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基础》求取 ⇩

第一章 神经系统的进化与发生1

一、神经组织结构特点1

二、神经系统的进化(神经系统的种系发生)1

(一)散漫神经系1

(二)梯状神经系1

(三)链状神经系1

(四)管状神经系1

(五)脊椎动物脑的进化2

三、人胚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5

(一)神经管的演变和脊髓的发育5

(二)脑外形的变化8

第二章 脊髓10

一、脊髓的结构10

(一)脊髓的外形10

(二)脊髓和脊柱的关系12

(三)脊髓的内部结构14

二、脊髓的被膜18

三、脊髓的血液供应19

(一)脊髓的血管分布19

(二)脊髓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20

(三)脊髓血液循环障碍的定位诊断22

(一)感觉的传导23

(二)运动功能23

四、脊髓的功能23

(三)营养功能24

(四)调节内脏活动24

(五)反射功能25

五、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26

(一)脊髓横断面损伤的定位诊断26

(二)脊髓节段病变的定位29

第三章 脑颅骨与脑被膜31

一、脑颅骨及其检查31

(一)脑颅骨的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31

(二)颅底内面31

(一)脑被膜35

(三)颅骨的检查35

二、脑被膜、血管和颅内间隙35

(二)硬脑膜的血管分布36

(三)颅腔内间隙37

第四章 脑干39

一、脑干的外形39

(一)延髓外形39

(二)脑桥外形40

(三)中脑外形41

(四)第四脑室41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42

(一)脑干的神经核42

(二)脑干的传导束45

(三)脑子的横切面47

三、脑干的主要功能55

(一)呼吸中枢55

(二)心跳中枢55

(三)血管运动中枢56

(四)其它中枢56

(五)视、听反射中枢56

(六)锥体外系功能56

(七)网状结构上行系统功能56

(八)对肌紧张的调节56

四、脑干的定位诊断57

(一)小脑外形与分叶58

(二)小脑功能与进化程序58

第五章 小脑58

一、小脑的结构58

(三)小脑的内部结构60

(四)小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联系62

二、小脑的功能64

(一)调节身体姿势平衡64

(二)调节肌紧张65

(三)协调随意运动65

三、小脑的血液供应66

(一)小脑的动脉66

(一)检查方法67

(二)小脑动脉病变的临床表现67

四、小脑检查及其临床意义67

(二)小脑损害时的综合征以及定位诊断69

(三)小脑损害的常见病因70

第六章 间脑71

一、间脑外形71

(一)丘脑72

(二)丘脑上部72

(三)丘脑舌部72

(四)丘脑下视部72

二、间脑的内部结构73

(一)间脑的核团73

(六)丘脑底部73

(五)丘脑下乳头部73

(二)纤维联系75

(三)丘脑下部的血液供应76

三、间脑的生理功能76

(一)丘脑的功能76

(二)丘脑下部的功能77

四、间脑病变的定位诊断79

(一)丘脑病变的定位诊断79

(二)丘恼下部受损的临床表现80

(二)屏状核83

(一)纹状体83

(三)杏仁核83

第七章 基底神经节83

一、基底神经节的结构83

二、基底神经节的纤维联系84

(一)新纹状体84

(二)旧纹状体84

(三)杏仁核的纤维联系84

三、基底神经节的功能84

(一)内囊前肢85

(二)内囊膝部85

(三)内囊后肢85

一、内囊的结构85

第八章 内囊85

二、内囊的血液供应86

(一)内侧穿动脉86

(二)外侧穿动脉86

三、内囊损害的临床表现87

(一)内囊后肢三分之一病变87

(二)内囊完全受损88

(三)内囊急性损害的特点88

(四)内囊慢性损害的特点88

第九章 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90

一、网状结构90

(一)上行性网状结构的组成与功能90

(二)上行性网状结构受损的临床表现92

二、边缘系统93

(二)边缘系统的功能95

(三)边缘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95

(一)边缘系统的概念95

第十章 锥体系统与锥体外系统97

一、锥体系统97

(一)锥体系统的组成97

(二)锥体系统的功能99

(三)锥体系统各部病损的临床表现99

二、锥体外系统103

(一)锥体外系统的结构103

(二)锥体外系统的功能105

(三)锥体外系统受损后的临床表现105

一、大脑半球外形110

第十一章 大脑半球110

(一)大脑半球的主要沟裂111

(二)大脑半球背外侧面111

(三)大脑半球内侧面112

(四)底面113

二、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114

(一)大脑皮质114

(二)大脑髓质117

(三)侧脑室120

(四)基底神经节120

三、大脑半球生理功能定位120

(二)皮质的语言功能122

(一)皮质的感觉功能122

(三)皮质的运动功能123

(四)皮质的其它功能124

四、大脑半球定位诊断124

(一)额叶124

(八)两侧大脑半球白质的病变125

(二)岛叶126

(三)顶叶126

(四)颞叶126

(五)枕叶127

(六)白质病变127

(七)半卵圆中心病变127

五、失语症和失用症128

(一)失语症128

(九)弥散性硬化症128

(十)胼胝体的病变128

(二)失用症130

第十二章 脑脊液132

一、脑脊液的成分与循环132

(一)脑脊液的生成与吸收132

(二)脑脊液的总量与压力132

(三)脑脊液的成分与理化性质132

(四)脑脊液的功能与循环132

(一)脑脊液检查的目的134

(二)脑脊液检查的方法134

二、脑脊液检查的目的与方法134

三、脑脊液改变的临床意义137

(一)脑脊液动力学检查137

(二)脑脊液外观检查140

(三)脑脊液显微镜检查141

(四)脑脊液生化检查142

(五)脑脊液细菌学检查145

第十三章 脑血管146

一、脑循环的特点146

(一)脑循环的特点146

(二)脑循环的调节146

(一)脑底动脉环的组成147

二、脑底动脉环147

(二)脑底动脉环的作用148

三、颈内动脉148

(一)颈内动脉的行程148

(二)检查方法148

(三)颈内动脉分支及临床意义148

(四)颈内动脉的发病形式及症状分型150

四、眼动脉150

(一)眼动脉的行程及分支150

(二)眼动脉的检查及临床意义151

五、后交通动脉152

(一)后交通动脉的起止及分布152

六、脉络膜前动脉153

(一)脉络膜前动脉的供应范围153

(二)后交通动脉的临床意义153

(二)脉络膜前动脉的临床意义154

七、大脑前动脉155

(一)大脑前动脉的走行及供应范围155

(二)大脑前动脉的分支156

(三)大脑前动脉病变的临床表现157

(四)大脑前动脉阻塞综合征158

八、大脑中动脉158

(一)大脑中动脉的起始及分支158

(二)大脑中动脉病变的临床表现160

九、椎动脉161

(一)椎动脉的起止与行程161

(四)大脑中动脉阻塞综合征161

(三)大脑中动脉栓塞时中枢感觉障碍的定位161

(二)椎动脉的分支162

(三)椎动脉病变的临床症状162

(四)椎动脉压迫综合征164

十、基底动脉164

(一)基底动脉的组成与行程164

(二)基底动脉的分支164

(三)基底动脉病变的临床症状165

十一、大脑后动脉166

(一)大脑后动脉的行程166

(二)大脑后动脉的分支166

(三)大脑后动脉病变的临床症状167

十二、脑的静脉系统168

(一)颅内脑膜静脉窦168

(二)脑的静脉168

(三)颅内静脉系统病变的临床症状170

第十四章 颅神经172

一、嗅神经173

二、视神经173

【解剖】174

(一)视网膜174

(二)视神经174

(三)视交叉175

(五)外侧膝状体176

(四)视束176

(六)视辐射177

(七)皮质视觉区177

【检查方法】177

(一)视力177

(二)视野177

(三)眼底检查178

(四)视反射178

【临床意义】179

(一)视神经完全损害179

(二)视交叉损害179

(三)视束受损179

(六)视神经乳头水肿180

(四)视辐射损害180

(五)视皮质损害180

(七)视神经萎缩182

三、动眼神经183

【解剖】183

(一)动眼神经核与动眼神经183

(二)动眼神经副核与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184

【检查方法】184

(一)眼裂184

(二)瞳孔184

(三)眼外肌运动186

(一)眼裂改变187

(二)瞳孔改变187

(五)眼球震颤187

【临床意义】187

(四)复视检查187

(三)眼外肌麻痹188

(四)眼球协同运动障碍188

(五)大脑脚内受损189

(六)动眼神经周围部损害189

(七)全眼外肌麻痹189

(八)眼球震颤189

四、滑车神经189

【解剖】190

(一)三叉神经核190

五、三叉神经190

(二)三又神经根191

(三)三又神经的分支192

(四)与三叉神经相连的神经节193

【检查方法】194

(一)三又神经的压痛点194

(二)感觉检查194

【临床意义】194

(一)周围性病变194

(二)核性病变195

(三)核上性病变195

六、外展神经195

(一)面神经的组成196

七、面神经196

【解剖】196

(二)面神经的行程及分支197

(三)面神经的中枢联系198

【检查方法】199

(一)运动199

(二)味觉199

(三)反射199

【临床意义】199

(一)核上性(中枢性)损害199

(二)核性及核下性(周围性)损害199

(二)听觉传导路200

(一)耳蜗神经组成200

八、听位神经200

耳神经200

【解剖】200

(三)耳蜗反射201

【检查方法】202

(一)语音试验202

(二)怀表试验202

(三)音叉试验202

(四)电测听202

(一)传导性耳聋203

(二)感音性耳聋203

【临床意义】203

(五)听反射203

(三)耳鸣204

前庭神经204

【解剖】204

(一)前庭神经的组成204

(二)前庭神经传导路204

【检查方法】206

(一)前庭自发现象检查206

(二)前庭诱发试验206

【临床意义】207

(一)眩晕207

(二)眼球震颤207

(三)听神经瘤208

九、舌咽神经209

十、迷走神经211

十一、副神经214

十二、舌下神经215

附:真性延髓麻痹与假性延髓麻痹的鉴别217

第十五章 脊神经218

颈神经及颈丛218

(四)锁骨上神经220

(六)胸锁乳突肌支220

(五)颈神经降支220

二、肌支220

(三)颈皮神经220

(二)耳大神经220

(一)枕小神经220

一、皮支220

(七)斜方肌支221

(八)膈神经221

三、颈丛损害综合征222

臂丛223

一、锁骨上分支224

(一)肩胛背神经224

(二)胸长神经224

(三)肩胛上神经224

(七)胸背神经225

(六)肩胛下神经225

(五)胸前神经225

(四)锁骨下神经225

二、锁骨下分支226

(一)肌皮神经226

(二)正中神经227

(三)尺神经230

(四)臂内侧皮神经232

(五)前臂内侧皮神经233

(六)桡神经233

(七)腋神经236

(三)臂丛损伤原因237

(二)锁骨下部损伤237

(一)锁骨上部损伤237

三、臂丛损伤综合征237

胸神经238

(一)肋间神经的行程238

(二)肋间神经分支及分布范围238

腰神经与腰丛240

(一)肌支240

(二)髂腹下神经240

(三)髂腹股沟神经241

(四)生殖股神经241

(五)股外侧皮神经241

(六)股神经241

(七)闭孔神经243

骶神经与骶丛244

一、骶丛及其分支245

(一)肌支245

(二)臀上神经245

(三)臀下神经245

(四)阴部神经246

(五)股后皮神经247

(六)坐骨神经247

二、坐骨神经损害及其检查253

(一)坐骨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253

(三)腓总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254

(二)胫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254

(一)腰骶丛损害的临床表现255

(二)腰骶丛和神经根损害的原因255

尾神经255

(一)肌支255

(二)肛尾神经255

三、腰骶丛损伤的综合征256

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259

(一)神经末梢与肌纤维的联系259

(二)神经冲动引起肌肉兴奋、收缩的过程259

(三)神经肌肉传导障碍的综合征260

一、交感神经的结构261

(二)植物性神经的区分261

(一)中枢部261

(一)植物性神经的特点261

概述261

第十六章 植物性神经系统261

(二)交感干263

(三)周围部263

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267

(一)脑部267

(二)骶部267

三、植物性神经的主要功能267

(一)植物性神经对各器官的作用267

(二)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作用的特点268

(三)植物性神经的营养功能269

(四)膀胱的神经支配269

四、植物性功能的中枢调节269

五、植物性神经末梢的兴奋传递270

(一)兴奋传导的递质270

(二)递质的作用原理271

六、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检查272

(一)瞳孔反射272

(二)皮肤反射272

(六)体位反射273

(五)前屈(欧本氏)反射273

(七)眼心反射273

(三)皮肤血管反射273

(四)上腹部(腹腔神经丛)反射273

(八)膀胱功能测验274

(九)血压体位测验274

(十)颈动脉窦敏感试验274

(十一)植物性功能的药物检查274

(十二)皮肤、毛发、指甲营养状态275

七、植物性神经系统损害的综合征275

(一)膀胱功能紊乱(尿失禁与尿潴留)275

(二)霍纳氏综合征276

(三)体位性低血压277

(四)雷诺氏症277

(五)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277

(一)感受器的构造278

第十七章 感觉系统检查及其临床意义278

一、感觉产生的结构基础与分类278

(二)感受器分类279

(三)感受器的生理特性279

(四)痛觉生理279

(五)内脏感觉与牵涉痛280

二、感觉检查281

(一)浅感觉(痛温觉及部分触觉)检查281

(二)深感觉检查281

(三)复合感觉(即皮质感觉)检查281

三、感觉障碍的定位281

(一)感觉缺失281

(六)自发性疼痛282

(五)自发性异常感282

(七)内脏牵涉性疼痛282

(二)感觉减退282

(四)感觉过度282

(三)感觉过敏282

(八)烧灼样痛283

(九)刺激性疼痛283

(十)感觉倒错283

(十一)放射性疼痛283

四、感觉障碍分型283

(一)脊神经的组成及其节段性分布规律283

(二)感觉传导路284

(二)根型和脊髓节段型感觉障碍290

(一)周围型感觉障碍290

(三)传导束型感觉障碍291

(四)半身感觉障碍291

第十八章 运动系统检查及其临床意义293

一、运动系统的功能293

二、运动系统检查及其临床意义293

(一)肌容293

(二)肌力293

(三)肌张力294

(四)不随意运动295

(五)共济协调运动296

(七)精神性步态297

(八)姿势及步态297

(六)共济失调步态297

(九)联合运动298

(十)反射298

第十九章 反射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299

一、反射弧与神经元之间的联系299

(一)反射弧299

(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300

二、反射的检查方法301

(一)浅反射301

(二)深反射303

(三)异常反射304

(一)反射消失或减弱309

三、反射改变的临床意义309

(二)反射亢进310

(三)病理反射310

四、反射的定位诊断311

(一)脊髓反射通路的损害311

(二)锥体束病变311

第二十章 神经系统病史采集及检查312

一、病史采集312

(一)病史的采集方法和注意点312

(二)病史记录的内容313

(三)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313

(一)意识状态314

二、体格检查314

(二)精神状态315

(三)头颅及脊柱检查315

(四)脑膜刺激征315

第二十一章 小儿神经系统病史采集及检查319

一、病史的采集319

(一)产前319

(二)出生和新生儿期病史319

二、小儿神经系统检查320

(一)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320

(二)小儿神经系统功能发育的特点321

(三)一般检查321

(四)反射检查322

(五)颅神经检查324

第二十二章 昏迷及其神经系统检查325

一、昏迷的原理325

二、昏迷常见的原因325

三、昏迷病人的一般检查326

(一)病史326

(二)过去病史327

(三)体征检查327

四、神经系统检查328

(一)意识障碍及程度328

(二)眼部体征330

(三)麻痹的检查333

(七)感觉检查334

(六)功能运动334

(四)反射334

(五)脑膜刺激征334

(八)实验室检查335

五、昏迷病人的诊断要点336

(一)脑血管病336

(二)脑炎及脑膜炎336

(三)各种脏器功能衰竭所致的昏迷336

(二)脱水疗法337

(五)其它处理337

(四)中枢兴奋药的应用337

(三)中药及针刺治疗337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呼吸衰竭337

六、昏迷的处理337

(五)癔症性昏迷337

(四)中毒性疾病所致昏迷337

第二十三章 神经系统常见综合征338

一、大脑损害综合征338

(一)三偏综合征338

(二)枯次曼氏综合征338

(三)去皮质综合征338

(四)无动性缄默综合征338

(五)震颤麻痹综合征338

(六)丘脑综合征338

(七)颈静脉孔综合征339

三、脑干损害综合征339

(六)小脑桥脑角综合征339

(一)韦伯氏综合征339

(二)贝耐狄克氏综合征339

二、大脑底部损害综合征339

(五)岩尖综合征或格拉迪尼果氏综合征339

(四)三叉神经旁综合征339

(三)海绵窦综合征339

(二)眶上裂综合征339

(一)福斯特—肯尼迪二氏综合征339

(三)帕利诺德氏综合征340

(四)福威尔氏综合征340

(五)米拉德—古布勒氏综合征340

(一)额底部动脉闭塞的梗塞综合征341

四、脑各部位动脉闭塞综合征341

(八)瓦伦柏格氏综合征341

(七)贾克森氏综合征341

(六)毕沙氏综合征341

(二)额极部动脉闭塞的梗塞综合征342

(三)额后部动脉闭塞的梗塞综合征342

(四)额叶侧面引起言语缺失的动脉闭塞的梗塞综合征342

(五)顶叶部位动脉闭塞的梗塞综合征342

(六)大脑半球后部(枕叶、顶后和颞后区)动脉闭塞的梗塞综合征342

(七)颞叶部位动脉闭塞的梗塞综合征343

(八)大脑中央区(丘脑、基底节、内囊)动脉闭塞的梗塞综合征343

(九)脑干和小脑动脉闭塞的梗塞综合征343

(三)颅内压增高综合征344

(二)上矢状窦综合征344

五、其它综合征344

(一)霍纳氏综合征344

(四)脑疝345

六、脑部“盗血”综合征347

(一)“盗血”综合征发生的机理347

(二)脑部“盗血”综合征的分型347

(五)脊髓圆锥综合征348

(九)脊髓后、侧索综合征348

(八)脊髓后索综合征348

(七)脊髓坐离断综合征348

(六)马尾综合征348

(四)腰膨大综合征348

(三)胸脊髓综合征348

(二)颈膨大综合征348

(一)高颈髓综合征348

七、脊髓综合征348

第二十四章 神经系统电诊断学349

第一节 脑电图349

一、脑波的形成与来源349

(一)脑波的形成349

(二)脑波的来源349

(一)检查前的准备工作350

二、脑电图的描记技术350

(二)检查仪器及电极安装法351

三、脑电图记录的分析351

(一)波率351

(二)波幅351

(三)相位351

(四)对称性与节律性351

四、脑波的分类351

(一)根据波率与波幅分类351

(二)根据波形分类352

五、脑电图在生理状态下的影响354

六、伪差354

七、激发试验355

八、脑电图的分类356

(一)正常脑电图的标准356

(二)成人异常脑电图的标准357

(三)不正常成人脑电图的分类358

(四)儿童异常脑电图的标准358

九、脑电图的阅读方法及报告方式358

十、临床脑电图359

(一)癫癎359

(二)颅内占位性病变361

(三)脑血管疾病362

(四)其它脑部疾病的脑电图改变363

(二)检查方法364

(一)仪器364

一、脑电阻图技术364

第二节 脑电阻图364

二、图形、参数及临床意义365

(一)正常脑电阻图形365

(二)上升时间368

(三)波幅369

(四)重搏波(波谷)369

(五)上升角、顶夹角369

三、脑电阻图的临床应用370

(一)脑电阻图与眼底检查对照(双盲法)370

(二)脑电阻图与眼底动脉压力检查比较371

(三)脑血管的功能试验371

(二)科学研究374

(三)运动医学374

第三节 肌电图374

(一)临床诊断374

一、肌电图使用范围374

二、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375

(一)适应症375

(二)针电极的选择与消毒375

(三)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376

三、正常肌电图377

(一)针极插入及肌肉放松时的肌电图377

(二)轻收缩时的肌电图377

(一)肌肉放松时的异常肌电图380

(三)肌肉不同程度用力收缩时的肌电图380

四、异常肌电图380

(二)轻收缩时的异常肌电图384

(三)重收缩时的异常肌电图385

(一)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387

(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388

(三)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因素391

(四)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临床意义391

第四节 颅脑疾病超声诊断391

一、检查方法391

二、脑超声波型392

三、正常人的中线波393

四、常见的病变波型395

五、神经传导速度396

五、颅脑超声其它几种检查方法396

六、颅脑超声的进展397

第五节 同位素闪烁扫描397

一、脑内闪烁扫描397

二、脊髓蛛网膜下腔扫描399

第二十五章 神经系统χ线诊断学401

第一节 头颅平片401

一、投照位置401

二、颅骨在发育过程中的特点403

三、正常成人头颅骨的χ线表现404

(一)颅顶部404

(二)颅底部405

(三)颅内生理性钙化406

四、颅骨及颅内病变的平片χ线表现407

(一)发育畸形407

(二)颅内病理性钙化408

(三)颅内压力增高409

(四)颅内肿瘤411

第二节 脑血管造影术412

一、脑血管造影法412

(一)适应症412

(二)禁忌症413

(三)术前准备413

(四)操作方法413

(一)颈动脉造影的正常χ线表现416

(五)反应与并发症416

二、正常脑血管造影所见416

(二)静脉期419

(三)颈外动脉420

(四)椎动脉造影420

三、异常脑血管造影所见423

(一)血管性病变423

(二)颅内血肿425

(三)颅内肿瘤426

四、后颅窝占位病变的椎动脉造影431

(一)桥脑小脑角肿瘤431

(四)第四脑室肿瘤432

(二)脑干肿瘤432

(三)小脑半球肿瘤432

第三节 气脑和脑室造影433

一、气脑造影术433

(一)适应症433

(二)禁忌症433

(三)造影方法434

(四)造影反应及处理434

(二)禁忌症435

(四)造影方法435

(三)术前准备435

(一)适应症435

二、脑室造影术435

(五)术后处理435

(五)术后处理436

三、正常脑室及脑池χ线表现437

(一)侧脑室437

(二)第三脑室439

(三)中脑水管及第四脑室439

(四)蛛网膜下腔440

四、病理造影所见442

(一)脑室扩大442

(一)大脑半球占位病变443

(四)蛛网膜下腔变形443

五、颅内占位病变的气脑造影所见443

(二)脑室狭窄变形和闭塞443

(三)脑室移位443

(二)第三脑室内及其附近占位病变445

(三)后颅窝占位病变446

六、颅内非占位病变气脑造影所见447

(一)颅内萎缩性病变447

(二)蛛网膜粘连448

第四节 脊髓χ线检查448

平片检查448

一、正常χ线平片表现448

(一)椎弓根448

(二)椎间孔扩大449

造影检查449

(四)椎旁软组织阴影449

(三)椎管内钙化449

(二)椎管前后径449

(一)压迫周围骨壁449

二、椎管内占位病变的χ线平片表现449

(二)椎间孔449

一、造影方法与步骤450

(一)造影剂选择450

(二)适应症450

(三)禁忌症450

(四)穿刺与注射技术450

(五)χ线检查步骤450

(一)椎管内肿瘤451

二、正常造影的表现451

三、病变造影的表现451

(二)椎间盘病变452

(三)脊蛛网膜粘连453

(四)血管畸形453

第二十六章 神经系统病理学基础454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组织结构454

(一)神经元454

(二)间质454

(二)神经细胞的慢性病变457

(四)胶质细胞反应457

(三)神经轴突变性及脱鞘改变457

(一)神经细胞的急性病变457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病变457

三、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患458

(一)脑膜炎458

(二)脑炎460

(三)脑寄生虫病等461

(四)脑霉菌病462

四、脑血管疾病463

(一)动脉硬化463

(二)血管炎463

(三)血管畸形463

(二)病理变化464

(一)脑软化原因464

五、脑软化464

(四)静脉性血栓形成464

六、脑出血465

(一)大片出血465

(二)点状出血465

七、颅内肿瘤及其它占位性病变466

(一)神经系统肿瘤的起源与分类466

(二)颅内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467

(三)常见的神经系统肿瘤468

八、肌病471

(一)神经源性肌萎缩(继发性肌萎缩)471

(二)原发性肌病471

(三)肌炎472

(四)重症肌无力473

九、标本的观察473

(一)重量473

(二)大小及形态473

(三)脑疝474

(四)脑膜474

(五)血管474

(六)质地与硬度474

附 神经科常用检查正常值476

一、脑脊液生化检查数据表476

二、脑脊液常规检查数据表478

三、供临床诊断参考的血清中酶类479

《神经内科基础》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神经内科急症(1996 PDF版)
神经内科急症
1996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神经内科护理( PDF版)
神经内科护理
大众药膳(1984年03月第1版 PDF版)
大众药膳
1984年03月第1版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内科医生复习题解(基础内科)(1979 PDF版)
内科医生复习题解(基础内科)
1979 株洲市医药卫生学会内科学组
内科学基础( PDF版)
内科学基础
矫形神经学基础(1983 PDF版)
矫形神经学基础
1983
内科学基础(1960 PDF版)
内科学基础
1960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神经解剖学基础(1994 PDF版)
神经解剖学基础
1994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神经外科学基础与临床(1991 PDF版)
神经外科学基础与临床
1991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基础神经药理学(1988 PDF版)
基础神经药理学
1988 北京:科学出版社
西医内科学基础(1986 PDF版)
西医内科学基础
1986 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实用神经内科(1974 PDF版)
实用神经内科
1974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神经内科急症(1979 PDF版)
神经内科急症
1979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1991 PDF版)
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
1991 上海:百家出版社
基础神经药理学(1988 PDF版)
基础神经药理学
1988 北京: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