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史学》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7

第一节 古生物学在地质学发展上的作用及其对地质勘探工作的重要性17

第一篇 古生物学17

第二节 化石的保存方式和类型18

一、遗体保存18

二、模型18

三、足印18

四、洞穴、管18

五、粪石18

第三节 分类的原则19

第四节 化石的垂直和水平(地理)的分布19

一、化石垂直(地质)的分布19

1 性状分歧20

二、化石水平(地理)的分布20

2 动物界发展系统树21

第五节 各门和纲的概述22

3 单房有孔虫23

第一节 原生动物23

一、一般特征23

第二章 原生动物、海绵动物和腔肠动物23

4 多房有孔虫24

二、壳的生成24

6 连球虫25

5 抱球虫25

8 纺锤虫?26

7 假希氏?26

三、纺锤虫的生活环境和它在造岩上所起的作用27

9 新希氏?27

四、纺锤虫科的地质分布28

一、石海绵纲28

第二节 海绵动物28

11 单体海绵构造29

三、钙质海绵纲29

二、六轴海绵纲29

10 海绵骨针29

12 古杯海绵30

二、笔石纲31

第三节 腔肠动物31

一、层孔虫纲31

13 笔石的构造32

14 纲笔石32

15 树笔石33

16 对笔石34

17 四笔石34

18 八笔石34

19 叶笔石34

22 耙笔石35

23 弓笔石35

21 单笔石35

20 剑笔石35

三、珊瑚纲35

24 单体珊瑚的外形36

25 复体珊瑚的切面37

26 扭心珊瑚示四射珊瑚的构造38

27 杯珊瑚和骨骼的构造38

28 石柱珊瑚38

30 中板珊瑚39

31 泡沫珊瑚39

29 蛛纲珊瑚39

32 鞋珊瑚40

33 六射珊瑚41

34 日孔珊瑚42

35 蜂窝珊瑚42

36 链珊瑚外形42

37-38 刺毛珊瑚43

第一节 蠕形动物45

40 沙蚕45

第三章 蠕形动物、苔藓动物和碗足动物45

39 蠕形动物的结构45

第二节 苔藓动物46

42 虫管46

41 环虫的咀嚼器46

44 同孔苔藓虫群体的纵切面47

45 笛管苔藓虫47

43 现代苔藓动物结构47

第三节 腕足动物48

46 纲格苔藓虫48

47 腕足动物的外壳48

一、腕足动物的软体构造49

二、腕足动物的外壳49

48 舌贝构造49

49 海杓贝外壳纵切面49

50 腕足动物壳形50

51 腕足动物外壳纹饰50

52 腕足动物(石燕类)外壳51

53 腕足动物外壳茎孔附近的构造51

三、腕足动物的分类52

54 腕足类的腕骨52

57 蕉叶贝53

56 正形贝53

55 顶孔贝53

59 云南贝54

58 五房贝54

62 无孔贝55

61 中国石燕55

60 鹗头贝55

四、腕足类的地质分布56

一、海百合纲57

第四章 棘皮动物和节肢动物57

第一节 棘皮动物57

63 海百合结构58

65 石莲59

64 毬百合59

二、海林擒纲60

66 中国海林擒60

67 刺球海林擒61

68 五边海蕾61

三、海蕾纲61

70 小蛸枕62

69 半头帕海胆62

四、海胆纲62

五、棘皮动物的地质分布63

第二节 节肢动物63

一、甲壳纲63

三、蜘蛛纲64

(一)三叶虫亚纲64

五、昆虫纲64

四、多足纲64

(二)切甲亚纲64

(三)软甲亚纲64

二、腿口纲64

71 三叶虫各部构造65

72 雷氏三叶虫66

73 刺尾三叶虫67

75 光甲三叶虫68

74 蝙蝠三叶虫68

76 费氏三叶虫69

77 镜眼三叶虫69

78 球接子69

第五章 软体动物71

第一节 瓣腮纲71

80 弯枝蛤72

79 瓣腮类的构造72

二、瓣腮纲的分类72

一、瓣腮类和腕足类两种壳的对比72

82 快乐蛤73

81 牡蛎73

83 三角蛤74

(二)潮汐学说75

84 厚齿蛤75

(一)星云学说75

一、三类学说75

三、瓣腮纲的地质分布75

第二节 腹足纲75

一、螺壳构造75

86 肋螺76

85 腹足类切面图76

二、分类的根据和分类76

90 刺塔螺77

89 纺锤螺77

88 宽脐螺77

87 神螺77

93 平卷螺78

91 锥螺78

92 软舌螺和触角石78

第三节 头足纲79

三、腹足纲的地质的分布和意义79

一、概要和构造79

二、分类的标准和分类80

94 直角石壳的构造80

95 内角石82

96 珠角石82

97 黄河角石83

99 尖棱菊石84

98 海神石84

100 腹棱菊石85

101 锯菊石85

102 粗菊石86

103 钩菊石86

104 箭石构造87

105 拟箭石87

106 ?鱼88

三、头足纲的地质的分布和地层的意义88

一、脊索动物概要和脊椎动物亚门89

第六章 脊索动物门89

第一节 圆口纲90

三、脊椎动物各纲一般特征和地质的分布90

二、脊椎动物的分类90

第二节 鱼纲91

107 鱼鳞的类型91

110 狼翅鱼92

109 翼甲鱼和满鳞鱼92

108 鱼尾的类型92

第三节 两栖纲93

111 中脐鱼93

第四节 爬行动物纲94

112 二齿兽95

113 禄丰龙96

第五节 鸟纲97

114 盘足龙97

第六节 哺乳动物纲98

115 原始哺乳类及瘤形齿98

117 马的演化(由五趾到单趾)99

116 哺乳类头骨类型99

118 偶蹄类及奇蹄类下肢100

119 雷兽102

第二节 藻菌植物门和苔藓植物门103

第一节 植物的一般概念和分类103

第七章 植物103

120 聚环藻104

第三节 蕨类植物门105

二、石松纲105

一、裸蕨纲105

121 元裸蕨再造图105

三、节蕨纲106

122 鳞木再造图106

123 鳞木106

125 卢木再造图107

四、真蕨纲107

124 封印木107

126 轮叶107

127 楔叶108

128 拟托弟蕨108

129 锥叶蕨109

130 格脉蕨109

第四节 种子植物门110

131 类乌蕨110

一、裸子植物纲110

133 纲羊齿111

132 栉羊齿111

134 大羽羊齿112

136 苛得狄113

135 本内苏铁113

139 苏铁杉114

138 高枝杉114

137 拜拉114

第五节 植物的地质的分布115

二、被子植物纲115

第一章 地史学的研究方法117

第二篇 历史地质学117

一、研究地史学的目的和方法117

第一节 确定地史的方法117

141 沉积接触118

二、沉积岩和火成岩的接触关系118

三、应用古生物方法鉴定地层年代118

140 侵入接触118

143 古生物的间断119

142 古生物的连续119

四、生物群一般的概念120

一、地史的划分概念121

第二节 地史的划分和生物的分布121

(一)生物地理区123

三、生物地理区和生物生态的分类123

二、标准化石的概念123

144 海洋深度及生物区124

(三)动物群和植物群124

(二)动植物生态的分类124

145 地槽区沉积的厚度125

第三节 海相和陆相沉积125

一、海相沉积和变化125

二、沉积相和构造127

146 海进层127

第四节 地层对比和古地理128

148 三角洲沉积构造128

147 潮湿平原各种沉积类型综合图128

一、地层对比和方法128

(一)动物群发生的程序129

(二)建造的界线129

(三)沉积的形成129

(四)侵入体及其和矿脉的关系129

二、古地理图130

(一)古地理图130

(二)生物海洋区问题130

第二章 地球发展的几个主要时期132

第一节 行星地球发展的最古时期132

(三)固体学说132

二、施密特学说基本内容132

(一)地球的年龄133

(二)热的过程133

(三)山脉形成的问题133

(四)结语134

第二节 地壳和水圈的形成134

一、地壳的形成134

二、水圈的形成和章格纲大陆漂流学说的批判135

第三节 生物的起源136

一、生命是什么?136

二、生命发展前一阶段136

150 迅速长成着的具有复杂结构的凝聚体小滴137

149 在显微镜下所见的凝聚体小滴137

第四节 生物发展的初期和生物进化的一般过程138

一、生物发展的初期138

二、生物进化的一般过程139

第三章 现代地壳的构造141

第一节 地台区和地槽区的概念141

一、地台区、地槽区和过渡区141

151 过渡区沉积的情况141

二、地槽区的一般特征142

三、地台区的一般特征142

第二节 褶皱构造及其与地槽有关的发展历史143

152 多旋回造山运动演化的一般过程144

一、前震旦纪连动145

二、加里东连动145

三、海西连动146

四、燕山连动146

五、喜马拉雅连动146

第三节 地台区的特点147

一、地壳连动147

二、沉积厚度147

六、现代地壳构造图147

三、构造要素148

四、双层构造148

154 双层构造148

五、地台变动的类型149

第四章 前寒武纪的沉积和前寒武纪的历史150

二、前寒武纪划分的根据150

一、前寒武纪的特征150

第一节 前寒武纪的一般特征150

三、前寒武纪划分问题151

三、前震旦纪的构造旋回152

二、前震旦纪的岩层和变质作用152

一、前震旦纪一般概念152

第二节 前震旦纪152

四、前震旦纪的划分问题153

155 北美前震旦系153

157 霍南东部震旦系假想剖面154

一、震旦纪一般概念154

第三节 震旦纪154

156 山西方山圪垌镇至汉高山剖面154

二、前震旦纪地台155

第四节 前寒武纪的矿产156

158 华北震旦系的对比157

第五章 古生代158

第一节 古生代的总述158

第二节 寒武纪159

一、一般概要159

二、生物群和标准化石160

三、寒武纪沉积和地层的划分161

(一)寒武纪沉积161

(二)寒武纪地层的划分161

第三节 奥陶纪162

一、一般概念162

160 辽阳烟台当十岭寒武纪地层剖面163

159 云南宜良至可保村下寒武系剖面163

二、动物群和标准化石169

三、奥陶纪沉积和地层的划分170

161 开平盆地奥陶纪剖面170

第四节 志留纪176

一、志留纪一般概念176

二、动物群和标准化石177

三、志留纪的沉积旋回和地层的划分178

(一)沉积旋回178

162 云南曲靖妙高山剖面179

163 宜昌罗惹坪志留纪剖面179

第五节 加里东运动及其发展的范围184

(二)地层的划分184

第六节 泥盆纪186

一、一般概念186

二、生物群和标准化石186

三、泥盆纪沉积和地层的划分188

164 英国西南泥盆纪沉积示岩相的变化188

165 广西北部融县泥盆纪剖面示加里东运动188

166 云南婆兮泥盆纪剖面189

167 云南保山何元寨到陈家寨泥盆纪剖面190

一、一般概念197

第七节 石炭纪197

二、生物群和标准化石197

(一)生物群197

168 上石炭纪古地理198

(二)标准化石199

(二)地层的划分200

三、石炭纪的沉积和地层的划分200

(一)沉积和矿层200

169 中国南北中石炭纪至二叠纪地层想像图201

170 南京黄龙山石炭二叠纪剖面201

一、一般概况207

第八节 二叠纪207

二、生物群和标准化石208

172 南京青龙山剖面209

171 乌拉尔地槽及俄罗斯地台二叠纪时沉积情况意想图209

三、二叠纪沉积和地层的划分209

173 昆明西山石炭二叠纪剖面210

二、海西运动的分期218

一、海西运动和分布218

第九节 海西连动和海西褶皱带的形成218

四、中生代初期的地台和地槽构造219

三、海西火成岩的活动和矿产219

一、一般概念220

第一节 三叠纪220

第六章 中生代220

二、三叠纪生物界和标准化石221

174 西欧三叠系岩相的变化222

三、三叠纪的沉积和地层的划分222

175 德国南部三叠系和侏罗系一般剖面223

176 四川、鄂西盆地的三叠系224

177 德国南部AIb山侏罗系230

第二节 侏罗纪230

一、一般概念230

二、侏罗纪生物界和标准化石231

三、侏罗系的沉积和地层的划分232

178 甘肃平凉二道溝剖面233

第三节 白垩纪236

一、一般概念236

二、白垩纪的生物界和标准化石237

三、白垩纪的沉积和地层的划分238

四、白垩纪地壳运动和矿产239

第七章 新生代243

第一节 一般概要243

一、新生代的分期与划分历史243

二、生物界概况245

第二节 古第三纪246

一、沉积类型246

二、生物群和标准化石248

第三节 新第三纪249

一、中新统249

二、上新统249

三、第三纪末期及第四纪地文期250

二、周口店期堆积252

第四节 第四纪252

一、泥河湾期或三门期堆积252

三、黄土期253

四、人类化石与旧石器254

五、第四纪冰川和气候255

第五节 喜马拉雅运动和火山活动256

第六节 新生代沉积矿产258

179 华北新生代晚期地层综合剖面258

180 上新世(新第三纪)古地理260

结束语266

1955《古生物地史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孙云铸,张席禔,郝诒纯等著 1955 北京:地质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地质辞典  3  古生物  地史分册(1979 PDF版)
地质辞典 3 古生物 地史分册
1979 北京:地质出版社
生物·地学(1988.07 PDF版)
生物·地学
1988.07 誠文堂新光社
生物地质学( PDF版)
生物地质学
北新书局
古生物学  下(1988 PDF版)
古生物学 下
1988 北京:地质出版社
预审文书新编(1990 PDF版)
预审文书新编
1990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古生物地层学(1985 PDF版)
古生物地层学
1985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古生物地层(1984 PDF版)
古生物地层
1984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古生物地层学(1979 PDF版)
古生物地层学
1979 北京:地质出版社
古生物地史学简明教程(1981 PDF版)
古生物地史学简明教程
1981 北京:地质出版社
古生物与地层(1987 PDF版)
古生物与地层
1987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中国古生物地理学(1988 PDF版)
中国古生物地理学
1988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强市之路  济南市第三产业发展战略研究(1998 PDF版)
强市之路 济南市第三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1998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古生物学(1979 PDF版)
古生物学
1979 北京:地质出版社
内蒙古-东北地槽区古生代生物地层及古地理(1992 PDF版)
内蒙古-东北地槽区古生代生物地层及古地理
1992 北京:地质出版社
古生物学  上(1988 PDF版)
古生物学 上
1988 北京:地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