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广播电视志 1987-1985》
作者 | 德州地区广播电视处编 编者 |
---|---|
出版 | 未查询到或未知 |
参考页数 | 332 |
出版时间 | 没有确切时间的资料 目录预览 |
ISBN号 | 无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1749827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篇广播收音网和有线广播网1
第一章广播收音网2
第一节抗日宣传队收音站和《黎明报》电台2
一 抗日宣传队收音站2
二 《黎明报》电台3
第二节 收音网的建立3
第三节 收音站人员、设备、经费及隶属关系6
第四节 收音网的作用及其效果8
第二章有线广播网12
第一节县(市)有线广播12
一 县(市)广播站12
二有线广播事业的发展17
1 广播网路媾设17
2 广播通播率和喇叭入户率22
3 群众性的建网、整网26
4 建网整网技术标准28
5 宁津县广播电台34
第二节乡(镇)(公社)有线广播建设37
一 公社放大站37
二 自力更生建设整顿广播网43
三 广播网管理45
四 热心广播事业的公社广播管理员51
第三节村(队)广播网54
一 村(队)广播网管理54
二 热心广播的业余广播管理员56
第四节 有线广播管理章法57
第五节技术革新和改造72
一 推广载波技术72
二 平原县张华放大站机线员贺兴华技术革新成果73
三 夏津县电视转播台台长王金柱制成“简易三通”74
四 宁津县广播电台助工刘金荣五项技术革新成果75
五 德州市黄河涯公社放大站站长孙佃元多次搞技术革新,为国家节约了开支,发展了事业76
六 武城县广播站自制时序控制器76
第六节专业技术培训76
一 地区专业技术培训77
二 县级技术培训78
三 全区广播系统统一技术考试79
第七节 城市基层广播站80
第八节重大自然灾害和严重事故82
一 重大自然灾害82
二 严重事故87
第九节 广播与听众91
第十节 业务指导与经验交流98
第二篇有线广播宣传100
第一章节目设置101
第一节自办节目101
一 文字节目101
二 文艺节目102
第二节 转播节目103
第三节 播音时间103
第二章广播宣传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108
第一节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1949—1956)108
第二节 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7—1966)109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111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以后的十年(1976—1985)111
第三章宣传改革114
第一节 德州市广播站适应“重点”转移进行宣传改革114
第二节 商河县广播站确保宣传工作中心地位,时刻为农民着想115
第三节 平原县广播站《平原新闻》节目117
第四章有特色的专题节目和要闻报道120
第一节有特色的专题节目120
一 夏津县广播站《咱的家乡》节目120
二 陵县广播站《县长讲棉花》专题节目123
三 齐河县广播站《农村新风》专题节目126
四 商河县广播站《普及法律常识》专题节目127
五 乐陵县广播站的《乐陵新闻》节目128
六 齐河县广播站的《农家生活》专题节目129
第二节要闻报道130
一 德州市庆祝建国十周年大会实况转播130
二 赵紫阳总理视察陵县131
第五章自办文艺节目132
第一节宁津县广播站采取多种措施办好文艺节目132
一 适当提高文艺节目在广播宣传中的比例132
二 节 目种类多样化133
三 使自办文艺节目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133
四 通过多种渠道解决节目来源133
第二节夏津县广播站挖掘民间传统节目,丰富人民文化生活133
一 整理、播放《夏津小调》、《四根弦》和《哈哈腔》134
二 夏津民歌音乐会134
第三节 《空中大戏院》节目135
第四节 《专题文艺》节目136
第五节 《听众点播》和《周未文艺》136
第六章广播会和广播讲座138
第一节 广播会138
第二节 广播讲座139
第七章节目评优142
第一节 评优活动的开展142
第二节优秀节目和优秀稿件选刊160
一 优秀节目160
二 优秀稿件168
第八章来稿、用稿、发稿183
第一节 广播站来稿、用稿183
第二节 集体记者、通讯员向省以上新闻单位发稿、用稿189
第九章通讯联络195
第一节 通讯队伍195
第二节 通讯队伍的培训管理198
第三节稿酬及奖励203
一 稿酬203
二 奖励206
第三篇无线广播212
第一章德州转播台213
第一节 中波213
第二节 实验干扰215
第三节 收讯216
第四节 技术革新、改造219
第二章调频220
第一节 德州调频台220
第二节 县调频台221
第三章广播电视监测223
第一节 广播电视监测台的建立223
第二节 监测自动化革新223
第四篇电视与微波227
第一章电视228
第一节德州电视转播台228
一 转播黑白电视节目228
二 转播彩色电视节目229
三 转播两套彩色电视节目230
四 广播电视发射中心231
五 转播次数及时间233
六 自装设备和技术改造233
第二节县(市)电视事业235
一 电视差转台235
二 电视复盖率237
三 电视机的出现和发展239
第三节闭路电视及其管理241
一 闭路电视的发展241
二 音像管理机构设置241
三 音像管理242
第二章微波247
第一节济南——德州微波干线247
一 建立及作用247
二 微波站248
第二节 “251”微波站简介250
第三章全区电视、微波、卫星地面接收站技术规划252
第一节 规划的目的及原则252
第二节技术规划内容252
一 电视252
二 微波261
三 卫星地面接收站263
第五篇广播电视服务264
第一章德州地区广播电视服务部265
第一节 创 建265
第二节 发 展265
第二章县(市)广播电视服务部269
第一节 建立269
第二节 经营管理269
第三章社会服务网及生产厂家273
第一节 社会服务网273
第二节为广播电视服务的生产厂家273
一 德州市线材厂274
二 德州市水泥制品厂275
三 德州市漆包线厂275
四 德州一中校办工厂276
五 德州市建设街小学“五七”喇叭工厂276
六 德州电子仪器厂276
七 德州无线电三厂276
八 齐河县无线电配件厂277
第六篇机构设置,沿革278
第一章地区广播电视机构设置、沿革领导人更迭279
第一节 地区广播电视处279
第二节 职能部门281
第二章县(市)广播电视机构设置、沿革、领导人更迭286
第一节 县(市)广播电视局286
第二节 乡(镇)放大站288
第三节人员编制,历届领导人更迭288
一 人员编制288
二 县(市)广播电视局(站)领导人更迭290
第三章职工文化、技术专业分类构成296
第一节1985年职工技术职称和文化水平构成296
一 技术职称分类296
二 文化程度分类构成296
第二节 历届固定职工专业分类构成296
第七篇重要工作会议和重要活动299
第一章重要工作会议300
第一节 宣传300
第二节 事业303
第二章重大活动308
第一节 毛主席为广播事业创建20周年题词庆祝会308
第二节 全区先进工作者、先进集体代表会议308
第三节 济南至德州微波线路开通典礼剪彩大会309
第八篇行政管理311
第一章生活设施312
第一节 新建1600平方米四层职工宿舍楼312
第二节大型服务设施313
一 转播台开凿深水井、修建自来水塔313
二 安装暖气设备313
三 新增车辆313
第三节 城(镇)房屋普查313
第二章规章制度316
第一节 机关工作制度316
第二节 财务工作制度321
第三章经费与基本建设收支324
第一节 经 费324
第二节 基本建设327
编后记329
《德州广播电视志 1987-1985》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四川省志 广播电视志
- 1996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 中国歌谣谚语集成 重庆市北碚区卷
- 1989
-
- 铜梁县广播电视志
- 1986
-
- 兴宁县劳动志
- 1986
-
- 平远县广播电视志
- 1989
-
- 新乡市广播电视志 1949-1985
- 新乡市广播电视局《广播电视志》编辑室
-
- 三门峡广播电视志
- 三门峡市广播电影电视局
-
- 郏县广播电视志
- 郏县广播电视局
-
- 汉阳县广播电视志
- 1986
-
- 东莞市广播电视志
- 1988
-
- 本溪广播电视志
- 1991
-
- 青田县广播电视志
- 1998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 南京广播电视志
- 1998 南京:南京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