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建国史 第5篇 戡乱与复国 1》求取 ⇩

第五篇戡乱与复国1

导言 蒋君章1

第一章 中共叛乱与美俄介入43

第一节 战後中共全面叛乱 林克承43

一、中共蓄意叛乱43

二、盟国助长了中共叛乱48

三、毛泽东的证词50

四、中共的叛乱行为53

五、全面展开叛乱63

六、国民政府动员戡乱68

第二节 苏俄违约阻我接收东北 黄大受71

一、苏俄军队乘机进入东北71

二、胜利後对东北的措施74

三、国军进驻东北的交涉76

四、海陆运兵受阻挠81

五、行营被迫撤退85

六、苏俄背信延宕撤兵86

七、艰困中的东北行营91

八、障碍重重的接收工作95

九、俄军的劫掠行为102

十、卵翼中共进据东北114

十一、苏俄违约阻挠接收东北的检讨119

第三节 重庆会谈 黄大受127

一、和平共存与和谈的认识127

二、接受中共和谈的原因130

三、重庆会谈前的商谈134

四、中共要发动内战148

五、蒋主席邀毛泽东来渝151

六、中共方案与政府对案158

七、会而不合的十次商谈164

八、双十会谈纪要172

九、会谈期间毛周的表演176

十、重庆会谈的检讨184

第四节 政治协商会议 黄大受192

一、政协的召开192

二、政协成员的分析194

三、各方的期望199

四、会前的活动203

五、会议的开幕208

六、波涛起伏的各次大会213

七、协商实际问题的分组会议217

八、协议内容全文220

九、政协期间及事後的集会活动232

十、中国国民党决议信守政协协议236

十一、政治协商会议的检讨238

十二、政府扩大组织243

第五节 马歇尔调处之经过 黄大受250

一、美国调处之渊源250

二、马歇尔受命使华254

三、各方面之反应和马歇尔的来华261

四、停战及整军的调处265

五、东北的调处及马萌退意276

六、第三次停战及中共代表的撤退282

七、马歇尔结束调处离华287

八、和谈结束及调处的余波295

九、马歇尔调处的检讨298

第二章 实施宪政317

第一节 制定宪法之经过 郑彦棻317

一、宪法草案之议订317

二、制宪国民大会之召开328

三、中华民国宪法之制定337

四、中华民国宪法的特质348

一、制定法规384

第二节 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 刘锡五384

二、代表之选举387

三、大会筹备会428

第三节 建立行宪政府 许师慎473

一、总统与总统府474

二、行政院481

三、立法院485

四、司法院502

五、考试院505

六、监察院510

第四节 地方自治之推行 高应笃520

一、加速完成地方自治准备工作520

二、研订地方自治推行的基本法规521

三、立法院进行审议543

四、立法院复会继续审议545

五、重视立法补充意见549

六、审慎处理斟酌采纳552

七、力求完善重加修正552

八、提前实施地方自治562

第三章 戡乱失利与政府迁台575

第一节 戡乱之障碍与挫折 林克承575

一、戡乱之障碍576

二、重要作战失败经过592

第二节 李宗仁倡和之失败 朱沛莲612

一、前言612

二、蒋总统发表元旦文告613

三、各方对总统元旦文告之反应614

五、中共发表对时局宣言615

四、四国政府婉拒调处经过615

六、蒋总统引退617

七、傅作义率部投共618

八、李宗仁的积极谋和619

九、所谓京沪和平代表团622

十、政府南迁广州624

十一、所谓民主人士为虎作伥624

十二、研究和平方案委员会与行政院改组625

十三、张治中等代表团飞平626

十四、第三方面代表来京与黄绍竑南返627

十五、中共向政府提出所谓国内和平协定629

十六、政府电请共方重行考虑和平协定基本精神与内容630

十七、蒋总裁召集杭州会议630

十八、和谈与大陆迅速沦陷631

第三节 大陆失陷与政府迁台 林克承635

一、大陆失陷经过635

二、政府迁台後的措施653

第四节 戡乱失利之检讨 林克承662

一、民族精神的消失663

二、政策与战略上的错误664

三、组织和技术上的缺失675

四、重要作战失败之检讨683

第四章 宪政体制之维护695

第一节 领导中心的巩固 王寿南695

第二节 国民大会继续举行 迟景德720

一、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720

二、国民大会第三次会议730

三、国民大会临时会738

四、国民大会第四次会议746

五、国民大会第五次会议753

六、国民大会第六次会议760

第三节 中央民意代表之增补选 郎裕宪770

一、有关选举之一般规定772

二、民国五十八年之选举774

三、民国六十一年之选举785

四、民国六十四年之选举800

五、民国六十九年之选举806

六、结语825

第四节 中央政府迁台後的政党活动 雷飞龙827

一、绪言827

二、中国国民党828

三、中国青年党865

四、中国民主社会党867

五、结语869

一、前言873

第五章 政治与国防建设873

第一节 中央政治设施 张润书873

二、增订临时条款,适应战时需要874

三、坚持反共国策,粉碎中共阴谋877

四、厉行民主法治,积极保障人权878

五、加强行政革新,建立廉能政治884

六、强化立法功能,充份发挥民意894

七、改进司法业务,树立公正威信898

八、革新考试制度,健全人事行政906

九、发挥监察权威,维护国家纲纪912

十、结语916

第二节 台湾区之地方自治 薄庆玖920

一、光复初期之地方制度920

二、县市地方自治之筹办932

三、地方自治制度的内容935

四、地方公职人员选举965

第三节 外交之奋斗 钱复984

一、绪言984

二、政府迁台初期外交985

三、在联合国之奋斗990

四、中日和约与中美共同防御条约之缔结998

五、促进邦交及实质关系1002

六、增进国际间之合作所了解1015

第四节 侨政与边政 赵振绩1021

一、侨政1021

二、边政1051

第五节 国军之现代化 林克承1076

一、建军精神1077

二、建军方针1078

三、培养精神战力1078

四、建立军事制度1080

五、国防科技发展1089

六、增进军民合作1090

七、整建三军部队1091

八、强化退除与辅导制度1102

一、复兴基地的战略形势与政略价值1110

第六节 维护复兴基地之战绩 赖暋1110

二、维护复兴基地之战绩1113

三、扩大绩效完成使命1152

第六章 经济建设1159

第一节 财政与金融 白俊男1159

一、财政1159

二、金融1180

第二节 土地改革 杨叔荪1204

一、推行三七五减租1206

二、举办公地放领1214

三、实施耕者有其田1220

四、实施都市平均地权1230

五、第二阶段土地改革1240

第三节 经济建设计划 施敏雄1247

一、引言1247

二、经济计划的时代背景1247

三、经济设计组织的演变1249

四、经济设计方法的改进1254

五、经济计划的内容1261

六、经济计划的编拟程序1276

七、经济计划执行成果的检讨1277

八、经济设计中尚待改进的问题与建设1279

第四节 农业发展 吴聪贤1298

一、农业发展之意义1298

二、农业发展阶段与措施1300

三、农业生产地位与内部结构之变化1305

四、农业技术改良1315

五、农业推广工作范围与方法1321

六、农地改革1325

七、农会改组1334

八、展望1338

第五节 工业发展 虞德麟1348

一、前言1348

二、食品工业1355

三、饮料及制菸工业1357

四、建材工业1357

五、纺织工业1360

六、化学工业1363

七、石油化学工业1368

八、金属与机械工业1378

第六节 贸易发展 候家驹1391

一、对外贸易发展趋势1391

二、外汇制度之演变1417

三、保护与激励1426

四、对外贸易问题与努力方向1439

一、交通之意义范围与重要性1445

第七节 交通建设 沙燕昌1445

二、中华民国交通组织之变迁1447

三、政府迁台前之大陆交通建设1453

四、政府迁台後之交通建设1464

第八节 民生主义之实践 陈孟坚1507

一、前言1507

二、国民经济的理想与政策1508

三、民生主义社会建设的两时期和其社会背景1521

四、台湾地区社会建设的实况与绩效1525

第七章 教育与文化1609

第一节 国民教育之普及与延长 梁尚勇1609

一、前言1609

二、复员期的国民教育1609

三、非常期的国民教育1616

四、延长期的国民教育1636

五、结语1652

一、前言1658

第二节 各级学校之发展 许智伟1658

二、幼稚园及国民中小学之发展1660

三、高级中学之发展1664

四、高级职业学校之发展1667

五、专科学校之发展1674

六、大学院校之发展1677

七、结语1687

第三节 学术研究之成就 陶英惠1700

一、研究机关1700

二、学术团体1730

三、研究成就1743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王洪钧1766

一、抗战胜利後之文化复员1766

二、政府迁台後之文化事业1776

三、文化复兴文化建设1797

第八章 中共之窃据大陆 赵洪慈1805

第一节 中共政权之结构1805

一、共党的组织工作1805

二、政协时期的中共政权组织1825

三、宪法时期的中共政权组织1828

四、「文革」时期的中共政权组织1838

五、「文革」後的中共政权结构1842

六、六届「人大」後的中共政权结构1844

第二节 对内之统治1847

一、政治统治1847

二、经济统治1853

三、教育措施1857

四、对人民的控制1870

一、第一阶段—「一边倒」向苏联1885

第三节 对外关系之演变1885

二、第二阶段—「和平共处」策略1886

三、第三阶段—「中间地带」的斗争1888

四、第四阶段—「造反外交」政策1891

五、第五阶段—七十年代初期的转变1896

六、第六阶段—国际反霸统战策略1907

七、第七阶段—统战外交的新动向—现状与展望1912

第九章 反攻复国之瞻望 蒋君章1923

第一节 中共共产主义建设与人心趋向1924

一、暴力镇压与清算斗争1927

二、文化大革命与批林批孔1933

三、中共经济建设的实施1941

四、阶级专政对工商文教的影响1947

五、工农干部当权的教育1950

六、大陆人心普遍反共1956

七、对复兴基地统战不遗余力1959

第二节 自由中国的建设与人心1962

一、根据宪法实行全民政治1964

二、教育建设的推行1968

三、鼓励侨外资输入与民间投资1976

四、照顾工人利益与节制私人资本1999

五、国际贸易2016

六、全民拥护四海归心2017

第三节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瞻望2024

一、中华民国绝不与中共和谈2027

二、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途径2030

三、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应有的准备2036

1991.04《中华民国建国史 第5篇 戡乱与复国 1》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教育部主编 1991.04 国立编译馆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