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码资源管理办法与应用技术实施手册 第1卷》求取 ⇩

第1篇 中国电信系统资源规划利用整体方案3

第1章 电信规划基本方法3

1.1 电信规划的基础3

1.1.1 规划的基本概念3

1.1.2 编制规划的总体原则7

1.1.3 电信规划必须与人口、社会和经济相协调8

1.2 新形势下规划的环境、原则和内容需求分析10

1.2.1 规划面对的新环境及其应对策略10

1.2.2 新形势下规划的原则15

1.2.3 新形势下对规划内容的新需求16

1.3 滚动规划方法18

1.3.1 滚动规划的概念18

1.3.2 我国电信滚动规划的操作19

1.3.3 滚动规划中业务量及各专业网的主要内容示例20

1.4 电信规划工作涉及的领域及规划工作者的知识与水平21

1.4.1 电信规划工作者应具备的初步知识22

1.4.2 电信规划工作者的中级知识23

1.4.3 电信规划工作者的高级知识与研究工作24

第2章 电信业务预测25

2.1 电信规划预测基础25

2.1.1 预测涉及的基本概念25

2.1.2 业务预测的基本问题及其在规划中的地位27

2.2 电信规划中涉及的人口与经济预测28

2.2.1 电信预测涉及的经济社会环境28

2.2.2 电信规划中涉及的人口统计与预测28

2.2.3 电信规划中涉及的经济因素与预测32

2.2.4 电信规划中涉及的地区发展问题37

2.3 预测基本数学模型及未来的发展41

2.3.1 因果关系分析预测41

2.3.2 线性回归分析预测43

2.3.3 时间序列外推预测法45

2.3.4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处理48

2.3.5 短期预测与中、长期预测及简单预测模型的综合49

2.3.6 考虑多种因素的预测模型50

2.3.7 电信预测技术未来的发展52

2.4 我国电信规划中常用的预测方法53

2.4.1 综合加权系数法53

2.4.2 预测方法中的定性和半定量方法56

2.4.3 缺乏基础数据时的预测59

2.5 预测条件、预测修正和预测结果的审定61

2.5.1 有关预测计算的条件要求及结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61

2.5.2 预测的修正62

2.5.3 电信规划预测中结果的改进及审定64

2.5.4 预测的案例分析66

第3章 电信业务网规划方法71

3.1 电信网络及业务网规划概述71

3.1.1 电信网络的概念71

3.1.2 电信网络的组织结构78

3.1.3 电信业务网的网间互联80

3.1.4 电信网络的优化82

3.1.5 电信网络规划的一般步骤87

3.1.6 现存电信业务网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88

3.2 固定电话网及N-ISDN规划90

3.2.1 我国固定网发展状况分析及建议90

3.2.2 我国固定网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93

3.2.3 固定电话网的组织与优化98

3.2.4 关于业务量及流量流向的计算方法107

3.2.5 长途电话网发展规划122

3.2.6 本地交换网规划125

3.2.7 N-ISDN规划129

3.2.8 近期固定本地网规划的建议132

3.3 蜂窝移动通信网规划133

3.3.1 我国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战略133

3.3.2 移动通信网规划方法135

3.3.3 PLMN与其他业务网的互通138

3.3.4 关于CDMA和第3代蜂窝移动通信网140

3.3.5 蜂窝移动电话网参数取值和计算的建议141

3.4 数据网发展规划143

3.4.1 我国的公众数据网143

3.4.2 近期因特网发展规划146

3.4.3 其他数据网络的发展及优化151

3.4.4 数据业务量和流量流向的计算156

第4章 电信支撑网与智能网163

4.1 Mo.7信令网规划163

4.1.1 No.7信令网基本概况163

4.1.2 No.7信令网发展规划165

4.1.3 信令链路的计算168

4.2 数字同步网规划175

4.2.1 我国的数字同步网概况175

4.2.2 数字同步网规划176

4.3 电信管理网规划180

4.3.1 有关电信管理网的概念180

4.3.2 电信管理网规划188

4.4 智能网规划191

4.4.1 基本概念191

4.4.2 我国的智能网195

4.4.3 固定网智能网发展规划196

4.4.4 移动智能网和无线智能网201

第5章 局间传输网与接入网规划方法206

5.1 传输网基础206

5.1.1 基本概念206

5.1.2 传送网209

5.1.3 传输网的可靠性、保护与调度215

5.1.4 当前传输网应用的发展及其特别重要的意义221

5.2 局间传输网规划223

5.2.1 传输网电路层网的计算与优化223

5.2.2 各种专业网对传输网电路需求的测算232

5.2.3 传输网在通道层和传输媒质层网上的处理及计算241

5.2.4 SDH传输网的组网技术247

5.2.5 全光网络、光传送网和光因特网的应用256

5.2.6 长途传输网规划方法264

5.2.7 本地传输网规划方法270

5.3 接入网技术、组网与接入网规划275

5.3.1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275

5.3.2 接入网技术及其发展282

5.3.3 接入网网络组织结构及保护293

5.3.4 接入网规划301

5.3.4.2 宏观接入网规划与微观接入网规划302

第6章 电信业务规划312

6.1 电信服务和电信业务312

6.1.1 电信服务和电信业务的概念312

6.1.2 我国有关电信业务的分类315

6.1.3 电信服务的新走向和新概念318

6.1.4 传统业务提供商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及面向未来的应对策略321

6.2 电信业务规划323

6.2.1 固定电话网业务规划323

6.2.2 ISDN业务规划329

6.2.3 移动电话网业务规划332

6.2.4 因特网及其他数据传送业务规划336

6.2.5 传输网业务规划342

第7章 规划文本的编制344

7.1 确立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344

7.1.1 规划编制人员应树立的指导思想344

7.1.2 确立规划中的边界、定位和发展的指导思想345

7.2 规划文本编制的要求和内容348

7.2.1 规划文本编制要求348

7.2.2 规划文本的内容350

7.2.3 规划文本内容示例352

7.3.2 规划文本的文字修饰360

7.3.3 规划文本的汇总363

第2篇 现代通信系统及编码数字化技术综论367

第1章 数字通信概论367

1.1 概述367

1.2 消息、信息、信号369

1.2.1 基带信号与频带信号370

1.2.2 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371

1.3 通信系统373

1.3.1 通信系统的构成373

1.3.2 通信设备的分类375

1.4 数字通信376

1.4.1 数字通信系统377

1.4.2 数字通信的特点378

1.4.3 数据通信379

1.5 有线信道与无线信道380

1.5.1 有线信道380

1.5.2 无线信道381

1.6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383

第2章 数字终端技术387

2.1 脉冲编码调制(PCM)387

2.1.1 抽样387

2.1.2 量化394

2.1.3 编码400

2.1.4 再生405

2.1.5 解码406

2.1.6 滤波407

2.2 PCM编译码器407

2.2.1 单片编解码器的结构407

2.2.2 Intel2914单路编解码器409

2.3 自适应差值脉码调制(ADPCM)412

2.3.1 增量调制(△M)412

2.3.2 差值脉码调制(DPCM)414

2.3.3 自适应差值脉码调制的特点和原理(ADPCM)416

2.4 时分复用原理418

2.4.1 时分多路复用、帧结构的基本概念419

2.4.2 30/32路PCM基群帧结构421

2.4.3 30/32路PCM墓群终端机的构成及特性指标422

第3章 数字传输技术427

3.1 数字基带信号的波形与频谱427

3.1.1 数字基带信号的波形427

3.1.2 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430

3.2 基带传输码型与码型变换432

3.2.1 码型变换原则432

3.2.2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433

3.2.3 码型变换的基本方法433

3.3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理论444

3.3.1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组成444

3.3.2 带限传输系统对信号波形的影响445

3.3.3 码间串扰的消除446

第4章 数字调制技术450

4.1 数字调制450

4.1.1 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451

4.1.2 二进制移频键控(2FSK)452

4.1.3 相移键控(PSK)456

4.2 现代数字调制技术470

4.2.1 正交振幅调制(QAM)470

4.2.2 最小移频键控(MSK)477

4.2.3 高斯最小移频键控(GMSK)483

4.3 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485

4.3.1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485

4.3.2 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488

4.4 调制解调器490

4.4.1 MODEM的功能490

4.4.2 MODEM的分类492

4.4.3 MODEM的性能指标493

4.4.4 MODEM的应用495

第5章 数字复接技术496

5.1 数字复接基本原理496

5.1.1 数字复接设备496

5.1.2 数字复接的方法498

5.1.3 数字复接的方式499

5.1.4 码速调整501

5.2 数字同步复接503

5.2.1 二次群同步复接503

5.2.2 二次群准同步复接506

5.3 数字同步系列(SDH)507

5.3.1 SDH的产生507

5.3.2 SDH的帧结构509

5.3.3 SDH的复接原理511

第6章 差错控制编码514

6.1 概述514

6.1.1 信号编码的概念514

6.1.2 差错控制方法515

6.1.3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518

6.1.4 纠错编码的分类520

6.2 常用简单编码521

6.2.1 奇偶校验码521

6.2.2 行列监督码522

6.2.3 恒比码523

6.2.4 反码524

6.3 线性分组码525

6.3.1 线性分组码的基本概念525

6.3.2 常用线性分组码526

6.4 卷积码532

第7章 现代数字通信系统534

7.1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535

7.1.1 移动通信的特点535

7.1.2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536

7.1.3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545

7.1.4 无线寻呼系统548

7.1.5 数字无绳电话系统554

7.2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557

7.2.1 光纤通信概述557

7.2.2 光纤通信系统561

7.2.3 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络569

7.2.4 波分复用技术572

7.3 卫星通信系统574

7.3.1 卫星通信系统概述574

7.3.2 卫星通信系统580

7.3.3 卫星通信多址联接方式586

7.3.4 VSAT卫星通信系统590

7.4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592

7.4.1 数字微波通信概述592

7.4.2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组成593

7.4.3 数字微波网的构成形式595

7.5 计算机网络及通信协议598

7.5.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598

7.5.2 网络协议和开放系统互连模型。599

7.5.3 交换技术603

第3篇 固定网码号、网络系统及组成分配原理607

第一章 概论607

1.1 电话交换机的发展概况607

1.2 电话交换机的组成及分类618

1.2.1 电话交换机的基本功能618

1.2.2 电话交换机的基本组成619

1.2.3 话路系统的构成方式620

1.2.4 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622

1.3 程控交换机的分类及组成624

1.3.1 空分模拟程控交换机624

1.3.2 时分模拟程控交换机627

1.3.3 时分数字程控交换机627

1.4 程控数字交换机的优点630

1.5 程控数字交换机的发展概况631

第二章 语音信号的数字化基础635

2.1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635

2.1.1 模拟信号635

2.1.2 数字信号637

2.1.3 数字通信的优越性638

2.2 抽样及抽样定理641

2.2.1 抽样的概念及电路模型641

2.2.2 抽样定理642

2.2.3 抽样门和分路门电路646

2.2.4 模拟信号的重建650

2.3 量化650

2.3.1 均匀量化651

2.3.2 非均匀量化654

2.4 编码661

2.5 解码671

2.6 数字通信中常用的基本物理量674

2.6.1 信息量的单位675

2.6.2 码元和码元长度的概念676

2.6.3 信息传输速率677

2.6.4 信号的误码率677

2.6.5 信道的频带利用率678

2.7 时分多路复用679

2.8 PCM 30/32路系统的帧结构680

2.9 线路传输的码型683

2.9.1 传输线路对码型的要求683

2.9.2 传输码型的频谱684

2.10 30/32路PCM系统构成691

第三章 程控数字交换机的组成695

3.1 程控数字交换机的基本功能695

3.1.1 一次呼叫的接续过程695

3.1.2 数字交换系统的功能697

3.2 数字交换机的总体结构698

3.2.1 硬件系统698

3.2.2 软件系统702

3.3 处理机配置方式704

3.3.1 控制方式705

3.3.2 配置方式709

3.4 程控数字交换系统性能和指标713

3.4.1 用途713

3.4.2 容量713

3.4.3 话务负荷能力714

3.4.4 呼叫处理能力714

3.4.5 计费方式715

3.4.6 新服务性能716

3.4.7 交换系统的可靠性720

3.4.8 交换系统的可维护性721

3.4.9 服务标准722

第四章 数字交换网络724

4.1 数字交换原理724

4.2 T型时分接线器728

4.2.1 单端输入的T接线器729

4.2.2 多端输入的T接线器734

4.2.3 串/并变换电路739

4.2.4 并/串变换电路742

4.2.5 话音存储器743

4.2.6 控制存储器745

4.2.7 T接线器芯片748

4.3 S型时分接线器749

4.3.1 输出控制方式751

4.3.2 输入控制方式752

4.3.3 8×8交叉点矩阵752

4.3.4 控制存储器755

4.4 时分交换网络755

4.4.1 T-T型二级时分交换网络756

4.4.2 T-T-T型三级时分交换网络758

4.4.3 T-S-T型三级时分交换网络762

4.4.4 F-150时分交换网络777

4.4.5 S-T-S三级时分交换网络786

4.4.6 多级时分交换网络787

4.4.7 TS单侧折叠式交换网络792

第五章 数字交换机的终端和接口807

5.1 用户级807

5.1.1 用户电路807

5.1.2 用户集线器815

5.1.3 用户处理机817

5.2 全分散控制的模拟用户模块827

5.2.1 模拟用户终端电路827

5.2.2 终端控制单元831

5.2.3 用户呼叫接续过程832

5.3 数字用户电路834

5.3.1 基本功能834

5.3.2 S接口834

5.3.3 U接口836

5.4 模拟中继器838

5.4.1 ab线接口838

5.4.2 EM接口839

5.5 数字中的继器841

5.5.1 功能841

5.5.2 功能块的工作原理842

5.6 信号音的产生、发送和接收844

5.6.1 数字音频信号的产生845

5.6.2 数字音频信号的发送854

5.6.3 数字音频信号的接收857

5.7 三方会议电话861

5.7.1 话音信号叠加法862

5.7.2 最大值输出法863

第六章 程控交换机软件865

6.1 程控交换机软件组成865

6.1.1 运行软件865

6.1.2 支援软件869

6.2 程序设计语言870

6.2.1 汇编语言871

6.2.2 CHILL语言871

6.2.3 SDL语言872

6.2.4 MML语言874

6.3 程序的执行管理878

6.3.1 软件技术879

6.3.2 程序的执行级别883

6.3.3 程序的启动控制885

6.4 时间表887

6.5 队列892

6.5.1 用队列启动基本级程序892

6.5.2 队列的形式892

6.5.3 队列的应用896

6.6 用故障级中断启动故障级程序897

第七章 呼叫处理的基本原理899

7.1 呼叫处理过程899

7.2 状态迁移图901

7.2.1 稳定状态及状态迁移901

7.2.2 状态迁移图902

7.3 输入处理903

7.3.1 用户线扫描程序904

7.3.2 号盘话机拨号号码的接收909

7.3.3 按钮话机拨号号码的接收915

7.3.4 多频信号的接收917

7.3.5 中继器监视扫描917

7.3.6 处理机间的通信918

7.4 分析处理920

7.4.1 去话分析920

7.4.2 号码分析923

7.4.3 来话分析924

7.4.4 状态分析925

7.5 任务执行和输出处理927

7.5.1 任务执行程序927

7.5.2 输出处理934

第八章 电话网及信号系统940

8.1 电话网的分类及构成940

8.1.1 电话网的分类940

8.1.2 电话网的构成940

8.2 数字通信网942

8.2.1 数字通信网结构942

8.2.2 模拟网向数字网过渡方式945

8.2.3 数字网的网同步947

8.3 综合业务数字网950

8.3.1 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基本概念950

8.3.2 ISDN网络结构951

8.4 电话通信网的发展953

8.4.1 移动通信网953

8.4.2 无线电寻呼系统956

8.5 信号系统957

8.5.1 信号分类958

8.5.1 信号的传送方式961

8.6 随路信号962

8.6.1 线路信号962

8.6.2 记发器信号967

8.7 公共信道信号系统971

8.7.1 概述971

8.7.2 No.7信号系统972

8.7.3 消息传递部分各级的主要功能974

8.7.4 用户部分功能级981

第4篇 移动通信网码号资源分配组网技术987

第1章 移动通信的调制技术987

1.1 调制技术的基本概念987

1.1.1 调制技术987

1.1.2 调幅与调频988

1.2 数字调制技术989

1.2.1 概述989

1.2.2 窄带数字调制技术990

1.2.3 线性调制方式993

1.2.4 恒定包络调制方式1007

1.3 扩频调制技术1020

1.3.1 概述1020

1.3.2 伪随机序列1021

1.3.3 直接序列扩频1022

1.3.4 路频扩频1027

第2章 抗衰落技术1030

2.1 概述1030

2.2 分集技术1033

2.2.1 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及方法1033

2.2.2 分集信号的合并技术1035

2.2.3 分集系统的性能1041

2.3 隐分集技术1043

2.3.1 文织编码技术1044

2.3.2 跳频技术1045

2.3.3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1046

2.4 自适应均衡技术及其应用1048

2.4.1 自适应均衡器技术的原理1048

2.4.2 自适应均衡器技术的应用1057

2.4.3 分集与自适应均衡的结合1062

2.5 信道编码1062

2.5.1 线性编码技术1066

2.5.2 卷积编码技术1072

2.5.3 Turbo编码技术1074

第3章 语音编码技术1076

3.1 概述1076

3.1.1 语音编码技术1076

3.1.2 语音评价1078

3.2 语音波形编码1081

3.2.1 语音波形编码概述1081

3.2.2 脉冲编码调制1083

3.3 参量编码1085

3.3.1 参量编码的基本原理1089

3.3.2 线性预测1091

3.4 激励线性预测和矢量编码1092

3.4.1 激励源和混合编码1093

3.4.3 矢量量化编码1095

3.4.4 码激励线性预测编码1097

3.4.5 矢量和激励线性预测编码1098

第4章 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技术1103

4.1 概述1103

4.1.1 多址接入的概念1103

4.1.2 多址接入方式1103

4.2 FDMA方式1104

4.2.1 FDMA系统原理1104

4.2.2 FDMA系统中的干扰问题1106

4.2.3 FDMA系统的特点1107

4.3 TDMA方式1108

4.3.1 TDMA系统原理1108

4.3.2 TDMA的帧结构1109

4.3.3 TDMA系统的同步与定时1110

4.4 CDMA方式1113

4.4.1 CDMA系统原理1113

4.4.2 正交Walsh函数1113

4.4.3 m序列伪随机码1116

4.4.4 Gold序列1121

4.4.5 CDMA系统的特点1123

4.5 SDMA方式1125

4.6 系统容量1127

4.6.1 FDM和TDMA蜂窝系统的容量1127

4.6.2 CDMA蜂窝系统的容量1128

4.6.3 三种系统来量的比校1132

第5章 移动通信网1134

5.1 概述1134

5.2 移动通信网和固定通信网1136

5.2.1 固定通信网1136

5.2.2 移动通信网的发展1139

5.3 移动通信网的构成1143

5.3.1 模拟网介绍1143

5.3.2 GSM网与与N-CDMA网1144

5.4 信令系统1148

5.4.1 引言1148

5.4.2 No.7信今系统1150

5.4.3 用户—网络接口协议1154

5.4.4 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网的接口。1156

第6章 GSM通信系统1161

6.1 GSM系统的业务及其特征1161

6.2 GSM系统的结构1166

6.3 GSM的信道1168

6.3.1 物理信道与逻辑信道1168

6.3.2 物理信道与逻辑信道的配置1174

6.3.3 突发脉冲1179

6.3.4 帧偏离、定时提前量与半速率信道1181

6.4 GSM的无线数字传输1182

6.4.1 GSM系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1182

6.4.2 GSM系统中的抗衰落技术1184

6.4.3 GSM系统中的语音编码技术1190

6.4.4 GSM系统中语音处理的一般过程1191

6.5 GSM信令协议1191

6.5.1 GSM的无线信令接口协议1191

6.5.2 GSM的地面信令接口协议1196

6.6 接续和移动性管理1197

6.6.1 概述1197

6.6.2 位置更新1198

6.6.3 呼叫建立过程1201

6.6.4 越区切换与漫游1212

6.6.5 安全措施1216

6.6.6 计费1220

6.7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1221

6.7.1 概述1221

6.7.2 GPRS的业务1221

6.7.3 GPRS的网络结构及其功能描述1224

6.7.4 GPRS的移动性管理和会话管理1234

6.7.5 GPRS的空中接口1237

第7章 IS-95 CDMA移动通信系统和CDMA1X介绍1240

7.1 概述1240

7.2 IS-95 CDMA与蜂窝结构的关系1241

7.3 无线链路1243

7.3.1 前向信道1243

7.3.2 反向信道1257

7.4 IS-95 CDMA系统的同步与定时1265

7.5 CDMA系统的功率控制1266

7.5.1 输出功率的限制1266

7.5.2 开环功率控制1267

7.5.3 闭环功率控制1269

7.6 CDMA的软切换技术及其漫游1270

7.6.1 CDMA切换分类1270

7.6.2 CDMA的软切换过程1270

7.6.3 CDMA的漫游1271

7.7 系统接口和信令协议1273

7.7.1 网络结构及系统接口1273

7.7.2 信令协议1275

7.8 CDMA1X简介1277

7.8.1 CDMA1X的结构1277

7.8.2 CDMA1X物理层1278

7.8.3 cdma2000的编码技术1286

7.8.4 键路接入控制子层和媒质接入控制子层1294

第8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标准介绍1301

8.1 概述1301

8.2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业务及其特征1307

8.3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融合1308

8.4 IMT-2000 标准介绍1312

8.4.1 cdma20001312

8.4.2 WCDMA系统1326

8.4.3 TDD模式CDMA1337

第5篇 网络数据通信码号资源配置与管理技术方案1343

第1章 数据通信概述1343

1.1 数据通信的重要性1343

1.2 最早的数据通信系统1344

1.2.1 电的早期应用1344

1.2.2 电报1345

1.3 两状态通信系统1348

1.3.1 比特(bit)和字节(byte)1349

1.3.2 字节和8比特组1350

1.4 早期的通信编码1351

1.4.1 一些定义1351

1.4.2 波特码1352

1.5 现代编码1354

1.5.1 关于标准化组织1355

1.5.2 EBCDIC码1355

1.5.3 ASCII码1356

1.5.4 换码字符1358

1.6 电传打字机1359

1.7 计算技术中的数据通信1360

1.7.1 20世纪50年代1361

1.7.2 20世纪60年代1361

1.7.3 20世纪70年代1362

1.7.4 20世纪80年代1362

1.7.5 20世纪90年代1363

1.7.6 跨入新千年1365

1.8 产业的变化1369

1.8.1 便携式计算机1370

1.8.2 通信产业的革命1370

1.8.3 正在出现的新技术1371

1.9 数据通信系统概述1372

1.9.1 信息的形式与内容1374

1.9.2 DTE-DCE接口1374

1.9.3 电信改革的效应1376

第2章 终端设备1377

2.1 电传打字机1377

2.1.1 通信1377

2.1.2 终端1378

2.2 电传打字机与CRT终端的比较1381

2.3 串行打印机1381

2.3.1 击打式打印机1382

2.3.2 非击打式打印机1383

2.4 CRT终端1384

2.4.1 ASCII码终端1385

2.4.2 非ASCII码终端1387

2.4.3 专用终端1390

2.5 终端的组成部件1391

2.5.1 人机工程学1392

2.5.2 键盘1392

2.5.3 显示器1395

2.6 个人计算机终端1397

2.6.1 个人计算机适配卡1397

2.6.2 个人计算机作为终端的优越性1399

2.6.3 无所不在的终端1400

2.7 数据传输1400

2.7.1 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1400

2.7.2 异步传输1403

2.7.3 其他的传输类型1409

第3章 消息与传输信道1411

3.1 信息是数值1411

3.1.1 符号所表示的信息内容1412

3.1.2 在通信中采用冗余1413

3.1.3 利用冗余进行数据压缩1414

3.2 受限介质1415

3.2.1 金属线对1415

3.2.2 同轴电缆1420

3.2.3 波导管1421

3.2.4 光纤系统1422

3.2.5 建筑物布线标准1424

3.3 不受限介质1428

3.3.1 高频无线电话1428

3.3.2 微波无线通信1429

3.3.3 卫星无线键路系统1432

3.3.4 商业卫星1432

3.3.5 LEOS卫星1433

3.3.6 蜂窝无线系统1433

3.3.7 PCS1436

3.4 带宽对传输信道的影响1436

3.4.1 信道的处理能力1437

3.4.2 符号间干扰1437

3.5 信号的带宽需求1439

3.5.1 模拟信号1439

3.6 载波系统1440

3.6.1 按频率分配1441

3.6.2 按时间间隔分配1442

第4章 异步调制解调器与接口1447

4.1 为什么不能直接传输数据1447

4.2 利用调制解调器解决问题1448

4.2.1 电话信道对调制解调器的限制1449

4.2.2 调制解调器接口1449

4.3 模拟信号调制1450

4.3.1 正弦波1451

4.3.2 低速调制解调器的频率调制方式1454

4.3.3 移频键控1455

4.4 V.21标准1456

4.4.1 贝尔系统212A和V.22调制解调器1457

4.4.2 V.22bis1458

4.5 调制解调器的功能1459

4.5.1 数据压缩和V.42bis标准1459

4.5.2 压缩数据中的比特错误1463

4.5.3 检测1464

4.5.4 MNP协议1465

4.5.5 V.42建议1468

4.6 接口和信号标准1469

4.7 RS-232和V.24接口1470

4.7.1 机械接口1471

4.7.2 电气和功能信号1472

4.7.3 信号的子集1473

4.7.4 RS-232的连接实例1478

4.7.5 异步调制解调器控制1480

4.7.6 标准的非标准应用1483

4.7.7 RS-232的限制1486

4.8 其他接口1488

4.8.1 早期的备用接口:电流环1489

4.8.2 RS系列标准1490

4.8.3 ITU X.211497

4.8.4 USB和FireWire1499

4.9 异步调制解调器的操作1500

4.9.1 异步自动应答调制解调器1501

4.9.2 全双工异步专线调制解调器1502

4.9.3 半双工异步专线调制解调器1502

4.10 灵巧型调制解调1503

4.10.1 命令的类型1504

4.10.2 贺氏命令集1505

4.10.3 贺氏通信实践1506

4.10.4 扩展命令集1508

4.10.5 调制解调器寄存器1509

4.11 扩展命令集之间的差异1511

4.11.1 扩展命令1512

4.11.2 自检1513

4.11.3 自环测试1514

4.12 传真调制解调器1515

4.12.1 ITU-T T.4标准1515

4.12.2 ITU-T T.30标准1516

4.12.3 传真调制解调器命令1516

5.1 同步信号方式与标准1518

5.1.1 探寻更高的数据速率1518

5.1.2 在数据中传送时钟1518

5.1.3 每波特更多的比特1519

5.2 典型的同步通信部件1519

5.2.1 发送器1520

5.2.2 接收器均衡器1524

5.2.3 终端控制部分1528

5.3 标准的调制解调器和改进型调制解调器1531

5.3.1 2400bit/s的调制解调器1531

5.3.2 4800bit/s的调制解调器1535

5.3.3 9600bit/s的调制解调器1538

5.3.4 ITU-T V.321543

5.3.5 ITU-TV.32bis1549

5.3.6 ITU-T V.331553

5.3.7 ITU-T V.341554

5.4 高速调制解调器1558

5.4.1 ITU-T V.901559

5.4.2 调制解调器对之间的操作1559

5.4.3 调制解调器的限制1560

5.4.4 克服速度障碍1561

5.4.5 数字用户线调制解调器1562

5.4.6 信号处理1566

5.4.7 离散多频音(DMT)调制1566

5.4.8 无载波幅度相位(CAP)调制1568

5.4.9 线缆调制解调器1569

5.5 数字传输1576

5.5.1 线路编码1577

5.5.2 中继器1581

5.5.3 双极性违约1582

5.5.4 服务单元1584

5.6 V.35接口1586

第6章 复用技术1589

6.1 共享信道1589

6.1.1 频分复用1589

6.1.2 时分复用1601

6.2 统计时分复用器(STDM)1605

6.2.1 STDM操作1605

6.2.2 服务率1606

6.3 低速声音/数据复用器1608

6.3.1 声音数字化的方法1609

6.3.2 自适应音频脉冲编码1610

6.3.3 连续变化斜率增量调制器1611

6.3.4 声音/数字复用器的使用1612

第6篇 电信系统运营商综合管理网络化应用解决方案1617

第1章 综合业务管理方案的挑战1617

1.1 对电信软件开发的挑战1617

1.2 电信管理网开发1619

1.3 电信管理网标准的开发1623

1.4 本书目的1625

第2章 电信管理网概述1628

2.1 电信管理网简介1630

2.2 电信管理网体系结构1632

2.2.1 功能体系结构模型1632

2.2.2 物理体系结构模型1635

2.2.3 信息体系结构模型1636

2.3 电信管理网系统1637

2.4 电信管理网管理层1639

2.4.1 业务管理层1640

2.4.2 服务管理层1640

2.4.3 网络管理层1641

2.4.4 网元管理层1641

2.4.5 电信管理网层次及其价值链1642

2.5 电信管理网管理功能1642

2.6 电信管理网技术框架1645

2.6.1 管理信息模型1645

2.6.2 电信管理网的管理功能1646

2.6.3 OSI系统管理协议与服务1647

2.6.4 系统管理功能1649

2.7 构建管理应用程序1650

第3章 用于TMN网络管理的OSI1651

3.1 用于网络管理的CMIP和OSI1651

3.1.1 通信模型1652

3.1.2 管理信息1654

3.1.3 管理信息库1655

3.1.4 范围操作与过滤操作1656

3.2 构建网络管理应用程序1657

3.3 OSI代理开发1660

3.3.1 电信管理网中代理的作用1661

3.3.2 支持公共管理信息服务操作1662

3.3.3 对象管理1664

3.3.4 软件的重复利用1669

3.4 OSI管理者开发1670

3.4.1 集中式管理系统1671

3.4.2 管理者体系结构的管理者1672

3.4.3 分布式体系结构1673

3.5 超越OSI网络管理1676

第4章 电信业务流程重组1678

4.1 业务流程重组需求1680

4.1.1 传统系统1680

4.1.2 数据的不一致性1681

4.1.3 支持可扩缩性1681

4.1.4 竞争1682

4.1.5 组织结构1682

4.1.6 电信企业之间的领域1683

4.1.7 管理技术方面的限制1684

4.2 服务管理1685

4.3 业务重组1687

4.3.1 链接中断1688

4.3.2 支持电信管理网服务管理1690

4.3.3 支持网络管理与服务管理交互1691

4.3.4 支持服务管理的互操作性1691

4.4 进程与信息流1692

4.5 稳健的经营者——客户优先1695

4.6 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1698

4.7 技术挑战1700

第5章 移植到分布式系统1702

5.1 为什么要构建分布式系统1702

5.2 简单移植1704

5.3 大型分布式系统的复杂性1706

5.3.1 规模1707

5.3.2 可扩缩性1709

5.3.3 可靠性1710

5.3.4 可扩展性1713

5.3.5 分布式技术的成熟性1716

5.3.6 管理解决方案的安全性1718

5.4 开发过程管理1721

5.4.1 规划1721

5.4.2 设计原型1724

5.5 技术移植1728

5.5.1 CORBA应用程序集成平台1730

5.5.2 CORBA服务1731

5.6 从技术到解决方案1738

第6章 建立基于CORBA的TMN应用程序1740

6.1 分布式电信管理网应用程序的实现1741

6.2 网络管理系统特性1743

6.3 服务管理系统特性1745

6.4 用于TMN管理的CORBA1746

6.5 CORBA与OSI1752

6.5.1 将CORBA与TMN进行集成1755

6.5.2 OSI网络管理体系结构模型化1755

6.6 综合网络管理——案例分析1761

6.6.1 概述1761

6.6.2 网络模型与面向管理接口1763

6.6.3 网络管理系统体系结构1764

6.6.4 实现1766

6.6.5 实施1767

6.6.6 端对端路径的建立1769

6.6.7 事件传播1770

第7章 集成需求1772

7.1 技术大战1772

7.2 避免技术大战的影响1775

7.3 标准化的商业途径1778

7.4 管理业务解决方案的生命周期1779

7.4.1 应用程序集成与系统互操作1779

7.4.2 技术管理1780

7.5 合适的领域采用合适的技术1783

7.6 集成演练1785

7.7 集成目的1788

第8章 集成方法1792

8.1 网关法1792

8.1.1 集成问题1795

8.1.2 网关法实例1797

8.2 抽象对象定义法1806

8.2.1 通用方法1807

8.2.2 特点1809

8.2.3 实例1811

8.3 应用程序交互法1818

8.3.1 应用程序交互场景1820

8.3.2 SP-SP服务订购规范1822

8.4 方法评价1822

第9章 通用对象模型1827

9.1 应用程序集成1827

9.2 服务交互模型1831

9.2.1 服务交互模型概述1832

9.2.2 服务管理活动1834

9.2.3 基本交互模型1837

9.2.4 服务提供与管理场景1840

9.3 通用网络模型1845

9.3.1 通用网络拓扑模型1847

9.3.2 通用连接模型1854

9.4 服务模型与网络模型的集成1857

9.5 网络管理系统的集成1859

9.6 标准的一致性1861

第10章 综合管理体系结构1864

10.1 综合体系结构1864

10.2 客户管理环境1866

10.2.1 客户接入接口1868

10.2.2 客户服务管理1873

10.3 服务管理环境1875

10.3.1 服务管理进程1876

10.3.2 服务进程交互1889

10.4 服务集成环境1892

10.4.1 服务接入接口1892

10.4.2 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交互1894

10.4.3 服务与网络集成层1897

10.5 网络管理环境1899

10.5.1 通用网络模型1900

10.5.2 集成件1901

第11章 构建综合管理解决方案1906

11.1 集成场景1906

11.2 软件体系结构1909

11.3 技术框架1911

11.4 客户接入组件1918

11.4.1 系统设计概述1919

11.4.2 业务进程工作流设计器1921

11.4.3 业务进程工作流控制器1922

11.4.4 客户接入应用程序开发1924

11.5 服务管理组件1925

11.5.1 高层体系结构1926

11.5.2 服务提供商服务器体系结构1927

11.5.3 服务订购与供应1930

11.5.4 服务保证1937

11.6 COBRA与业务进程工作流的集成1940

11.7 网络管理体系结构1944

11.7.1 体系结构与组件1944

11.7.2 通信模型1946

11.7.3 分布与配置模型1947

11.7.4 可靠的分布式模型1949

第12章 结束语1953

12.1 电信业务中软件开发的任务1954

12.2 我们学到了什么1955

12.3 电信软件业未来的挑战1957

《电信网码资源管理办法与应用技术实施手册 第1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由鹏主编 金版电子出版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应用手册(1999 PDF版)
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应用手册
1999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通信网管理技术( PDF版)
通信网管理技术
建筑施工与管理实用手册(1991年06月第1版 PDF版)
建筑施工与管理实用手册
1991年06月第1版 东南大学出版社
《伤残抚恤管理办法》宣贯实施手册( PDF版)
《伤残抚恤管理办法》宣贯实施手册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电信网码资源管理办法与应用技术实施手册  第3卷( PDF版)
电信网码资源管理办法与应用技术实施手册 第3卷
金版电子出版公司
现代尾矿设施设计与管理维护技术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实用手册  第1册( PDF版)
现代尾矿设施设计与管理维护技术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实用手册 第1册
北京:当代中国音像出版社
电力信息化管理实用手册  第4卷( PDF版)
电力信息化管理实用手册 第4卷
合肥: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
电力信息化管理实用手册  第3卷( PDF版)
电力信息化管理实用手册 第3卷
合肥: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
电力信息化管理实用手册  第2卷( PDF版)
电力信息化管理实用手册 第2卷
合肥: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
电力信息化管理实用手册  第1卷( PDF版)
电力信息化管理实用手册 第1卷
合肥: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
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实施办法(1956 PDF版)
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实施办法
1956
通信与网络实用手册( PDF版)
通信与网络实用手册
《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编辑部
世界工商企业大全  1993  上( PDF版)
世界工商企业大全 1993 上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电信网码资源管理办法与应用技术实施手册  第1卷( PDF版)
电信网码资源管理办法与应用技术实施手册 第1卷
金版电子出版公司
货币管理实施办法(1950 PDF版)
货币管理实施办法
1950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