的一个侧面都市民俗篇123

二 唐两京之民俗圈131

划分唐两京民俗圈之依据131

——宫城皇城与李唐皇族民俗圈131

——唐官员民俗圈:宫廷与民间的中介与桥梁131

——长安市井居民民俗圈及其亚民俗圈131

——元稹《估客乐》的民俗意义138

——商界伪滥欺诈之风和对它的控抑138

——市署令及其职责138

长安之东、西二市138

——世俗潮流的对抗者四 市署管理*148++138

——京官住宅:竞相侈丽之风138

——王维、韦应物、贾至诸人之早朝诗138

——早朝情景138

从金吾传呼到官街鼓138

三 长安一日:官街鼓、早朝与京官之宅邸138

——“生作长安草,胜为边地花”138

——烧尾宴与韦巨源《烧尾食单》153

——韦应物《酒肆行》之民俗价值153

——酒肆旗亭与唐人的诗化生活153

——长安市上的小吃:馄饨、?153

——胡饼153

——汤饼、冷淘153

——以米、麦为主的饭食面点153

——便换、飞钱153

——规模可观的饮食业153

——典质肆与寄附铺153

——钱庄银行的雏型:柜坊153

——官营楼店153

邸舍:举子商贾进京的落脚点153

五 长安东西市行业种种153

——身居监署的工匠177

——私营作坊的工人177

——长安小商贩种种177

——脚力、手力、日佣人、月作人等等177

——佣作坊和纸榜招佣177

——从行医卖药到贩书和鉴定文物177

卖卜看相和它的信奉者177

六 长安市井生态图景177

——凶肆和助人哀挽的歌者177

——自然环境与人之禀性190

——扬州风俗的典型意义190

——唐代诗人的扬州礼赞190

——风味无穷的扬州夜市190

——唐扬州市民耽于逸乐、善于消费190

——古人的认识:重商造成了“轻扬”的风俗特征190

——扬州还是杨州190

——“江南其气燥劲,厥性轻扬”190

——杜佑《通典》论扬州风俗190

——官商民商190

——扬一益二190

扬州兴盛史:从汉之江都国到唐之大都督府190

七 扬州之夜190

——追逐新奇与时髦的都市之风207

——迎佛骨207

——重商重财观念的历史意义207

——看皇帝迁葬207

——文化人对时髦风气的态度207

——从民俗之风到文学之风207

——诗人们的随俗之举207

——官商之互容互易207

——卖官鬻爵与商人入仕207

——至富可敌贵207

——财富博得的社会崇敬207

富贵的诱惑力和富贵之途的选择207

八 都市民俗心理举要207

——雅各布·布克哈特的观点207

——成公绥的《中宫诗》225

——女侠的出现225

——妒妻拒妾的成功及其之被肯定225

——化妆、服饰、节日游赏、元宵狂欢与女子成为社会美载体225

——传统妇女观的核心:藐视与重视的对立统一225

——民间的反语: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225

——从男女、夫妇到家与国225

——女者,如也225

几对敌体式名词225

一 唐人妇女观概说225

妇女生活与习俗篇225

二 唐代妇女的一生238

无忧无虑的女童时代238

——忧惶不安的待嫁少女238

——女子一生的关键:婚嫁238

——老女不嫁竟成风俗238

——诗人的不平238

——孝、节、义烈:世俗对已婚妇女的要求238

——弃妇238

——思妇238

——闺怨文学的民俗背景238

——婚俗的意义与效用253

——婚姻禁忌253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253

——北朝婚俗遗风253

——婚姻心理253

——离婚253

由婚俗到婚典253

——却扇253

——障车253

——《南柯太守传》描写的婚仪253

——六礼253

三 唐代婚嫁礼仪和习俗253

——催妆253

——宫人们的游戏:以望幸和妒忌为内涵282

——《上清传》提供的个案282

——入道的公主和宫人282

——出宫人282

——红叶题诗282

——上阳白发人和得宠的殉葬者282

——唐诗的新品种:宫词282

——宫人斜282

——扯不断的政治干系282

——物质生活的竟奢之风282

——两个亚民俗圈:内外命妇与一般宫女282

——唐后宫之构成282

唐宫妇女作为一个民俗圈282

四唐宫妇女的生活与习俗282

——公主的婚嫁282

——媒妁与巫婆310

——唐代妓女对文学艺术的贡献310

——平康散娼及其生涯310

——形同婢妾的家妓310

——在籍的官妓310

——庞大的宫妓群及其小社会310

——都市妇女的职业种种310

——商妇310

——捣练、缝衣与思念征人310

耕田、采桑、养蚕、织素:农妇日常生活中的习俗310

五 农村、市井及其他妇女的生活与习俗310

文人士子风貌篇345

一 宦与婚:士子人生的两大关键347

社会理想和入仕为宦347

——唐代选举制度略说347

——诱人的进士科347

——举子习俗与进士风度347

——婚姻的选择与被选择347

——唐人小说中的婚姻347

——冒姓认宗及其前因后果347

——取侠补儒之一:纠正敏于言而钝于行的宿疾364

——唐传奇中的侠义故事364

——取侠补儒之二:依附性格与倡优气的克服364

——儒侠互补与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364

——民间侠文化的介入364

——侠的人格定位364

文人士子人格构成的复杂性364

二人格理想:民间侠文化对儒道释互补结构的补益364

——唐士人之重侠364

——人文精神的由来384

——处盛世而发危言384

——汇纳四海、包容天下万物的气魄384

——个体生命价值的充分肯定384

——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384

——民间艺术的养育384

——民间风习的浸染384

中国人和中国心384

三 作家的养成和文学的人文精神384

四 时代迁易与士风演变405

士风与世风405

——陈子昂与初盛唐士风405

——强大的惯性:中唐士风405

——由向心到离心:晚唐士风的剧变405

——祭祀后稷的春秋两社:仪式的展示418

——城隍神的职掌与地位418

——被神化的风雨雷电418

——无处不在的民间诸神418

——佛道偶像与民间神灵的融混:玄武、二郎神、托塔李天王418

一个与真实社会生活平行的虚幻世界418

——从老子李耳到太上玄元皇帝418

——神灵崇拜与原始思维418

一 与人共存的神灵世界:现象的泛观418

神灵崇拜与巫术禁忌篇418

——五岳四渎的封王晋爵418

——社日诗427

——《灵应传》:人神的交往与互助427

——《崔炜》:漫游神灵世界427

——唐人小说与神灵崇拜427

——以神灵入诗,态度并不尽同427

——郊庙歌辞427

——李贺《神弦》诗427

——与神灵崇拜相关的赋颂赞碑与杂文427

名目繁多的祭文427

二 祷祝、娱神及其他427

——张巡、颜真卿的成神435

——孝悌之神万回哥哥435

——维护贫富前定观、剥夺不义致富者:阴吏掠剩使的被创造435

——李磎《敬鬼神议》和沈颜《祭祀不祈说》435

——软硬兼施的《祭仰山神文》435

——崇敬是为了索取435

——水浇茶神陆鸿渐435

——术士的鼓煽与淫祀435

——朝廷的禋祀与封典435

——锁骨菩萨与延州女子的重合435

——天谴:李师道宫毁人亡435

雷神的惩罚:华亭堰典的故事435

三 迷信中的实用功利435

——明智者的抵制435

——驱鬼巫术及其心理基础446

——孙頠《春傩赋》、乔琳《大傩赋》446

——宫中傩舞:《乐府杂录》的记载446

——“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杂面唯齿白”:孟郊《弦歌行》446

——傩逐疫鬼446

——画虎头、书聻字的习俗及有关传说446

——一次规模巨大的集体驱鬼巫术活动446

——巫师与阴阳人446

——唐太宗吞蝗的巫术意义446

——以言语为手段的诅咒巫术446

——巫事仪式和狄惟谦杀巫446

——求雨求晴:祈求巫术的一大内容446

巫术与禁忌的性质446

四 祈求、诅咒和驱鬼的巫术446

——唐代妇女特殊的占卜形式:境听453

——靠卖卜为生的专业卜者453

——“暗掷金钱卜远人”和“投金钱赌侍帝寝”453

——崔群自筮453

——贾耽:一位因善占卜而格外受民间欢迎的宰相453

五 预兆和占卜巫术453

——权德舆《玉台体》诗中的示兆意识453

——《游仙窟》的人物对话和示兆成语453

——鉴识预兆成为知识者的必备技能453

——恶兆预示不可逃脱的厄运453

祥瑞:预兆和占卜巫术的典型代表453

六 梦和占梦462

对梦的解释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462

——梦的预兆作用和释梦者的智慧462

——借梦为叙事框架的唐人小说《枕中记》、《南柯太守传》462

——李公佐为谢小娥释梦中隐语462

——沈亚之《异梦记》、《秦梦记》462

——唐人梦观念的复杂性:杜頠《梦赋》462

——诗人之梦462

——禁忌与民族心理469

——禁忌与移情469

——言语禁忌469

——《四时纂要》469

——诗谶:一种文字禁忌及其给文学创作的影响469

——对禁忌严肃性的淡化处理469

——避讳与反避讳469

——小心人影:为防备鬼神的祸害469

——《义山杂纂》中的禁忌:社会文明的体现469

——同姓不婚:来自生活经验的禁忌469

禁忌的含义469

七 随处可见的禁忌469

——每日宜忌469

——共工神话的发展482

——李商隐诗:化为典故的神话482

——卢仝《月蚀诗》的神话表现482

——日月神话与唐诗482

——夸父逐日:从神话到地方风物传说482

异形人国神话的传承482

——唐人诗文中的女娲482

——伏羲女娲神话的新变482

一 神话的流传与再创造482

民间文学与技艺篇482

——《萧旷》:唐人对龙性的认识495

——李征化虎、薛伟化鱼:人与异类的互变495

——《崔炜》、《周邯》:龙与宝珠495

——《白猿传》、《孙恪》:人猿姻缘495

——唐传奇人兽互变与其神话原型之比较495

——人兽通婚、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意义的赋予495

——《李卫公靖》:作为雨神的龙495

——《柳毅传》:作为水神的龙495

——龙蛇神话与异物传说495

从搜奇记逸到创作小说495

二 神话原型与唐人传奇495

三 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511

载录民间传说的渊薮511

——各种人物传说511

——风物传说511

——异物传说511

——异俗传说511

——胡人识宝传说511

——外来传说511

——传说的载录与再创作511

——文人与民谣532

——民谣532

——绰号—隐语532

边地民歌—踏歌之风532

——谚语:生活经验的总结532

——敦煌曲子词532

四 民间歌谣谚语532

五 民间技艺542

游戏性技艺和生产性技艺542

——花样繁多的游艺百戏542

——僧俗皆喜的说话转变542

——戏剧的萌芽与雏形542

——俳谐542

——精湛绝伦的织绣工艺542

——实现浪漫构思的超凡能力542

结束语553

参考书目556

后记560

1996《唐帝国的精神文明 民俗与文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程蔷,董乃斌著 1996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新加坡的精神文明(1993 PDF版)
新加坡的精神文明
1993 北京:红旗出版社
文明之双翼  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对话( PDF版)
文明之双翼 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对话
哲学与精神文明(1984 PDF版)
哲学与精神文明
1984
陈嘉庚与精神文明(1994 PDF版)
陈嘉庚与精神文明
1994
精神文明的赞歌与探索(1984 PDF版)
精神文明的赞歌与探索
1984 重庆:重庆出版社
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1988 PDF版)
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
1988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文学艺术与精神文明建设(1990 PDF版)
文学艺术与精神文明建设
1990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1999 PDF版)
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
1999 北京:民族出版社
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1997 PDF版)
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
1997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1996 PDF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概览
1996 北京:红旗出版社
中国公民精神文明手册(1996 PDF版)
中国公民精神文明手册
1996 北京:红旗出版社
道德与精神文明(1983 PDF版)
道德与精神文明
1983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哲学与精神文明(1984 PDF版)
哲学与精神文明
1984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1994 PDF版)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1994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文学与精神文明(1985 PDF版)
文学与精神文明
1985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