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全集 第三卷》求取 ⇩

天人五论3

[一]哲学思维论(天人五论之一)3

自序3

第一章 哲学之职分5

一、哲学之基本特征5

二、哲学系统与理论探索7

三、哲学系统之不同类型与最真确的哲学8

四、哲学与实证科学11

第二章 哲学命题之意谓12

一、命题12

二、命题之类别13

三、基本命题14

四、意谓之准衡16

五、真妄与正谬19

六、哲学之命题21

第三章 基本的思想方法22

一、形式逻辑与方法论22

二、形式逻辑23

三、归纳法26

四、辩证法28

五、逻辑以外之方法29

第四章 辩证法之主要原则32

一、唯物的辩证法与唯心的辩证法32

二、辩证法之基本概念32

三、辩证法之基本原则36

四、辩证法之基本要求46

五、辩证法诸原则之推衍48

六、辩证法原则之性质50

第五章 辩证法之运用53

一、运用辩证法应注意之事项53

二、历程诸要素之关系之类型56

三、辩证法与演绎归纳之关系59

四、辩证法与解蔽60

第六章 体验,解析,会通62

一、逻辑、科学方法与哲学方法62

二、哲学思惟之特点63

三、体验65

四、解析66

五、会通68

六、哲学之修养69

[二]知实论(天人五论之二)71

自序71

第一章 知识中之可疑与不可疑72

一、人的知识72

二、可疑者之解剥74

三、知识中之不可疑76

四、原给76

五、感相与感相关系77

六、感景与感征79

七、感景之分野80

八、原给与能所分别81

第二章 能知与所知83

一、感相之现与逝83

二、心与感官84

三、感境85

四、感相之外在所待85

五、外在所待之延续88

六、自我与外在事物88

七、能所关系90

第三章 感相与事物91

一、由感相论事物与由事物论感相91

二、感相之有与事物之有91

三、感相之变异93

四、事物感相与影像感相95

五、感相之内缘成分与外缘成分96

六、感相与外在事物之关系97

七、外在事物之本来容状99

八、感相之空时与事物之空时100

九、感相在自然中之位置101

十、感觉之诸要素之层次103

第四章 众知者与其共同世界104

一、外界实在之问题104

二、何谓实在104

三、他身与他心107

四、由我推人与由人推我108

五、他事与他物109

六、生活实践为外界实在之证明109

七、内外之互参110

八、众知者之共同世界111

九、怀疑与独断112

[三]事理论(天人五论之三)114

自序114

第一章 实有116

一、凡有与实有116

二、凡有之区畛117

三、实有与存在117

四、事118

五、历程118

六、相119

七、理119

八、性120

九、物120

十、我121

十一、关系122

十二、道122

十三、有待与无待123

十四、体用124

十五、无125

十六、真126

十七、大一与天127

十八、究竟与最究竟128

第二章 事物与空时129

一、事与物129

二、事素、事象、事实129

三、物体之层次130

四、气131

五、机构131

六、物物之相关132

七、功能133

八、事物之位置133

九、天秩与天序134

十、空间与时间134

十一、空时一体136

十二、宇宙136

第三章 延续与变化138

一、过去、现在、未来138

二、永延139

三、究竟与生生140

四、变化140

五、动141

六、物之多类141

七、物之等级142

八、新143

九、创造145

十、进步与发展146

十一、大化147

第四章 关系与关联149

一、关系与关系事实149

二、关系之基本类别150

三、单关系与合关系151

四、个体关系与类别151

五、因果关系152

六、全分关系153

七、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153

八、一与多155

九、自同与殊绝155

十、关联156

十一、具象与抽象之层次157

第五章 理与性159

一、常159

二、理159

三、形式160

四、共相161

五、性162

六、自性与属性163

七、简性与赜性163

八、尽性164

九、性之联系165

十、元性与大理166

十一、性之性与理之理166

第六章 可能与必然168

一、性与性之诸联系168

二、可能169

三、新可能170

四、必然171

五、不可能或必不然172

六、因果173

七、联因与独因175

八、一因多果与多因一果176

九、互为因果177

十、因果联串及其互涉177

十一、自足系统与非自足系统178

十二、所以然与所然179

十三、偶然180

十四、前定与不测181

第七章 两一与反复184

一、同异184

二、对立185

三、对立的统一关系186

四、宇宙中之基本对立188

五、事物之内在矛盾189

六、反复190

七、变化之根源192

八、乖违与和谐193

第八章 事理之关联195

一、理之界域195

二、理之实虚与类之有无196

三、泛在196

四、理之层次197

五、理与无名之朴198

六、事理孰为根本198

七、理在事上与理在事中200

[四]品德论(天人五论之四)202

自序202

第一章 悬衡(价值与当然)203

第二章 诠人(生存与理想)207

第三章 辨命(自由与必然)210

第四章 序德(人群与道德)213

[五]天人简论(天人五论之五)215

自序215

一、天人本至216

二、物统事理217

三、物源心流217

四、永恒两一218

五、大化三极220

六、知通内外221

七、真知三表222

八、群己一体223

九、人群三事224

十、拟议新德225

张载--十一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231

一、张载的生平和他的时代231

二、张载反对佛教唯心论的斗争241

三、张载唯物论宇宙观的主要内容244

(1)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的学说244

(2) 关于物质的自己运动的学说247

(3) 关于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性的学说250

(4) 张载的唯物论学说的不彻底性251

四、张载的辩证观念254

五、张载的认识论259

六、张载的伦理学说263

七、张载的政治思想270

八、张载哲学对于后来思想的影响274

后记278

宋元明清哲学史提纲281

第一章 北宋时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时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十世纪至十一世纪)281

第一节 宋代哲学思想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281

第二节 宋代初期的思想斗争与周敦颐、邵雍的哲学思想286

第三节 张载的唯物主义学说295

第四节 北宋时期功利思想与反功利思想的斗争306

第五节 程颢与程颐的唯心主义思想312

第二章 南宋至元末民族矛盾激化、中央集权继续加强时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十二世纪至十四世纪中期)327

第一节 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327

第二节 陆九渊与杨简的主观唯心主义336

第三节 陈高、叶适反映商人阶级要求的思想342

第四节 宋元之际与元代的哲学思想349

第三章 明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时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十四世纪中期至十七世纪中期)353

第一节 明代哲学思想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353

第二节 明代前期的哲学思想和罗钦顺、王廷相的唯物主义356

第三节 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365

第四节 王艮、李贽的思想与明末的思想斗争375

第四章 明清之际至清代中期封建制度没落时期唯物主义的发展及其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十七世纪中期至十八世纪)393

第一节 明清之际至清代中期哲学思想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393

第二节 黄宗羲、顾炎武等的哲学观点与社会思想396

第三节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410

第四节 颜元、李塨的唯物主义思想429

第五节 戴震的唯物主义435

后记446

中国伦理思想发展规律的初步研究449

一、问题的意义449

二、关于伦理思想的阶级本质452

三、中国伦理思想的演变及其基本类别464

四、宗教道德与人本主义倾向的对立470

五、中国历史上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的分析479

六、结论490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497

497

第一章 总论499

一、哲学与伦理学499

二、中国伦理思想变迁的基本形势501

三、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特点503

四、如何评价中国古代伦理学说505

第二章 中国伦理学说的基本问题508

一、中国伦理学说所讨论的理论问题508

二、关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511

三、历史上不同学派的更替513

四、中国古代伦理学说的基本派别514

第三章 道德的层次序列518

一、道德的知与行518

二、道德的纲领与条目520

三、道德与社会风尚527

四、道德的社会效应530

第四章 道德的阶级性与继承性535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道德的普遍性与相对性535

二、道德的阶级性537

三、道德的普遍性形式与特殊性内容544

四、道德的继承性--如何评价传统美德546

第五章 如何分析人性学说550

一、所谓人性的意义550

二、对于人性概念的剖析557

三、人性善恶566

四、人性学说的评价575

第六章 仁爱学说评析577

一、孔子的“仁”与墨子的“兼爱”578

二、道家对于儒、墨“仁爱”学说的批评583

三、“博爱”与“民胞物与”586

第七章 评“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589

一、“义利”问题的演变589

二、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592

三、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594

四、“理”与“欲”的对立与统一596

第八章 论所谓纲常602

一、先秦诸子的“君臣”观与“忠”的观念的演变602

二、“三纲”批判607

三、“五伦”与“五常”610

四、礼、智、信的分析613

五、其他道德规范623

第九章 意志自由问题626

一、古代关于意志的学说626

二、“力”与“命”630

三、“义”与“命”632

四、“志”与“功”633

第十章 天人关系论评析636

一、伦理学与本体论636

四、天与人的区别与联系649

第十一章 道德修养与理想人格653

一、修身、养心653

二、“内外”、“知行”656

三、“仁人”、“圣人”、“至人”659

四、如何评价古代修养论663

第十二章 整理伦理学说史料的方法665

一、史料的调查665

二、史料的鉴别667

三、史料的解释668

四、史料的贯通670

附录一:谈中国伦理学史的研究方法674

附录二:引用书目687

《张岱年全集 第三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 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张岱年文集  第2卷(1990 PDF版)
张岱年文集 第2卷
1990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岱年哲学文选下( PDF版)
张岱年哲学文选下
张岱年哲学文选上( PDF版)
张岱年哲学文选上
张岱年全集  第七卷( PDF版)
张岱年全集 第七卷
河北人民出版社
张岱年全集  第二卷( PDF版)
张岱年全集 第二卷
河北人民出版社
张岱年全集 第六卷( PDF版)
张岱年全集 第六卷
河北人民出版社
张岱年全集  第5卷( PDF版)
张岱年全集 第5卷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张岱年全集  第4卷( PDF版)
张岱年全集 第4卷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张岱年全集  第7卷( PDF版)
张岱年全集 第7卷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张岱年文集  第1卷(1989 PDF版)
张岱年文集 第1卷
1989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岱诗文集(1991 PDF版)
张岱诗文集
1991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张岱年哲学文选  下(1999 PDF版)
张岱年哲学文选 下
1999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汉译俄技巧漫谈(1956 PDF版)
汉译俄技巧漫谈
1956 时代出版社
张岱年学述(1999 PDF版)
张岱年学述
1999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张岱年学术论著自选集(1993 PDF版)
张岱年学术论著自选集
1993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