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文学史》求取 ⇩

绪论1

第1章报告文学的萌生(19世纪后半期—1918)1

第一节 报告文学萌生的基础:物质条件与新闻意识1

第二节 在走向世界中探索和寻觅——旅行考察报告的出现与兴起11

第三节 民气在色彩纷呈的战乱长卷中透现——适应社会需要而出现的战记、离乱记35

第四节 联接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桥梁之一——反映社会事件与社会问题的通讯报告以及传记式人物特写48

第五节 结语72

第2章报告文学的形成(1919—1929)78

第一节 新文学领域中一支新军的诞生——报告文学脱胎而出的社会条件与黄远生所起的“过渡”作用78

第二节在热切关注社会的创作视角中所展现的——社会事件与革命运动的文学报告92

五四春雷与最初的工人运动的历史留存95

“五卅血案”所引起民族抗争的艺术纪录103

女师大事件与“三一八惨案”中涌现的散文型报告116

大革命与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光辉写照129

四·一二政变与随之而来的“夜”的形象证词138

第三节以社会革命、社会问题“世界化”的眼光关注域外——域外见闻的文学报告153

《旅欧通信》——在“据实直书”并作“评论”中开拓着中国的报告文学周恩来154

《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在“路程”与“心程”的交织中报告着新世界与新“我”瞿秋白165

《南洋旅行漫记》——在社会风情的勾描中报告着殖民统治的罪恶梁绍文189

《法行通信》——在自身的感情起伏中报告着域外世态人情傅雷192

第四节 结语203

第3章报告文学的成长(1930—1937.7)207

第一节时代呼唤着报告文学的成长207

报告文学成长的社会因素207

鲁迅对报告文学的关注217

得到了理论的指点——报告文学理论的出现219

第二节多姿态地反映着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230

实录:工人运动在白色恐怖中挣扎着复苏231

启蒙:底层生活的全方位展现234

曝光:光怪陆离大千世界的深层次扫描266

信念:在特殊领域里作为“人”的抗争286

民气:抗日的枪声回响在东海之滨与北方原野299

回眸:在日伪铁蹄的蹂躏下315

呐喊:民族救亡运动在冲破束缚中兴起321

展望:新的世界与新的人物的历史留影332

“一日史”:中国一日人生之多种面目的展示343

探寻:在研究中找解答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352

第三节在放眼世界中寻求救国之道的参照系——三十年代前半期的异域旅行考察报告367

在迷茫中领略域外人生——迹余:《赴德意志途中》、《寄自柏林》368

观照着由“饿乡”演进着的苏联社会——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林克多:《苏联闻见录》;陆宁甫:《莫斯科观感录》370

“敌国也多着友人!”——叶以群:《一个印象》386

在人物画廊中所展示的命运与意志——尹庚:《从美洲带来的故事》389

为了知所“避免”与“取法”——邹韬奋:《萍踪寄语》(初集、二集、三集)、《萍踪忆语》395

在风物和风月掩映中的风云——刘思慕:《欧游漫忆》406

南洋侨胞的命运与心声——凡容:《在殖民地》;新莽:《进爪哇地》、《唐山人的灾难》413

在爽朗性格的自我展现中映显异域牢狱的黑暗——胡兰畦:《在德国女牢中》417

第四节 结语421

第4章报告文学的发展(1937.7-1949.9)429

第一节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报告文学发展的必然429

在时代发展中再次证明着文本的历史作用429

丰富了成长期已经出现的理论观念435

进入了文学评论家与文学史家的视野450

毛泽东对报告文学的倡导459

第二节全民抗战——实录了血与火的交迸463

芦沟桥枪声:历史新一页的纪录465

“八一三”血战与东战场:全民族奋起的留影471

在战略和战术上报告“八一三”阿垅473

在“我是一把剑”中劈出的作品东平479

悲壮的也是胜利的欢呼骆宾基488

为了仍能够存在和呼吸曹白492

掬尽了自己亢奋的感情郭沫若499

“中国的革命,还是年青的啊!”谢冰莹503

儒雅风流写“春”“秋”陈毅510

这里,游击战已经开始徐迟519

(其他之一)一起支撑着艰苦的肉搏523

(其他之二)延伸的战线,延伸的报告534

北线战斗局面的开创与平型关初捷:民族正气的展现541

台儿庄会战:民族力量的宣扬550

迅速问世的各种报告文学选本与报告文学丛刊:民族风采的汇聚561

第三节留此存照——实录了兽性的宣泄与人性的恢复572

报告:罪恶的倾泻572

报告:兽性的宣泄580

报告:人性的复苏584

第四节放眼观照——实录了抗战中的别一侧面591

来自难民、流徙、败退这困厄中的报告591

来自伤兵医院的报告596

来自后方建设的报告600

来自社会阴暗面的报告611

来自国际友谊的报告618

第五节力的较量——实录了继续燃烧着的烽火623

来自敌后根据地的报告:战斗篇624

来自敌后根据地的报告:人物篇632

对香港沦陷以及远征军的报告648

钟情于报告文学的作家群656

“新的人格”的颂歌丁玲657

具有“永久性”的“新闻文章”萧乾662

“自有诗心如火烈”杨朔670

“鲜红的血流中的一滴”碧野679

“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光华”周立波686

朴实无华的“新闻文艺”曹聚仁694

在“深入的生活”中何其芳697

追求着“艺术造就底提高”以群704

“替历史留一点痕迹”司马文森711

“政论色彩与抒情意图的结合”黄钢720

第六节 “孤岛”奋战——《上海一日》及其他725

第七节新的乐章——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738

纪录着奔走和平的一页738

观照着和平与内战的十字路口周而复《东北横断面》740

把东北人民的声音带向世界刘白羽《环行东北》747

在硝烟中宣扬的真相徐盈《烽火十城》754

为胜利进军谱写的颂歌754

来自国统区的怨声与争民主的报告778

第八节解放区巡礼——报告着一个新天地790

在挥洒自如中报告延安——任天马:《活跃的肤施》790

在审美提炼中表现着平凡的生活——陈学昭:《延安访问记》、《漫走解放区》793

着重于政治观照的文学报告——黄炎培:《延安归来》805

站在“国民立场”上看延安——赵超构:《延安一月》808

第九节在中国的大变动中放眼全球的风云变幻——延伸着的海外旅行考察报告816

心灵颤动中的呼号——SY:《卐字旗下》817

透过硝烟的历史观照——萧乾:《人生采访》(上部:国外)822

烽火中的菲律宾人物画廊——杜埃:《在吕宋平原》834

“这是美国!”——曾昭抡:《今日美国》838

留存了一个历史现象——郭沫若:《苏联纪行》;茅盾:《苏联见闻录》;华罗庚:《访苏三月记》843

第十节 结语852

第5章报告文学的兴盛、曲折发展与变型(1949——1966)858

第一节 在新的政治形势下的创作现象与理论现象858

第二节反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最初篇章878

报告:建国之时的兴奋与热烈878

报告: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与志愿军的赴朝参战885

报告:社会民主改革在进行中916

第三节 展现着在建设中的奋进931

第四节 生活向报告文学索取的新的篇章957

第五节 疯狂的年代,转型的报告文学974

第六节 艰难岁月中的思索,无法避免的烙印982

第七节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出现的旅行考察报告1001

第八节 结语1016

第6章报告文学的衰败(1966—1976)1021

第7章报告文学的繁荣(1977—1988)1026

第一节在“市场预测”中演进着的报告文学观念1026

关注着报告文学的真实性1026

呼唤着报告文学观念的变革与它的社会评析功能1034

思考着报告文学的深层次内涵与它的发展前景1041

第二节对10年创作现象的整体认知1046

报告文学评奖与从获奖作品中显现出的报告文学发展历程1046

从创作的主体意识看报告文学的价值取向1054

价值取向的汇合点:社会学思考1069

第三节作为一种存在的报告主体的个别评述1080

徐迟报告文学概述1080

黄宗英报告文学概述1085

柯岩报告文学概述1090

陈祖芬报告文学概述1094

麦天枢报告文学概述1101

贾鲁生报告文学概述1106

陈冠柏报告文学概述1112

第四节 以“自由心态”观察和反映域外风光1116

第五节 结语1126

后记1133

1995《中国报告文学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朱子南著 1995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