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统》求取 ⇩

第一章绪论1

1.1汉语标准语的发展1

1.1.1标准语的基础在历史发展中的转移2

1.2中古汉语语音13

1.3中古以来汉语标准语音节结构15

第二章《切韵》音系分析19

2.1《切韵》音系的性质19

2.2《切韵》的声母系统22

2.2.1《切韵》声母表22

2.2.2知组声母23

2.2.3娘母25

2.2.4船母和禅母26

2.2.5俟母27

2.2.6喉音声母29

2.3《切韵》的韵母分类问题35

2.3.1韵母分类的几个传统术语35

2.3.2细音韵的分组40

2.3.20分组的标准40

2.3.21清韵系44

2.3.22庚三韵系46

2.3.23蒸韵系48

2.3.24幽韵系50

2.3.25麻三韵系51

2.4《切韵》韵母的音位系统52

2.4.1两类三等韵介音52

2.4.11重纽的区别在于介音52

2.4.12两类介音的构拟55

2.4.13央i介音的证据58

2.4.2《切韵》的元音系统66

2.4.21音质拟音和音位构拟66

2.4.22与元音音位构拟相关的问题70

2.4.23四等韵的元音73

2.4.24一、二等韵的元音77

2.4.25细音韵的元音81

2.4.3《切韵》韵母表97

2.4.4《切韵》韵母的系统性99

2.4.41各韵的押韵关系和音位变体101

2.4.42方言变体104

第三章中唐一五代音系(一)109

3.1中唐—五代音系的背景109

3.2早期韵图的性质113

3.3中唐—五代时的声母系统117

3.3.1三十字母和三十六字母117

3.3.2全浊声母的变化121

3.2.21早期浊音清化的性质121

3.3.22全浊齿音声母126

3.3.3次浊鼻音声母132

3.3.31次浊鼻音声母的语音变化和音位形式132

3.3.32泥、娘、日三母136

3.3.33喻母140

3.3.4照组声母和知组声母145

3.3.5唇音声母149

3.3.51轻唇化产生的年代150

3.3.52轻唇化的条件和原因153

3.3.6唇牙喉声母后腭滑音的产生159

3.3.61二等牙喉声母字的腭化162

3.3.62三等寅A类韵唇牙喉声母字的腭化164

3.3.63四等韵唇牙喉声母字的腭化167

3.3.7三十六字母拟音表170

第四章中唐—五代音系(二)173

4.1一二等重韵的合并175

4.1.1一等重韵的合并175

4.1.2二等重韵的合并176

4.2介音的发展和影响178

4.2.1三等韵i介音的前移178

4.2.2三等韵庄组声母后i的失落和保留180

4.2.3止摄各韵的合流及精庄组声母字的演变183

4.3外转三、四等韵的变化188

4.4遇、流、通三摄194

4.4.1遇摄的发展194

4.4.2通摄冬、鍾两韵198

4.4.3流摄的发展199

4.4.4东韵的发展201

4.5曾摄和梗摄205

4.5.1蒸韵的变化205

4.5.2梗摄四韵同用问题207

4.6果假摄和宕江摄211

4.6.1果摄、假摄和宕摄211

4.6.2江摄213

4.7中唐—五代的声母、韵母与《韵镜》216

4.7.1中唐—五代韵母在《韵镜》上的分布216

4.7.2中唐—五代的声母在《韵镜》上的分布219

4.8《切韵》音系到中唐—五代音变规则小结221

参考文献226

1995《《切韵》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统》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黄笑山著 1995 北京:文津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